正文

第三节 诗、画趋同的情趣格调

宋元文艺思想史 作者:张毅 著


第三节 诗、画趋同的情趣格调

宋初诗画趋同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题画诗里,也反映在一些诗人、画家的诗论和画论里。从广义的角度讲,题画诗其实是咏画诗,“题”字可以理解为“品题”,有品评、鉴赏的意思在里面。广义的题画诗创作在宋初就已经开始流行,诗人题咏的内容不必局限于绘画,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尽情抒发因观画所引起的一切情绪感动,表达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审美格调。随着梅尧臣等一批创造宋诗风格意境的著名诗人相继出现,宋代题画诗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诗情与画意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审美情趣和格调的新变化。

宋初的题画诗并不多,可按画的题材分为人物、花鸟和山水几个大类,其中以题咏山水画的作品最能体现诗画同趣的精神。

与书法重视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相同,宋代绘画开始追求诗情与画意的融合,这种审美意识在人物画和花鸟画上都有体现,而且这两类画都可以称为“写真”。如释智圆的题画诗《嘲写真》:“泡幻吾身元是妄,丹青汝影岂为真。吾身汝影俱无实,相伴茅堂作两人。”[1]在佛家眼里一切皆空,由四大组成的人身难说真实,那丹青涂写的人像更是虚妄。面对假象相看不厌,衬托出了僧人生活的孤单冷清。其《观剑客图》云:

飞剑纵横乍可惊,翻疑风俗妄传声。如今至究在何处,不出为人平不平。[2]

抒写对《剑客图》的观感,但着眼点不在剑客身上,而对飞剑很感兴趣,说如今路遇不平,却根本见不到飞剑出鞘,传说中的侠义剑客在哪里呢?这首题画诗的讽喻意味十分明显,与释智圆论诗强调美刺的精神旨趣是一样的。释智圆在《读罗隐诗集》中说:“非非是是正人伦,月夜花朝几损神。薄俗不知惩劝旨,翻嫌罗隐一生嗔。”[3]有人认为罗隐诗多嘲讽现实之作,有违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释智圆以为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有意为罗隐辩解。他在《钱唐闻聪师集序》里说:“或问诗之道,曰:‘善善,恶恶。’请益,曰:‘善善,颂焉;恶恶,刺焉。’‘如斯而已乎?’曰:‘刺焉俾远,颂焉俾迁。’乐仁而忲义,黜回而崇见,则王道可复矣。故厚人伦、移风俗者,莫大于诗教与!”[4]以为诗道不外乎颂美与讥刺两端,诗人须扬善惩恶。他在《联句照湖诗序》中又说:“古之为诗,辞句无所羁束,意既尽矣,辞亦终焉,故无邪之理明,丽则之文著。洎齐梁而下,限以偶对声律。逮于李唐,拘忌弥甚。故辞有余而理不足,理可观而辞无取,兼美之难,不其然乎。”[5]主张摆脱唐以来诗家法度的拘忌,使诗歌创作恢复到古时辞理兼美的境界。

在重视“写真”的基础上强调“传神”,是中国人物画理论的要旨,也成为宋人题画诗的评画标准。范仲淹在《道士程用之为余传神因题》里说:“貌古神踈画本难,因师心妙发毫端。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6]以为画师要做到以貌传神很不容易。蔡襄《画生利瓦伊写予像今已十年对鉴观之因题其侧》云:“清眸绿发十年前,朴野风神不易传。今日青铜莫相照,白髭垂颔面双颧。”[7]中国古代的人物写真像多为全身像,故身姿也能表现人物神情。蔡襄《瞻礼开师真像》说:“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沉。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8]人物的觉性可从怅望的身姿表现出来。

从前花鸟和山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但唐宋时期已成为独立的写生画种。蔡襄《和杨龙图獐猿屏》说:“画莫难于工写生,獐猿移得上幽屏。相逢平野初惊顾,共向薫风适性灵。引子昼游新草绿,啸群时望故山青。可怜官省沉迷处,每到中轩顿觉醒。”[9]通过聚焦獐猿相逢时的惊顾和长啸时的回望,强调动物写生也应传神。其《和杨龙图芦雁屏》云:“何事高堂秋思生,野芦寒雁画工精。风前挺立孤根老,云外相从去意轻。不似丹青能借色,若逢霜月定闻声。研桑心术都无取,回望江乡计未成”[10]透过对画面秋天芦雁南归的描写,似乎可听到从云端传来的声声雁叫。同样是题写以芦雁为表现对象的画,毕士安在诗里说:

画师不肯传风蝶,故作枯干逞奇绝。清秋未合结繁阴,深户何从洒飞雪。雪里鸭儿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团,黄芦槭槭枝叶干。江头鸣雁恰飞起,恍如身到潇湘间。潇湘洞庭云水隔,山路坡陀断行客。从来冬景画已难,况有翎毛似崔白。已觉冰漫稻粱少,更疑水宿溪垠窄。生平有道付沧洲,今日床头动行色。屏风主人家近远,我昔曾过浔阳县,田芦野雁尝亲见。出门解榻定相逢,借我家乡令对面。[11]

由江头芦雁鸣叫着起飞,遥想远方的潇湘景色,既有对画面的详细描写,又有对画家画技的由衷赞扬,以为可与崔白的花鸟画相媲美。宋初画坛流行黄筌、黄居寀父子的花鸟画,他们的作品设色亮丽,显示富贵秾艳的画风。这幅画的作者显然有着不同于黄氏父子的风格,不肯画蜂飞蝶舞的春天景致,而选择肃杀的秋冬风景,这样的时节万物凋零,到处是枯枝败叶,以衬托雁南飞的不得已,画面一派清瑟荒寒气象。

唐代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上,宋初开始了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题的转变,尤其是以水墨代替色彩的山水画的流行,影响了此后中国画的发展走向。山水画在五代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画家属意于表现山水的美,常令观者产生遁入山林的隐逸情结。徐铉《题画石山》诗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