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人不晒衣?

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 作者:余斌 著


洋人不晒衣?

刚到法国那一阵,没事就喜欢走街串巷,因为什么都觉得新奇。有一回不知怎么就转到一片居民楼中。在欧洲,中等以上人家都住二三层的小楼,相当于我们这边的独栋或联排别墅,除非大城市里的高级公寓,五层以上的楼房都是供收入不高人家使用的经济适用房,往往要申请才能租到。我逛到的这片房子就是,火柴盒式,与我们这边的多层住宅大同小异。但站那儿张望,总觉有点异样,却又说不出哪儿不对头。直到晚上洗衣服才幡然猛醒:晴天丽日之下,每栋楼都光秃秃的,没见一件衣服晒在外边。

这感觉是由对比而起,我们这边晒衣是普遍的,有时简直就是一景。上大学报到那天,就被晒衣景观“震撼”。那次是从宿舍区大门进去,迎面就是学校最大的一栋宿舍楼,是女生宿舍,当时似乎全校女生都住在里面,大晴天,每个窗口都在晒衣服,层层叠叠,充塞眼眶。从外套到内衣,从床单到被子。“文革”刚结束,“蓝蚂蚁”的恶谥还顶在头上,衣裳依然灰蓝单调,然而加上被面、毛衣、棉毛衫裤之类,便花花绿绿起来,在风中招展。并非没见过晒衣,这一回因是劈面相迎,又非同寻常的“壮观”,故而印象深刻。以后每每经过,只要天气好,这一景总在那里,同学间常开玩笑,说那是万国国旗。

这么说多少有讥其不雅观的意思。什么都亮出来示众,的确是不雅。李商隐《杂纂》里有所谓“杀风景”的六事,其一是“花下晒”。裈是内裤,换了外衣,是否就不算“杀风景”他没说,特特举出内裤,想来还是内裤事涉不净,与花的美好(所谓花前月下),太不谐调,倒不是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倘晒在户外别的什么地方,当然不成问题。不过大体上说,国人在晒衣上的“公开性”,远非西人可及。

也许是对他们的保护隐私印象深刻,就连不在外面晒衣的原委,我也归到隐私意识上去。不过这也得有条件,中世纪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地方就晒衣,如此这般,想来是现代化以后的事。否则就算要秘而藏之,不拿出去晒,衣服怎么得干?北方空气干燥,房间里晾也能晾干,南方湿度大,就非晒不可。不过外部条件之外,我怀疑习惯也是一个因素。过去住房逼仄,衣裳晒在户内人就动弹不得,现在居住条件改善,好多人家有封闭阳台,采光甚好,原就有晒衣的功能,可多数人还是宁愿晒到外边去。

我有亲戚住在一高档小区,那小区为维护其高档,曾有一禁令,不许安装晒衣架,而且不许以其他方式将衣服晾晒于外,以免有碍观瞻。小区里顿时怨声四起,像国人通常的做法,牢骚之后大家开始不声不响探测“政策底线”,先是小打小闹,在阳台与靠近的窗台之间担根竹竿,权充临时晾衣架,到后来就正经装晒衣架,个别行动发展到集体行动。有道是法不责众,屋管方面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这是早先的事,现在小区至少高档小区的管理趋于正规化,住户已然就范,而住高层的人不得已而开风气之先,率先改了晒衣的老章程,由户外转入了户内,因为高层住宅都是封闭好的阳台,违章的玩意儿,绝对禁止。可见老习惯也不是绝对改不得。只是不少年纪大的人就是觉得不爽,虽只一层玻璃,终是隔,全然暴露在阳光之中,随风招摇,那才是真正的“晒”。我母亲就抱怨,晒在里面,就算阳光充足,也“干不透”,在外面大太阳下一晒,就“脆蓬蓬”的。她还用过两个极传神的词,形容晒与不晒的差别,因是方言,有音无字,没法转述,译成普通话,大意应是,不“晒”,衣服是蔫的,“晒”了,就精神。

按照这个标准,“晒”字在西人那里就该取消,除非不指晒衣物,指晒人——日光浴什么的,那劲头倒是我们再也比不了的。他们根本不晒衣服,就连那种将就的“晒”也没有。我因那次的“发现”,有次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居然还留意了一下。结果发现没有任何晒衣的迹象,不要说窗前没有晒衣架,屋里也没地方。问了才知道,他们的衣服都是烘干的,衣物出洗衣机径直就进了衣柜。中间有道程序,是上熨衣板熨烫,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衣物都熨上一遍,这才到衣柜里就位。

于是想起高档宾馆,照例设有洗衣房,却未见过晒衣的。所以单从外面看去,洗衣这档子事,好像根本就未发生。西方人在隐去生活细节上,确有一套,不像我们,全摊在外边,随便走进一小区看看,若是大晴天,家家晒衣,琳琅满目,长垂短挂,全堵在阳台上,倒真成了“封闭阳台”,一个阳台就是一透明或敞开的衣橱, 又兼裤衩、胸罩、袜子之类一概高高挂起,真比开了衣橱还一目了然。

洋人不晒衣是拜科技先进之赐,然而带烘干的洗衣机,我们这边好多人家也早已有了,却是形同虚设,除非应急,难得一用。要说怕费电,法国的电费也挺贵,可见还是晒衣服的概念深入人心。也有说我们这边电压低,烘干机烘了也是半干不干。其实从他们的洗衣机里出来的衣服,虽是蓬松些,也还带些水分,还须熨烫的工序。我在法国住的宿舍楼每层都有一洗衣房,住客并非每位都随身带着熨斗,洗过的衣服干不透,只好挂起,却不拿回各自的房间,就在洗衣房拉根绳子,确切地说,不是晒,是晾,让我想起过去阴雨天家里晾衣服的情形。即使是晴天,衣服也不会拿到外面去的,甚至窗户都懒得打开,照我们的说法,都是“阴干”的。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已然可以下结论,说现在的欧洲人已杜绝了晒衣物。虽然在描写一九三〇、一九四〇年代生活的电影里似乎还有晒衣的镜头,而二战片里的战地医院还大规模地晒,但那是过去。我曾在一法国老太太家住过一阵,发现她有时也会在院里支个架子晒衣服晒被子,但她先生是中国人,她说是学来的,而且是在院墙里面,所以另当别论。甚至何以洋人不晒衣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洗衣设备普遍先进之外,关键还是习惯,这习惯又与隐私意识相关。

威尼斯深巷里的晒衣场景。

后来游南欧,发现我的结论不大靠得住,在意大利、西班牙、萄萄牙的城市,都见有户外晒衣的,虽然不像我们这边家家户户晒得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印象最深的是在威尼斯,转悠到一片老旧房子,天井窄巷间,居然拉起道道绳子,衣服床单都在外面晒,正逢意大利国庆,好多人家都挂起国旗,衣裳被单在风中与国旗一同招展,若不是国旗,真恍如进入了上海的弄堂。想来晒不晒衣多少还是与地域、气候有关。

西人不晒衣说至此似乎不攻自破了,然而我还可以做另一条强词夺理的辩护:南欧人原本好热闹、喜群居,隐私意识不像北方人那么强,北方人对南欧人的文明程度向来评价不高。比如南欧人说话高喉大嗓,似常令北方人报以鄙夷之色,到处晒衣,或者也会让他们讪笑吧?

我是没资格嘲笑的,也不以为有必要上升到文明与否的高度,习俗而已。当然,有时觉得不雅,不过晾晒于外的衣服也像乱轰轰的菜市场,见到就似呼吸到一种现代生活中已渐趋稀薄的市井气,或如另一种说法——生活气息,有时也有一种亲切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