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
虹,在今人看来,虽然美不胜收,但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罢了。相信连小学生也能有模有样地说出它的形成原理。但在古代不同,湛蓝的天上平白无故出现一条七色彩带,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那种震撼,要远胜于雷、电、雨、雪等其他自然现象,因而关于虹的传说最多。不信看雷、电(繁体字作“電”)、雨、雪等字的古体都是“雨”字打头,而唯独虹是一个“虫”字边,就知道它在古人心中和其他天气现象是截然不同的。
距今30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了“虹”字,它是个象形字,身形如弓,两边有两个龙头。这表明在古人看来,“虹”是天上像龙蛇一类的动物。而这类动物是司雨的。每当下完雨,它就要下到地上来饮水,为的就是补足下雨时损失的水分,因此雨过天晴时,经常有虹出现在水边饮水。殷墟的卜辞上就有“又出虹,自北饮于河”、“亦又出虹,自北饮于河”。
魏晋时期,人们认为“虹”如果到你家来饮水,可以招来财运。东晋义熙初年,一条虹来到晋陵人薛愿家中,虹的一头直接伸进了他家盛有水的锅里。这条虹发出了巨大的吸水声,不一会儿,就把水吸干了。薛愿见到这件怪事,非但不怕,还拿来酒倒进锅里,宴请这位不速之客。虹将酒一饮而尽,不知是喝醉了,还是不愿白白喝人家的酒水,似乎想回馈点什么,它一张嘴,居然吐出了满满一锅的黄金。薛愿因这次奇遇陡然而富。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和上面的差不多,不过当事人却是大名鼎鼎的刘义庆。一次他在广陵养病,正半卧在病床上喝粥,忽然有一条白虹钻入室内,去喝他的粥。刘义庆没有薛愿沉稳,赶紧把盛粥的碗扔到台阶下。白虹受到惊吓,发出风雨之声,转身跑掉了。粥是魏晋时期的时尚饮品,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喝粥为乐。三国时曹爽与司马懿争权时,曹爽派李胜到司马懿府打探虚实,司马懿假装病入膏肓,向婢女说口渴,婢女给司马懿拿来的就是粥。司马懿持杯饮粥,故意让粥从口中流出,沾满前胸,装出一副老迈无用的样子。口渴都要喝粥,足见对粥的喜爱。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其中比的一项就是看谁家做粥做得快。石崇作弊,事先将不易煮烂的豆子煮熟,做粥时用熟豆子,胜了王恺。斗富都要比赛做粥,可见粥在当时的流行。到刘义庆家造访的那条白虹估计也是粥的忠实拥趸,在天上看着刘义庆喝粥馋得要命,下界来分一杯,结果吓坏了大作家。
虹还被称为“美人虹”,这个唯美的名字和一则传说有一定关系。魏明帝时,有一个叫阳万的樵夫在首阳山中砍柴,傍晚时分,他见到一条虹伸入一眼溪泉之中。不一会,溪泉中升起一位绝色美女,年方十六七,只是问她什么都不答言。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蒲津守将宇文显的耳朵里。他为了讨好皇帝,就把这位女子送到了明帝的宫中。明帝见她容貌娇美,一下子就迷上了,想要马上和她亲近。这时,这个少女居然开口了:“我本是天上的仙女,暂时落到人间。”少女的意思是让明帝不要动手动脚。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况一个进了宫苑的女人。明帝还要上去强行无礼,仙女终于忍无可忍,伴随着钟磬一样的响声,化为一条虹腾空而去,只留下明帝仰望苍穹呆呆地发愣。按说魏晋时期仙女下凡和凡夫匹配的传说不在少数,偏偏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没有这样的福分,其中的深意还是值得琢磨一下的。
美丽的虹并不只是女性的象征,它有时也可化为男子。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大约战国晚期到汉初的那段时间里占据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王。到三国时期,整整四百年过去了,他的宫殿早已化作了一片断壁残垣。在越王无诸旧宫殿的遗址上,长有一棵大杉树,树洞中能坐下十多个人。有一个叫夏世隆的隐者,经常来这片昔日辉煌的王宫遗址吊古凭今。
一日,下了整整一天的雨,傍晚时分方才雨过天晴,夏世隆又来到越王故宫,不想看到半截彩虹伸向宫池饮水。喝饱之后,彩虹化作一个身着黄红紫色袍的男子。这男子款款走入树内,许久不见出来。夏世隆召唤了十几个邻居家的小孩来看热闹。只见洞中的男子被一条大红蛇缠住,发出像妇人一样的奇怪哭声。小孩们远远地向树中投掷瓦砾。不一会儿,云雾笼罩了旧王宫,能见度很低,大家谁也看不见谁,又听到远处有隐隐的雷声。就在此时,一条彩龙和一只红色的天鹅从树中飞走了。第二天,夏世隆仗着胆子前去察看,只见树中有一张紫蛇皮和一张五色的龙皮,原来那个男子是一条龙,来到树中蜕皮。
以上几则故事都提到了虹下界来饮水。古人很早就发现虹总在水边出现,经常一头连着天空,一头投入水中,就以为虹在饮水。由于虹在天上,却探下身子到地上饮水,古人就把由低向高处抽水的现象形象地称之为“虹吸”。今天大家都熟悉的虹吸原理就是这样命名的。下面这则故事当是魏晋时期彩虹传说中的典型,一位彩虹所化的翩翩郎君下到凡间,他的来意可不是饮水这么简单。
庐陵巴丘人陈济,宦游他乡,只留下妻子秦氏空守闺中。这一日,一位身材魁伟,穿着大红、浅绿两色袍子的白面书生来到乡里追求秦氏。这位书生其实是彩虹所化,但秦氏自然是看不出来的。想必秦氏也是心中寂寞,慢慢地也就顺从了这个书生。两人常在一个山涧中相会,一起睡觉时,秦氏发觉自己并没有男女交合的感觉。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村里人看他们所到的地方,总是有虹出现。一次,两人在水边耳语,男子用一只金瓶取水给秦氏喝,不久,秦氏有了身孕。《西游记》中女儿国人饮子母河水可怀孕的情节大概也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启发。转过年来秦氏诞下一子,胖乎乎的,很是可爱。可是那个宦游的陈济要回家了,彩衣男子只好离去。然而孩子太小,还不能离开母亲,秦氏就将小孩藏在室内盆中抚养。秦氏偷偷给孩子喂奶时,天总是刮风起雨。孩子稍长了一些,彩衣男子又回到了秦氏家中,把小孩带走了。他们走时,人们见到两条彩虹从秦氏家中飞出。数年后,一次秦氏来到田间,恰巧看见两条虹出现在山涧中,秦氏害怕,男子说:“是我,不用怕。”原来就是那父子二人。转眼间,又不见了。从此,秦氏再也没见过他们。
彩虹总是高高悬挂在天际,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偶尔下界来偷情。
梁祝前传:合茔
数千年来,中国民间最理想的婚姻模式便是男女双方两情相悦,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这条路有时并不顺利,很多情侣能达到两情相悦这一步,却无法迈过父母之命的门槛,最终劳燕分飞,甚至还以生命为代价。这一悲剧现象反映在魏晋志怪小说中,就出现了本来是人与人相恋,由于强大的外在力量的介入,使得男女主人公一方因爱而死亡,然而爱情却仍在继续,人人相恋离奇地转变为人鬼之恋。
吴王夫差有个叫紫玉的小女儿,年方十八,才貌无双。有一男子名韩重,长紫玉一岁,粗通些道术。二人两情相悦,私下里互通书信,紫玉许诺韩重,非他不嫁,偏巧此时韩重要到齐鲁一带去求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韩重去游学的地方是齐鲁。他去学习什么呢?有人说齐鲁是孔孟之乡,韩重是不是去学习儒学了呢?答案并非如此。吴王夫差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当时的儒学还处于草创时代,在本地以外影响并不大。而齐鲁文化与道教的渊源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起,齐鲁地区一直是道家的兴盛地。鬼神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谶纬神学等早期道教思想都与齐鲁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关联。齐鲁地区还是中国神仙方术的发祥地,盛产术士。说韩重本身就会些道术,他能够不惜千里迢迢去齐鲁的原因也应该是去深造道术。这一点,对故事后来的发展很重要。
临走时,韩重把婚事托付给父母。韩重父母去向吴王求婚。吴王闻听此事勃然大怒,不肯将女儿许配给身为平民的韩重。不久,紫玉忧愤而死,葬在姑苏阊门外。
这里插一句嘴,吴王家族的女性好像都天生刚烈任性。紫玉的姑姑名叫滕玉,她和紫玉的父亲夫差都是阖闾的子女。有一次,阖闾与夫人及女儿滕玉一起吃饭。阖闾吃一盘蒸鱼觉得很好吃,就把剩下的半条蒸鱼赐给女儿吃。不料滕玉大为恼火,说道:“你吃了一半的鱼叫我吃,这不是侮辱我吗?我不活了。”于是就自杀了。这件事在今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一次紫玉之死比起当年她姑姑滕玉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言归正传。三年后韩重学成归家,问起自己与紫玉的婚事,得知父母给自己提亲后,吴王根本不同意这桩婚事,紫玉公主也因此气愤而死,现在下葬都已经三年了。韩重痛哭流涕,遂前往紫玉的墓前吊唁。
见到韩重到来,紫玉的灵魂从坟墓中走了出来,流着眼泪说:“你离开后,你的双亲向父王求亲,我满心欢喜,以为父母能成全你我。不料命运如此弄人,我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紫玉说完又转头唱道:“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恐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唱完后,紫玉抽泣流泪,邀请韩重一起回到坟墓里。
接到鬼公主的邀请,韩重本能地有些害怕,想要拒绝紫玉。这时紫玉有些急了,她对韩重说:“我也知道死和生是两个世界。但是今天一分别,以后就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我们这么亲密的关系,你怎么还害怕我呢?我是真诚以身相许,难道你还不相信?”韩重被她的话感动了,就同她一起回到坟墓中。紫玉置酒款待,并行夫妻之礼,二人愉快地生活了三天三夜。
临别之时,紫玉送给韩重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对他说:“都是父王毁掉了这桩姻缘,但他身为父王,我又有何话可言?你回去之后保重身体,尤其是在换季的时候,更要留心注意。如果有机会进到王宫,还请你代我向父王致敬。”韩重出了坟墓,专程面见吴王,说了前因后果。吴王根本不信,大发雷霆说:“我女儿已死多年,你却造谣生事,玷污死者亡灵。你不过是挖坟掘墓、盗窃宝物罢了。”于是要逮捕韩重。韩重侥幸逃脱,来到紫玉墓前诉说了经过。紫玉再次出现,说:“你不必担心,我这就去向父王说明。”
宫中,吴王正在梳洗,忽见女儿紫玉现身,悲喜交加:“女儿怎么会起死回生?”紫玉跪地哀求:“当年韩重父母来求婚,父王不许,女儿忧愤而死。如今韩重归来,到女儿墓前吊唁,我们情深意切,已经结为夫妻,并送宝珠为凭。恳求父王不要再缉拿韩重。”吴王妃闻讯赶来与女儿相见,她张开臂膀拥抱紫玉,紫玉却化作轻烟一缕,消失在迷蒙夜色之中。
难道紫玉的鬼魂真的存在吗?当然不可能。韩重作为一个在齐鲁学过专业道术的方士,他很可能利用了能使死者身影再现的道法,让夫差相信确实见到了紫玉的鬼魂。
汉武帝时,得宠的李夫人故去,武帝思念不已,齐鲁地区的一个叫少翁的方士就曾经为李夫人招魂。而且汉武帝还真的看到了“李夫人”,并且作诗说:“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看来,方士会招魂是有传承的。就是到了唐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记载,有方士为唐明皇招过杨贵妃的鬼魂。
紫玉、韩重没有被人鬼大限所阻隔,通过浪漫的手法,他们倔强地继续着恋情。这一命运的巨大悲剧和对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为脆弱的神经,因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紫玉与韩重的旷世奇恋被东晋时期新出现的一个传说故事所借鉴,并最终使这个新传奇故事成为中国最重要、最具魅力的民间传说。这就是梁祝。
梁山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按照记载,他出生于352年,卒于373年。在梁山伯去世后,梁祝的传说开始出现。梁元帝在他的著述《金楼子》中第一次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而梁祝故事开始出现的时期正是记载有紫玉故事的《搜神记》最为流行的时期。在梁祝故事中,梁祝本是人人相恋,由于父母的反对,男方忧郁而死。女方到死者墓前祭祀,墓洞突然打开,死者邀请生者入墓。早期的梁祝故事只到合坟就结束了。
至于后来化蝶的情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看下章韩凭夫妇的故事。
梁祝前传:化蝶
南朝人祖冲之作为推算圆周率的数学家闻名于世。其实祖冲之也是重要的志怪小说作家。他所作的志怪小说集《述异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三国时东吴孙权黄龙年间,有个叫陆东美的,与妻子朱氏非常恩爱。夫妻二人常常形影不离,时人称其为“比肩人”。后来妻子朱氏去世,陆东美也绝食殉情。家人非常悲痛,将其二人合葬在一处。不到一年,二人的坟上长出两棵梓树。这两棵梓树同根而生,枝干相抱合成一树。树上常有两只鸟,相伴而宿。人们便认为这对恩爱的夫妻死后变成了连理的梓树和不分离的宿鸟。皇帝孙权闻此奇事,感叹不已,封其所居里巷为比肩,墓为双梓。后来陆东美的儿子陆弘与妻子张氏也似父母般恩爱,吴人呼为“小比肩”。
梓树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树木。家乡的代称就是“桑梓”。在古人看来,“家乡”就是房前屋后种满了桑树和梓树的地方。如此多的梓树自然会有种子掺杂在土壤中。堆砌坟茔,等于是在翻土,有梓树的种子开始萌芽、生长也不奇怪。由于这两株梓树是野生的,无人打理,七扭八扭最终扭在了一起。树长高、长大了,自然有鸟栖息在上面。这样分析,“比肩人”的故事实在是无“怪”可言。而真正“怪”的是人们的思想。为什么坟茔上的两棵树和树上的鸟会被看作是墓主人的化身?一定有民族的习惯心理在里面。
《搜神记》中有一则《韩凭夫妇》的志怪小说。战国时宋国的暴君宋康王手下有一名舍人名叫韩凭(韩凭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叫法,如韩朋、韩冯等,都是指一个人),妻何氏貌美如花(何氏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叫法,如息氏等)。宋康王是个好色之徒,见到何氏漂亮,一心想要夺过来。韩凭只是一名舍人,宋康王既然敢于射天和射杀重臣,自然不把韩凭放在眼里。很快,何氏就被抢进宫中(有的版本还说宋康王封了何氏为王后),而韩凭则被罚去做了苦力,输边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