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胸有成竹迟到魁首
兄弟三人同列鼎甲
◎黎逢 崔元翰
一
唐代宗大历年间,还有这样一段科举佳话。《唐摭言》记载,有一个叫黎逢的青年,诗赋俱佳,为时人称道。但黎逢自恃高才,性情懒散,大比的头天晚上还与一些文朋诗友交觞吟哦,彻夜无眠。第二天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等他匆匆赶到考场人家已经开考多时。按照考场纪律黎逢自然没有参考的资格。
这一科的主考官是时任礼部侍郎常衮。他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的状元。当他得到报告说有一个迟到的考生坚持要参加考试时,便吩咐手下将这个考生带到面前。黎逢一见主考大人便大夸海口,说只要让他参加考试,一定不让主考大人失望。也许是常衮深知士人寒窗不易,动了恻隐之心。也许是主考大人想出出黎逢的洋相,让他知道科考不是儿戏。总之,常衮同意了黎逢的请求,但特别吩咐手下就在自己的脚边加设一个专门的考席,指定专人监考,并要求监考人对黎逢文章的每一个句子都要唱告。这一科赋为《通天台赋》,韵是“洪台独存,浮景在下”。黎逢也不计较,坐下来便专心写赋,刚写了四个字,监考人就唱道:“行人徘徊”。常衮听了心想都是常言,不过如此。但是随着监考人的不断唱告,黎逢妙语连珠,常衮惊叹不已。此科诗考《小苑春望宫池柳色》,黎逢诗曰:
上宫新柳变,小苑暮天晴。
始见知烟密,遥怜拂水轻。
色承阳气重,阴助御楼清。
不厌随风弱,仍宜向日明。
垂丝遍阁榭,飞絮触帘旌。
渐到依依处,思闻出谷莺。
由于黎逢诗赋俱佳,常衮不得不将这个迟到的考生擢为此科状元。
黎逢的生卒年月与籍贯都无从考稽。但有史料记载黎逢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来到长安,与著名诗人韦应物相友善,常以诗歌唱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韦应物的诗句。在中唐时期,韦应物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不但诗写得好,后人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而且是世代官宦之家。《旧唐书》有“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的记载。据《韦应物墓志铭》记载,韦应物的高祖兄弟六人,“俱为尚书”。曾祖韦待价是武后时宰相。祖父韦令仪官至宗正少卿。父亲韦銮曾任宣州(治今安徽省宣城市)司法参军,同时还是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家。韦应物的一生极富传奇,14岁荫补右千牛卫,15岁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可见韦应物的少年生活十分荒唐。直到“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才改邪归正,入太学读书。所以韦应物一生没有科名。
黎逢与韦应物有刎颈之交,其秉性自然可想而知,考试迟到也就不足为奇了。厉害的是他能够高中状元。关于黎逢,史料多已亡佚。《中国科举辞典》载,黎逢于大历十二年(777)状元及第后,又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举经学优深科,曾任监察御史。黎逢诗赋俱佳,以赋见长,《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文》存赋九篇。
二
与黎逢的漫不经心相比,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状元崔元翰则是一个寒窗苦读、铁砚磨穿的治学典型。
崔元翰(约729~795),名鹏,以字行,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崔元翰的父亲崔良佐,因母丧而不举科入仕,世居林泉课徒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得父学熏陶,远通经史,精工诗文,名遗朝野。据《唐摭言》记载,杨崖州(应是德宗朝宰相杨炎)闻名后,欲拜崔元翰为补阙。崔元翰坚辞不就,坦言要通过科举考试,光明正大地走上仕途。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崔元翰一举冲天,高中状元。但已是半百之人。
崔元翰是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考的“三元连中”第一人。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崔元翰晚年取应,咸为首捷: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词敕头、制科三等敕头”。《旧唐书·崔元翰传》还有“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制科。又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三举皆升甲第”的记载。如果都予采信的话,崔元翰从参加府试开始,一共拿了六个第一名,堪称名副其实的“状元专业户”。
三元连中花钱(图片来源:约拍)
崔元翰好学不倦,苦心文章。应赋《白云起封中赋》,文采斐然。这一科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于邵。《旧唐书·于邵传》记载:“崔元翰年近五十,始举进士。邵异其文,擢登甲科,且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果然,十年后的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窦参为相,拜崔元翰为知制诰,负责朝廷诏令的起草和发布。
崔元翰状元及第后,初为宗室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宋节度使李勉府中从事。检校司徒、北平郡王、奉诚军和晋绛慈隰节度及所辖区内各军行营副元帅马燧慕名辟崔元翰为掌书记。后入朝为太常博士,屡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
唐德宗即位之初风风火火,诛宦首、放宫娥、裁伎乐,颇有作为,但武力削藩失败后又罹“泾师之变”,锐气顿消。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无力回天,不得不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从此藩镇更是尾大不掉,朝内宦官当权。崔元翰性格孤傲,不擅阿谀,讽时议政毫无顾忌,得罪了朝中权贵,掌知制诰两年后,不但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降职为比部郎中。贞元十一年(795)郁郁而终。
崔元翰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独,醉心于翰墨。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全唐诗》存诗七首,《雨中对后檐丛竹》曰:
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据宋人王谠《唐语林》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崔元翰中状元,这一科的榜眼是他的大弟崔敖,探花则是他的二弟崔备。府试、部试的前三名都是他们兄弟三人包揽。这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唐摭言》载,这一科的试题《白云起封中赋》考前就有人知道。开考的那一天,崔敖气呼呼地对主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说,要是真的考《白云起封中赋》,请同意我罢考。虽然崔敖最终没有罢考,但那些事先知道考题的考生还是没有考赢他们三兄弟。
崔元翰宴友图(图片来源:风飘石)
关于崔元翰的籍贯有三种说法。《唐代进士录》《中国状元大典》和《中国历代文状元》都说是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科举辞典》说是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状元全传》说是河北省蠡县人。好在三地相距都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