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员外设计失而复得 厚道之人必有福报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作者:


第八章
员外设计失而复得
厚道之人必有福报

◎李程 李固言

在唐代,宗室子弟同样可以参加进士考试,与天下士人比争科名。但是,为了体现朝廷取士的公平,专门设置了一种特别的进士考试,叫作“别头试”。皇室宗亲、权要及考官子弟另辟考场、另派名额,以示朝廷不塞寒士仕进之路。“别头试”始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但这种制度时行时辍,未成例制。因为“别头试”含有恩荫意味,而且不取状元。因此也有一些皇亲国戚自恃才高,不屑于参加“别头试”,而是热衷于与天下士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比拼。

李程(766~842),字表臣,渭州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李程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襄邑恭王李神符的五世孙,按理说是有资格参加“别头试”的。但李程参加的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的常规进士考试,并且一举夺得状元。只是他的状元来路颇有曲折。

据《唐摭言》记载,李程这一科赋试《日五色赋》。三试完毕走出考场,李程正好遇到值班回家的膳部员外郎杨于陵。杨于陵询问李程考得怎么样。李程当即从靴筒里摸出所赋草稿。杨于陵读后深为李程的文采所折服,说能写出这样的美妙文章,状元一定非君莫属。但是,在第二天发布的皇榜上,李程不但不是头名,连个进士都没考上。杨于陵知道后,深感不平。便隐去姓名将李程所赋誊写在一本旧书的后面,找到主考官吕渭说,吕侍郎今年考试怎么用的是旧题?吕渭不知是计,回答说不可能。杨于陵便拿出那本旧书给吕渭说:你看,不但题目前人做过,连韵脚都是一样。吕渭接过来一看,真是同题同韵,而且文采斐然,不觉大吃一惊。杨于陵又问,这一科的考生中有谁的文章能与此赋相比吗?吕渭连声说没有没有,要是有的话,就是当然的状元了。杨于陵立即说,你要真是这样想的,侍郎大人就遗漏了贤才呀。其实这赋就是考生李程写的。吕渭闻言,当即找出李程的考卷来对照,果然一字不差。杨于陵请君入瓮,吕渭不好食言,断齿自咽,作为主考更是难辞“遗贤”之咎,只好重新发榜,将李程擢为该科状元。

杨于陵(750~821)是东汉名臣杨震之后,举家客居河朔,父亲杨太清死于“安史之乱”。六岁的杨于陵随家人避难洪州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18岁高中进士,初仕润州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主簿。时韩滉(有传世画作《五牛图》)为镇海军(治今江苏省镇江市)节度使,辖润、宣诸州,见杨于陵富学高才,择其为婿。本来杨于陵仕途一片光明,但后来韩滉入朝为相,杨于陵回避归隐建昌读书,直到老丈人去世以后才重新入仕。贞元十二年(796)正在膳部员外郎任上。杨于陵因岳父为相而主动回避,朝野早有美名。两度出仕勤勉务实,为人刚正,僚属对他非常敬重。膳部员外郎是皇上的贴身近臣,加上又有故相乘龙快婿的身份,吕渭惟命尽在情理之中。

李程一生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高居相位,官终检校司徒、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程事君理政虽然不奸不诈,但也没有大的建树,不为后人所称道。在德宗朝先为府幕僚职,后拜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李程生性懒惰,任翰林学士期间,每日要待日影高过八砖才入署办公,时人讥为“八砖学士”。唐顺宗即位后,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在顺宗的支持下,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推行“永贞革新”。在这场运动中,李程被免去翰林学士,迁为员外郎。遗憾的是随着顺宗皇帝的病逝,“永贞革新”仅146天即宣告失败。王叔文赐死。王伾及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八人均被贬为下州司马。

“永贞革新”的失败,使得李程东山再起。宪宗元和年间,李程放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行军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擢为兵部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又拜中书舍人,知京兆尹。元和十二年(817)知贡举。元和十三年(818)拜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封渭源男。唐敬宗即位,以本官同平章事。文宗时又任司空、司徒、节度使等职。文宗皇帝对他非常宠信,曾言:“高飞之翮,长者在前。卿朝廷羽翮也。”武宗即位后,李程出任东都留守,病逝于任上,诏赠太保。

唐敬宗十五岁登基,好置宫室,要在宫中营建新殿。李程谏阻道:“自古圣帝明王,以恭俭化天下。陛下在谅暗之中,不宜兴作,愿以瓦木回奉园陵。”上欣然从之。这是李程仕迹上的唯一亮点。

史官对李程的评价极具讥诮,说他“以宽柔养望,坐至公台”。还说他“不持士范,殁获丑名”。故李程死后,谥号为“缪”。

《游子吟》的作者、与贾岛齐名有“诗囚”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是李程的同科进士。

李固言(782~860),字仲枢,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状元及第。他的高中,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厚道之人必有福报的故事。

李固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寒门弟子。《唐摭言》记载,他到长安赶考,连下旅馆的钱都没有,只好借住在一个姓柳的表亲家里。柳家的表兄弟以貌取人,见他一副寒酸样子,讥诮他无钱投宿,就将一张“此处有屋租赁”的纸条贴在他的头巾上。憨厚的李固言没有察觉,戴着贴了纸条的头巾上街,市人见了无不哄笑。

唐时科考,荐举成风。李固言也知道这是俗成的规矩,但又不知道向谁投刺行卷才有用。柳氏兄弟看他束手无策的样子,便又想将他作弄一番。故意误导他说,你去拜谒许孟容一定有用。

许孟容(743~818),字公范,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进士。当时已是古稀高龄,在兵部侍郎任上。在长安,许孟容也确实是一位名人,但却是因刚直不阿、办事认真而出名。他在任礼部员外郎时,司职学舍,有一位公主要求把她的儿子补录为弘文馆或者崇文馆生员。许孟容坚决不同意。这位公主便告了御状。皇上派使调解,许孟容还是没有答应,结果被迁任兵部郎中。朝臣们都认为许孟容不通人情,太过桀骜,没有人敢跟他来往。再说,这贡举之事,职在礼部,与兵部是八竿子也打不着。柳氏兄弟出这样的馊主意,是断定李固言要在许孟容那里吃闭门羹,好出他的洋相。只是李固言太过质朴,真的就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谒许孟容。

许孟容读了李固言的文章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只是自己职在兵部,与贡举无关。加上向不与群臣相友善,知道不会有人给自己面子,就问是谁告诉他来找自己的。老实的李固言实言相告。许孟容又看见他那顶有字的头巾,更觉得李固言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心里十分愧疚,便对他说:我居官冷僻,只怕是爱莫能助。但我是不会忘记你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朝廷果然任命处事公正的许孟容以兵部侍郎身份知贡举。他也果然没有忘记这个老实人,擢李固言状元及第。

李固言入仕后,屡迁至驾部郎中。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李宗闵为相,拜李固言为给事中。李固言承许孟容遗风,铁骨铮铮。大和五年(831),宰相宋申锡遭宦首王守澄诬陷,李固言据理力争,为其鸣冤。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驰慢不恭,改官太子宾客,李固言认为“当以名臣左右太子”,封诏不宣。

大和六年(832)末,昭义军(治今山西省长治市)节度使刘从谏朝觐,要求迁领边关重镇。其父刘悟原只是一名牙将,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战功,官拜泽潞军节度使,并兼检校司徒、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外领方镇、内挈朝纲的重臣。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刘悟留下遗表,要求朝廷让其子刘从谏接替自己的节度使职务。当时,刘从谏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将作监主簿,宰相李绛自然不同意。但刘从谏厚贿另一宰相李从吉、宦首王守澄,得以通过。这一回刘从谏又要故伎重演。但是没有哪一个节度使同意腾位子。刘从谏退而求其次,又要求衔相而归,挽回面子。因二度广施贿赂,关节俱通,独李固言不诺。李固言财贿不动心,美言不领情。刘从谏又访私邸,请求关照。不料李固言正色道:你父亲以功守潞州二十余年,你坐享其成,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恩泽。你不求报效,现在又要谋取相印,实在是不应该。李固言汗颜无语,唯唯而退。但由于文宗身边的幸臣都得了好处,李固言一人独木难支。刘从谏最终还是拜为以本官同平章事。返回藩镇的时候,百官相送。大家都恭维有加,只有李固言又直言道:你少年腾达,要努力报效国家,可不要遗祸子孙呐。刘从谏肃然起敬,以朝笏叩击自己的头颅,发誓谨记告诫。回到藩镇后,刘从谏对自己的部将们说,满朝文武只有李公正气凛然,令人生畏,社稷股肱也!

李固言柳汁染衣图(图片来源:风飘石)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固言再次直言纠举邓州刺史王堪、随州刺史郑襄。

大和六年(832),李固言迁工部侍郎。第二年转尚书右丞。大和八年(834),在牛李党争中,出为华州(治今陕西省华县)刺史。年底入为吏部侍郎,执掌官吏陟黜,大量选用寒门之士,整顿吏制,成绩斐然。次年五月迁御史大夫,六月擢门下侍郎、平章事,再次拜相辅政。

唐宪宗即位后,李固言迁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州防御使等职。大中末年,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不久病逝,追赠太尉。

关于李固言的籍贯,相关史料都持河北省赵县说。独《中国状元全传》说是河北省邯郸市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