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嗷嗷神童鸿鹄有志
翩翩少年万里冲天
◎莫宣卿
一
晚唐时期,要属宣宗皇帝最好文事,虽然身为一国之君,还要自命雅号“乡贡进士李道龙”。他一生最叹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当了皇帝以后,遇到朝臣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人家是哪年登第。如果是进士就要礼敬三分。不是进士则为之惋惜。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的贡举是中国科举史上华丽的一章。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破了一个天荒。年仅17岁的封州封川(今广东省封开县)考生莫宣卿勇拔头筹,夺得状元。大唐开科取士,历时230年,这是年龄最小的状元。尧天舜日,英雄少年。鸿胪唱过之后,满朝文武争相祝贺。宣宗皇帝喜不自禁,赐宴赐衣并赐御诗:
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
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
春闱榜发,正是京城长安花开时节。依惯例,新科进士要在状元的带领下,举行打马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欢宴等活动。探花郎(活动的先锋使者)由新科进士中最年轻貌端者担任。莫宣卿既是状元,又最年轻貌端。他一人身兼状元、探花二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新科进士的马队穿街过市,为争睹少年状元风采,长安城里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同榜进士柳圭有诗赞曰: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冲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二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封州封川(今广东省封开县)人。莫宣卿身出寒门。父亲莫让仁靠放鸭维持生计,英年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他出生后,母子二人无依无靠。母亲只好抱着他再嫁同邑莫及芝。继父家境较为殷实,舅舅梁铭甫又是当地一位出名的塾师,加上母亲生性贤淑,莫宣卿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民间传说莫宣卿六岁才开口说话,乡人异之。此后闻言即悟,过目成诵。七岁而能赋诗。有一天,莫宣卿与童伴相嬉河滨,遭到戏弄,他没有哭闹,也不与大家争斗,而是正襟危坐,出口成章: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乡人呼为神童。在舅舅的悉心教导下,莫宣卿十二岁通过县试,名震乡里。为排除世俗干扰,潜心攻读,致力精深。他小小年纪就于麒麟山上结庐而居,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时人疑之,他以诗相答: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有青云护。
莫宣卿像(图片来源:风飘石)
对这个少年状元,宣宗皇帝尤为喜爱,小小年纪即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并恩赐内阁中书大学士。莫宣卿为子至孝,请求还乡祭祖并恭迎母亲到长安奉养得到批准。无奈母亲嫌长安路途遥远,且难服水土,不肯同行。莫宣卿极尽孝道,不负慈母养育之恩,返京后上表陈情,恳求放外任南方,以便就近奉养母亲。诏准出任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别驾。出仕为官,人人都想成为皇帝近臣。莫宣卿英俊少年,居官禁中,前途无量,却以奉孝请求外放,朝中百官由衷敬佩。他离京赴任之时,大家都长亭相送。宰相白敏中及同僚好友纷纷以诗相赠。白敏中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兼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筵保傅为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彩人。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莫宣卿携家眷再回故里奉迎母亲,在返回台州的路上不幸染病而逝,终年仅34岁。时任封州刺史李邦昌上表奏知皇上。懿宗惊闻其变,敕封正奏状元,赠谥号“孝肃”,入祀封州“乡贤祠”。
莫宣卿是不是状元,也有两种说法。《登科记考补正》载这一科的状元为李郜,只将莫宣卿列入制科。《中国科举辞典》和《中国历代文状元》两说并存。《唐代进士录》未收录。
三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科举史上18岁以前中状元的还有:
苏瓌(639~710),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状元及第。先仕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景龙三年拜相,封许国公。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因老病转太子少傅。年底卒。谥号“文贞”。《登科记考补正》有载。《中国科举辞典》和《唐代进士录》仅作进士记载。
郭震(656~713),名元振,震为字,魏州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状元及第。先任通泉尉,因上《宝剑篇》为武后所赏识,擢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大足元年任凉州都督。睿宗即位,诏为太仆卿,景云二年(712)拜相。因助唐玄宗诛太平公主,进封代国公。后因过贬饶州司马,病逝赴任途中。《登科记考补正》有载,言郭震举拔萃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中国科举辞典》和《唐代进士录》仅作进士记载。
贾至(718~772),字幼邻,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状元及第。初仕单父尉。天宝十年(751)又举明经科。“安史之乱”随玄宗入蜀,掌知制诰,官中书舍人。“马嵬坡事变”后,玄宗禅帝位于肃宗的诏书即出自贾至之手。巧的是44年前玄宗皇帝登基的受命册文则是出自他父亲贾曾之手。当时,玄宗皇帝不无伤感地对他说:你父子二人可谓交辉继美矣。代宗时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官终京兆尹。《中国科举辞典》《登科记考》持此说。《登科记考补正》载此科状元为贾季邻。可能是《登科记考》误将“季邻”为“幼邻”。《唐代进士录》持后说。贾至同科有名士柳芳,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状元柳璟的祖父。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开化(今浙江省开化县)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状元及第。初仕玉山县尉,入为翰林编修,以殿中丞直集贤院。端拱二年(989)以六州都抚出使北疆。至道元年(995)授江西安抚使。真宗咸平三年(1000),益州军变,与招讨使雷有终奉命讨伐,病逝于任上。谥号“文熙”。
王拱臣(1012~1085),字君贶,原名拱寿,宋仁宗赐名拱辰,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状元及第。初仕怀州通判,入直集贤院、知制诰,屡迁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庆历新政”而外贬。神宗朝又因反对“熙宁变法”而外贬。一生仕履繁复。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病卒于彰德军节度使任上,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彭汝砺(1047~1095),字器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状元及第。先在幕府,王安石荐为国子直讲,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兵、刑两部侍郎,再迁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宋神宗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后知江州,病逝任上。因当时尚在仁宗先帝的“大祥”之期(驾崩后两年内),故此科没有举行殿试。彭汝砺以会试头名直擢状元。关于彭汝砺的年龄史上亦有不同说法。《宋代状元谱》《中国状元全传》言其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中国历代文状元》则载为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果如此,他就不能算是少年状元了。
汪应辰(1119~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状元及第。汪应辰原名汪洋,高宗读了他的殿试策论后,认为是一位老成之士,等到鸿胪唱毕,原来是一位英俊少年。高宗喜不自胜,以其与北宋王拱辰同龄夺魁而赐名应辰,并书《中庸篇》以赐。初授镇东军签判,后诏为秘书省正字。忤秦桧而出建州通判。桧死还朝,屡迁至吏部尚书。因敢言不避,忤逆权贵,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治今江苏省苏州市)。因受诬陷连遭贬黜,遂致仕不起,病逝家中。谥号“文定”。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蒙人伯牙吾台氏,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及第。泰不华原名达普华,文宗赐名泰不华。初授集贤院修撰,后转秘书监著作郎,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因劾御史大夫贪暴而贬江浙左右司郎中。复起后历任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礼部尚书。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2)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平方国珍乱死难。谥号“忠介”。
笃列图(1312~1348),字敬夫,蒙人捏古氏,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右榜状元及第。初授承务郎、集贤院修撰,后迁太医院都事。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擢南台御史,按治湖广、江浙行省。又升福建廉访司官,以诬劾去职。寻任湖广行省副理问不就,拜内台御史。年三十七卒。
丁显(1368~1398),字彦伟,建宁府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状元及第。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停罢科举,至洪武十七年(1384)恢复。丁显是复科后的首举状元。此科会试取进士472人。主考官欲拔考生花纶为状元。鸿胪传唱的头天夜里太祖梦见大殿之上有一枚巨“钉”。第二天,太祖拆开首卷,见是花纶,与夜梦不符。花纶只有十八岁,便以其年少置于二甲,再拆主考官进呈试卷,恰是丁显,正与夜梦相合,遂钦点为状元。但丁显更年轻。丁显高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旋因上疏言辞过激得罪朱元璋,贬为训象卫,直至病逝任上。关于丁显的生年,《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状元全传》都载为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若遵此说,丁显亦不是少年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