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童趣:斜阳闲看蝶双飞

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 作者:熊烨 著


1.童趣:斜阳闲看蝶双飞

叶嘉莹小时候是关在故居的四合院里长大的,因为是女孩子,家里管得比较严,不许出去玩,像一般女孩儿玩的游戏荡秋千、抓子儿、踢毽子,她都没有玩过。每个人的童年不一样,其实也各有得失。因为生性好静,叶嘉莹对四合院里的一点一滴都有着深刻的体认和观察。在她诗中还写有这样的生活记事,隔墙的绿槐庭院中的枣花以及她从同学家里移来的一丛竹子,即如她在诗中写有:

初夏杂咏四绝

一九四三年夏

柳花吹尽更无绵,开到榆花满地钱。一度春归一惆怅,绿槐阴里噪新蝉。(其一)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惟爱枣花香。(其二)

3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叶嘉莹上了初中以后,又从一个同学家移来了一丛竹子,就种在她卧房的窗外,几年以后,这一丛竹子长得青翠喜人,1942年的冬天,她还写了一首诗记述窗前的这一丛竹子,怀念送给她竹子的同学,题目是《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

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与烟。忆昔遗我双竿竹,与君皆在垂髫年。五度秋深绿阴满,此竹常近人常远。枝枝叶叶四时青,严霜不共芭蕉卷。昨夜西楼月不明,迷离瘦影似含情。三更梦破青灯在,忽听琤琤迸雪声。持灯起向窗前烛,一片冻云白簇簇。折来三叶寄君前,证取冬心耐寒绿。

那是一个还没有污染的时代,北京的天空十分明净。晚上,天上的星星非常清楚地展现在眼前。杜牧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当时的北京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每到夏夜,即使已经很晚,叶嘉莹也不肯回到屋子里去,除了屋内闷热以外,外面天空的景色也很诱人。她有时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有时躺在凉席上,仰望着天上的星星,很久不肯离开。这她也写过“萧萧寂处无人见,淡淡银河转玉绳”(《坐对》1942)的诗句,记述当年独属于自己的这一份静谧的回忆。

叶嘉莹记忆中的童年往事大多与诗歌有关,她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唐诗了,常常有客人来了,大人就让她给客人背诗。有一次她背的是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大家都高兴地听着,可是后来背到“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大家就笑了,说:“你才几岁,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她当时并不理解诗意和大人们的笑声,可是李白诗里边所写的景物她并不陌生,小时候背的这些并不完全懂得和理解的诗歌,与她正在孕育、滋长着的心灵和生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诗歌对于她来说有一种“存在的实感”,这是和她在四合院中长大的童年经验分不开的。比如1939年她所写的《小紫菊》:

阶前瘦影映柴扉,过尽征鸿露渐稀。淡点秋妆无那恨,斜阳闲看蝶双飞。

这既是她在四合院里眼见的实景,也依稀就是她所背诵的李白的诗篇。四合院里一点一滴的光影景物,在叶嘉莹的心中都完全诗化了,也正是在这种诗化之中,她找到了代替其他童年乐趣的另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是心灵上的满足。

当然在四合院以外,叶嘉莹也还有很难忘的童年乐趣,那就是跟随母亲在归宁省亲的路上,常常有机会到什刹海和北海附近游玩。因为外婆家在西直门那边,离什刹海比较近,母亲有时就带着她和弟弟到什刹海和北海去玩。他们当时总是沿着什刹海中间的一条长堤走到北海的后门,从后门到北海里边玩,几个小孩到处乱跑,母亲就在北海里的茶座“濠濮涧”或“漪澜堂”等他们。在北海玩累了,就再漫步经过什刹海的长堤乘车回家。每到夏天,这条长堤上就搭满了凉棚,里边卖一些鲜藕、菱角等河鲜。母亲常带着他们在一处凉棚下的小店中坐下来,叫几碗摆满了鲜菱和鲜藕的冰碗让孩子们品味河鲜。1953年叶嘉莹在台湾怀念故乡,还曾回忆起这些童年的往事:

双调新水令 怀故乡——北平

一九五三年在台湾作

故都北望海天遥。有夜夜梦魂飞绕。稷园花坞暖,太液柳丝娇。玉蝀金鳌。念何日能重到。

【驻马听】想古城春暖冰消。红杏朱藤着雨娇。秋高日好。青天碧瓦倩谁描。中南三海玉阑桥。东西如砥长安道。旧游情未了。向天涯谱一曲怀乡调。

【得胜令】说什么莼羹鲈脍季鹰豪。登楼作赋仲宣劳。故里人情厚,华年美梦娇。逍遥。昆明湖上春波棹。苗条。后海堤边杨柳腰。

【乔牌令】到今日相思魂梦遥。往事云烟渺。想人情同于怀土休相笑。我则待理残笺将风光仔细描。

【甜水令】常记得春来时,积雪初消。垂杨绿软,杏花红小。梨白海棠娇。出城郊西直大道。踏青游草妒春袍。

【折桂令】常记得夏来时,日初长布谷声高。庭槐荫满,榆荚钱飘。火绽榴花,翠擎荷盖,果熟樱桃。什刹海鲜尝菱角。五龙亭嬉试兰桡。最好是月到中宵。风过林梢。看多少叶影田田,舟影摇摇。

【锦上花】常记得秋来时,剪烛吟诗助相思纱窗雨哨。登楼望远畅胸襟四野风飘。赤枣子点缀着闲庭情调。黄花儿逞现着篱下风标。凉宵萤火稀,永夜银河悄。香山枫叶艳,北海老荷凋。写不尽气爽天高。古城秋好。鸳瓦上白露凝霜,雁影边纤云弄巧。

【碧玉箫】常记得冬来时,瑞雪飘飘。白满门前道。寒夜萧萧。风号万木梢。喜围炉共看红煤爆。半空儿手内剥。晴明日,看碧天外鸢影风摇。冰场上刀光寒照。爱古城玉琢银装,好一幅庄严貌。

【鸳鸯煞】常记得故乡当日风光好。怎甘心故乡人向他乡老。思量起往事如潮。念故人阻隔着万水千山,望天涯空嗟叹信乖音渺。说什么南浦畔春波碧草。但记得离别日泪痕多,须信我还乡时归去早。

这是《迦陵诗词稿》中唯一能找到的一篇追忆童少时期生活,描写故土人情风物的作品。它写于1953年,是叶嘉莹1950年代仅存的四篇作品之一,也是她写作的最后一套散曲。其间抑扬有致的声调,欢快明朗的白描,无一不让读者和她一同感受着故乡回忆的美好。同1950年所写的《转蓬》,1951年所写的《浣溪沙》(一树猩红艳艳姿)以及1952年所写的《蝶恋花》(倚竹谁怜衫袖薄)比较起来,这似乎是叶嘉莹在整个50年代悲观心境中尚得余裕,聊以欣赏自娱的一篇作品。它们之间的差异,还不仅仅是由于外表的诗词曲文体的区别造成的。叶嘉莹与丈夫抵台后不久即相继遭遇白色恐怖,身陷囹圄,直到1953年,她的丈夫才获释回家,也就在这一年前后,他们举家迁往台北,叶嘉莹开始在台北二女中和台湾大学任教。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她那时是如何怀着稍释的心情,追怀描画故乡的风土了,她要把春夏秋冬四季点滴的珍贵回忆都写下来,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了。人在忧苦患难之余,常常检点起童少年生活的美好,以求得暂时的安慰。事实上,直到21年以后的1974年,她才初遂还乡之愿,回到北京。那一年,她50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