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到山寨

我的山乡情 作者:叶辛


初到山寨

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叫砂锅寨。这是修文、开阳、息烽交界之处的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寨子。沿着沙砾公路,再往前走三里地,就是有名的开阳磷矿的716矿,那里有专为工人们建的宿舍楼,老乡们称为新寨。而沿着贵遵公路往前走上十几里地,便是息烽县界。闻名全国的息烽集中营,就在30多里地外。“文革”以后引起全国瞩目的张露萍烈士被杀害的阳朗坝松林,就在那一片山岭之间,从砂锅寨走小路过去,只不过十来里地。在我们插队落户的10年期间,阳朗坝火车站附近的村寨,都还没通电。小站上的铁路员工给火车上发信号,都是拿着信号灯使劲挥动手臂。

叙述这些细节,只是想如实地告诉今天的读者,40多年前砂锅寨所处的偏远和闭塞。

倒春寒没持续多久,我们到达砂锅寨的第二天,4月5日,天就放晴了。生产队里也不出工,村寨上显得特别静。

我们铺好了床,架好了帐笼,找到了该干的事情:按照上海“文化大革命”时兴的做法,在山寨上刷写大字标语。提着一桶石灰水,我在田埂上刷写了一条还有点意思的标语:重新安排修文河山!刷完了觉得字写小了,于是又爬上半坡去,书写了每个字足有一人大小的标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条标语把我给写累了,直写到天近黄昏才结束。

三天以后,劳动生活开始了。挑灰、担粪、耙田、铲田埂、敷田埂、在砖瓦窑上做小工、打煤巴、薅秧薅苞谷、挞谷子、挖洋芋……农活繁多而琐细,生产队长派我们干啥子活路,我们就学着做。

记得男知青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担猪粪、牛粪,从各家各户的猪圈、牛圈中,把粪草挑到生产队集体的大田里肥田。这农活没啥技术性,不过就是挑得多少而已。对于我们来说,干这活路简直是活受罪。不是粪草重,而是那一般难闻的恶臭味,让我们初进猪圈、牛圈的人都极为不习惯。那年头男知青都时兴穿流行的白色网球鞋,穿上白色网球鞋出工的男知青只钻进圈里装了一担粪,鞋面上已经沾满了粪水,变得不堪入目了。我是直到两三个星期之后,才习惯了猪圈、牛圈里那股沤烂了的粪草散发出的臭味的。当然,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只有穿上半高筒的胶鞋走进猪圈、牛圈才最为合适。用钉耙把黑臭的粪草装进高挑粪筐,沉甸甸地压上肩头,跟着出工的男社员,把粪草倒进田头。沿田埂的田边倒满了,必须把粪草倒进田当中。打着光脚板的农民们挽起裤管,直接走进水田里去,我们穿着鞋的,必须脱掉鞋袜,才一脚深一脚浅地走进田中央,把粪草倒掉。生产队的水田有远有近,队里规定:离寨子近的水田,半里地之内的,一天必须挑满30担粪草,才能算一个劳动日,计10分;半里到一里之间的,得挑满17担粪草;一里到二里之间的,得挑13担;三里地以上的,得挑满7担。

和挑粪草相比,铲田埂上的杂草、敷田埂费不了那么多脚力,但是得从早到晚光着脚,站在水田里。春暖花开时节,这活儿不算重。可遇到早春时节,或者是阴冷天,站在冰冷刺骨的水稻田里,那滋味儿更难以忍受。贵州农民从水田里干完活,回家洗净脚喜欢坐在火塘边烤火,很多人上了年纪,都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我每次洗净脚,坚持用凉水抹拭,如今上了年纪,没患上关节疼痛的病,还得感谢母亲来信对我的及时提醒。

除了农活,农闲时节,我们知青干得最多的,就是到砖瓦窑上干小工活,踩泥巴,打煤巴,装窑,出窑。其间最苦的,是烧窑期间挑窑田水。窑田在高处,水源在低处,挑满两大桶水,就得往上攀。三五桶水一挑,我就浑身乏力。从早挑到晚,收工后回到茅草屋里筋疲力尽,躺倒在床,一动也不想动了。

最难忘怀的劳动,是我随着挖煤的汉子们钻进煤洞里去挖煤炭。煤洞里又深又长又潮湿,整整有400多个脚窝。当我费尽力气,在煤洞深处装满一小船煤时,身上穿的衣裳已经里外湿透了。套上拖煤的绳子,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窝地死死踩住,把200来斤的一船煤往外拖时,只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全抽紧了。我拼尽全身力气,花了几乎一个小时,才把这一船煤拖出煤洞。里外三身衣裳沾满了泥巴、水和煤灰,我在地上坐了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眼睛开始适应煤洞外强烈的光线。再次钻进煤洞,我也像所有的挖煤汉子一样,脱光了所有衣裳,打着光洞洞,挖煤、拖煤。当然,天近黄昏时,我浑身上下的煤灰、泥巴、脏水,跳进小河沟里洗了几乎一个小时,才洗干净。

在山乡里干农活,就得付出劳动力;付出了劳动力,才能评上工分;有了工分,秋后才能分到粮食、折算工分款。正是感叹从早到黑的生活,全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内容组成,我才在劳动中听到了老农跟我说的“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谚。也正因为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头,才会有我四十年后写作的长篇小说《客过亭》的书名。

不过,这是后话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