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3年1月18日,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我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与我国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双双摘得中国科技桂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颁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大会,胡锦涛主席把大红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交到我手中。忽然间,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我的心头……
1938年11月12日,我出生在上海金山。父亲给我取了一个名字“王小谟”。“谟”的本义就是计谋,谋略。如:谟士,指有才略的人。父亲的名字叫“王宏谟”,是爷爷给取的。后来才知道,父亲是把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生活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里。那时,经济困难,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充实,学校进行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以及 “抗美援朝”和“打老虎”等运动,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时我有许多梦想:看见蓝天上翱翔的飞机,我就想当一名飞行员;看见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我就想当一名驾驶员;看见劈波斩浪的航船,我就想当一名驾船出海的航海员……
我的青年时代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印象最深的人是在北京37中读高三时的刘凤梧校长。在他的帮助、鞭策下,我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在学习上,仿佛在攀登一座座高山,一刻也不停步,直到爬上山顶;在思想上,不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仿佛一名医生,不断地给自己对症下药。那时,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变成了“三好学生”,加入了共青团。
小学、中学算是小孩或者青少年吧,都是在父母呵护下度过的。大学的生涯是我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站。我有幸进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五年的熏陶,不但学到了知识和专业,更重要的是使我树立了献身于国防的理想和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的人生目标,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感谢母校众多师长对我的教导,使我终身受益。五年大学的多彩生活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的工作经历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
我第一次接触到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参加“四清”运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了好师长、好同事。我听到了很多老一辈雷达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无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南京14所的10年,是我打下思想基础、技术基础、工程基础的10年。
第二阶段是在贵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
我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波三折、命运的沉浮、职务的升迁,等等。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的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高度评价。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1985年,三坐标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我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
在贵州三线时期的20年,是出成果的20年,也是技术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
在这一时期,我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电子工业部首批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阶段是在北京工作。
我的职务由38所所长升至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秘书长等。科研领域也由中国防空雷达转为预警机的研究。
在北京是主导研制预警机的20年,是做出更大贡献的20年!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2008年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众多的荣誉中,我最享受的是“工程师”称号!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之所以普通,是因为我也有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普通人一样的忧虑与期盼,有普通人一样的孤独与彷徨……
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之所以不甘寂寞,是因为我想做事,甚至想做大事。从小我就养成了动手的习惯,这对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明白了“工程师”就是做具体工作的实践者的道理,这些感悟与认知,使我终身铭记!
《王小谟传》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成长的历程。有些史料是第一次向社会披露,目的是让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我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让读者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的研究发明经历了多少困难与艰辛!
借《王小谟传》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国防科工委(局)、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与厚爱;感谢与我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工作的理解与包容;感谢本书作者姚远、刘凡君不辞辛苦认真采访、勤奋创作……
随时间流逝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忘却历史,珍惜今天,是我们同代以及不同代人的共同责任。
是以为序。
王小谟
201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