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童年之梦

王小谟传 作者:姚远,刘凡君


第一章 童年之梦

儿时,王小谟有许多梦想:看见蓝天上翱翔的飞机,他就想当一名飞行员;看见公路上奔驰的汽车,他就想当一名驾驶员;看见劈波斩浪的航船,他就想当一名驾船出海的航海员……

第一节 父辈人生

1907年3月26日,一个初春的夜晚,江南一片春雨潇潇。大地被黑暗笼罩着。烟雨茫茫,水气弥漫,空气潮湿,令人憋闷得几乎窒息。

头桥村村头一座低矮的瓦房内,烛光摇曳。不时传来女人的惨痛叫声。王悦岩的妻子要生产了。“快去请郎中!”妻子在痛楚中提醒丈夫。

王悦岩急匆匆走出家门,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走在斗折蛇行的田坎上。雨,还在飘,耳边不时传来妻子痛苦的叫声,田坎路面上泥泞湿滑。心急,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又继续前行。

郎中来了,一阵手忙脚乱,顿时,婴儿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王悦岩给儿子取了一个不平常的名字,叫宏谟。他就是本书主人公王小谟的父亲。

王悦岩非常喜欢孩子。他曾对妻子说,不管是男是女,就叫宏谟。他希望孩子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妻子点头答应,她理解丈夫的心情。

刚出生的儿子似乎不领父亲的情,一个劲儿哭闹不停。不吃不喝。王悦岩有些着急,连忙用一床小棉被裹住儿子,在小屋里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哄儿子。

天亮了,雨停了。儿子哭累了,酣然睡去。王悦岩也疲惫地蜷曲在椅子上睡着了。

王悦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籍位于江苏省金山县(现上海市)西南远郊。南临杭州湾,东与奉贤县胡桥、庄行两乡相接,西与浙江省嘉善县姚庄接界,西南与浙江省平湖县相连,北与松江县叶榭、张泽及青浦县蒸淀乡毗邻。

王悦岩就住在金山街西门镇头桥村。头桥村大都姓王,住有几十户人家,来来往往都是沾亲带戚。王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头桥村村头有一座石拱桥,名曰头桥。位于西门镇镇北的小河上。河床不宽。春天,河水清澈见底。桥下鱼翔浅水,波光粼粼。据王悦岩的父亲讲,关于“头桥”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最初,头桥河上没有桥,平时水也不大,通常都能水而过。有一年在发大水的季节,一对青年男女正要过河到街上,小伙子一不小心掉到河里,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年轻姑娘顿时哭得死去活来。从此,姑娘每天都要到河边一棵大树下等待小伙子的出现。天长日久,姑娘的头发白了。忽然有一天,姑娘的白发变成了一座石拱桥。人们看见姑娘与小伙子在桥上漫步……为了纪念这对青年忠贞不渝的爱情,村民们把石拱桥取名为“头桥”。

头桥东侧有一座小庙,名曰观音庙。庙占地仅一二平方米,高不足2米,内供一尊高尺[1]许菩萨,庙内仅置有一石臼状香炉。每逢初一、十五,进香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一些新婚夫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夫妻恩爱,必到庙上叩拜。王悦岩为了得子,也常常到庙上烧香。

王宏谟渐渐长大了,父亲也经常带他到庙里叩拜,目的是保佑平安。每当这时,王宏谟都在一旁玩耍,他不相信神灵。他喜欢父亲带他去西门镇逛庙会。

西门镇在金山县境东南部,张泾河、黄姑塘交会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集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每当节日,西门镇就要举行庙会。老的上庙进香、看戏文,少的提灯、玩耍,并集有各地小吃,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派热闹欢腾景象。

王宏谟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尤其喜欢关于“头桥”的传说。

1918年秋天,王宏谟在金山县吕巷镇读小学,每当走出村头,他都要回头远眺头桥。在王宏谟眼里,头桥见证了头桥村的变迁和兴衰。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略显疮痍,但它仍以魁梧的身躯横跨小河,岿然不动,每天给人以过河之方便,演绎着美丽的传说……

王宏谟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也不愿与同龄的孩子玩耍,性格有些倔强。一天,邻居王大婶要将院坝里的高粱杆拿进屋。王宏谟见状,也帮忙在地下拾掇叶子。王大婶夸宏谟懂事,进屋拿了一个麦粑递给宏谟。王宏谟躲在父亲的背后,说什么也不要。父亲很高兴。他曾对王宏谟说过,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要!

王大婶感慨地说,谟娃儿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1921年夏天,王宏谟考进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学期后,又考进了上海浦东中学。这一年,他刚好15岁。

浦江东岸,白莲泾畔,六里桥堍,绿树掩映中矗立着一群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创建于1907年正月、曾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盛誉的百年历史名校——上海浦东中学。

王宏谟走进镌刻着首任校长黄炎培先生题写校名的浦东中学校门。校门内镌刻的校训“勤、朴”二字赫然醒目,言简而意蕴丰富。

浦东中学是沪上最早创办的现代中学之一。占地60余亩[2](操场占地20余亩),设施俱全。学校布局错落有致,中间是宏伟、坚实的大礼堂,可容千人以上集会,东西各建“匡”字形的两层楼,楼上楼下各有几十间教室,内含实验室、宿舍、办公室。两个“匡”字形向大礼堂对抱着。一边是小学,一边是中学,容量较大。后边是两座饭堂,再后面是风雨操场。礼堂前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设有各种运动器具。校舍以北是一幢别墅,花木满庭,下临白莲泾,清幽绝俗。

王宏谟和同学们在鸟语花香的时节常常漫步在林荫道上,休憩在池塘边,谈文学、聊天文、话数理、吟音乐、论国事……

王宏谟十分珍惜在浦东中学的学习时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凡是课堂没听懂的,下课后,也要追上老师问个明白。他很崇拜国文老师功力深厚,对经史子集,对答如流。他进校时,正值浦东中学学制改革,实行三三制新学制。学校为适应青年学生的个性爱好及社会需要,因材施教,高中分设升学、普通、职业(设教学、商业两系)三科。后来,又实行学分制,初中凡习满168分为毕业,高中习满150分为毕业。凡习满毕业学分者,即可提前毕业。另外,凡学生对某一必修课程确有相当程度,由学校特许免习,并仍给以学程应得之学分,以资激励。这样的学制,显然为王宏谟早日成才提供了鼓励和支持。

当时理科除数理化必修外,选修课程有: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微积分;高等物理、高等化学教材多系英文原版。王宏谟学的是文科,除国文必修外,选修课程有:阅读、修辞、作文、应用文、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字学等。

这些课程的设置,为王宏谟提供了探求知识、彰显个性的广阔领域,为他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王宏谟喜欢去图书馆,读《美国史纲》、看《红楼梦》,他在书海里自由游弋……

三年后,王宏谟从上海浦东中学初中毕业。

1925年,是年仅18岁的王宏谟人生转折的一年。身为军人的父亲希望儿子继续上学,然后考大学。之后,当一名工程师,做做学问,谋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王宏谟有自己的主意,他不甘平庸,他想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这年初夏,爆发了“五卅”惨案,震惊了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决定在全国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向帝国主义发起反击。

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也纷纷要求投笔从戎。此时,时任国民联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利用这个机会招考了600多名学生,在张家口设立了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意在为发动对帝国主义的进攻做好军事准备。

得知招考军校学员的消息,血气方刚的王宏谟迫切希望自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于是,经父亲托江苏省主席、辛亥革命同人钮永建的介绍,王宏谟走进了张家口西北陆军干部学校。

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校址位于张家口上堡,校长名叫石敬亭,是一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校长。他每天都亲自到操场和讲堂检查,夜晚还要到各队点名,并和学生谈话。同学们每天上午出操时,石敬亭都到各队察看教练情况,并在收操前半小时左右,把学生集合起来,由他对教练情况进行评讲,有时亲自做示范动作,并进行精神教育,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石敬亭告诫学生,“军人须有忍人之所不能忍,耐人之所不能耐的精神。在大风大雨大雪中能站稳的人,才是真能救国的人。在被人打掉了牙时,要连血吞下去!”

王宏谟很激动,将这些有军人血性的话记在了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石敬亭练兵,特别注意关心士兵的生活。有一次,他在阅兵场对士兵讲话,突然发口令叫第一列向前三步走,架枪,坐下,脱鞋袜,令士兵跷起脚来。只见每个士兵的双脚漆黑,似乎很长时间没洗过脚。他对部队长官说:“拿破仑曾说道,军人宗旨在战斗,战斗之胜在脚。你们士兵的脚,你看到了吗?这样的脚能打胜仗吗?”

第一批到军校的学员大都是来自学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吃苦。由于经费紧张,军校的伙食差,整天吃小米、喝白菜汤。而每天下操、打靶、上课的军事生活,又十分单调。许多人坚持不了。开学后不到一个月,就有学生不辞而别。但王宏谟咬紧牙,他不想做孬种!

王宏谟第一次见到了来学校视察的冯玉祥。

“叫什么名字?”冯玉祥问。

“王宏谟!”王宏谟回答道。

“哪里人?”

“江苏!”

冯玉祥走上前,拍了拍王宏谟的肩,道:“好好学习,锻炼自己,以备对英、日帝国主义宣战!”

王宏谟与冯玉祥的这次意外见面,从此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宏谟跟随冯玉祥将军南征百战,开始了他艰难曲折的军旅生涯……

第二节 中学时光

1928年,王宏谟考入陆军大学,1931年秋毕业。在北平上学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马鸿云。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结为夫妻。

1937年秋,王宏谟升任陆军第四十五师少将参谋长,部队驻扎在浙江余姚。他常常有时间回到故乡,与妻子漫步在头桥村那条小河边,讲童年的故事,聊西门镇上逛庙会时的逸闻趣事……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在上海金山。

王小谟睁开一双童稚的眼睛,望着一片冬雪覆盖的未知世界,还有窗外那一株株挺立寒冬的腊梅,顽皮地笑了……

王小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曲折地成长。

王小谟的母亲马鸿云出身名门,但没有大家闺秀的矫情,在苦难的岁月里,她早已被生活磨砺成一位贤妻良母。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王宏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王宏谟本来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1938年初,马鸿云正怀着王小谟,带着三岁的大女儿王晓芸和一岁的二女儿从上海逃出。由于行走不便,夫妻俩商量,就把二女儿放在南京,经王宏谟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介绍,委托一个姓赵的人看管。

那时,抗战硝烟四起,王宏谟一家一直都往后方逃离。一直逃到四川的泸州,才安顿下来。夫妻俩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二女儿的安危。

1944年王小谟在四川

“去接二女儿回来吧!”马鸿云对王宏谟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宏谟回到南京,立即登报寻找二女儿。后来,终于找到了委托看管二女儿的老赵,但是没有找到二女儿。据老赵讲,二女儿死在南京大屠杀之夜……

听了老赵的介绍,王宏谟半晌没有说话,他追悔莫及,想当初,真该把二女儿一道带走。他痛恨自己!枉做一名军人,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保护不了。

1947年和姐姐在上海

1948年,身为上海中央训练团水产技术人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的王宏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想转业,他想过平静的生活。

一天,王宏谟的秘书王亚文对他说:“你若不想在国民党里干了,干脆跑共产党那里去得了!”王亚文跟随王宏谟多年,他十分了解王宏谟的性格和脾气,也知道他的正义与为人。

王宏谟不知道的是,秘书王亚文竟然是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他受中共上海地下党指派做王宏谟的工作。王亚文的直接联系人是董必武。

王宏谟边吸烟,边在屋里踱步。王亚文极力劝说:“你就走吧,现在大势已去,你不要留在上海了!”王亚文停顿片刻,说,“你要真不愿意找共产党,你就去找冯玉祥!”

“可以!”提到冯玉祥将军,王宏谟心里充满了希望。

王亚文不放心,说:“如果你找不到冯玉祥,你可以去找共产党!”其实,王亚文已经知道冯玉祥遇难,但没有告诉王宏谟。“我给你写一封信,我有朋友在共产党里头……”

“谢谢你的好意!”王宏谟打断了王亚文的话。他心里想,你一个秘书,你给我写信?共产党里头的朋友我也有!国共合作时期,他们在一起打过仗,“长沙保卫战”共同歼灭过日本鬼子!

1948年底,王宏谟携全家大小到了北平,住在丰台王小谟姥姥家。

那时,王小谟就在丰台第一小学上五年级。没待几天,北平和平解放。王小谟与母亲在城外,姐姐在城里上学。两边隔着,城里是国民党,城外是共产党。王小谟记得很清楚,大街小巷张贴的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签署的布告。当兵的就住在王小谟姥姥家门口。待人很和气,还烙饼给小孩吃。

一天,王小谟随母亲到姥姥家。回来的路上,他从母亲的口中知道,姥姥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妹妹。而今,只是家境破败、穷困潦倒,早已没有了过去的显赫。母亲说这些过往,王小谟当时不太明白,是后来回忆起来的。

到了北平,王宏谟没找着共产党。好不容易找着一个叫徐波的,据说是共产党的外围,但没跟党组织联系上。事后王宏谟得知,1948年9月,冯玉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料中途蒙难于轮船火海。王小谟一家没了依靠,离开丰台,便在北平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租住下。

这一年王小谟10岁。

大杂院在西单报子街40号(今民族饭店处)。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内住了十九户人家。

儿时,王小谟有许多梦想:看见蓝天上翱翔的飞机,他就想当一名飞行员;看见公路上奔驰的汽车,他就想当一名驾驶员;看见劈波斩浪的航船,他就想当一名驾船出海的航海员……

那时,王小谟的梦想多姿多彩,看见什么职业,就想当什么。

父亲摸着王小谟的头和蔼地说:“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才!”父亲的话很平淡,但深刻地留在了王小谟的心里。

王小谟的父亲在家的时间少。家里家外均由母亲一人操持。

平时,王小谟父亲的话不多,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指手画脚,而是任其发展。宽松的家庭氛围,养成了王小谟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亲在军旅生活了很多年,个性果敢,说一不二。这或多或少也使王小谟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

父亲刚到北平,没有工作,全家生活非常困难,连饭都吃不上。王小谟记得很清楚,有时能吃上一次面条,就觉得是改善生活了。王小谟上初中时,为了生活,跟着父亲去打工。那会儿,父亲做建筑工人,王小谟就铲泥巴。

暑假,王小谟就去卖冰棍。没有冰箱,早晨一大早起来后,跑到中南海旁边一个大门边,底下一个大冰窟,排着队买冰块。弄一箱子冰出来以后,把冰棍放在冰的中间。蹲在胡同口,卖了整整两个暑假的冰棍。

回到家,王小谟还要负责做饭。蒸窝窝头、做咸菜、生炉子,这些都是王小谟的事。那时,在王小谟心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吃一顿饱饭!

因为成绩好,王小谟没上六年级,直接跳班到初一,就读于北京34中。

那时,学校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王小谟与同学们一道整天沉浸在“抗美援朝”“打老虎”等的运动之中。

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调皮,上课老不听讲。一次,老师生气了,问他:“你学习态度不端正,究竟为什么学习?”

“为自己!”那位同学不加思考地说。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问大家:“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

“不对!”

“我们学习为了什么呢?”

“为祖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童年时期,王小谟的内心世界一片纯净,他发奋要努力学习,要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社会。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跨过鸭绿江。

年仅15岁的王小谟竟然要求参军,他想到朝鲜去保家卫国。但年龄小,不让参军。王小谟家对面是一个部队的单位,整天看到穿军装的人来来往往,心里羡慕得不得了。

母亲读过“四书”,懂得许多知识,对姐弟俩管教严格,但对王小谟姐弟俩的学习一般不过问。对此,王小谟反倒自觉学习,保证各学科及格。

1953年,王小谟顺利地考上了北京37中学(现二龙路中学),从此,开始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

北京37中学始建于1922年,原名弘达中学,为东北爱国志士筹办。学校的所在地,原是郑亲王府的王府花园,称为“惠园”。郑亲王名济尔哈朗,是清太宗皇太极及睿亲王多尔衮的堂兄弟。这里当年是京城最有名的私家花园。校园环境幽美,操场周边种满了树木花草,爬山虎缘墙而上,藤萝依架,春夏绿障环抱,百花竞开。

37中学是一所具有传统的学校。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学校就有了以郑耀南为首的地下党组织,领导弘达师生参加历次革命运动。在“一二·九”运动中,弘达学生积极参与,在被捕的22名学生中,有弘达学生2人;在受伤的247人中,有弘达学生37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烽火骤起,弘达几十名高中学生义无反顾,投笔从戎,参加了部队,走上抗日最前线。

对学习,王小谟有些偏科。比如说历史、地理他就不喜欢,但考试的时候总能考及格。记得有一次考历史,年代背不下来了,他就临时抱佛脚,在考试的前20分钟,把年代全都背下来了,但考完了就忘了。

1954年高中二年级时的王小谟

王小谟上高中时,各门功课也不是特别拔尖,但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无线电。开始弄矿石收音机,后来又弄电子管收音机。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那儿讲课,他在下面看有关收音机的书,老师发现了,就处罚他。

一次,老师叫起立,敬礼,再坐下。一起立后,王小谟将前面同学的凳子往后一拉,同学一下坐在地下。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气得不得了。

班主任叫刘宝藩,把王小谟列入另册。王小谟又怕他,又恨他。有时候,就恶作剧整他。给班主任的粉笔弄点水,他上课一写,写不出字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把班主任气得要命。但班主任还是不放弃王小谟,耐心细致地教育他。

第三节 高中日记

到高三,学校校长刘凤梧亲自来管理王小谟他们这个班。让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向他汇报一下思想,说,“你必须要写这个周记!”至今,王小谟对校长印象很深。

刘凤梧是河南人,说话铿锵有力,而面容又带几分书生气。一次,刘校长站在领操台上对全体学生说:“我有个想法,就是每天在课间操前,吹‘三声哨’,哨声间隔的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大家听到哨声,要立即从教室跑到操场,口中喊着‘朝气蓬勃,器宇轩昂’,站好队,希望大家执行好!”

听了刘校长的话,谁也不敢等闲视之。

要知道,学校教学区和操场之间,有一墙之隔,中间虽有三个门可以通过,但操场也有百米之遥。若思想上没有很好的准备,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三声哨”内跑到操场站好队。

王小谟班的体育委员“如临大敌”,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三次演练。

全校第一次实行“三声哨”,就像发布战斗命令。哨声一响,各个年级、班级的同学从各自的教室跑出,像军人一样精神饱满,口中喊着“朝气蓬勃,器宇轩昂”齐刷刷地站好队。

“‘三声哨’养成了同学们召之即来的良好习惯。我在高三开始比较懂事,与刘校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王小谟回忆说。

从此,王小谟每周坚持写周记,校长亲自批。

2013年5月的一天,笔者采访王小谟时,他将一本保存完好的周记本递给笔者。在泛黄的笔记本里,写有“1955年”的字样,上面留下了这样一行行被岁月浸泡了的沧桑的文字。在此选录一、二,以期窥视王小谟思想成长的轨迹。

第四周

一、学习方面:我学习不够踏实,并且还有几门功课很差。最差的要算是政治和历史了。虽然每学期的分数都及格了,但可以说是勉强的,不牢固的。我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下列几个原因:

1.对这两门课不感兴趣,缺乏认识并且认为它们不重要。

2.认为容易学,只在考试前看一看就行了。所以,这两门功课总是搞不好。现在,我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克服兴趣主义,上课时要把笔记记全,这学期的分数一定保证得到4分,争取得5分。并且把以前学的,再抽出时间复习一下,使知识得到巩固。其次,就是语文了,我的作文写得非常不好,更坏的就是字,我写的字很差,真不像高三学生所写出来的字。所以,今后要多练多写,尤其是上课记笔记(它一方面可以练字,另一方面可以集中注意力,避免思想上开小差)。理科方面,物理是比较差,原因就是死背公式。我想,物理我是能把它学好的,因为我特别喜欢它,尤其是电学,所以今年的物理可能达到5分。

二、身体方面:我的身体锻炼最大缺点就是锻炼不经常,其次,凭兴趣出发,锻炼时偏重体操类(如单、双杠,跳箱等)对于速度和体力类不爱锻炼(如长跑、短跑、爬、跳绳等),所以,我的计划是每天都要锻炼1小时以上,达到及格以上的标准。锻炼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以上;

2.锻炼要全面;

3.锻炼时认真,保证不出体育事故。

三、品行方面:品行方面是我到校两年来最差的一项,从操行得丙等就可得知坏到什么程度了。这是因为对自己要求特不严格,以致造成一切不良的结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纪律性差。生活自由散漫:这是从许多事实中可以看出来的,上高一以来,就不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响应学校号召。学校说下课十分钟不许和同学打闹,而我偏偏就在教室里打闹,弄得教室里乌烟瘴气,尘土飞扬,甚至影响了同学们的健康,我不管这些的,还是继续打闹。班主任屡次劝告,我却认为自己还小,闹腾是天生出来的,是改不了的,所以坚持不改。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纪律性如何差了。所以,今后我要努力改正这个缺点,做到下课十分钟不和同学打闹,虽然,这学期改了许多,但这是不够的,希望班主任帮助我。

在生活上我也是非常散漫的,在学校里的表现就是不服从集体,不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及作息时间,上学期经常迟到,甚至从高一起几乎每学期都有一两堂旷课。在空闲的时间也不帮助家里干活。我以后要把生活散漫的恶习气改正过来,在有空时间时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做到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无故请假。

2.做事任性,并带有孩子气。我从来到此学校后就觉得自己很小,做事可以不加考虑,即便做错了以后,也是可以原谅的,所以,不管在家还是学校里,无意或是有意做了妨碍别人利益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也是由个人利益所造成的)。其实自己并不小了,已经十七岁了,是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快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了,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要再像从前那样而继续下去,简直不配做一个青年学生。想到现在的我非常危险,已经慢慢地快要走向“马小彦”的路了,我应该彻底地改正这个缺点,凡是做事都要考虑对别人对学校对社会是不是有妨碍,把那些孩童气改掉,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高三学生。

3.政治思想太差,不关心时事,政治学得非常不好,前面已经谈过。我不但政治课学习得不好,并且政治思想水平很低。到校后的三年来,对积极向上的同学都是采取对立态度,尤其认为积极的同学是假积极,是犯臭,这种思想现在看来是特别卑鄙的。自己不但不积极,反而去打击进步的同学。另一方面,非常不关心时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如果不关心时事,就不能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水平。

总之,我认为我这学期的重点,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自己共产主义品质道德,争取操行得甲等。我的操行得丙等,这是我在精神上、思想上最大的负担,所以,这学期开学以来,做作业十分不专心,经常做错,上课也常常思想上开小差,学习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我自己打算,并且有极大的决心来清除以前的恶劣作风,愿意做一名好学生。所以我今后首先要靠近团组织,在班上要热心服务(如做值日或做班里的布置工作等)。积极学习政治,并且一切行为都要向团员们学习,并想申请入团,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毕业后能考入理想的大学,为学校争光。除此以外,我想请校长对我提出具体的要求,我在这里保证能做得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

校长评语:

你开学以来一贯地表现非常好,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会给你甲等操行评语的。

你的学习成绩还不坏,自己又聪明,只要提高了政治认识,改正了缺点,前途是很光明的!

10月13日

第五周

星期一听完了校长的报告后,真是高兴。校长在报告里明确地指出了怎样上课、怎样上自习和怎样做作业。总起来说,这对培养我们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甚至到考大学都是有极大帮助的。我自己要按照校长的报告去做,还是有困难的,我想,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因为我有很大的决心。现在,把我听完报告后的感受分条地写在下边。

1.三自要求。自觉,自制,自练。做起来感到比较困难。(评语:这要长期做下去)上课的时候往往就想到别的事情,这时,我要用极大的自制力把思想拉回来听讲。自己也常常练习集中注意力等,但是离自觉的程度还很远,今后必多练习,成为一个习惯,真正地做到自觉。

2.四大注意。我感觉不好做到的就是听课时要坐得端正,做到手到、耳到、眼到。从初中起我就养成了坐得不端正的坏习惯,那时,几乎每堂课都趴在桌子上,直到高二时,还是喜欢趴着听课,但是听完校长报告后,我就改正了坐的姿势等,这对听课好有极大的帮助,坐得端正,可以使上课的精神特别饱满。听课时做到手到、耳到、眼到,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先生讲的内容,并发挥充分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当堂记忆,使学得的知识巩固。

3.自习五部曲。最不习惯最不好做到的,就是利用回忆法。在回忆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想到别的地方去,并且也非常不习惯,经常是一上自习就做作业。现在练习的一上自习,先阅读后做作业。还是不习惯回忆,我相信,在不长的时期内,是可以做回忆法和自习五部曲的。至于作业“三要三不要”,我最爱犯的就是先看答案和书写不整齐。但是这两条克服起来比回忆法容易得多。现在我就可以做到作业的“三要三不要”了。

其他:在上星期五参加了活动,讨论了怎么上课、上自习的问题。会上有许多学习优良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学习较差的说出了自己的困难。我虽然没有发言,但这对我的帮助和启示太大了,对我的学习是起到良好的作用的。最后,我要按照校长报告的方法,争取消灭2分和3分。

校长评语:

很好!

你的字写得不好,应注意改正。

10月21日

第六周

实验室

上星期上化学课做实验。

当我走进实验室,就感到惊奇。呀!怎么修得这样好哇!两个人一个桌子,一份仪器,又是阶梯式的教室,真是跟苏联的实验室一样了!我实验完毕后,感到非常愉快,非常幸福。在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渡时期中,许多工人同志正在英勇地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而我则在这里安静地学习。从前,那种不好好学习的行为,细想起来,真是对不起勤劳的工人们,更对不起培养我的祖国。从这一点看,就知道国家培养我们青年一代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优良生。这样才能对得起学校,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

大扫除

照例是星期六下午都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出乎意外的是在学校里没有看到一个同学在玩。原来住宿的同学都在大扫除。他们把东西都搬了出来,有的刷墙,有的扫地,他们情绪高涨,虽然他们弄得一身尘土和石灰,依然劳动的热情不减。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把墙刷得雪白,把玻璃擦得洁净,他们是我的榜样,我就要以他们那样积极的态度响应学校和班上的号召。

10月28日

…………

第十三周

这几天,每天早晨都坚持了锻炼。每天都七时前到校(只迟到一回),但是我们小组有很多同学来得很晚。前几天还比较好些,最近几天小组的锻炼情况很不好,甚至连住校的同学也迟到。按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是非常不好的,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一是小组没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制度;二是时间太早。我建议组长认真执行制度,把锻炼时间延至到七点十分。这样,使我们的锻炼小组很好地活动起来,使我们每一个体弱的同学身体都强壮起来。

这一周先生留下的作业比较少。这周的学习就比较松懈,甚至连留的很少的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过去那几周学习紧张,我都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而现在较松,为什么就不能完成作业呢?这主要是自己认为,学习上比较松,可以乘这机会休息一下,所以,就像一个皮球放气似的,一下子把以前那种学习的热情都掷掉了。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和复习,“回忆法”更是时断时续,学的功课就不扎实了。故而,从下周起,应该振作起精神,顽强地学习下去,争取优良的成绩。

12月13日

第十四周

在这次周记上,我要检查一下我对学生守则第9~第17条的执行情况。

第9条是尊敬校长、教师,上下课要起立致敬,在校外遇见校长和教师要行礼,这条我基本上做到了。只有一个问题,在校外遇见任课的教师才行礼,对不任课的先生就不行礼了?不过现在已经改正。另外,校长提出的几项关于礼貌问题的要求我也能做到。

第10条是对同学要真诚友爱,互助团结。这条我做得不太好,就是在学习上我不能很好地去帮助同学。如科代表让我去帮丁宜君的几何,我就没有很好地去帮助他。他也不来找我,我就不主动地去帮他,一定要他来问我时,我才会去给他讲解。今后,我应该注意这一点。

第11条敬爱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帮助家里做事。这条也能基本上做到,只是有时还是不愿意帮家里做事,这也要好好地克服。

我认为,这些条文也不必一一叙述了。说一下,我对学生守则没有很好做到的吧。

1.不妨碍别人工作、学习和睡眠;2.爱护班级和学校的名誉。

这两项我做得很不好。如有时同学正在做功课,我就大声说话,做些妨碍同学的举动。对班级和学校的荣誉极不关心。比如班上有些同学得了2分,我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同情他、帮助他,但我就常常笑话人家,认为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答不出来。细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由于我政治思想差,没有具备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水平而造成的,自己思想上存在着个人主义的因素,以后,我应该努力地学习政治,参加团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品质的好学生。

第十五周

我的理想是从事无线电事业。

无线电事业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无线电的发展对科学的发展是有极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对无线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时,我做无线电器,最低级的矿石收音机。记得第一次听到自己做成的收音机发出声音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和快乐。从此,我就非常热爱无线电了,直到现在,已经做出能与市场售品匹敌的收音机。由于对它发生了兴趣,就一直愿意学这些知识,但由于某些条件限制,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太少,只知道无线电的一些皮毛,至于更高深的无线电知识还是一窍不通。虽然如此,这对我学习物理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物理学中的电学部分,感到学得还是比较扎实的。

今后,我还要特别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优良生,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相信,在祖国的培养下,通过我个人的努力一定能把它学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