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Ⅰ 未曾预料的纪念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转身2 作者:杜金城 著


推荐序Ⅰ 未曾预料的纪念

苏群:《篮球先锋报》总编辑。曾在《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等媒体工作,采访过多届NBA总决赛和全明星赛以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并在CCTV-5等媒体解说篮球,著有《NBA宝典》、《绝版乔丹》、《英语中的NBA王国》、《永远的飞人》等书。

麦迪可能至今也无法对自己的中国之行下定义,如果他足够了解的话,现在可能正在CBA的球场上打球。

如何总结麦迪不到半年的CBA生涯,本身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像一个多棱镜,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有的是暖色,有的是冷色。从麦迪身上看到哪种颜色,取决于你处于什么样的角度,哪一种立场。

麦迪自己也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他甚至比局外人更不明白自己的处境。

来青岛之前,麦迪只到中国参加过一些规模不大、级别不高的商业活动。那些商业活动的主办方,甚至也不太了解篮球圈,麦迪到一些城市,报道不多。但有一点给麦迪留下很深的印象,无论到哪里,总有很多麦迷围着他,其热闹程度超过了美国,当然,NBA全明星周末除外。

所以,麦迪到CBA打球之前,对这个联赛一无所知。甚至在离开的时候,他也只留下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比如,他终于知道CBA其实并不好打,旅行之艰苦超过了最初的想像,每个客场都像全明星赛——其实,这样的比赛只限于麦迪自己参加的客场。

不知道他的经纪人团队是怎样面对全世界盛传的“遍地黄金”的中国市场,总之,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看上去很亮的一团在前面,伸手一抓全是虚空。NBA的运动员圈子里,流传着各种各样到中国能挣大钱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角是一些他认识的球员甚至队友,一切显得那样真切。但对麦迪来说,这样的故事差不多相当于哥伦布听说东方国度遍地黄金,然后下决心驾船出海。

如果不是那些痴狂的麦蜜,麦迪在中国很可能遍体鳞伤,那是指他的自尊心。麦蜜们抱团并且勇敢,他们像一层厚厚的保护衣,任何时候麦迪受到网络上的攻击,他们都会挺身而出,以庞大的规模出动保护自己的偶像。麦蜜们的行动,有时候甚至让一些媒体记者也下笔谨慎,生怕一不留神被网络口水淹没。通过身边的朋友,麦迪知道自己在中国有这样一批死忠的球迷,为此,他到美国仍然念念不忘,因为在美国就没有这样令他自豪的氛围。

NBA球星在中国,像麦迪这样没有经过人为宣传便达到人气顶峰的巨星为数寥寥,从乔丹往下数,直接就到科比和艾弗森,和他们两人相比,麦迪参加的季后赛最少。以“80后”为主体的麦迪球迷和他一起经历了从奥兰多魔术队到休斯敦火箭队的青春时光,他们视麦迪为自己的青春寄托。他们直接把麦迪参加的CBA客场变为麦迪的主场,有时候令主队教练和球员都不得不叹服,反而在青岛,因为他露脸的场数多,诺大的国信体育馆并不会场场坐满。

教练看麦迪,是一个角度。对手看麦迪,是另一个角度。媒体看麦迪,又是一个角度。还原在中国的一个真实的麦迪,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几乎每天看他训练和比赛杜金城是年轻记者当中相当勤奋的一个,这部《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转身Ⅱ》也是中国并不茂盛的体育文学中难得的一本纪实作品,需要大量的采访作积累。

麦迪本人看了这部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换一个角度看别人写自己,本来就很有意思,或许他会发现很多他未曾体会的细节,或许他会后悔没有到中国再打一个赛季。短短的几个月,职业生涯末年交出25分7篮板5助攻的平均数据,他可能会很自得,但青岛队只胜8场球的垫底成绩,又会让他很茫然—现实和自我太割裂了,就像他在NBA的整个职业生涯一样。

由于太不了解中国,两个文化又有如此大差异,麦迪甚至没有好好享受一下他在这里的盛名。离开中国之前,CBA邀请他去打全明星赛,但他拒绝了,匆匆地回到美国。对他来说,可能只是多一场球迷山呼海啸的比赛罢了,但那是在广州的NBA级别的球馆,那里会不会让他重温NBA全明星赛旧梦,从而勾起再打一年的欲望呢?如果再打一年的话,他对这里的了解一定会增加很多。

马布里在CBA如鱼得水,那是因为待了好几年,他终于可以像鱼那样在水里用腮呼吸了。而在中国和CBA,麦迪就像一条鱼躺在沙滩上。幸亏那些痴心的麦蜜,让他坚持到能重回海洋。在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总决赛输给迈阿密热火之后,麦迪职业生涯最后一个愿望落空了,篮球场对他再也没有吸引力。

中国之行对于麦迪,就像一段小小的插曲,或许只有他晚年回想起来,才体会得到其中的甘甜。而这本书,就算他的一个未曾预料的纪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