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Ⅱ 独一无二的麦迪
生锡顺:青岛雄鹰篮球俱乐部总经理。
写这篇序时,我刚从美国回来两周多时间。很多朋友,包括相熟的记者见面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再与麦迪合作?
正好,我想借着为杜金城这本《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转身Ⅱ》作序的机会澄清一下:青岛雄鹰篮球俱乐部以及我本人和麦迪先生此前在一起合作了一个非常愉快的赛季。新赛季没有能够继续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不妨碍我们私下里的交情。麦迪永远是雄鹰人更是青岛人的好朋友,雄鹰的大门随时为他打开。而不管是我在中国还是这次去美国,麦迪都和我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应该说,麦迪是一位独特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球星。在我们之前合作过的外援中,特雷西·麦克格雷迪的个人魅力,受球迷欢迎程度以及给其他球员带来的影响力都是其他外援无法比拟的。他能把CBA所有客场变为主场,他能够让对方球员为他倾倒。这点,我想现役的NBA球员中也许只有科比来中国打球才能做到吧。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感受到能够与麦迪合作一季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当初,我们是不敢奢求T-Mac这样的球星能够来到青岛打球的,但得到麦迪有意愿到中国打球的消息时,我们也是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向他发出了邀约。期间的顺利与痛快是超乎我们想像的,我记忆犹新的是,从双方接触到最终签约只用了1周多的时间。
其实,在雄鹰确定与麦迪合作的消息发出后,我们还是收到了很多忠告。什么,麦迪是玻璃人,职业态度有很大问题等等。因为麦迪不仅是在中国,甚至是在美国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球星。一来,他的天赋与球技毋容置疑;但他在球场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荣誉的渴望程度又总是被人诟病。
所以,喜欢麦迪的与厌恶麦迪的,泾渭分明。我也发现,那些喜欢麦迪的球迷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年轻球迷。这一代当初是被认为“未知不安的一代”,生活成长于光速发展的大背景时代下,他们容易迷失,也容易在外部压力下挣扎妥协。当他们逐渐成熟并从容地应对身边一切的时候,他们一定经历了很多苦痛。麦迪与姚明创造的“火箭时代”是他们年轻苦痛记忆中特别珍贵并值得回忆的一部分。用球迷自己的话说,我们见证了麦迪的青春,麦迪也是我们青春的见证。所以,日后我也能够理解他们愤而喊出“换吉喆!”的冲动。
相反,那些不喜欢麦迪的球迷总在强调着麦迪在职业生涯方面的缺憾。例如,一轮游、玻璃腰……可这些缺憾也许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残缺也是一种美。
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球迷其实忽略了麦迪已经是一名33岁的老将。后来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也明白了,他这次来中国打球完全是为了球迷,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从内心里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到海外打拼,但他享受球迷对他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他也厌恶连败带来的沮丧和失望。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转身Ⅱ》的作者杜金城与我相识于工作中,他的敬业以及对工作的执着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由他来记录的麦迪在中国、在青岛、在雄鹰打球生活的经历肯定是真实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