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走于四大派别之间,不是和沙拉派一起抢青菜,和煲汤派一起等微波炉,就是与早餐派同流,把水果当菜吃,与打包派同类,拿个三明治就跑。但食堂甜品和肉食的诱惑一直在考验着我的自制力,一边是对增肥长胖的恐惧,一边是口水暗流的无奈。
中学的时候,班上的几位IT达人,给学校食堂做了个短片,放到校网上,立刻走红。短片由众多影片、广告和新闻的片断剪辑拼接而成。至于配音,则是达人们的吼叫。
短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后厨的苍蝇成灾,有前堂的集体呕吐。第二部分,是老虎凳受刑的场景,食堂师傅在拷打一个学生:“这么好吃的糖三角,你竟然一下拿了俩,还有王法吗?”第三部分,有武林高手亮剑决斗,原来是学生代表对战食堂管理员。第四部分,是校长在会上慷慨陈词,夸咱们中学的食堂好。短片落幕,打出一行大字: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须努力。
这个片子走红后,同学中有交不出作业的,改不了坏毛病的,总爱挑衅说:“老师,等咱们食堂的饭菜好吃了再说吧。”
短片当然是胡编乱造,但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可见学校食堂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我在这样的食堂里熬了几年,总像是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放学就要买吃的。
出国前,我就在想,MC的食堂,总比这强吧?
果不其然,初到MC,食堂就是我的天堂。
MC区区两千学生,却有七个食堂。六个自助食堂设置在六幢宿舍楼的一层,一个点餐食堂设置在教学区。即使是不设置食堂的几幢宿舍楼,也有自助早餐区。而且,不管你住在哪儿,都可以在任何一个食堂随便吃,随便外带。即使一顿饭吃两个食堂,也在许可之列。
MC的三年半,我换过四次宿舍,但住的楼里都附设食堂。每天早上,我是闻着煎鸡蛋的浓香和咖啡的醇香醒来的。没有早课的时候,我常常是穿着拖鞋睡衣,坐着电梯下楼,第一个去餐厅。四下无人,我可以挑出烤得最圆的一片煎饼,或是冰度最完美的一杯酸奶,盛上满满一碗草莓、葡萄和蓝莓,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吃完,再泡一杯茶,带回宿舍。
每个食堂,早餐的菜单都差不多,而午餐和晚餐,则是各具特色。学校的网上有食堂的菜单,读书烦了,我会看看菜单,研究一下去哪儿吃。
温德尔食堂是犹太教的地盘,规矩比较多,但鸡汤和炖牛肉做得最香。保罗食堂是亚洲风,经常有泰式冬荫功、日式荞麦面和扬州炒饭。费尔顿食堂沿湖而建,半露天,可以坐在遮阳伞下看鸭子,享受口福的同时饱饱眼福。韦恩食堂位置最偏,但建筑很漂亮,有浮雕的拱门和古朴的半月窗,颇有宫殿之感。而教学区的点餐食堂,虽说汉堡、三明治居多,但每天一款特色菜,从意面到巴西烤肉,可说是一天一个国家。
食堂最具特色的,是甜品。不论哪个食堂,都有自己的烘焙师和特色糕点。点餐食堂的营业时间最长,从早7点到午夜,而它的面包房,则是每隔几小时,都有新出炉的东西上架:金黄耀眼的南瓜派,小巧质朴的巧克力饼,浓妆粉饰的草莓蛋糕,冰纯如雪的香草瑞士卷,松松脆脆的谷物棒,入口即化的焦糖布丁……每晚9点,面包房会把当天没卖完的糕点,送到各个宿舍楼,给学生们当夜宵。而学校的大小活动,轻松的如夜场电影,重要的如面试培训,都会在邮件通知上写一句:“我们给大家准备了甜甜圈和布朗宁。”这逻辑,似乎没有甜品,就没人捧场。
每逢节日,食堂都会安排烛光晚餐。师傅侍者们个个穿礼服打领结,调暗餐厅里的灯光,铺上最好的桌布和餐巾,换上最漂亮的盘子和刀叉。烛光晚餐的菜品,因时而变:复活节,自然少不了蜜汁火腿;情人节,会有迷你巧克力喷泉;而到了9月收获季,则要用新采摘的苹果榨汁。
最隆重的烛光晚餐,要数学校的开放日。因为学生会带家长来吃团圆饭,食堂会精心地装饰一番,一派祥和喜庆。门口管刷卡的阿姨,对谁都是那句欢快的“好好享受”(Enjoy!);分牛排的老大爷,也是满脸堆笑,从不厚此薄彼。这个时候,我一身便装,出没在西装革履的父辈之间,却没有任何尴尬。
好景不长。蜜月期过去,问题就逐一浮现。
首先是菜单的问题。每个食堂虽说都有自己的拿手菜肴,让人感觉风格迥异,可所有食堂的菜品加起来,也就那么二三十种。不到几周,原先像是一本新书的菜单,就变成了一堆车轱辘话。
而且,好多八竿子打不着的食品,吃着都觉得是一个味儿。早餐的玛芬蛋糕,不管是香草味、鲜橙味,还是杏仁味,除了多一颗杏仁,多一点橙色,口感如出一辙,甚至连面包房出品的曲奇和斯康饼,似乎也是玛芬蛋糕的味道。点开菜单的网页查配料,发现这些点心,用的都是一个牌子的混合烘烤粉,只在所用的添加剂上有细微之差。
炭烧鸡肉和黑椒牛柳,用的是同一种烧烤酱。通心粉也好,细面条也罢,都撒了太厚的奶酪。炒饭也好,炒面也罢,都是一口酱油味。
这些还不要紧。
要紧的是,不管我是热爱食堂也好,还是看透了食堂也罢,反正我是怎么吃怎么增肥。
美国人块头大,我再怎么不济,也是落在人堆里不起眼。可我不能不回国啊。
菜单网页的信息很齐全,不仅有每道菜的配料,而且还有它的营养信息和热量表。
数据触目惊心。早上一分钟吃掉的玛芬蛋糕,500卡;开会时磨牙的两块迷你曲奇,400卡;晚上的那盘意面,1350卡。营养学家推荐的日平均摄入热量为2000卡。而我,除了上述三样,还吃了好多别的东西。
天堂里,处处是肥胖陷阱。
把热量表学习了一遍,又观察着身边的人,我发现,不甘心落入肥胖陷阱的同学,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派别。
首先是沙拉派,以美国同学为主。学校的自助沙拉吧台,选择很多。只是,除了西红柿和生菜,其他菜都是咱中国人不生吃的:芹菜、青椒、圆白菜、胡萝卜、西兰花、蘑菇、西葫芦……消瘦的白人女生,常常是盛上一大盆生菜,再来上几勺其他生蔬,淋上一点无脂沙拉汁,捧着盆狂啃。她们啃这300卡的时间,够汉堡迷细嚼慢咽地吃下3个600卡。
中国同学大多只是抢沙拉中的西红柿。有学姐讲,好多年前,MC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来到食堂,见了满眼的生蔬,问师傅:“火炉在哪儿?”
今天,食堂依旧没有火炉,但有微波炉。对于煲汤派的中国妹,这些生鲜大有所用。她们追着变化的每日例汤而天天换食堂,因为她们要把菜放在汤里,然后在微波炉里热到菜熟为止。最好用的是日式味噌汤和鸡汤,其次是牛肉汤和罗宋汤,清汤也能凑合使。而要是赶上增肥大王奶油浓汤,执着的煲汤妹们会另辟蹊径:白水加点盐和胡椒面,再放菜煮。
每个食堂只有一个微波炉,所以,要是赶上三四个中国妹接连煲汤,美国妹就别想用了。
相比耗时耗力的煲汤派,早餐派更轻省。早餐派既有美国人,也有中国人。她们不论早中晚,总要以牛奶为饮料,全麦面包为主食,水果当菜吃。有时加个鸡蛋补充蛋白质,有时吃点谷物(cereal)当点心。早餐派的美眉们多数是甜食控,但只敢吃甜果子、甜面包,喝甜牛奶,不敢吃高脂甜食。而且,早餐派要么是素食主义者,要么对肉食自我设限。
早餐派任其发展,可能会变成打包派。打包派见什么带着方便,就拿食堂的一次性餐盒打包,然后或回宿舍或去图书馆。她们不会受邻座好友手中薯条的诱惑,自己一个人对着书本嚼芹菜。她们也不会闻着蛋糕飘香就心里痒痒,三秒钟夹个蔬菜三明治就逃离现场。打包派的名言,就是“三明治拿着方便,就是为了让人边看电脑边吃的。”但打包派也有麻烦,就是老也吃不饱,经常要自掏腰包买自动售货机里的M&M豆。
我游走于四大派别之间,不是和沙拉派一起抢青菜,和煲汤派一起等微波炉,就是与早餐派同流,把水果当菜吃,与打包派同类,拿个三明治就跑。但食堂甜品和肉食的诱惑一直在考验着我的自制力,一边是对增肥长胖的恐惧,一边是口水暗流的无奈。
想起嘲弄中学食堂的短片,我有了怀旧情结。好歹,那是个吃不胖的食堂。
而MC的食堂呢?我要是做视频来表现它,可用的素材还真不少。
可以用那个在美国备受争议的公益广告:小妹妹兴冲冲地捧着奶昔,吮着吸管,奶昔霎时变成了冒着泡沫的油脂粒,进了小妹妹的血管。
也可以用那个饮食栏目的短片:小正太走进早餐店,点了培根煎蛋和奶酪卷。收银员算了算,笑吟吟地说:“谢谢您。一共1500卡。”
到外面走了几次后,我更受打击了。自己若是抨击MC的食堂,也是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