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明治文学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 作者:陈多友 等


第一章 坪内逍遥与日本写实主义文学

一、时代背景

1868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闭关锁国了近400年的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初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口号,通过建立新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科技,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教育等举措,使日本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成功走上工业化道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由于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由封建阶层领导展开的,所以它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封建残余色彩浓厚。明治维新以后,一方面,日本政府主张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大力倡导西方先进实学,并通过一系列文明开化政策,试图达到“脱亚入欧”的目的。由于洋学者宣传的近代科学文化思想不断渗透到市民阶层中,使近代市民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而另一方面,这种自上而下性质的改革运动形成了天皇的绝对主权,又限制了普通市民的自由和民主。不满于这种现状的政治力量由此展开了一场反对专制政治的自由民权运动,这也可以说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

自由民权的理论依据是“天赋人权”,起源于加藤弘之的《国体新论》(1874年)。随后,加藤弘之又发表了《人权新说》(1882年),以进化论作为自己的依据,一方面,强调了国家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否定人权天赋观,主张人的权力是在国家生存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优者自由”的自由论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激烈竞争社会中取得了决定性地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思想则成为日本国家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文学方面,明治维新之前的文学可分为两个阶层。即表达武士阶层的经世思想的“上层文学”,例如儒学作品;以及在追求享乐主义的市民阶层中流行开来的“下层文学”,例如戏作文学。明治初期,江户时代以来的封建戏作文学依然在文坛占据着主流地位。戏作文学作为町人文化的产物,以滑稽戏谑或风流情趣为主要特征,并不被社会上层人士所认可。明治政府也视其为低俗之物,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同时,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大力倡导西方实用科学,推崇西方文明中的实用性功利主义,因此文学被视作“不实之学”和“无用之学”。

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到西方留学和考察的有识之士们发现,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写人情世态为主的小说和戏剧为主流。于是他们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优秀文学作品,希望通过文学这一艺术载体来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长期处于自发阶段的日本近代文学远远落后于西方文学,因此,要扭转文坛的这种局面,必须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日本文学可以被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保留了了江户幕府时期传统“戏作”风格的“戏作文学”;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翻译并介绍欧洲的“翻译文学”以及在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下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政治文学”。

二、日本写实主义文学

写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背景下,反映群众生活、揭露社会现实的写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起来。写实主义的特点是对现实进行客观且有批判性质的描述,要求作者“对现实世界采用最严谨的观察和描述,给读者营造一个真实、客观的形象及世界”

日本文学写实主义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记载了历代天皇史实的《古事记》。这一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真实(まこと)”的文学意识倾向。“真实”是日本文学理念之源,提倡文学创作时要描绘真实的姿态,表达真情实感,实现感性和理性的自然结合。这一点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万叶集》中共收录了4500余首和歌,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品在真实意识的基础之上,或表达亲朋之间的真挚情感,或在葬礼上哀悼逝者,充分实现了内心情感的主观表达。平安后期,写实精神进一步发展,例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表现出了“物哀”这一衍生文学理念。《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描绘了平安京时期的日本宫廷、贵族的生活,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一切都是以现实作为创作的源泉。

日本文学理论经历了从“真实”、“物哀”、“幽玄”、“空寂”和“劝善惩恶论”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写实”的意识起源已久,因此近代日本写实主义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受到了西方外来思潮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学思想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叶渭渠在《日本文学思潮史》中提到,日本的古代文学,“根植于本土世界观的原初文学意识”,而“外来文学思潮只不过是作为新的刺激剂助产出新的创造的活力,使本土与外来的文学思想达成完善的融合,并且超出彼此差异而走向成熟。”

到了近代,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明治政府加紧镇压自由民权运动,压抑市民尤其是知识阶层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忠于现实的写实主义态度。写实主义是近代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坪内逍遥和二叶亭四迷。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文论著作《小说神髓》是日本近代第一部系统的小说理论著作。作者将当时传入日本且正在盛行的西方进化论作为自己小说改良理论的立足点,批判了江户后期和明治初年“劝善惩恶”的文学观念,认为小说才是最高形式的艺术,戏作文学退出历史舞台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而日本的小说若不想被历史淘汰,就应该进行改革,学习西方的文学形式。其目的是以西方小说为标准,打破人们将小说视为低俗文化的偏见,提高小说家的社会地位,最终超越西方小说。

书中提出的以“人情”为中心的写实主义小说观促进了日本近代文学的产生,不仅“奠定了近代小说论的基础”,也“揭开了近代文学的序幕”。因此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破晓的钟声”。也正因为坪内逍遥的这一伟大功绩,日本文学虽受到西方文学的重大影响,却没有遵循西方文学以浪漫主义为开端的发展道路。坪内逍遥还根据自己的新文学理论进行实践,创作出长篇小说《当代书生气质》,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受到坪内逍遥写实主义思想的影响,二叶亭四迷(1864—1909年)决心放弃成为外交官的梦想并拜坪内逍遥为师转而从文。二叶亭四迷继承了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精神,参照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于1886年发表了文学理论著作《小说总论》。书中弥补了《小说神髓》朴素的写实主义局限,系统阐述了文学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根本性的问题,批判了只注重形式上深刻描写的写实论和肤浅的游戏文学,进一步深化了写实主义理论。

此外,二叶亭四迷也将自己的文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了长篇小说《浮云》,不仅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创造了以近代口语为基础的言文一致体,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文学评论家还将《浮云》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开端。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是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书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江户文学遗留色彩,理论上也有缺陷和不足,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后世日本学界的批判。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学术界开始反思凡事以西方话语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重新阐释和探索《小说神髓》的意义和价值。

除此之外,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理论还影响了以长谷川天溪和岛村抱月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文学派的发展。虽然日本的自然主义理论和文学创作是受到以左拉为代表的西方自然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和左拉的自然主义在思想上都与实证主义哲学有所关联。另外,提倡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长谷川天溪和岛村抱月都曾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师从坪内逍遥专攻文学,因此可以说,他们都受到了坪内逍遥写实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主义的纲领性口号是“破理显实”,即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理想,按照事物原本的模样客观地再现“真实”。由此可以看出自然主义理论与写实主义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作家介绍

坪内逍遥:1859年6月22日—1935年2月28日。小说家,评论家,戏剧家,翻译家,教育家。

(一)其人与文学

总体评价

坪内逍遥活跃于日本近代文学的草创期,他在理解西欧文学的基础上,批判旧时代的劝善惩恶主义,是提倡立足于心理学和写实主义的新小说的先驱。他还涉足戏剧改良和翻译等众多领域的启蒙运动。

简历

1859年6月22日,出生于美浓国加茂郡太田村(今太田市)。本名勇藏,后改为雄藏,别号“春屋胧”等。维新后离开名古屋,1876年到东京,进入开成学校(今东京大学)学习。1883年毕业,随后一直担任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讲师一职,直至1915年。1935年2月28日病逝。

成长环境

其父亲坪内平之进是尾张藩的官吏。其作为武家子弟从小接受传统儒教和汉学教育。因母亲热爱学问技艺,逍遥自少年时期便对歌舞伎和戏剧作品有所了解,这与其文学素养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在名古屋的英语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作品等洋学,到东京后开始对西欧文学产生兴趣,这些都奠定了其开明主义和浪漫倾向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者,他采取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艺批评,避免强烈的主观和激进的革新。其思想倾向是渐进的、改良的且不彻底的。

人际关系

①高田早苗。开成学校时代引导其学习西欧文学。在他的帮助下,逍遥得以担任《读卖新闻》文艺栏主笔一职。②花紫。花紫原为娼妓,逍遥与其交往数年后步入婚姻,这段恋情对逍遥之后的性格和思想方向有很大影响。③结识二叶亭四迷后,逍遥加深了对文学和人生的省察。和山田美妙、飨庭篁村、嵯峨屋室等人也有来往。④和水谷不倒等创办近松研究会,并推进传统戏剧的革新。⑤高山樗牛。通过“马骨人言论争,从教育者的伦理性立场,否定高山的“本能满足”论和自杀论。⑥门生岛村抱月。共同协作使《早稻田文学》复刊,并一同致力于文艺协会举办的新戏剧运动。⑦和金子筑水等有力门生共同组织文化事业研究会,致力于艺术的大众化。

影响关系

除了上述人际关系,文献对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对近世戏剧文学的迷恋和对歌舞伎的亲炙在初期作品中有所体现,近松研究和莎士比亚文学研究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除了司各特·李顿等的通俗小说以及莎士比亚等的英国文学,逍遥还学习了斯宾塞等的哲学、心理学和修辞学,作为《小说神髓》的素材。此外,还受到了同时代的政治小说和《美术真说》、《修辞及美文》、《新体诗抄》等作品的影响。

(二)文学活动

1.小说

处女作《春风情话》(1880年)意译自司各特充满悲恋的小说《特里亚明的婚礼》。经过对文体的不断摸索,1884年,翻译司各特的《湖上美人》为《泰西活剧·春窗绮话》,同年翻译莎士比亚的《朱利尤斯·恺撒》为《自由太刀余波锐锋》,并相继出版。1885年,凭借原创小说《当世书生气质》一举成名。围绕家庭问题展开的第二部作品《妹妹和背镜》(同年)创作以后,作品大致分为两个系列,即追求家庭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时代社会。前者代表作为《细君》(1889年)后者为《京童》(1886年)。《细君》是一部出色的心理小说,但之后逍遥便终止了小说创作。

2.评论

《小说神髓》(1885—1886年)创作之后,继续加以补充论证和修正,相继发表了《批评的基准》(1887年)等小说。1889年就任《读卖新闻》文艺栏主笔一职后,主要进行同时代作品的文艺批评。1891年创刊《早稻田文学》,陆续登载《麦克佩斯脚注》(1891—1893年)等。这也引发了和森鸥外的“没理想论争”。除此以外,坪内逍遥还从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其论述总结于《小羊漫言》(1893年)等作品之中。

3.戏剧

小说创作结束之后,坪内逍遥开始倾向于戏剧创作,并构思代替歌舞伎的新史剧。逍遥试笔创作出了《桐一叶》(1894—1895年)、《子归鸟孤城落月》(1897年)等作品。之后又开始创作新舞蹈剧,《新曲浦岛》(1904年)和莎士比亚的翻译作品在演剧界引发巨大反响。著名代表作为《役行者》(1913年)。

4.翻译

以翻译《哈姆雷特》(1909年)为起点,逍遥终身致力于莎士比亚作品全集的个人独译工作,并于1928年,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共四十卷的翻译功绩。

四、代表作解说

《小说神髓》

文学理论。全九册,松月堂(1885年9月—1886年4月,分两册刊行)。上下两卷本(1886年5月)。

梗概

上卷由小说总论、小说的变迁、小说的要点、小说的种类和小说的裨益构成。下卷由小说法则总论、文体论、小说脚本的法则、时代物语的脚本、主人公的设置和叙事法构成。上卷是本质论,以阐述理论为主,是全书的重点。下卷是技法论,详细介绍小说的具体创作方法。

《小说神髓》的基本主张有以下三点:第一,小说是基于固有原理的独立的价值存在;第二,小说要把人类心理和世间百态作为中心内容,并以写实方法使其形象化;第三,小说是一种人生批判,要把现实世界的根本法则具象化。坪内逍遥还指出小说的四个裨益:①使人的品位趋于高尚;②使人得到劝奖惩戒;③正史的补遗;④成为文学的楷模。为了改良日本传统叙事文学,坪内逍遥还将日本传统文学与西方近代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解说

《小说神髓》是日本第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小说理论专著。潘文东在《真实与人情: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理论评析》一文中,将《小说神髓》的贡献归纳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小说神髓》对小说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19世纪以后,英语圈把Novel称为依据现实虚构的文学作品。虽然“小说”一词起源于中国,但是首次将Novel翻译为“小说”并赋予其近代意义的正是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

第二,《小说神髓》在世界文学史上较早提出了“小说即艺术”的主张。在《小说神髓》的核心内容第一章“小说总论”中,就明确提出了“欲阐明小说为美术必先了解何为美术”。这里坪内逍遥将艺术称之为美术,其原因在于“日本美术的范畴在明治前期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绘画到有形艺术再到无形艺术的扩大化过程”。也就是说,美术的概念,一开始只是单指绘画,后来音乐、诗歌、舞蹈、小说、戏曲也逐渐被纳入这一范畴。

第三,《小说神髓》提出了“小说的主脑是人情,世态风俗次之”的小说创作观。这里的“人情”指的是人类的真实情感。虽然人皆有情欲,但智者善于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很少有人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但是坪内逍遥认为,能巨细无遗地刻画出男女老幼的善恶正邪的内心世界,做到周密精细,才是小说家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坪内逍遥主张小说应该表达出人类的真情实感,小说创作要避免流于表面,而要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一面。“写实”是坪内逍遥小说改良的最重要特征,并根据是否真实描绘现实为基准,指出真正的小说和戏作文学之间的区别。

然而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虚构成分,对于这一点,坪内逍遥并不反对。他认为,即便是虚构的人物,只要出现在作品中,就应该被视作真实存在的人。在描述人物情感时,应该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来塑造。也就是说,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要立足于现实,塑造出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

众所周知,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西方的近代小说就是随着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而出现的。但是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不彻底性,封建制度虽然被打破,却依然有所残留,事实上市民阶层并没有完全从封建体制中解放出来。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维作为理论依据,试图超越欧洲文学的《小说神髓》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弊端。

首先,《小说神髓》中的写实主义观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保留有戏作文学的色彩,因此书中提出的改良理论不够彻底,是一部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过渡作品。因此,《小说神髓》是否可以被视作日本近代文学的开端还存在争议。其次,坪内逍遥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小说塑造人物时应注意心理描写,但并没有对此提出具体的方法论,也没有在语言方面提出革新主张。这一点由二叶亭四迷进行了发展和改进。二叶亭四迷创作的长篇小说《浮云》中,注重心理描写的实践,并提出了言文一致的新主张,内容和文体都很独特,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神髓》所提出的写实主义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受到西欧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但是作为近代日本最初的文学理论,其对明治20年代的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对近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小说神髓》中所提出的以“人情”和“真实”为核心的新主张也影响了许多后世文学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使日本文学依照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一脉相承下去,形成了日本文学的独特魅力。小说具有的独立价值理论促进了作家的自立;写实小说论扩大了小说的世界,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的洞察。劝善惩恶否定论,批判了泷泽马琴等人的近世戏剧文学和同时代的政治小说,成为无理想主义的出发点。

《一读三叹当代书生气质》

长篇小说。全十七册,刊行于晚青堂(1885年6月—1886年1月)。后出版合集,分为前后篇两卷本(1886年4月)。

梗概

曾因戊辰战争沦落为孤儿的阿芳,被书生小町田的父亲收为养女。现在是一位以田之次为名的艺妓。正当阿芳为自己和小町田的恋爱关系苦恼的时候,得知自己是小町田之友的亲妹妹。最后家人再会,得以团圆。

解说

《当代书生气质》运用写实手法,主要围绕书生和艺妓的恋爱故事展开,描写了明治初期学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期精神彷徨和多愁善感的书生生活。书中描绘的现实社会中的书生世界,以及抛弃英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等,是对《小说神髓》否定劝善惩恶,主张写实理念的实践应用。坪内逍遥提出的文体改革说和提倡小说创作应当使用雅俗折衷体的观念,也在本书中得到了落实。作为日本近代的第一部写实小说,《当代书生气质》是坪内逍遥小说改良理论的实践和证明,以此来表达对世俗成见的挑战,也在当时的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但是这部作品也有其局限性。《当代书生气质》虽然是坪内逍遥写实主义思想的第一次实践,但是它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接近于江户时期的戏作文学。通过作者的注释可以看出,坪内逍遥借鉴了戏作《游学八少年》的构想,来追求小说理念的改良。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人情本和合卷的构想,可以说,这是一部江户戏作文学和西洋小说的折中过渡之作。

五、研究动态

基础文献有:《逍遥选集》全十七卷(第一书房,1977年5月—1978年1月);泷田贞治《逍遥书志》(修订版国书刊行会,1976年5月),以及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的《坪内逍遥事典》(平凡社,1986年5月)和《坪内逍遥研究资料》(新树社,1969年9月)。还有持续推进研究的青木稔弥的《坪内逍遥著作年表稿》(《文林》1989年12月—1992年3月)、《新潮日本文学收藏57》(新潮社,1996年4月)等等。

传记有:柳田泉·河竹繁俊编著的《坪内逍遥》(富山房,1939年5月)、柳田著作《年轻时期的坪内逍遥》(春秋社,1960年9月)。饭塚クニ的《父亲逍遥的背脊》(中央公论社,1994年7月)是作为养女的作者对逍遥的追忆。

主要研究文献有:佐藤勇夫的《坪内逍遥对德莱顿受容的研究》(北星堂书店,1981年7月);左渡谷重信的《坪内逍遥》(明治书院,1983年9月);中村完的《坪内逍遥论》(有精堂,1986年2月);石田忠彦的《坪内逍遥研究》(恒文社,1998年6月);特集〈坪内逍遥近代舞蹈的黎明〉(《舞蹈学》增刊,1999年);龟井秀雄《“小说”论〈小说神髓〉和近代》(岩波书店,1999年九月)等等。

参考文献

[1]甘丽娟.〈小说神髓〉与日本近代的写实主义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4期.

[2]关冰冰.走向西方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起点——进化论与坪内逍遥的小说改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潘文东.真实与人情: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理论评析[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附录: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

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英文都可译作“realism”,汉语也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十分相近。《现代汉语大辞典》将现实主义解释为:“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以及“文艺创作方法的一种。其基本特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对社会生活作客观描写,真实地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和客观生活的自身发展逻辑,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将写实主义解释为:“现实主义的旧译”。不少文艺史专著也将二者通用,没有作出详细的区分,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其实二者的用法是存在差异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这样定义写实主义:“一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二是指艺术的写实手法。”纵观西方艺术史,写实主义一直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主张立足客观事实,充分再现情景的真实性,也可以适当夸张变形,只要不超过形象的可辨识度。

而现实主义的含义更加广泛,它是一种理念、风格,作品侧重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主义可以采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立足客观事物,发挥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采用何种风格,只要是通过客观形象抒发感情,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都属于现实主义。从反面来看,写实主义的对立面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则是虚无主义和逃避主义。虽然现实主义的作品常常使用写实的方法,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是写实主义手法。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容易混淆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原因。

武小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