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

杜甫诗今译 作者:


导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偶题》

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逝去了,但是用他勤勉的劳动、卓绝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建造起来的诗歌艺术的丰碑,至今仍光焰万丈。他的诗篇和他的名字一起,被人们广为传诵,千古不废。

杜甫的诗歌,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横征暴敛,记录了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了诗人的忧伤与愤激,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人们称之曰“诗史”。他继承并发扬《诗经》《楚辞》和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把诗歌创作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诗歌哺育了唐以后的历代诗人,成为他们创作的楷模,人们尊他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成长至南北漫游时期:先天元年(712)至天宝四年(745),时值“开元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杜甫少小多病,但读书勤奋,十四五岁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能。从二十岁起,他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中间虽有过落第的失意,总算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这时期他写诗很少,是他创作的准备阶段。

长安觅官时期:天宝五年(746)至天宝十四年(755),这时社会危机日益显露,玄宗昏瞆,朝臣弄权,外戚骄奢,纲纪崩坏,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正在酝酿之中。为了谋求政治地位,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诗人于天宝五年(746)来到了长安,一住就是十年。但他又一次应试落第,继而献赋求官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卖药都市,寄食朋友”(《进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贫困至极。天宝十四年(755),他到长安快十年了,玄宗才任他为河西尉,他辞而不就。后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离乱为官时期: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这是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乱起,两京失陷,玄宗奔蜀,肃宗即位,叛军焚掠,田园荒废,民生凋敝。杜甫逃难于白水、奉先、鄜州之间,身陷胡虏,目睹叛军的暴行,饱尝离乱之苦。从长安贼中逃出时,他九死一生;到达凤翔时,他高兴得热泪纵横。他任过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官府抓丁的惨剧,听过新婚少妇送别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蜀湘漂泊时期:上元元年(760)至大历五年(770),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又有吐蕃、回纥之祸,长安再度陷落,帝国又告危急。这期间,杜甫除了有几个月在幕府供职之外,大部分时间均无官在身。他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寓居,“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过了一阵子悠闲自在的生活。以后,他辗转于绵州、梓州、阆州、渝州、忠州、夔州等地,经常捱饥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悬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大历三年(768)春,他乘舟自夔州出峡,以后则漂泊于岳州、衡州、潭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于贫病交加之中,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杜甫是一个政治上失意的书生,文学上有伟大成就的诗人。“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生在动乱时代的诗人,本想拯社稷于倾危,救民生于水火,却因官小位卑而无能为力。“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殊不知“居然成濩落”(《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就造成了他终生的痛苦。“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同前)他又不能像隐士那样浪迹于江湖,寄情于山水,无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唯有把满腔的忧郁与激愤发泄于诗,“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沧浪诗话》)。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写诗,在蜀湘漂泊的晚年,更是以作诗为业。他说过“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诗名惟我共”(《寄高适》)一类的话,足见对自己的诗十分自信。“将诗莫浪传”(《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将诗不必万人传”(《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可知他创作态度非常认真。他写作勤勉,“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进雕赋表》)。一生总共作诗三千余首,现存的也有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诗,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体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少有人及;绝句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堪与名家媲美。

杜诗内容广泛,包罗万有,大至铺陈时事,摹写山川,小至花木竹石、鸟兽虫鱼;唯独不涉笔于儇薄。翻开一部杜诗,我们可以看到权贵的骄奢、叛军的暴虐和百姓的悲苦,可以看到荒凉的边塞、整肃的军容和哭送征夫的凄惨场面,也可以看到雄伟的山岳、奔腾的江河、萧瑟的秋景、凄清的月夜、红艳的春花、卓绝舞姿和栩栩如生的绘画,……而诗人的爱与恨、忧伤与激愤,则熔铸于一事一物的描绘之中。总之,一部杜诗就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历史。

杜甫的诗,华实相兼,辞意共济,“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遁斋闲览》载王安石语)。元稹是第一个高度评价杜诗的人,他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旧唐书·文苑传》引)这绝非溢美之词。“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之五),杜甫虚心地向古人和同时代人学习,把古今的一切文学成果汲取过来,加以熔铸和提炼,形成自己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在创作上严于律己,锐意创新。“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创作上的这种严格的精神,至老弥笃。这是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杜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描写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和人物,表现主题思想。文学作品描写的材料是否有典型意义,直接影响到它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杜甫善于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来描写,这是杜诗之所以有力量的重要原因。如:《石壕吏》写老妇一家的遭遇,《新婚别》写新婚少妇的怨诉,《无家别》写征夫的不幸,……诗人通过这些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又如:为了揭露杨氏家族的淫逸骄奢,诗人选取了杨氏兄妹宴游曲江的场面来写,材料典型,揭露深刻。再如:《江南逢李龟年》写一位音乐家的身世,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变化。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由于所写的人物十分典型,所以内容深刻,主题突出,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第二,善于描绘艺术形象。杜甫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对社会人生的执着的追求,但是他又很少在诗中直接说教,他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去抒写情怀,反映人生,评价现实。“……造化权舆、阴阳昏晓、飞潜动植、表里精粗,但经弱毫微点,靡不真色毕呈”(卢世㴶《紫房余论》),在诗人笔下,一切客观事物无不显得生动鲜明而富于感染力:秋色写得愁惨萧瑟,风涛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写得神态毕现……

杜甫描写艺术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他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主题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写壮阔之景,即巨笔如椽,气势雄浑苍莽,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写“飞潜动植”,则用笔极工,纤毫可见,如“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奉答岑参补阙见赠》)、“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独立》)。为了更好地融情于景,有时则采用拟人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他的咏物诗,更多用此法,把所咏之物写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时索性写成诗人自己,因而形神兼备,立意高远。细节描写,是杜诗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北征》写妻子、小女一段,通过细节描写,把家中的贫困和小女的天真烂漫写得呼之欲出:

……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对话描写,在杜甫的叙事诗中被大量采用。诗人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和遭遇,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各适其适。征夫的怨诉、老妇的悲鸣、新婚少妇的诀别,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各不相同,各有个性。如《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是一个新婚少妇与征夫诀别的话,当中有暮婚晨别的埋怨,有“妾身未分明”的忧虑,有“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也有“与君永相望”的表白,跟人物的身份、处境和内心世界多么一致!

第三,精于炼字,用字准确、奇警;语意丰厚,语言表现力强。“杜甫之诗,独冠今古。”(叶燮《原诗·内篇》)杜诗之“冠”,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功力上。杜甫有“耽佳句”之“癖”,又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痴”,在语言方面有执着的追求。

杜甫的语言功力,首先表现在精于炼字方面。杜甫很自负,但绝不自恃,总是精心刻苦地锤炼语言,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毫发无遗憾”。他又不是光在字面上下功夫,炼字炼句是以深厚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因而成就远在贾岛一类的苦吟诗人之上。欧阳修《六一诗话》载:陈从易初得杜集,见《送蔡希鲁都尉》诗“身轻一鸟□”句脱一字,便与朋友试着补上,一云“疾”,一云“落”,一云“起”,一云“下”,一时难于裁决;后得善本,知“鸟”下脱“过”字,始慨然叹服。“过”字好在与“轻”字前后配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蔡希鲁驰骋疆场的矫捷英姿;“疾”字虽勉强可通,但远不如“过”字形象;“落”字、“起”字、“下”字则殊不可通。像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俯拾皆是。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出水月相映、夜明如画之景。“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月圆》),一“满”一“动”,月色波光,上下交辉,何等神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垂”字益显夜中“平野”空阔,“涌”字更见江波动荡,江水茫茫。“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江涨》),“吹”字、“蹴”字,写水势凶猛,实是神来之笔!

杜诗的语言功力,还表现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杜诗往往一两句当中,包含丰富的意思,有极大的容量。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句,概括出整个封建社会的贫富对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概括了诸葛亮毕生的功业。“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之一),道尽了老去飘零的苦况。“三年笛里关山月,万里兵前草木风”(《洗兵马》),写出了漫长时间和广阔空间内战乱的情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语六景,高度浓缩。至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两句蕴蓄之丰,更是为历来注家所激赏。

第四,格律精严,章法讲究。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里指的虽然是排律,但也可以说是所有杜诗的特点。

杜诗严于格律。我们单就声韵方面来看看。他说:“遣词必中律。”(《桥陵诗》)这绝非夫子自道。声韵之精严,唐代别的诗人都比不上他。他的近体诗抑扬顿挫,音调铿锵,具有特殊的音乐美;他的古体诗也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他在用韵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根据作品内容和抒情的需要来处理韵脚的响沉清浊。如《登高》押“十灰”韵,以抒写他的哀怨愁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押响亮昂扬的“七阳”韵,正好表达诗人压抑不住的狂喜。他的篇幅较长的古体诗,则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而易韵,做到以韵传情。《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公孙大娘昔日舞姿用“七阳”韵,写她的悲凉身世则转用促而弱的“四质”韵。

杜诗仪容修整,风度端凝。他的近体诗固然十分讲究章法,古体也长而有序。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巨制,内容繁复而条理清晰,结构宏大而章法严谨,见出诗人惨淡经营的苦心。

本书从杜集中选取一百一十二篇。这些诗分属于各个时期,大都是流传广泛、为历代读者所重视和喜爱的名篇。每篇都有题解、句译、注释和简要的分析。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杜诗各体的特点,学习各体的长处,本书按体编排,并把格律最严、章法最讲究、艺术性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近体诗放在前面。本书注释方面,参考了古今多种注本和选注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一百一十二首诗,占全部杜集还不到十分之一,恐怕未必能反映杜诗的面貌;比较大量地翻译杜诗,还仅仅是个尝试,自然会有欠妥之处;在注释和分析方面,限于水平,谬误也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