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战火家事

真理的思考:任继愈传 作者:严青 等著


6.战火家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望》,全诗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战火岁月,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的任继愈,也时刻惦记着前线的父亲、家里的母亲以及同样在外求学的两个弟弟。自从将母亲和弟弟安顿在湖北后,任继愈辗转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参加“湘黔滇旅行团”,与老师和同学们到了西南联大。一路上,任继愈每到一个地方,都没忘记给家里寄张明信片,一来报平安,二来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简要告诉弟弟们,不时勉励他们要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学习。

作为家中的“长子”(老大过继给伯父),任继愈非常关心两个弟弟的教育问题。1938年,他们全家到了湖北沙市后,刚刚读完高中一年级的三弟任继亮,因学习成绩优秀,考取了在沙市复校的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任继亮读了一年以后,随学校迁往四川,路过重庆,途中遇到了任继愈。在仓促的会面中,任继愈了解到任继亮就读的一些情况,果断规劝三弟回到中学读完高中,再考一个好的大学,并拿起身边的学生笔记本,写了满满一页信,向父亲详细阐明让三弟重新考大学的理由,力陈青年时代要有好的身体,学习根底要扎实,否则将贻害无穷。任继亮被说服了,带着二哥写给父亲的信回到家中。1939年,任继亮进入设在四川绵阳的国立六中,从大学二年级退回到高中二年级读书。1940年高中毕业,考进西南联大经济系。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这样坚持教育质量,坚持做人的质量,今天看来,也是毫光四射、正气逼人。

对于四弟,任继愈抓得更紧。四弟任继周小小年纪就离家在四川江津的国立九中读初中,学校就设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小镇德感坝。任继愈在四川南溪的李庄中央研究院读研究生,距离德感坝并不近。他每周至少来一封信,督促四弟学习,要求他每天写日记。如此,任继愈还是不放心,又特意从李庄乘船来看四弟,在小镇上的小店里住了三天,检查四弟的成绩,看四弟的笔记,还留四弟在小店里吃了三天饱饭。国立九中其实是所难民学校,教室是座祠堂,主要收容以安徽籍为主的学生。三弟任继亮就读的国立六中则是收容以山东籍为主的难民学校。既然是难民学校,伙食自然很差,学生都处于半饥饿状态。加之四弟长期闹痢疾,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营养跟不上,显得骨瘦如柴。任继愈了解了四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后,写信给父亲说:“四弟是可造之材,不可埋没”。他还当即做了两条决定:一是每天补助四弟两个鸡蛋,一斤红薯;二是承担学费,送四弟就读大后方最知名的重庆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是私立学校,要交学费。而抗战时期,教师的工资很低,连闻一多这样的知名教授,都要靠刻图章贴补家用,何况任继愈刚刚研究生毕业,在西南联大任讲师。四弟一年的学费,至少相当于任继愈十个月的工资。直到今天,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任继周先生,仍然难以想象,当年的二哥任继愈,究竟是怎样靠省吃俭用支应下来这一切的。

任继愈从没有向任何人谈起,当年他因培养四弟,困窘到怎样程度。但四弟那时年龄虽小,心里却颇有数,觉得自己给二哥一定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废寝忘食,积极备考,学校小图书馆的书,几乎被他全部细读了一遍。之后,他征询了二哥意见,提前一年,也就是1942年——任继周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至此,任家三兄弟全部读了理想中的大学,这使得他们聪慧、颇有毅力的母亲,十分欣慰。

不幸的是,1943年春天,跟随父亲转战西安的母亲,因经常不忍浪费一些已经过期的食物,患胃癌去世,年仅53岁。当时任继愈还远在云南的西南联大。只有小弟任继周从重庆中央大学赶回西安,为母亲送终。

任继愈与大弟任继亮(左)二弟任继周(右)

任继愈对两位兄弟的影响,从小到大都非常深刻。小弟任继周后来怀念说,“静静想来,我怀念二哥,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手足的血缘关系,更因为,他按照他的理想哺育了我。我也遵照他的要求不断塑造着自己。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一天一天,刻画着我们兄弟之间的共同刻度,这是我们生命的‘公约数’。”在任继愈去世后,任继周在挽联中,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我学话 教我写字 教我直道宽容 虔敬入世 亦兄亦父 骨血连理 何堪人遽相暌违;

学您治学 学您从业 学您坦对坎坷 沉潜励志 是师是友 意气交融 愿随穹宇长遨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