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钯
农具三大件,钉钯、锄头、镰刀,钉钯排到老大,绕也绕不过去。
《辞海》上对钉钯的解释只有一行小字:齿状的农具,翻土、碎土、整地。
但我翻开记忆的仓储,忽地想起了“钉钯精神”。
那是在五十年代初期,办互助组的时候,金坛山区有九户农民办了一个类似王国藩“穷棒子”那样的互助组。
这九户土改中的翻身户,只有“四条牛腿”,但却有一百多亩粮田,麦子上场后,就该翻土、上肥、灌水、插秧了。但靠一条耕牛,怎么能在半个月内耕翻一百多亩麦田?算来算去,也要缺七十多亩田的牛工。
季节可不等人啊。“犁索一断,错过三莳”,“头莳插秧分上下午,三莳插秧就要分上下趟了”。当然,“栽秧栽倒小暑头,又有劳力又有牛”。
可“穷棒子”们不甘心“插三莳秧”啊!三莳秧就是减产秧。
于是就出现了十二把“大钉钯”披星戴月翻地的奇观:
月光下,十二个劳动力“嗬嗬嗬嗬”地挥汗如雨,赤膊大战,腾空一钉钯一钉钯凿下去,就是一大块一大块麦田土翻开来,这钉钯翻土,比牛耕得都深、都透。
他们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啃一根黄瓜。硬是使劲不停地翻土。“不蒸馒头蒸口气”,“我们要替穷人争光,为互助组争气”,“没有耕牛,我们也要栽头莳秧”。
在十二把大钉钯的旁边,还有二十多把小钉钯,这是“娘子军”和“儿童团”,他们也在用小钉钯翻田边地角。他们说:我们也来麻雀子煽风“小帮忙”。
眼看月牙西沉,晨星眨眼,这一夜“钉钯大战”竟然翻出了二十多亩耕地。
硬是和时间赛跑,他们在三天三夜里用钉钯翻出了七十多亩耕地。
“穷棒子”抢在头莳插完了秧,在全乡第一个吃了“洗泥酒”。
乡政府赠送了他们一面红旗:“可贵的钉钯精神”。有位乡村教师,写了篇“钉钯唱响翻身歌”,寄给《苏南日报》,编辑还给加了个副标题:“穷棒子互助组抢季节栽秧记”。
“钉钯精神”传遍大江南北。
这“钉钯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想当年,我们农民搞集体经济时,不都是走的“人拉犁,锹翻土,搓草绳,积农本,卖鸡蛋,换良种”这种奋斗精神吗?
如今,农业实现机械化、电器化了,钉钯早就进了博物馆、农史馆,可“钉钯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