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鞋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草鞋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下田去,夜点灯笼访工农”、“打双草鞋送情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在井冈山、延安、太行山等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当年红军、八路军穿过的草鞋总是被陈列在这里,草鞋被喻示成“奋斗鞋”、“革命鞋”、“廉洁鞋”,成了传统的象征。

从秦汉出土的陶俑脚上穿着草鞋证实,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商周时代就出现过草鞋。

草鞋,最早叫“扉”,相传是黄帝的臣子不则创造发明的。

汉代称草鞋为“不借”,《五总志》记载:“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过去我一直认为草鞋是穷人的“专利”,如今读了一些历史书才知道,汉朝时皇帝也穿草鞋,汉文帝刘衡,“履不借以示朝”,他穿着草鞋,上朝办公,百官争效,一时京城里草鞋价格卖得比布鞋都贵。

《三国演义》里的刘皇叔,就是靠打草鞋、卖草鞋起家的,“刘皇叔草鞋”至今乃是北方一个城市的品牌。

在古代,文人、雅士与侠客也以穿草鞋为飘逸、洒脱、超然,孔子、老子、庄子都穿过草鞋。

“竹林七贤”在一起吃酒、咏诗,竟然搞起了“草鞋诗会”。

“竹杖草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苏学士既是打草鞋的高手,也是穿草鞋的行家。

草鞋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据我所知:有《草鞋县令》、《草鞋状元》的“草鞋戏剧”;还有《红色娘子军》跳的“草鞋舞”,还有张明敏唱的《爸爸的草鞋》等“草鞋歌”。

草鞋更是我国南北方农民下地干活、上山砍柴、登高采药、林区狩猎、长途跋陟时常穿的鞋。

草鞋既防水,又透气,它轻便柔软、防滑且廉价,还有按摩保健功能,深受农民欢迎。

特别是夏天跑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

制作草鞋的原料有稻草、蒲草、玉米皮、麦草、桑树皮、棕皮、布条、芦花等等,东北人也有用乌拉草打草鞋的。在我们江南地区,主要用稻草打草鞋。

在湖区,用芦花制作的草鞋叫“芦花鞋”,又叫“芦窝子”,冬寒天穿在脚上,可以“从脚心暖到手心”,比如今用空调都舒适。

如今,有工厂化生产的“中国结草鞋”,花色品种繁多,造型新颖美观,是广交会上畅销的出口商品,在柏林、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会的街头,夏令季节,青年男女穿“中国结草鞋”在街头漫步,成了“潇洒一族”。当然此类草鞋的原料,主要的已经是绵织的布料了。

过了雨水节气,正是打草鞋的季节,有兴趣的话,不妨打一双草鞋,在出外旅游时穿一穿,也过一把草鞋瘾。

鸡公车

上世纪初五十年代,我在粮库收公粮。每到交公粮的季节,通往集镇粮库的石板道上,就会拥来上百辆“吱吱呀呀”的独轮鸡公车,车头上插面“多卖爱国粮,支援工业化”的小旗子。车辆从街头排到街尾,将三里长街塞得满满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