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日本,喜欢中国古诗的人很多,因此有关古诗的书籍也不少。但是就我所看到的来说,能对汉字音韵(语音)给予通俗易懂的说明的书籍却几乎没有。
古诗作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艺术,音律节奏必须要押韵,这一点早已不用多说。古诗也正是由这个节奏支撑着。但是,即使喜欢古诗的人,对古诗中汉字的音韵也并不十分重视。
众所周知的孟浩然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用日语训读[1]念的话,一般是“春眠暁を覚えず、処処啼鳥を聞く……”这个训读并不像别的外语文章的翻译那样,把和日语完全不同语言体系的汉语诗翻译成和原文大相径庭的日语译文,而是目光顺着汉字一字一字地配合日语的语顺置换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一种人为处理过的文章。
为了读通用汉语写的诗、文章,也就是进行“汉文训读”,日本人花了很长时间磨炼技术,但是不知何时开始,人们感觉训读文的韵律就是古诗的韵律。“春眠暁を覚えず”,其训读的韵律是不是让人很容易以为这就是《春晓》这首唐诗的韵律?我想大概有很多人能毫不费力地通顺念出中文的“chūn mián bùjué xiǎo/chù chù wén tí niǎo”(有关现代汉语拼音的标识请参照第xii页[2])吧。
日本人完全不懂汉语的音韵,却能读懂中国的古典文本,这着实是一件非常令人吃惊的事。但这里自然还存在一定极限,就是为了把汉语的诗文同化到和它具有不同语言体系的文体进行通读,中间会丢失汉语原文所具有的音韵。所以,想正儿八经学习汉语诗文或喜欢它们的人,我希望最好还是用汉语的发音去读、理解和感受作品,如果可能的话,用该作品创作出来的年代的发音。
本书将从此观点出发,以古诗为主要素材来谈谈汉语音韵。大家平时可能很少有机会接触音韵或与之相关的研究,所以或多或少会对汉语音韵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它很难读,从而对它敬而远之。但是汉字的音是和形、义一起组成汉字的重要因素。四字成语也好,汉字的训读之难解也好,抑或是讨论笔画去追求汉字的本义也好,要想知道汉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的本质,深入理解汉字音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汉语音韵学即属于以音韵为研究对象的领域。
作为一门学问,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最初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为写诗而编撰的类似查韵字典“韵书”这样的参考书。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它只对音韵进行考察,然而之后其所涉及范围越来越大:把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作品诞生时期的音韵,李白、杜甫活跃的唐朝的音韵,通过流传下来的资料进行复原;对汉语(汉族的语言)音韵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进行探究;甚至,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日本的汉字音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应该就是汉语音韵学所涉及的范围。
如上所述,音韵学就是以音韵为对象所进行的各种研究,但是本书的目的是还原唐朝的发音。古代音韵在现代早已成为幻影,被蒙上了层层面纱,其原来的样子亦已不能轻易辨认。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利用保存至今的资料,进行各种推理、还原,这本身就是一桩非常有趣的工作。
如此试图揭秘古代音韵并对其进行还原的工作,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在日本,就有桥本进吉因为彻底详查了《古事记》《万叶集》等的万叶假名[3]的用法,所以明确了奈良时期的音韵体系,并对之后的音韵变迁进行了详尽说明,从而声名远赫(桥本著有《古代国語の音韻に就いて》[岩波文库,1980年]、原《国語音韻の研究[橋本進吉博士著作集4]》[1950年,岩波书店] )。而桥本研究的并不仅仅是音韵方面的问题。通过他的研究,学界对奈良时期的日语单词的意思、语源、语法等再一次进行了全面讨论。由此可见,音韵的研究对其他领域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有关印欧语系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比如,风间喜代三在《言語学の誕生——比較言語学小史》(岩波新书,1978年)中的总结;较为专业的还有高津春繁的《比較言語学》(岩波全书,1951年)等。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于还原古代音以及对有关音韵的诸多问题一直非常关心。
本书无法对汉语音韵学做全面详尽的介绍,只是在以还原唐朝的发音为最终目的的同时,希望尽可能地照顾到音韵学的整体,因此本书共由四个章节组成。另外,本书采用讲义和问答的形式。
第一节将以晚唐代表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江南春》为素材,对诗韵、押韵、声调(平、上、去、入四声)、平仄等有关古诗及音韵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欧洲、日本的诗歌进行解说。这也是第四节中尝试用唐朝发音还原《江南春》时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节还将对音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具体来说,是通过对留存在日语汉字音中的入声在汉语中是如何消失的,结合现代北京话,以平声的分裂现象为例进行解读。同时这也将作为进入第二节、第三节的铺垫。
第二节的开头部分将对音韵学在古代中国汉字研究中所处的地位进行说明。之后,在探索古代汉语音韵的同时介绍基础文献“韵书”和“韵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基本构造,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专业术语,顾名思义是在各个不同领域单独使用的语言。说到音韵学,自然也会出现一些我们平时不怎么熟悉的术语。“专业术语”一词往往会给人以难解的印象,因此如果可以,笔者也很想避免使用。但是如果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也能作为基础知识便于读者理解,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啰嗦几句。我会尽量使用简明易懂的字句,希望能在给读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使大家喜欢上音韵学。
第三节以试图还原在第一节中提到的杜牧《江南春》读音为前提,追溯前人还原古代音所做的各种研究之轨迹。由此也可以知道,还原古代读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四节将对还原已经消失的古代音的方法、过程以及为了还原而使用的材料通过具体示例进行解说,力图给读者展示唐代读音。而由于当时没有录音器材,因此,还原的过程犹如推理小说般扣人心弦。在本节的最后,将以用唐代发音诵读的《江南春》来开启江南春天之旅。
对于日本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汉字已经不能算是“异文化”了。然而汉字虽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它的“音韵”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以至不知其为何物。本书就是想对什么是“音韵”这个问题,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各个角度着手,同时放眼其他领域,力争给大家刻画出一个完整的图景。对已经日语化了的汉字读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知道它在其生养故乡的千姿百态而结缘音韵,那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吧。
*日本人把中国古代的诗以及日本人模仿中国诗的体裁创作的作品都称为“古诗”。但是在中国,与把现代汉语诗歌称为“新诗”相对应,中国古典诗被称为“旧诗”。而“古诗”则是“汉代诗”的意思。
古诗(中国古典诗)拥有三千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四言(一句四字)的《诗经》(前12—前6世纪)、六言(三字一顿、每句两拍)的《楚辞》(前3世纪前后)等各种形式。汉代以后(前2世纪左右)兴起的五言和六朝晚期(6世纪)出现的七言这两种形式后来得到发展,到了唐代中期(8世纪),五言和七言的所有形式全部出现。具体可以用下图表示(图1)。
图1
另外,之前讲到《诗经》的诗基本以一句四字为主,故称为四言诗。那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因此就有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的叫法。
拼音(现代中国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的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发音要领
元音
a 嘴巴张大的日语“ァ”。但是复韵母“ian”的“a”发日语“ェ”的音。
o 嘴型略微变圆发日语“ォ”的音。
e 用日语“ェ”的嘴型发“ォ”的音。但是在复韵母“ei、ie、uei”中发日语“ェ”的音。
i 嘴型扁平发日语“ィ”的音(用y标识的时候同样发音)。
u 嘴型变圆向前凸起发日语“ゥ”的音(用w标识的时候同样发音)。
ü 介于日语“ュ”和“ィ”之间的发音。
声母
b d g 在发日语パ行、タ行、カ行音时,注意控制住气流。
p t k 在发日语パ行、タ行、カ行音时,先屏住气流后从口中迸出。
m 同日语マ行发音。
l 同英语“l”的发音。
h 从喉咙深处发日语ハ行音。
j 控制住气流发日语“チ”的音。
q 发日语“チ”的音时,先屏住气流后从口中迸出。
x 同日语“シ”的发音。
※ 连接在j、q、x后面的元音“i”为嘴型扁平状的日语“ィ”的发音。
zh 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用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发日语“チ”的音。
ch 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用较强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发日语“チ”的音。
sh 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发日语“シ”的音。
r 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发日语“リ”的音。
※ 连接在zh、ch、sh、r后面的元音“i”为嘴型不呈扁平状的日语“ィ”的发音。
z 控制住气流发日语“ツ”的音。
c 先屏住气流后从口中迸出,发日语“ツ”的音。
s 同日语サ行发音。
※ 连接在z、c、s后面的元音“i”发日语“ゥ”的音。
尾韵母
n 同英语pin的“n[n]”的发音。
ng 同英语ping的“ng[ŋ]”的发音。
注释
[1]译者注:日语书写系统包括了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种文字系统,同时也可以以日语罗马字转写为拉丁字母。其实,作为一种语言,日语在形成初始时并没有文字。一般认为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的汉字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604年的《十七条宪法》和720年的《日本书纪》就是直接使用汉文制定和编纂的。汉字大约从5世纪开始作为表音文字(万叶假名)被用来书写日语,如712年编纂的《古事纪》和此后确立的《万叶集》。后来日本人将万叶假名草写,经过了一段时间,到平安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今天的平假名。而片假名则来源于古代日本人对佛经、汉文典籍进行读解(即进行汉文训读时)时采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做的标记。到了中世,基督教传入日本,传教士开始用罗马字母拼写日语,由此罗马字也成为日语的一种标记形式。日语汉字的读音主要有音和训两种,简称音训,模仿中国古代汉字读音的叫“音读”,取汉字的字义按日语固有读法发音的叫“训读”。
[2]译者注:页码为原书页码,即本书的边码。全书同。
[3]译者注:万叶假名,为表记日语而用作表音文字的汉字。在平假名、片假名形成以前,通过汉字的音和训来标注与汉字本来含义不同的日语语音。万叶假名分为音假名、训假名。音假名是利用汉字的音读来表示音节,训假名是利用汉字的训读表示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