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 缘起

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 作者:[日] 大岛正二 著,柳悦 译


第一节 古诗与韵——迈向汉语音韵学的第一步

I 缘起

这次我决定谈谈与汉字相关的音韵学。如前所述,本书分为四部分。今天要说的是第一部分。另外,在语言学等领域,是区别使用“语音”和“音韵”的,但是在此我把“音韵”作为“语言的音”这个意思来使用,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众所周知,汉字是具备“形、音、义”这三种要素的稀有文字。古代中国人在对此三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后,留下了关于形的“字书”、关于音的“韵书”和“韵图”、关于义的“义书”。而后学之人各自以字书、韵书韵图和义书为基础,创立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些学问。

生活在汉字文化圈的我们,每一天都或多或少蒙受着汉字的恩惠。这次我们专门来谈谈这三个领域之一的音韵学。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开启探索音韵学的旅程,然而在旅行之前,我们首先以古诗为素材,谈谈旅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话说中国人一般会用八个字概括中国的文学史,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汉代的文章、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这样的概括实属非常贴切,但正如“唐则诗”所说的那样,唐代是诗歌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产生最多优秀诗歌的时代。因此,在此我以唐诗为素材来分析音韵。

但是,即使就一个“唐诗”,其数量也实在太多。清康熙帝敕编的唐诗全集《全唐诗》九百卷(1707年)共收录四万八千余首诗歌。唐诗的作者有众所周知的李白(701—762,出生地不详)、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人)、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韩愈(768—824,河南南阳人)、白居易(772—846,陕西渭南人)、柳宗元(773—819,山西西南部人)、杜牧(803—853,陕西长安人)等,可谓人才济济。

从这些诗歌当中我们决定选用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来分析。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其诗的魅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诗中的音韵。详细情况我们将在今后适当地谈到,在此暂且不表。先来介绍下杜牧《江南春》的原文吧。这首诗是所谓的近体诗(今体诗,参照前言第xi页)的一种,又被称作“七言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训读我们待会儿再告知,讲到这里有什么疑问吗?

II 古诗与韵的故事

古诗与韵

Q 我想先问一下,有人说古诗要“踏韵”“合韵”“押韵”,能否解释一下这个“韵”是什么?

A 这首诗第一句句末的“红”、第二句句末的“风”、第四句句末的“中”,就是踏着韵的字——也被称为“韵字”。

中国文学家一海知义[1]曾说过一段有趣的话。他说:“简单地说,寺庙的钟‘咚’的一声响过后,留在耳边的余音‘嗡(ong)嗡(ong)’,这部分就是‘韵’,这就是为什么萦绕在耳边的回响被称为‘余韵’了。”(注1)这里我们再稍微补充说明一下。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知道自己的语言(汉语)由两部分组成。以“咚(dong)”为例,可以分成d和ong两部分。

汉语音的结构,或是“辅音+元音”——这种以元音结尾的音节称为“开音节”,或是“辅音+元音+辅音”——这种以辅音结尾的音节称为“闭音节”。音节开头的辅音称为“声母”(注2),除去声母的部分就是“韵”,而韵必定包含着“声调”这一因素,关于声调我们等下再谈。

看看杜牧《江南春》的韵字吧。第一句的“红”字的现代汉语发音是hóng,拿掉起首的h,余下的óng,即是“韵”了。

接着查一下第二句的“风”、第四句的“中”的读音,分别是风(fōng)[2]和中(zhōng),除了各个音节的起首辅音(声母) h、f、zh不同之外,“韵”的部分,即ong,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一遍《江南春》吧。

〇〇〇〇〇〇红

〇〇〇〇〇〇风

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中

这样把韵对起来,就叫“押韵”。每个句子的末尾,用相当于“句脚”的字“红”“风”“中”来合韵,这样的韵被称为“脚韵”。也就是说,所有的古诗都“踏着脚韵”。补充说明一下,韵在大多数场合下,不是押一、三、五奇数句而是押二、四、六偶数句。但像《江南春》这样的七言诗,正如上面所示的那样,第一句也押韵。然而,我们还不清楚为何要这么做。

关于古诗的韵,我们暂且用现代汉语语音来说明。但是,应该说古代汉字读音与现代汉字音是有巨大差别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音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即使懂得现代汉语,也不得不重新学习古诗的押韵,否则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古诗。

Q 那么,欧洲的诗歌也有押韵吗?

A 在欧洲,既有不押韵的散文性诗歌,也有在句尾用上相同韵律的词语,即押韵的诗歌。

语言起着传达人们思想和感情的作用。这种传达不仅仅靠词语的意思来执行,词语所蕴含的韵律和节奏也承担着其中的一部分功能。词语的韵律和节奏有时比词语的意思本身更具感染力,它们能够激荡人心,让人为之振奋。欧洲的诗歌也是如此。只不过欧洲的诗中所能见到的押韵和古诗的押韵完全不是一回事罢了。古诗是在充分运用已经成型的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形式的同时,通过“韵”和“平仄”(参照第21页)来体现的。这一点和欧洲的诗歌有所不同。

Q 请您具体说说古诗的押韵和欧洲诗歌的押韵有何不同之处。

A 我想,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语言的构造不同。汉语是“单音节词”,而且具有“声调”的特征(参照第20页)。相比之下,欧洲的语言是“多音节词”——即欧洲的语言是由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而且没有声调,有的只是“强弱型重音”。

欧洲诗歌的韵和古诗的韵一样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这种韵一般是在每行最后放上有相同末尾音节的词语,起到相呼应的作用。举个例子吧,下面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诗歌《失明》的第一节。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Ere half my days, 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

And that one talent which is death to hide

Lodged with me useless, though my soul more bent

人生の道半ばにも達せずして、この暗き世界でわが明を失い、

隠匿するはその罪万死に値すといわれるわが一タレントの才を

内に蔵したまま無に帰せしむ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しかも、かつては全身全霊をあげてこの才を用い、主に仕え、(译诗引自平井正穗编《イギリス名詩選》[岩波书店,1990年],有改动)[3]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第一行和第四行句末的spent[spent]和bent[bent],及第二行和第三行的wide[waid]和hide[haid]是押韵的。请将它们与古诗的押韵做一下比较,并整理出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Q 如此对比了一下欧洲的诗歌,古诗的押韵特点更进一步凸显出来了。那么,日本的诗歌又是怎样的呢?有押韵吗?

A 日本的诗歌包括和歌、俳句、长歌等,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分别是以五音节词接七音节词或七音节词接五音节词,即音节的基本句式是五七或七五。[4]三十一个假名组成的和歌是以五七五七七的形式,重复五音节和七音节的节奏来完成整首诗的。(例如:心なき·身にもあはれは·知られけり·立つ沢の·秋の夕暮。[5])十七音节的俳句则是五七五。(例如:古池や·飛び込む·水の音。[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