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川举办我父亲张大千的画展谈起
张心智[1]
1982年春节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博物馆在银川联合举办我国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的画展。我作为张大千先生的长子,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尽管父亲已出国30余年,但祖国并没有遗忘这位从事绘画60多年的国画家,这说明国家对美术人才的重视和尊重。遗憾的是父亲的原作我收藏极少,只得把我探亲带回来的几本《张大千作品选集》和一些山水、人物、花草的水印本提供展出。我想这样多少也可以使我们自治区美术界的同行能对父亲的绘画艺术初步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广泛征求对他绘画方面的宝贵意见。
父亲名爰,字大千,画室名“大风堂”。189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青年时期拜学者李梅庵、曾农髯先生为师,学习诗文、书法。曾、李两先生是当时有名的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父亲和两位老师朝夕相处,在他们的熏陶和指点下,受益颇深,加之个人的勤奋努力,对山水、人物、花草和书法、诗文、金石都下过苦功,在他闻名全国时,年仅30余岁。
父亲的作品,有独特风格。他善于向自然学习,向生活求教,善于钻研探讨古人师造化的奥秘。他的作品广泛吸收和溶化了前代绘画的精华,却又大胆地敢于突破陈规,笔墨纵横磅礴。他一向反对一味模拟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的画风。近一二十年来他所作的《山崖云屋》、《秋山晓色》等作品,整幅画面只有远山略用皴笔,而大部是泼墨渲染。有人怀疑他这种画法是受欧洲现代绘画的影响,父亲否定了这种看法。他曾说,他的泼墨渲染“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芾和梁楷他们的泼墨法发展出来”的。只是在光暗的处理上,采用了一点西方的手法而已。
父亲为了向大自然学习,曾跋涉千里,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曾漫游长江、三登黄山、高攀华山、翻越峨眉,祖国辽阔壮丽的山川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后,父亲拒绝给日伪作画,历经艰险,冲破种种困难,绕道香港返回家乡四川,居住灌县青城山。青城山有品目繁多、优美动人的各色粉蝶、鸣禽和千姿百态的山花野藤,加上那令人欲醉的青城景色,确是写生绘画的好地方。记得我随父亲居住期间,父亲所作以青城为题材的各种作品不下千余幅。这些作品当时曾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1941年父亲为了对敦煌壁画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不惜忍痛把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明、清名人字画卖掉,作为去敦煌的费用。他在敦煌研究和临摹壁画历时两年多,白天带领学生、子侄在石窟临摹壁画,给石窟编号,作文字记录,晚上回到住处还要在煤油灯下坚持作画。把完成的作品陆续寄回成都举办画展,将其收入用以维持在敦煌的庞大开支。在这段时间里,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他每天都坚持工作约10小时,有时甚至在12小时以上。父亲从来不吸烟、不饮酒,更讨厌玩麻将牌。每当他工作感到劳累时,就打开留声机听几段京剧或学哼几句孙菊仙的《三娘教子》、金少山的《牧虎关》(孙菊仙是京剧老前辈著名老生,金少山是著名铜锤花脸)后,便又振作精神继续作画。他在敦煌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对各个时代石窟的壁画通过细心的观察对比,基本上条理出了不同时代的各种风格,并对各种颜色的变化原因及剥落者的原始面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临摹的300余幅壁画中,都竭尽全力,尽可能地做到保持原状。这部分临摹壁画于1943年、1944年先后在兰州、成都、重庆展出,受到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赞扬。
父亲1950年出国后,30年来先后旅居印度、巴西、美国等地,足迹遍及欧、亚及南北美洲。后住台湾台北市。在漫长的岁月中,父亲从来没有忘记哺育他的祖国大陆,深深怀念着大陆的亲人、旧友和学生,时刻向往着祖国大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常说:“山水外国也有,但不及中国的好。”从他画的《长江万里图》、《黄山倒挂松》和《峨眉三顶》等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祖国江山的深厚感情和对故乡的怀念与赞美。
父亲84岁高龄之时,仍终日勤于笔砚,在绘画艺术上,始终精益求精,永不停步。父亲一生对艺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我和弟妹们认真学习、永远仿效的好榜样。
1982年于银川
[1]大千先生长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