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律诗的平仄

诗词格律全集 作者:张小燕,陈佳 著


第三章 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部分,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中。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简单明了,但是不够全面,很容易让人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误解,但是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本章详细介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并附上相应的例诗,每句诗下方以“平仄”标出本句诗平仄的详细位置和变化。为帮助大家理解,还将诗中涉及的入声字以及与现代汉语读音不统一的特殊字列出,附于诗后。

第一节 五律的平仄

一、学诗门径

《红楼梦》中有一章写了香菱学诗的一些趣事,不仅展示了香菱的聪慧,也道出了学诗的门径。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初学诗,当先学五律,次学七律,再学七绝,这是学诗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先从五律讲起。掌握了五律的平仄,再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只需要在每个句型前加上相应的两个平仄就是七律的平仄。

二、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〇表示此处可平可仄,下同。)

上面四个句型进行一些变化,就变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具体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

即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第一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五言律诗以这种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式为正格,最为常见。

(〇字下加△,表示押韵的韵脚,下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在这首诗中,首句第二个字是“破”,为仄声,因此是仄起;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在”,为仄声,因此是仄收。仄收的句式是不入韵的,此类的五律称为“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特别要注意:“国”、“木”、“别”、“月”、“白”、“欲”、“不”等字都是入声字,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读去声的“胜”在此处读平声。

2.首句仄起平收式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此类句式为仄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故被称为“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诗中“白”、“达”均为入声字,为仄声。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本诗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分”、“看”在平水韵中为平声。

3.首句平起仄收式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独”、“鹊”、“夕”为入声字,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其中“重”在此处为平声。

4.首句平起平收式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本诗中,“隔”为入声字,故为仄声。

以上是五律的四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中,第一式和第三式最常见,第四式次之,第二式较少。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以上举例所选诗歌都是没有变通之处的正格;又因入声字现已不为人们所熟悉,故在诗后阐述中将入声字注明,以便大家看清诗句中的平仄分布。下节所讲七律也依此惯例,不再赘述。

第二节 七律的平仄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只需在五律的每句前面加上相应的平仄即可。加入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首先看每一句型的前两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如果是“平平”,则在前面加入“仄仄”;如果是“仄仄”,则在前面加“平平”,只要记住“平上加仄、仄上加平”,就非常容易掌握。

因此,七律也有相应的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平平〇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〇平平仄仄

平平〇仄仄平平

此四个句型进行相应变化,就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具体的格式如下:

1.首句仄起平收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与五言律诗不同的是,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本诗中,“那”字入“五歌韵”,为平声。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在本诗中,“不”、“直”、“国”为入声字,为仄声;“胜”为平声。

2.首句仄起仄收式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慈恩寺偶题

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〇平〇仄仄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平平平。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两首例诗中存在多音字处,需要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3.首句平起仄收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平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〇仄〇平平平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积”为入声字,为仄声;“场”入平水韵“七阳韵”,为平声;“拥”入平水韵“二肿韵”,为仄声。

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失”、“不”是入声字,为仄声。

在七言律诗的这四种格式中,以第一式和第四式最为常见,其中第二式最为少见。

第三节 律诗的粘对

格律诗讲究粘对,有“对句相对,邻句相粘”之说。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粘”和“对”是不同含义的两个规则。一首诗中的诗句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诗句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失粘和失对都是格律诗的大忌,应该避免。

粘,就是相同的意思。格律诗的粘,也就是平声粘平声、仄声粘仄声。诗律中有这样的要求:绝句的第三句和第二句,律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和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落脚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同。

对,就是相对、不同的意思。格律诗的对,也就是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诗律要求绝句的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律诗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第六句和第五句、第八句和第七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落脚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对。

下面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让大家熟悉“粘对”的规则:

相见时难别亦难,——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句与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与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蜡炬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与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晓镜但愁云鬓改,——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五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夜吟应觉月光寒。——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六句与第五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蓬山此去无多路,——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七句与第六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粘。)

青鸟殷勤为探看。——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八句与第七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粘对的作用在于其能够使全诗的平仄分布和声调更加和谐,更加多样化。如果失粘,前后两联的平仄也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如果失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讲究粘对能使诗歌的平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回环、优美的节奏。

粘对的规则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并掌握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整首诗的平仄就能轻易推导出来。

粘对的规则还能够帮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因为不管多长的长律都必须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诗句的平仄。

第四节 律诗的孤平

“孤平”,是诗律中的术语,就是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王力说)。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孤平。

诗律要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此时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诗律所不许可的。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诗中是犯大忌的,不但在写律诗中需避免,在写词中也需避免,有时甚至在古风中也需避免。

第五节 律诗的拗救

为了避免“犯孤平”,可采用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尽量避免使用仄声字。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的第一字“行”字是平声,如此处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第二种办法是“救孤平”。由于诗句的需要,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从而避免犯孤平。我们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拗救”。

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需要拗救。如果一句中,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者在其对句中救。这里所谓的“救”,就是补偿,即平用仄补,仄用平补。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拗救的方法:

1.本句自救

在格律诗中有基本句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第二种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是犯孤平。例如:

秦州杂诗

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的首联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了“凤”这个仄声字,这就是用“拗”。而第三个字“戈”本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这就是“救”。这样,这句诗中“戈”字救“凤”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所谓的“本句自救”,也叫“当句救”。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常被称为“一拗三救”。

在七言诗,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救。例如:

插花吟

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也是用“拗”了。第五字“全”应仄声却用平声字来“救”,用“全”字补偿“四”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在七言中,这种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对句相救

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若用了仄声字,那么在对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须用一个平声字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对句救”。例如: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的第三个字应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字“竟”,这是用“拗”。而第二句中第个三字该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空”,以求补足。以对句的“空”字补偿出句的“竟”字,这就是对句救。再例如七言诗: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首诗颈联第一句中第五、六字都该是平声字,却用了“有万”两个仄声字,这也是用“拗”。第二句中第五字应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无”,以求补足。这样就以“无”字,补救了“有万”两个字。这也是对句救,也被称为“一救二”。

3.可救可不救

同样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属于可救可不救之类。例如: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个字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几”,是“半拗”。本来可救可不救的,因为“一、三”不论,但作者还是在第二句中用第三个字“秋”字给救了。“秋”救“几”也可算是对句救。又如下面这首七言律诗: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的第五个字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日”,属“半拗”,本是可救可不救的,但诗人在第二句中用第五字“风”进行了补救;本来第二句的第五字当用仄声字却用平声字,而“风”救了“日”字是对句救;在本句中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欲”,所以“风”字又救了“欲”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诗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对句救。

4.特殊的平仄句式

在五言诗“平平平仄仄”、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将五言的第三、四两字、七言的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即由原来的“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以上这种格式在唐宋诗歌中很常见,算是一种正规的格式。如下例: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出现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格式被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使用。

第六节 “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前人曾总结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句子逢二、四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这样,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的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一定的变通,这也是格律诗在严格规则之下的一种相对自由。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虽然在一般情况下这个口诀是正确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论,而“二、四、六”也不见得非要“分明”。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当然,在古人作品中偶尔也会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再如,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结尾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字。“犯三平”与“犯孤平”同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这样看来,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字“分明”也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要“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那么“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第七节 入声字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入声是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入声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中可以找到入声的踪迹。

在声调中,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如今,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方言中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如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中也保存着入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转入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大致说来,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仄声。在第一、二声中杂有不少的入声字,所以现代人写作近体诗的时候,这些入声字仍应当归到仄声里,这样就要求我们能将这部分入声字识别出来。

为了便于记忆和更好地识别出入声字,我们根据李荣先生在《四声答问》中所提出的语音演变大规律,编了一套顺口溜:

①zh、z、ɡ、j和b、d,可管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凡与b、d、ɡ、j、zh、z六个声母相拼而成的第二声字,即阳平调的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b:拔茇胈跋魃白百雹薄别蹩伯帛泊柏铂舶箔驳勃渤浡饽脖钹亳博搏镈膊礴醭荸(例外:鼻)

d:达鞑怛妲炟笪当靼答得德狄荻迪笛籴敌(敵)嫡镝翟觌涤迭昳跌瓞垤咥絰耋谍堞喋牒碟蝶蹀嵽叠毒独读渎椟犊牍黩髑夺铎掇

ɡ:革合蛤颌阁格骼鬲隔膈葛国掴帼虢馘

j:绝及岌汲级极笈急吉佶诘即亟殛疾蒺嫉棘集辑戢脊嵴瘠鹡蹐藉夹郏荚铗颊蛱恝戛嚼孑节讦劫杰桀傑劼诘洁结袺鲒捷婕睫偈碣竭羯截局焗桔橘菊掬孓决诀抉玦角脚桷珏觉绝倔掘崛厥劂橛蕨蹶獗镢傕谲鐍爵嚼矍攫钁

zh:札扎铡闸炸喋择摘宅择翟着折哲蜇晢摺褶谪嘀磔辙詟直值埴植殖职执絷侄(姪)跖踯蹢质摭轴妯舳术(白术)竹竺逐烛蠋躅筑灼酌茁拙卓斫(斲)浊镯浞诼啄琢涿椓濯禚

z:杂凿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贼足卒崒族镞昨

②d、t、n、l、z、c、s,拼e皆入宜自知。意思是:d、t、n、l、z、c、s等七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忑

ne:讷

le:乐勒肋泐埒

ze:则择泽责啧帻箦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恻册策

se:色涩瑟塞啬穑濇

③zh、ch、sh、r加上k,拼uo皆入不用说。意思是:k、zh、ch、sh、r五个声母与韵母uo相拼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kuo:阔括廓鞹扩

zhuo:着酌浊镯琢啄涿濯擢桌卓焯倬踔茁拙斲斫斮捉浞

chuo:绰戳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烁硕率蟀数(屡次)

ruo:若鄀箬爇蒻弱

④d、t、n、l、b、p、m,拼ie去爹。意思是:b、p、m、d、t、n、l七个声母跟韵母ie相拼时,无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涅聂嗫镊蹑臬镍蘖孽啮

lie:列冽洌烈裂猎捩劣躐鬣

bie:鳖憋别蹩瘪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⑤d、ɡ、h、z、s,与ei拼皆入。意思是:d、ɡ、h、z、s五个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i:得

ɡ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⑥fɑ,fo皆入。意思是:声母fɑ,跟韵母ɑ、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fɑ:发(發)乏伐阀罚法砝发(髪)

fo:佛

⑦üe韵除去嗟、瘸、靴。意思是: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等字除外。例如:

jue:决抉诀玦掘桷倔崛角噘撅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nue:虐疟

lue:略掠

que:缺阙却怯榷壳悫确埆鹊雀

xue:薛削穴学雪血谑噱

yue:曰约哕月刖玥钥悦阅钺樾乐岳药耀曜跃(躍)龠瀹爚禴粤

(注:“嗟”字,旧读jue,今读jie,皆为阴平。)

除上述七句口诀外,还有一种情况:当一字有两个读音,且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

读音为e,语音为ɑ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ɑ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ɑ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

读音为ue,语音为ɑ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另外,还可以用排除法来排除非入声字,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都不是入声字:

①韵尾为鼻音皆非入。凡韵母以鼻音(m、n、nɡ)为韵尾的,音韵学上称为阳声韵,它们在中古都不是入声字。如:阳光、广场、平安、咸阳、长安等。

②uei韵皆非入。如:危、畏、微、吹、垂等。

③zi、ci、si皆非入。如:咨、兹、滋、资、姿、缁、辎、孳,词、雌、辞、祠、慈,丝、私、思、斯、司等。

④除某些韵尾,以m、n、l、r为声母的阴、阳、上声字皆非入声。如:妈、麻、马,拿、哪,罗、裸,惹等。

学会识别入声字,有助于对诗词格律的理解。下面为大家列出入声字表。

第八节 学习平仄的捷径

平仄是声律基本定式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是使诗歌的声调抑扬顿挫。它有一条基本要点:平仄一定要相间。近体诗的平仄变化很难掌握,靠死记硬背自然是不行的,必须掌握便捷规律。

1.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

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是近体诗格律的基础,近体诗的格律都是由单句的格律组成的。

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共有四种,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将这四种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分为以下两组:

第一组包括两种定律:

甲: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种单句的基本定律的共同点是起结的平仄相同,中间有三个平仄相反的字。

第二组包括两种定式,这两种单句的基本定律的特点是起结平仄不同,中间四个字平仄交替:

丙:平平仄仄平平仄

丁: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的基本格律都是由上面这四种定式组成,不会出现其他的定式。记忆这四种句式很容易,凡是起结相同的不是甲式就是乙式,凡是起结不同的不是丙式就是丁式。只要把这四种定式背下来,就可以灵活应用。

既然了解了四种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那么要怎样安排这四种基本定律,才构成一首诗的格律呢?

诗的格律主要有两种排列,一是绝句的排列,二是律诗的排列。不论何种排列,原则都是要看上句找下句,即根据上句起结的平仄来决定下句起结的平仄。看上句起始的平仄,根据“粘对”规律来找出下句起始的平仄;看上句结尾的平仄,根据“押韵规律”找出下句结尾的平仄。当两句诗起结的平仄都确定后,就可以找出单句的基本定式,从而类推出全诗的基本定式。这样,一首绝句的平仄规律就完成了。对于五律、七律,此方法也同样适用。

2.粘对规律(同反规律)

所谓粘对规律,即同反规律,就是说一首诗中第一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对(相反);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相粘(相同);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对。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将第二字作为判断的标准,是因为有些情况下首字平仄可以不论。

掌握了粘对规律,无论律诗还是绝句的平仄关系都能够迎刃而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