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律诗的诗韵

诗词格律全集 作者:张小燕,陈佳 著


第二章 律诗的诗韵

诗歌自然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对押韵限制的多少,这也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

押韵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便于记忆,十分讲究押韵。唐代以后的诗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平水韵”。

但是,我们不能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美和协调性,在日常作诗中偶尔有一两句出韵也是被允许的。

第一节 平水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王文郁、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一百零七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律诗时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韵》实际简化版为一百九十三韵。

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一百零七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一百零六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一百零六个韵部,上平声十五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十五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二十九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三十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十七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是从《切韵》、《唐韵》简化而来的,所以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

第二节 押韵规则

律诗对押韵有较为严格的规则,简述如下:

1.偶句押韵

律诗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要求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是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达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这首诗首句并不入韵,第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较为常见,七言诗大多首句入韵。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诗词格律中的一条铁律。其实,对于近体诗的体例来说,如果韵脚押仄声字读起来会感觉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风,即古体诗,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在近体诗中,中途不能换韵。

4.忌重韵

在近体诗中,不允许重韵,即不允许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诗家大忌。

5.避免同义字相押

在近体诗中,不允许同义字押韵,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押韵,是不可以的。

6.避免出韵

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它韵中的字,出韵与格律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之大忌。古人写诗多依官韵,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的韵,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从格律上看,诗一旦出韵,无论诗韵怎样高超,都是不合格的。要检验诗是否出韵,要参照与其同时的韵字归部情况。

第三节 首句用邻韵、出韵

邻韵是指韵音相近的韵,因在韵书排列上相邻,故称“邻韵”。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韵音相近的韵部才叫邻韵,并非排列相邻就为邻韵。如“江”、“阳”互为邻韵,但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通常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要求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一些不便。于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特殊的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推广,人们将其视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宋代,出现“衬韵”。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当时的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近代,鲁迅等人将邻韵的使用扩大到全诗各句,不再限于首句。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其中写道:“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其实,在古人诗中也不难找到邻韵通押的情况。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刘长卿、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作中不乏邻韵通押的情况,且“唐人不以为嫌也”。

语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以使古老的诗歌在今天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若一味食古不化,原地踏步,最终只会自绝于现实,走入诗歌创作的死胡同,这对近体诗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第四节 现代人用韵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现代人写诗,在用韵的问题上,常会遇到两个比较大的困难。

1.分韵太细,不易分辨

在《平水韵》中,平声部里有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个韵目相近。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可以通押。但是在写格律诗时,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却不能通押。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四个韵脚“荣、生、城、情”都属于“八庚韵”。如果把“春风吹又生”改为“春风吹又青”,这样行不行呢?从诗韵来看,自然是不行的。姑且不说意思怎么样,单就用韵来讲,“青”字不属于“八庚韵”,而属于“九青韵”,改为“青”字就出韵了。现代口语中明明可以押韵的字,诗韵里却并非都可以押韵,这是一件非常别扭的事,对现代人写诗也是一个困难。

2.有些字的平仄与现代普通话不同

现代普通话中一些平声字,在诗韵中读入声。入声的发音短促、急收,在平仄格式中属于仄声。如“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其中“达”字读入声,“过”字读平声。若按普通话的读音,这两个字的平仄就不对了。

对不熟悉诗韵的初学者来说,需常备两个工具:一是诗韵的常用字表。表中按《平水韵》对字的分类,列明每个常用字属于何声何韵,一般写诗差不多就够用了。二是诗韵字典。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检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属于何声何韵。

初学者在使用这两个工具时,还有一些诀窍。在写一首诗之前,可以先确定用什么韵。若先有了一联或一句,自己觉得不错,打算以之为基础,就可以查一下这句的韵脚属于哪个部,然后就从这个韵目中找出若干个可用的字。这些字会为你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带来启发和引导。这个诀窍用顺了,就会觉得诗韵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帮助。

现如今,有人主张放宽诗歌的韵脚,写诗时可以同时参考词韵,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因《平水韵》分部过细而造成的写作困难,这一主张已被诗界大多数人所接受。这里说的“词韵”,主要是指《词林正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