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研究丛书”总序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作者:余蔷薇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研究丛书”总序

方长安

一百年来,关于新诗发生、个体诗人风格、创作思潮、新诗流派、中外诗歌关系、诗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但是,关于新诗传播接受现象与问题的探索,则成果很少。其实,新诗的传播接受与新诗创作几乎是同时发生并同步发展的,最早的新诗刊发在《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等报刊上,接受读者的阅读批评;《创造周刊》《新月》《现代》《七月》《诗创造》《中国新诗》《诗刊》《文艺报》《人民日报》等刊发了大量的新诗广告、通讯、读者来信、新诗批评等,传播新诗理念,参与新诗发展建构;1920年代初,新诗作品就结集出版,诸如《尝试集》《女神》《新诗集》《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等,向陌生大众展示新诗成就,引导他们阅读新诗,培育新诗读者,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新诗创作;1920年代中期开始,出版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诸如《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框架里叙述、定位新诗,赋予新诗历史合法性,为新诗的继续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的新诗传播接受研究意识不强,传播接受文献搜集整理与出版滞后,新诗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创作领域,少有从读者传播接受维度论说新诗创作的。关于新诗情感空间、审美形式生成的研究,几乎未考虑读者阅读反馈所起的作用;对新诗创作发展史的研究,未能考虑读者传播接受所起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报刊等媒介如何作用于新诗的历史进程,报刊特点如何作用于新诗审美品格的生成,大众传媒与诗人抒情风格形成的关系等,几乎都未能在新诗历史叙述、规律总结中体现出来。

本套丛书对中国新诗传播接受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特色鲜明。首先,该丛书以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为研究对象,重视原始材料的系统性发掘与科学运用。何为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简言之,一百年来以新诗为“言说”对象的具有传播接受属性的文献,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传播接受”是文献的基本属性。这里的“传播接受”是并列关系语词,包含“传播”和“接受”两重语义,就是说只有进入传播通道并经过主体接受的关于中国新诗的文献,才是我们所谓的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例如,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正式出版,之后不断再版,不断被人批评,这表明它一直被读者阅读传播与接受,属于我们所谓的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百年来的新诗通讯、新诗广告、新诗动态、新诗创作谈、读者来信、新诗批评、新诗论文、新诗别集、新诗总集、新诗序跋、文学史著作中的新诗章节、新诗研究论著、新诗教材等,都属于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本丛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成果,所以特别重视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努力使研究建立在系统的原始文献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竭泽而渔”,以史实说话,以统计数据说话,理论概括、总结建立在数据事实基础之上,以此质疑既有的某些公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新诗历史的认识。

其次,本丛书研究新诗的传播接受现象,力求从不同层面梳理、考订新诗传播接受历史,揭示新诗传播接受规律,阐述新诗传播接受史内在的话语特征;但是具体研究中始终关注新诗创作发展问题,关注新诗内部情感发生问题,关注新诗审美形式生成问题。即是说,新诗传播接受研究与新诗创作研究构成平行关系,它们是新诗研究两大并列体系,从各自不同的维度推进了对百年新诗历史的认识;但同时,新诗传播接受研究又与新诗创作研究之间构成交流对话关系,从读者传播接受维度思考新诗创作发展问题,传播接受研究与新诗创作研究二者相互融通,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生成。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不仅拓展了新诗研究空间,而且完善了新诗研究体系。

再次,本丛书先期出版的著作属于“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前期成果,因为项目工程量大,任务繁重,研究战线拉得比较长,所以丛书采取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方式,整套丛书10余本,出版时间前后相距约5年。丛书作者均是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绝大多数著作是在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都有自己思考的问题域、研究主旨以及相应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即是说,每部著作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追求史论结合的效果;但在遵循总的研究思路、方法的前提下,每一本又自成体系,均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有的以史料整理为重,资料性是第一位的,例如《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目录索引(上、下)》;有的偏于史论,例如《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史论》《现代时期出版的文学史著作中的“新诗”叙述研究》《1949~1956年出版的新文学史著作之“新诗”叙述研究》;有的偏于诗学建构研究,例如《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现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建构》等。它们同中有异,各有特色,不同的声音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对话关系。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是百年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现象,但迄今为止,学界关注不够,研究成果少,期待这套丛书的出版,一定程度地改变目前这种研究状况,从传播接受维度推进对百年新诗的认识,提升新诗研究的整体水平。

2018年11月1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