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

老干妈陶华碧:互联网时代的IP大赢家 作者:王金阳 著


人情味的“干妈式”管理

每天凌晨3点,贵阳龙洞堡机场的道路两旁,大部分树木、楼房还湮没在黑夜中,唯一还亮着的,是一栋高楼顶上“老干妈”三个红色的霓虹灯字,它背后,是一排排灯火通明的厂房。

如今,这里每天都会生产出200万瓶辣椒酱,由始终等候在厂区的卡车拉走进入销售渠道,然后迅速被发往中国各地的大小超市,以及遍布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须开拓另外的市场。陶华碧第一次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地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去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贵阳第二玻璃厂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元,始终坚持。“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数十亿元的现金流。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华碧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带头剁辣椒,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除此之外,她还经常要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有时还受命上台发言。

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就主动要求辞职来帮母亲。虽然此时的陶华碧已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但她还是觉得李贵山辞掉“铁饭碗”来帮助自己是“秀才落难”,故极力反对。无奈之下,李贵山只能“先斩后奏”,先辞掉工作才找到陶华碧,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陶华碧做的第一件事是处理文件。一个读,一个听。听到重要处,陶华碧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个很重要,用笔画下来,马上去办。”

据王武和谢邦银介绍,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需要签字的文件,陶华碧就在右上角画个圆圈——这是她从电视里看来的。李贵山觉得这样很不安全,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这三个字,好打脑壳哦(贵阳话:太难了)!”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红一样一笔一画地整整写了三天。

有人问她练字的感受,陶华碧用她的“特色语言”总结说:“比剁辣椒难、比剁辣椒难。”三天后,当她终于“描”会了自己的名字时,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1998年,在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的规章制度。谢邦银说他们没有员工手册,所谓的规章制度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一些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更像是长辈的教诲而非员工必须执行的制度。

就靠这样一套多年来一直没改过一个字的简单制度,“老干妈”始终保持稳定,公司内部从来没有传出过什么问题。

对“老干妈”的管理,陶华碧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也可以叫作“干妈式管理”。比如,龙洞堡离贵阳市区比较远,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从当初200人的小厂开始,“老干妈”就有宿舍,一直到现在2000多人,“老干妈”的工资福利在贵阳是顶尖的。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时,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

除此之外,陶华碧还一直坚持她的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

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经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拼命。

自1998年开始,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她说:“我是老土,但你们不要学我一样,单位不能这样。你们这些娃娃出去后,都给我带点文化回来。”

“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坊间对这支团队的评价大致为:忠诚、勤勉、低调。

200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陶华碧准备再建一处厂房。当时,由于公司大部分资金都压在原材料上,建厂房就缺乏资金,有人建议她找政府寻求帮助。当时贵阳市南明区委很重视,立即协调银行给她贷款。协调好以后,区委办给她打来电话,让她到区委洽谈此事。

于是,陶华碧带上会计来到区委,乘电梯到区长办公室所在的三楼。因为电梯很旧,门已经坏了,陶华碧走出电梯时,一不小心被电梯门挂住了衣服跌倒在地。

陶华碧爬起来后,随行人员以为她要发火,谁知她却说:“你们看,政府也很困难,电梯都这么烂,我们不借了。”

随行人员还以为她是在开玩笑,她却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向政府借钱(编注:陶华碧不知道政府协调银行贷款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向政府借钱),给国家添麻烦。真不借了,我们回去。”

陶华碧说到做到,创业期间,她从来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唯一的贷款是在她发达之后,银行不断托人找上门来请她贷款,碍于情面才勉强贷的。贵阳市一家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陶华碧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就是想找我要点利息钱嘛。”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老干妈”品牌广为人知。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东西好卖了,仿冒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据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邦银向媒体透露,2009年“老干妈”销售额预计为25亿元,净利润超过4亿元。

陶华碧和她的家族拥有“老干妈”超过90%的股权,她是这个“辣椒酱帝国”金字塔尖上的女皇。

她是成功到极致的企业家,也是简单到极致的企业家。她把一瓶几块钱的辣椒酱做成可以与茅台相提并论的品牌,但她坚决拒绝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能成为亿万富翁: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不知现代企业为何物,说话常常逻辑不清。即便在暴富之后,她的生活也和中国农村千千万万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没有任何区别,打赌注很小的麻将,从早到晚。

在令人不可思议的最初印象背后,还有另一个令人称奇的她。

陶华碧的管理方式奇特且神秘,比如前一天和一个员工聊了几句,第二天她会煮6个鸡蛋亲自拿给这个员工,叮嘱“要好好干啊”;比如突然有一天她开出贵阳最高的薪水找来“几个能人”,将一部分股权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们,自己只是偶尔系着围裙到车间转转。

陶华碧一直用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亲情管理维系着一个数千人的庞大企业。一个草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能做到这一点有多难,这一点更令人赞叹!

管理就两点:绝技+诚信

说起“老干妈”的由来,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附近学校的中专生,家穷,常到陶华碧早期摆的粉摊上吃粉,当她得知这位学生的家世后,不收钱。结果那位小伙子,还常带其他同学来吃。大家觉得她心肠好,干脆叫她“老干妈”。谁也没想到,日后“老干妈”竟成了她的金字招牌。

谈到“老干妈”的成功之道,关键就在:绝技+诚信。正是绝技+诚信,让其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让后来者至今仍然远远无法企及。

一家没有银行贷款、不做广告、不融资、不上市的企业,靠绝技+诚信,名满天下,太不可思议了。同时也反映出,绝技+诚信在企业竞争中作为稀缺资源的可贵。

那时,她租了城郊一个村委会的小院,生产辣椒酱,产品还是温热的,就被一辆辆汽车拉走了。先款后货,商家要排队一两周,才拉得了货。有人看在眼里,跟她说,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盖大厂房了,什么都会有的。

陶华碧擅长民间本味。她家八姐妹,她最小,老家在贵州湄潭县的一个乡场,此乡场是一个有名的农村商业重镇。好学的她,尝百家味,讨众家技,做出一手好菜,尤其是调味品,更显其长。

陶华碧还天生了一口好味觉。有一次,厂里有人拿回一种调味品,说味道好,她尝了一下,说这不稀奇,立即做出来让大家尝,竟然让大家分不清谁是谁的。

陶华碧讲诚信。她所用辣椒原料,主产地在遵义,遵义辣椒,曾为出口免检产品。当地为她供货的收购大户说,只有他们欠过她的钱,她从不欠他们一分钱,现款现货。给她的辣椒,谁也不敢大意,只要出一次错,以后再想与她打交道就难了。当地给她的辣椒,全部要剪蒂,一个个剪,这样拣剪过的辣椒,再分装,就没有杂质了。

当她把民间本味的辣椒酱,变为工业品,立即受到喜食辣的号称川军和黔军的农民工的欢迎,他们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再通过他们,口口相传,为越来越多的人欢迎,长期供不应求。

现在有些当地人觉得,“老干妈”的辣椒酱,不如过去辣了,对于喜辣的贵州人来说,觉得不太过瘾。“老干妈”通过制作方法,适度降低了一点辣味,却让产品在不太喜辣的北方地区,所向无敌。

辣椒这个东西,还有点怪,越吃越想吃,能上瘾。成为工业制成品后,人们还会添加品牌依赖和口味依赖。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老干妈”。

“老干妈”畅销全国,哪怕到边远的地方,在店里都能买到“老干妈”。不仅如此,“老干妈”还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为华人喜爱。

自“老干妈”问市后,出现了不少仿冒假冒的,或者也想开发相似产品的小作坊。当年“老干妈”和湖南一家侵权企业,官司打得天翻地覆,轰动一时,最后“老干妈”完胜。此仗打的不是广告却胜过万千广告,大大提高了“老干妈”的知名度。

“老干妈”火爆之后,“老干爹”紧随其后,曾被认为采用了沾亲带故的手法,有侵权之嫌。后因种种原因,得以生存。“老干妈”陶华碧则说,这企业不像话,侵权不说,还想占便宜。

一帮科研人员,眼见“老干妈”发达了,也开始试制辣椒酱产品,往里添加营养成分,说要胜过“老干妈”。结果口味不行,销售不动,不久就夭折了。其实他们不懂,调味品真正重在讲口味。

想和“老干妈”竞争的同行企业很多,但都不是“老干妈”的对手,对“老干妈”而言,也就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了。

“老干妈”不识字,国家油制辣椒标准,却是以“老干妈”的标准作为基础制定的。如今,她可以说是文化的创造者。

“老干妈”的绝技来自民间,诚信来自民间,这就是中国民间的智慧和可贵的品质。民以食为天,把东西做好吃了,让人吃得放心,便胜却人间无数。大道至简,绝技+诚信,真懂者,真能做到者胜。

“老干妈”文化:低调、勤勉、忠诚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陶华碧率领的“老干妈”,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条路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在于,陶华碧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她的“老干妈”品牌却走向了全世界。她做到了很多有文化的人做不到的事。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陶华碧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不愿意应酬官场的你来我往,她低调得甚至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多年来,她绕过了好多记者的“围追堵截”,在其他企业家都争先恐后希望媒体曝光自己,打打免费广告之时,陶华碧却一再地躲避媒体。经过岁月的沉淀,她已经不是刚刚出道时候的陶华碧,彼时她稍显拘谨,有一点点内向和不擅长交流,到了如今,即使参加“两会”,她也敢于在公众面前慷慨陈词,滔滔不绝陈述自己的观点。

私下里,陶华碧一直保持着低调的作风。曾在“两会”期间,一帮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围住了陶华碧要采访她。陶华碧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名人,她可不想像个影星一样被记者围着,还要一一回答这些记者的提问。她好不容易从记者堆里跑掉,又远远看到一群记者来拍她,于是赶紧走了另一条街道并躲起来。可是当她避开记者后,忽然发现自己迷路了,北京可不像家乡的路,走多少里也认得。费了好大劲儿,她的助理才和她联系上,并最终找到正在一条陌生的路口徘徊的陶华碧。此事发生不久,一个聪明的记者比较心细,他看到陶华碧不接受采访,索性另出奇招,在一家医院门口堵截到了陶华碧。因为陶华碧有陈年积累的颈椎病,在“两会”期间也得去诊治,否则晚上疼得睡不着觉。这样才得以在医院采访到了陶华碧。

一瓶辣椒酱不起眼,可是它支撑着陶华碧从乡镇走向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走向了世界级的财富榜。而关于“老干妈”的管理团队,更是给人留下了神秘的谜团。陶华碧给“老干妈”团队布下命令,决不能接受媒体采访和宣传,不能到处喧哗自己的企业如何出众。这一规定就如她的为人,很低调,不喜欢被人关注。

陶华碧如何能够领导一个2000多人的大公司呢?没有任何文化知识,也没有学过管理的陶华碧,其领导的管理团队上下凝聚一条心,从来没有出过内讧丑闻,也没有任何不利于“老干妈”的负面报道。与其说陶华碧在领导一个企业,不如说她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着“老干妈”,而外界对“老干妈”的评价也出奇的一致:忠诚、勤勉、低调。

一个品牌企业,需要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企业有一个统一全体职工思想的灵魂人物。这个人物必须是企业的掌门人,只有掌门人,才能够让职工一心一意,贯彻执行每一种文件和思想。从陶华碧最初办厂,启用自己的大儿子当总经理开始,到如今大胆启用并不沾亲带故的外来人才谢邦银做总经理,陶华碧一直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掌管着全局。不任人唯亲,也不排斥外人,这是她办厂的宗旨,谁能够把“老干妈”经营得更好、更完美,谁就是首选的经理人。有媒体记者曾经询问过她对家族企业的看法,陶华碧洒脱地回道:“谈到家族企业,外界不看好,我不那样看,没有家族企业,企业是赚不到的。不是一家人,就容易各是各的心,要同一条心,才能把企业做大,才能和谐办厂。西方国家一样有很多家族企业,包括香港的李嘉诚也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并不是不要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机制,家族企业同样要融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历来的传统都是这样子,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家族企业。”

陶华碧并不回避家族企业的优势,她也曾经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委以重任,但是她也能够大义灭亲,让大儿子离开总经理的位子。她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实际上,每个企业都需要这样一个办事果断的人物,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如果职权不够统一,四分五裂,鱼走鱼路,虾走虾路,迟早有一天会走向毁灭。陶华碧用她强有力的人格魅力,保证了“老干妈”企业的完整性,而陶华碧也因她的低调、勤勉作风,保证了企业的低调、勤勉、忠诚意识。

陶华碧建厂初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刚刚建成的“老干妈”麻辣酱缺少装辣椒酱的瓶子,她找到贵阳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第二玻璃厂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第二玻璃厂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贵阳第二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大型企业,贵阳第二玻璃厂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第二玻璃厂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其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运转的。

没有一个强者一开始就是强者。陶华碧也有过脆弱、有过流泪的时候,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正是凭着勤勉、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市场。当初因为没有厂家供应瓶子,陶华碧作为公司的老板,没有端任何的架子,照样挎着篮子去贵阳第二玻璃厂捡瓶子。她就是从这里起步,一步步将企业发展壮大的。

任何产品的畅销,企业的兴盛,其背后最主要的要素是人。塑造人,才能做好一个企业,而塑造人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低调”的作风,拥有“勤勉”的员工,拥有“忠诚”的管理人才,那么它的兴盛指日可待。

不能偷懒,人性禁不住考验

作为“老干妈”的掌门人,陶华碧很少像其他的企业老板那样,动不动就开全厂职工大会,动不动就训斥员工。她有着作为一个成熟企业家的领导风范,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大气、不斤斤计较,但是遇到事也一定坚持原则。小到工厂车间、厨房卫生的细致到位,大到企业的未来走向,陶华碧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她的制度就跟她的为人一样,不啰唆不空洞。

陶华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给车间工人们制定的规章制度少得可怜,一条“不能偷懒”就说明了一切。就在这么一条简单的制度下,员工们竟然规规矩矩,从没有出现过让陶华碧伤脑筋的事情。员工们之所以这么听话,原因有二。

第一,陶华碧规定的“不能偷懒”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有一定的奖罚制度。“老干妈”一天要生产200万瓶辣椒酱,有若干条生产线。几千个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一旦一个职工消极怠工,就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生产的完成。所以,规章制度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陶华碧规定,如果一条流水线完成的质量好、数量超额,就会有一定的奖励。奖励直接和工资挂钩,也就是所谓的绩效工资。

在制作辣椒酱的流水线上,其中有一道工序为“装瓶”,在这道工序中,一个工人一天要装几千瓶辣椒酱。而从事“老干妈”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年轻人,年轻人正是爱玩爱闹的年龄,流水线上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也罢了,一旦一瓶不合格,就会给下一道工序增加负担。所以,“不能偷懒”不是简单的教条,它要求有严格的执行能力。

第二,陶华碧规定的“不能偷懒”,有简单便捷的实行能力。比如流水线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每个工人必须高度集中精力,才能保证流水线的顺利生产。一旦偷懒,即会发生手忙脚乱的现象,所以,务必要勤快,才能有条不紊。陶华碧深谙“流水线”这种工作形式,规定“不能偷懒”的必要性,就是要告诉这些员工们,偷懒了你会更忙。

陶华碧作为企业领导人,从来不做考验人性的事情。一个企业,在创业之初,一定要事先盘算好自己企业需要规避什么事件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要等到事件发生了,再去规避,会为时已晚。

对于一个企业,人性的拷问无非就是偷懒和不偷懒的关系。一个企业,能够做到每一个员工的效用最大化,那么它的团队成员将更多地消费闲暇,即“偷懒”很少出现。企业支付效率工资时,闲暇成本越高,工人对“闲暇”的需求量就越少,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陶华碧的“老干妈”团队,正是深刻理解了人性中的“偷懒”这一危害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她认为,对于一个喜欢偷懒的工人来说,他面临着两种形式的闲暇成本:假如他没有因偷懒行为被发现而遭到解雇,则他的偷懒成本就会附加在产品上,平均化了努力工作的人的收益,造成个人收益的不公平;如果他遭到了解雇或者惩罚,偷懒成本就是努力工作人员的收入与解雇后在别的企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可能是赋闲)之差。

有情有爱,“老干妈”的人脉杠杠的

“老干妈”陶华碧是一个有情有爱,又不失原则的人。或许生活的艰辛,让她更懂得体恤他人的不易;那些历经重重磨难的经历,让她更懂得爱;那些不得不隐忍的泪水,让她更坚强;那些坚守的做人原则,让她成长为波澜不惊、成熟干练的女企业家。就这样一个饱受风霜的普通女性,带领2000多人的团队,把“老干妈”做得红红火火,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尊敬她、佩服她;她平易近人,待人不端老板的架子;员工们不叫她董事长,而是亲切地称呼她“老干妈”。

作为一个不识字、从底层摸爬滚打奋斗多年的女企业家,陶华碧成为“老干妈”董事长的那天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官”,她吃住都在工厂,即使有了车牌号为“贵AA8888”的豪车,依然很少坐,她习惯性地出门坐公交,吃饭也很简单,粗茶淡饭即可。

她说过,一天听不到车间辣椒酱瓶子的声音,就觉得一天好像没有过。她管理方式比较简单,除了有赏罚分明的奖励制度,对员工体恤关怀,就跟一个母亲一样,她能叫得出全厂几乎所有人的姓名,小到门口保安、流水线工人,大到各个管理层的经理、大经销商,她都能一眼就叫得上对方的姓名。

岁月虽然染白了她的头发,时光却没有改变她最初的真心。她就像当年开实惠饭店时候,体恤那些吃不上饭的穷学生一样,对每一个员工都关怀备至。她虽然登上了胡润全球富豪榜,可是她并没有高人一等,依然会和周围的邻居老太太打很小的麻将。私下里,她和员工们谈心、诉家常,谁家有了烦心事,她总是循循善诱。她还会定期到职工宿舍,和这些人谈谈心,她会细心了解工人们有什么要求、家庭有没有困难、工作压力大不大,她还记住了好多人的生日,甚至每个员工结婚,她都亲自去参加婚礼,并送上红包,还当他们的证婚人。

陶华碧不会用洋办法管理职工,她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她把职工当亲人,职工也把她当“老干妈”,他们每个人过生日,都会收到陶华碧的礼物和一碗带荷包蛋的长寿面。有时候职工出差,她像送儿女一样,给他们煮几个鸡蛋,亲自送他们到火车站。她注意细节,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时候,及时送上温暖。

“老干妈”工厂里有2000多名职工,这么多人都是免费吃住,所以它有一个比较大的职工食堂。一个厨师来自于农村,家境不好,父母去世得早,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他抚养。因为心情不好,这名厨师养成了爱喝酒的习惯,一个月的工资,几乎都被他买酒喝光了。

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形后,很是担忧。一天收工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饮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念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立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后来这个厨师在陶华碧的关怀下,逐渐变得积极向上,不再喝酒抽烟,两个弟弟在他的支持下,都读完了大学,有了不错的职业。每当两个弟弟来探望自己,这名厨师都会让他们先去看看“老干妈”陶华碧,因为他知道,是“老干妈”让他们成了才,没有“老干妈”,这名厨师也不会攒下钱供弟弟们读书,更不会有他们的今天。

实际上,影响一个企业掌门人做出决断的原因很多,基层管理者在某些时候被蒙蔽,导致大公司掌门人会做出非常糟糕的决策。皮克斯现任总裁和联合创始人——艾德·卡特姆指出有三种暗藏的势力让领导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洞察力的缺陷。

第一,随着头衔的增长,领导者会发现信息渠道变窄,不再和大家融为一体,离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也越来越远。

第二,官僚陷阱,人才的价值被忽略,掉入层级观念的桎梏中。管理者在很多时候被蒙蔽,导致大公司领导层做出非常糟糕的决策。

第三,管理系统的冗杂让前线的工作人员的发言权被淹没。由于领导者的洞察力往往是有限的,比起在前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了解的并不及他们深入和透彻,然而由于他们的声音需要翻越管理的障碍才能到达领导者,而大多数员工又不好意思开口,因此很多信息实际被隐瞒了。如果在危机蠢蠢欲动之前,领导者能收到前线工作人员的汇报,那么很多问题在第一时间就能被解决。

作为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必须要保证不能离职工太远,要经常下基层,听听最底层哪怕是一个做饭师傅、一个保洁员的意见,能够接地气地了解自己企业的真实面目,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弥漫。

陶华碧作为贵阳知名企业“老干妈”的董事长,能亲自为普通打工者理财,从细微之处关怀每个员工,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真的很难找到。虽然不识字,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怀一群人,肯定能感动全部职工。果然,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陶华碧和“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

在员工的心目中,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公司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天天吃、住、劳动、生活都在公司,时间久了,相互间难免发生摩擦,但只要陶华碧一出面,问题就迎刃而解。就这样,公司全体员工在陶华碧妈妈一样的庇护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简单实用的“快乐团队”

陶华碧虽然没有看过马云下面的这句话,可是纵观陶华碧管理企业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她正是运用了与马云相同的理论,即让员工干得开心、干得舒心、干得放心。有了这种综合调解员工的能力,一个企业不壮大都难。

一个企业不是单独的个体,它是无数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晶。陶华碧用自己的努力,使得“老干妈”成为国内最大的辣椒酱生产企业,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她长年累月视企业为家、视员工为自己的儿女形成的。她知道企业的发展,天时地利不可缺,而最重要的就是人和。只有人和,全体员工一条心,劲儿朝一个地方使,才能够把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所以,陶华碧的“老干妈”,虽然只是民企,可是依然给员工交着各类保险,员工们有了保险,养老有了保障,就会安心在工厂里好好上班。为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增加公司和员工的互动和了解,陶华碧的企业还举行每年两次的公司聚餐。

陶华碧不懂书本,却有着精明的头脑、运筹帷幄的决断力以及宽广的胸襟。

如今的时代,“80后”“90后”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小脾气,有时候这些年轻人会因为一件不值得的小事就大打出手,经常聚聚餐、聊聊天,互相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就会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陶华碧的会餐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企业有了“家”的概念,就没有人想离开。

曾有一个员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老干妈”,去了另一家公司上班。到了另一个公司后,才后悔莫及,这才明白“得到时不知珍惜,失去后才知可贵”的含义。他在另一个公司,觉得人际关系冷漠,人人都想着自己,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过节时,他更加觉得孤独,想念“老干妈”节日会餐的温暖。陶华碧知道他的想法后,很宽容豁达地说:“只要你乐意回来,‘老干妈’永远欢迎你。”此后,这名员工又回到了“老干妈”,他觉得,只有“老干妈”的公司,才是他的家。

在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公司待三年,就已经属于老员工了。频繁跳槽的原因无非是原有企业让他觉得不太愉快。据有关专家分析,有85%的员工辞职是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一个企业的人际关系如果得不到好的改善,会造成大量人员相继离开。不得不说,陶华碧的公司利用节日聚餐的形式,给了这些员工交流感情的机会,甚至有时候厨房忙不过来的时候,这些员工会帮着厨房一起做饭。

“感情是在吃饭时培养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一起做做饭,更能增加感情交流。这种洋溢着家庭气氛的聚餐形式,让大家有了家的感觉,让这些离家的员工关系融洽了。陶华碧就像他们的亲人,在这种氛围里上班,即使工作有些枯燥,可是知道有“老干妈”惦记着,他们也是开心的。

在处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时,金钱代替不了感情,员工临走时,他们会找各种靠谱的理由,实际上,他们没有感受到温情,这一点是最主要的。

陶华碧在多年的办厂经验中,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能力,她给自己的下属总结了这么几条:

第一要授人以鱼,给员工养家糊口的钱。

第二要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第三要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幸福。

其中第三条“授人以娱”,让员工得到幸福和欢乐,是很重要的一条。一个企业能够时刻关注员工的情绪,就会激发企业的正能量,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作为一个领导决策者,针对员工进行物质和感情投资,是很重要的。而有才能的员工,更看重自己的工作环境,有的人宁愿去做工资低一些的,但是能够开心的工作,就是明证。

快乐员工=快乐企业,如果你能让你的员工一年365天都开心,那么,你一定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团队,你的企业一定是最为成功的团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