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飘香
有人把新疆文化比喻为“奶茶文化”,这在伊犁表现得尤为明显。历史长河里,伊犁曾经是丝绸北路重镇,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一江春水向西流的伊犁河穿城而过,47个民族和谐共处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伊犁独特的一张旅游名片。如果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地域造就的,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也是地域造就的,那么伊犁多民族混居的地域文化特性中最突出的草原文化就浓缩在一碗奶茶里,在每一个阳光初照的早晨,呈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晨曦微白的时刻,伊宁慢慢醒来。盛过奶茶的碗还没有凉透,我就脚步匆匆往上班的地方赶去。临街有很多店铺,大部分房门紧闭,只有饭馆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做餐饮这一行最辛苦,店主们凌晨五六点就要起来准备一天的食材。莲莲奶茶馆已经没有位置可坐了,门口等着的人不时焦灼地朝门里张望,即使着急,也不另找一家随便将就。这家奶茶馆在伊宁市已经开了二十年了,从胜利街搬到十五小附近,生意从来都是这般红火。热腾腾的大碗奶茶上浮着奶皮子,白胖胖的花卷,洋芋片、白菜粉条、辣子肉片,不知道暖过多少伊宁人的肚子。这样的早餐惯坏了多少男人的胃,女人在家准备的早餐偏偏不吃,隔三差五邀几个哥们到莲莲奶茶馆扎扎实实吃一顿,尤其是前一晚喝多了以后。也正是这些挑剔的嘴巴和厚道的心肠支撑了莲莲奶茶馆二十年,也将会继续支撑它成为伊宁市的百年老店吧。
对于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喝茶与吃饭同等重要,《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民间相传“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直到今天,伊犁人走亲访友,携带的礼品里少不了茯砖茶和冰糖。人们见面相邀时的话依然是“闲了到家里喝茶来”。我喜欢这样的话语——直爽、亲切,带着茶叶的清香。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世俗如何变迁,那些朴实的、扎根在民间的盘根错节的传统文化,就像一碗奶茶,沉淀着一个地方最悠久的民间智慧。奶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好像从来没有改变过简单的配方,依然沿袭诞生之初的味道。草原文化也一样,在天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依然保留着它最本真的核心。
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无论是在迁徒与战争中还是在往来与交融中,都充当着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奶茶既是家常便饭,也是礼仪的表达方式,不自觉地把本民族的心理禀赋表露出来,同时感觉和译读着对方身上的文化特质,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久而久之,伊犁就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精神家园,在此生活着的人,不可避免地浸染了奶茶的混合文化,成为一个“奶茶人”。
在我眼里,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奶茶人”,当她抱着织了一半的毛衣一边穿针引线一边看电视的时候,那张面孔和其他的汉族女人没有什么区别;当她戴着头巾穿着长裙,蹲在母牛肚子下面挤牛奶的时候,她和巷子里的回族大妈们没有一点差别;当她带着我去参加维吾尔朋友家的婚礼,操着和她们一模一样的语言谈笑风生,甚至眉飞色舞的表情都像复印出来的。幼年的我常常怀疑妈妈是从《西游记》里走出来的,她怎么就那么能耐呢,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总是不同的声音和样子。
灶台上沸腾着一壶酽酽的茶,盆子里微火烤着牛奶,上面铺着一层焦黄的奶皮子,那就像一幅静物画,悬挂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烧的奶茶很香,她总是毫不吝啬地把一勺勺奶皮子打散在奶茶里。到了冬季,家里谁要是得了感冒,妈妈就在奶茶里放一些白胡椒面或是丁香粒,奶茶里略带一丝辣味。我不爱喝,趁妈妈不注意就想溜,她拽着我的小辫子,不顾我的挣扎按住我的头给我灌下去。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伊犁民间治疗感冒的一个偏方,发汗排毒,增加体内热量,提高御寒力。
奶茶和馕已经伴随这片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了几百年。女人们都会烧奶茶,每个女孩子结婚以后,要给她的丈夫精心烧奶茶,像他的妈妈烧得一样好。然后,她们会有孩子,孩子又会喝同样的奶茶,烧同样的奶茶,代代延续。
伊犁人就是这么固执地年复一年喝着奶茶,不会费神去想将来口味会不会改变。当纯白高贵的牛奶缓缓注入粗糙价廉的茶水里,就像绮丽的憧憬在现实生活里打着旋,所表达的意愿是,美好的日子就在当下,始于手边这一碗飘香的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