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唐诗最初文本的面貌和产生歧互、讹误的原因

唐诗求是 作者:陈尚君 著


三 唐诗最初文本的面貌和产生歧互、讹误的原因

唐代立国290年,其间出现诗人当不啻千万,但得有一卷以上诗保存至今者大约仅200人,有一句以上诗存世者大约3 000人,亡佚实多。今人编录,但凡有只言片语保存者皆当编录。至于今及见之所谓唐诗者,是依靠各种不同性质之文献保存,且得以完整或片断地为今人所知,已如前述。那么唐诗最初始面貌的文本应该是如何的呢?试举日本学者户崎泽彦校订的桂林石刻杜鹃花唱和诗为例:

山居洞前得杜鹃花走笔偶成以简桂帅仆射兼寄呈广州仆射刘公

河间张濬

幄中筹策知无暇,洞里观花别有春。独酌高吟问山水,到头幽景属何人。

伏蒙仆射相公许崇龟攀和杜鹃花诗勒诸岩石伏以崇龟本乏成章矧恐绝唱徒荷发扬之赐终流唐突之爱将厕廷觐先叨荣被谨次用韵兼寄呈桂州仆射

前岭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刘崇龟上。

碧幢红苑合洪钧,桂树林前信得春。莫恋花时好风景,磻溪不是钓鱼人。

乾宁元年三月廿七日将仕郎前守监察御史张岩书。

诗题、署衔、原诗以及刻石始末都很清楚。这是很特殊的例子,有这样幸运的唐诗数量大约不足千分之一。无论明清人所作编录,还是今人重新加以整理,最后写定的文本都较最初的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即是从当年实际写作的文本,在其后千年中在不同时间节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典籍保存引录,得以完整或部分地保存至今。记录这些文本的流传并最终写定,是很复杂的过程。如前引杜鹃花诗唱和,石刻仍在桂林七星山,今存原文是:“山居洞前得杜鹃花走笔偶成□□/桂帅仆射□寄呈/广州仆射刘公/河间张濬/□中筹策知无□洞里□花别有/春独酌高吟问山水到头幽景□/□人/伏蒙/仆射□公□□□□和杜鹃花诗□/□□石□□□□□乏□□□□/绝唱□□□□□□□□唐突□/爱□□□□□□□□□次用□/□寄呈/桂州□□/前□□□□□□□□□□□□□□□上/碧□红□合洪钧桂树林前□□春/莫□花时好风景/□溪不是钓鱼人/乾宁元年三月廿七日□仕□前守监察御史张□书/”。何堪卒读。行成前引之完整文本,是征因大量复杂文献,经过反复校订后的结果,可以说,五万多首唐诗,每一首诗都有其文本保存和传讹的轨迹,需要文献学家的复杂考订来得以完成。

至于唐诗传误之开始,可以说在唐诗写成并流布社会后就开始了。即便今存唐人的可靠著作,也已经有许多错误,到后代在家传户诵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更不胜枚举。在我的认识中,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一样有许多讹误产生,性质、形态或有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在完成全部唐诗校订后,若有馀力,我会考虑写一本《唐诗校勘述例》。内容包括:A.作者。B.时代。C.诗题。D.辨体。E.文字讹夺。F.互见。G.本事。H.分合。I.附会。J.依托。在此恕不一一展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