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兼顾求全和求真,分层次地揭载全部存世唐诗的文本变化以及各类传讹、依托、疑伪、确伪的作品

唐诗求是 作者:陈尚君 著


四 兼顾求全和求真,分层次地揭载全部存世唐诗的文本变化以及各类传讹、依托、疑伪、确伪的作品

求全与求真是断代诗文全集编纂中两难的选项。即便如唐诗,从宋代以来已经经过无数学者殚精竭虑地搜寻考订,我自己也已经从役逾三十年,但当我近年利用各种手段参取文献,逐篇逐句地从唐宋元至明初典籍中校录唐诗时,几乎每天都仍会有新的发现。尽管我现在的工作不以唐诗辑佚为目标,但有新发现总是高兴的。虽然绝对的全并不容易达到,相对的全确比前人有很大的推进。

古今校勘的基本原则是以对校为主,重视他校和本校,慎用理校,且在底本确认后,他本错讹不校,异文两通者不校,底本可通者不改。在唐诗校定中情况就有些特殊。除有大量宋元旧本存世的杜、韩等集外,多数唐集以明、清本为主,且各本因袭的情况很多见,对校的意义远逊于他校。考虑到前述之诸多因素,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区别对待,每一首诗确定底本和参校本。在此有许多变通。如今人整理唐集一般选择收罗作品较完整的文本为底本,我则觉得应该考虑文本的形成过程和如何更接近作者写作之原貌。如陆龟蒙诗,当然以二十卷本的《甫里集》收诗较备,但诗歌的文本业已经过宋人的改写。我的办法是以《笠泽文薮》为第一部分,《松陵集》为第二部分,其次再据《甫里集》来补充,可以尽可能地将作者写诗的原貌表达出来。如许浑的诗,则以乌丝栏诗真迹为第一部分。张籍、王建、元稹、权德舆、刘长卿诗的写定,则首先以宋刻残本为依据。

在异文记录方面,我以为宜宽不宜窄。遍校群书留下记录很不容易,除了确凿的传钞、刊本误字,如《文苑英华》明闽刻的误文而确信不是《英华》原书的异文,《四库》本涉及民族问题的率意改写,当然一律不取,其馀在文本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差异,仍以详尽记录为宜。

一诗互见多人之诗,大约十之八九可以得到明确鉴别。而世传唐诗而今确定为唐前宋后作品者,亦一概剔除。以上两类诗均编入存目,以保存后人可以覆按的记录。

问题是各类传讹、依托、疑伪的作品,许多属于疑似之间,欲删除而并无确证,欲保存则怎么也不像。一代文献的全面董理,董理者必然见到无数泥沙俱下,要每一首每一句都稳妥帖当,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我现在考虑了许多特殊处理的办法,以求分层次地说明变化的轨迹,断而不删,存而有别,以便学者取资。

本文的内容今后计划写成十万字以上的详尽说明。本来仅拟写成二三千字的提纲,写出了就长了,大多仍只能点到为止,无法一一举例,幸祈鸿博谅察。

2014年8月30日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2014年9月斯坦福大学欧洲与中国写本讨论会论文,收入《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陈伯海文集〉出版研讨会纪念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