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山神
燕子矶水神裘曰修说过,做鬼神要讲境界,使人畏,不如使人敬。可是,有人天生形象不佳,甫一露面,就要吓得人直哆嗦,很难使人心生敬意,比如,栖霞山山神。
清人王友亮写过一首诗,题为《摄山》(即栖霞山),其中有一联:“舍宅已传明处士,主山偏说靳将军。”上句讲的是栖霞寺开山史上鼎鼎大名的处士——明僧绍,下句说的是栖霞山山神靳将军。
靳将军不是别人,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夫靳尚。他生前与屈原作对,死后却在不少地方立祠,受人崇拜。至少从南朝开始,他在南京也神气起来,竟然当上了栖霞山神,血食一方。
南朝僧人慧皎所撰《高僧传》中已经有这种说法,南朝文人江总《摄山栖霞寺碑》也有记载。据他们说,当时栖霞山上已有靳尚祠,他的身份就是栖霞山山神。最初,到栖霞山立馆定居的是一些道士。这靳尚容不下道士,借机作祟,妖异横生,这些道士相继染病,死的死,走的走,一个不剩。这种说法大概出自当时的信佛人士,所以不免有点幸灾乐祸。
南齐永明(483—493)初年,高僧法度来栖霞山立寺,他的高尚义行感化了靳尚。靳尚手持名片,上门拜见法度,自愿为门徒,甘受菩提戒。为了表达诚意,靳尚送钱送香烛,以为供奉。他还特地派人整修了坎坷不平的山路,方便寺僧行走。更妙的是,他托梦给庙里的巫师,说他已经受戒于法度师傅,从今以后就是佛门弟子,所以,祭祀不得杀生,庙里的供品只准用菜脯。也就是说,自打皈依佛法之后,他吃素了。
本来,吃素是梁武帝开始提倡的,这靳尚半路杀将出来,要跟皇帝抢这个专利,乍一看,似乎还有点道理。梁武帝大同元年(535)二月五日,山神靳尚再次现形:他头戴菩萨巾,身披袈裟,姿态闲雅。这次,他专程来禅堂听师傅说法。总之,从南朝开始,靳尚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兼听则明。在明代人编的好几种类书,比如《天中记》《骈志》以及《广博物志》中,却有另外一种说法:楚大夫靳尚因为谗害屈原,受到天谴,化为蠎蛇,盘踞在栖霞山山后的洞穴里,当地人怕它,才立庙祭祀。
乾隆时代,江宁人陈毅编撰《摄山志》,说得更加活灵活现。他说,栖霞山后山某处的山岩之下,盘伏着一条大蟒蛇,大一围,长约二十丈,高冠怒目,见到人来就昂首注望,目光如电,口吐信子,啐啐有声。有一村民入山采石,猝然碰到大蟒蛇,吓得昏死过去。这个传说中的靳尚,凶神恶煞,是一副狰狞可怖的样子,大概是受佛法感化以前的形象吧。
有山神,就有山神庙。栖霞山的山神庙就是靳神庙,也叫靳尚祠,还有人叫它菩提王庙,那是因为靳尚受过菩提戒。唐宋元明清的诗歌中,时不时提到这个神祠。清人厉鹗《靳尚祠》诗云:“自受度师戒,不食江鱼腥。”这是表扬靳尚改邪归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可以不计前嫌。
可是,这种看法颇有人不以为然。清人杜濬诗中就说:“闻道伽蓝收靳尚,世尊应不读离骚。” 世尊慈悲,要普度众生,包括靳尚在内,一个也不能少。杜濬认为,有些人的坏是天性,不可能“回头是岸”。如果佛门也读《离骚》,应该不会把靳尚收列门墙吧?也许,他是太爱屈原,才不愿轻易宽恕靳尚,也许只是文人好发高论,故作酷评罢了。
靳尚祠如果还在,原可成为一处文学胜迹,哪怕像岳坟前的秦桧夫妇像,供人唾骂,可惜今天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