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章

老子注译(修订版) 作者: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 主编


三章

老子虽然看到了矛盾突出、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却没有,或者说不能认识动荡的根本原因,因此才从一个方面提出了这样的排难解纷的设想:只给人们以口腹的饱足,却不让他们有竞争的目标、欲望和心智;以为这样人民就不会有竞争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动乱的社会了。从这种设想的具体含义看,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与“愚民政策”还不是一回事,他只是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但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注定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思想方法实际上只能与历史背道而驰,是消极的。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2],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其志[5],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标榜贤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行偷盗;不显耀可能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总要简化人民的思想,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竞争的意志,增强人民的筋骨。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能按照“无为”的办法去做,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1]尚贤:崇尚贤才。这在老子时代是引人注重的进步主张。

[2]货:财物。

[3]见:通“现”,现露,这里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4]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5]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