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二 鲁之母师
行止有度的鲁之母师
都说十个女人九个昏,也有说九个半的。很显然,就是说凡是女人都头发长见识短。现代社会女性见识长多了,那是因为头发短了,短发女性遍及大好河山,所以见识就长了。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见识的女性犹如诸子百家一样多,都是长发飘飘。不知道为什么她们会有和她们头发一样长的见识。她们可是和全国人民一样绝大多数不识文断字啊,那时的字多难认啊,那是贵族的特权啊!但这并没有影响她们明事理懂规矩识大体有见识。可见竹简上的知识是死的,进入人的脑子里才是活的。咱现在要说的是一位有九个儿子的寡母,鲁国人。人家鲁国是礼仪之邦,是仪礼的传承者发扬者光大者,所以明礼通达的人很多,多如牛毛,延及一位老母亲。
话说这一年腊月,正是农闲时分,劳动者累了一年了也该歇歇啦。这时就顾得上跟祖先说说话什么的。这不,到了年下,该祭祀祖先了,按照规矩该准备的准备,一样也不能落下,寡母家九个儿子九个媳妇,人多力量大,不怕没人干活,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就把隆重的年祭做完了。这时,老母亲把九个儿子招呼来说话:“身为一个妇道人家应该有的规矩是,没有大的事情就不能出丈夫家的门。但是我父母家孩子幼小得多,到了年终连该做的礼仪祭祀都理不顺,我现在就是跟你们九个儿子请个假,如果你们同意,我就过去帮忙料理一下,你们说行不行?”九个儿子是寡母亲自培养教育出来的,各个明理,能不同意老娘的“请求”吗?
接着,老太太又把九个儿媳招呼来说:“自古以来,对妇道人家有三从四德的要求,没有自己独断专行的权利。女人小的时候跟从父母,大了跟从丈夫,老了跟从儿子,是为三从。现在,我的九个儿子已经同意我回娘家探亲,但还是和正规的礼仪有不协调的地方,所以我带上小儿子一起走,这样就符合妇人出入的要求了。你们几个媳妇要小心看守门户,我晚上就回来了。”媳妇们自然是一路应承,让老人家放心回娘家。老太太安排妥当和小儿子结伴回娘家帮忙去了。
娘家的事很顺利,早早就完成了。那天天阴着,又是腊月,很冷,西北风刮得呼呼响,说回去的时间还早,老太太和小儿子到了巷子口,不走了,硬要等到傍晚才回去。这一幕被一位鲁国的大夫在自家的阳台上看见了,很是奇怪,大冷的天,已经到了自家门口却不进去,非等天黑不可,这是玩得哪出儿呀?鲁大夫怎么琢磨怎么不明白,老太太有见不得人的事?从来也没听说呀?家里儿子不孝顺把老太太赶出家门了?也不对呀,人家一直是家风很好啊!这位鲁大夫百思不得其解,很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是个好探究事物本源的主儿,于是就派人假装串门到老太太家窥探。一进门,四下里打量,连犄角旮旯,眼睛带转弯的都观察了个遍,没发现什么异样,人家家里待人彬彬有礼,行事中规中矩,家里打理得整齐有序。那“串门的人”回来,跟鲁大夫详细汇报了情况,大夫更莫名其妙了。这事弄不明白睡不着觉啊,不行,咱得弄清楚了,怎么回事呢?老太太在自家门口不回去,到底是为什么呢?万一是有委屈,我身为大夫也好主持个公道嘛,于是煞有介事地请老太太过来问话:“你打北边回来,到了巷门口就停下了,等了很久,天黑下来才回家。我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太奇怪了,所以请您来解释解释。”鲁大夫真多事,喜欢打听人家的私事。老太太莞尔一笑,款款道来:“老妇我不幸,早早丧失了丈夫,只和自己九个儿子生活在一起。今年腊月年终了,我们自己家该祭祀的礼仪已经完成,就跟儿子们说明我娘家的情况,回娘家帮忙完成祭祀。当时跟儿媳们说好回来的时间是傍晚,结果回来得早了,我怕孩子们到了年下大家凑钱相聚喝酒吃饭,我不在,他们可以放松放松,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是我过早进家,看见满屋子狼藉,大家不是很尴尬,很不好意思吗?所以就在巷门口等着,孩子们知道我回来的时间,我那时回去,家里肯定都收拾齐整了,这样于己于人不是很好吗?”那鲁大夫一听,那个佩服啊,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述,咱堂堂一鲁国大夫也想不了这么周到。
请回老太太,鲁大夫这一夜还是没睡好觉,想了一晚上老妇人。天底下到哪里找这样的完人啊,行事有条有理,既遵守原则,又合理变通;既通于人情,又大于情理。对子女团结中有紧张,严肃中有活泼,张弛有度,宽严相济,这不就是天下母亲应该学习的榜样吗?联想到自家老婆,总也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母子关系,闹得家里不团结,让他到单位也心情不好,处理公事时难免带有不良情绪,大到导致出台政策有偏差,小到影响处理问题的客观性。身为鲁国大夫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局面,老太太就是鲜活的榜样。家庭和睦有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社会安定和谐了,我们才能朝着封建主义康庄大道奔前方。想到这里,鲁大夫怎能睡着?连夜写出奏章,提出自己的建议。那鲁国的国君一听,好,这是为咱鲁国发展着想啊,就封老太太为“母师”,就是当妈的老师。国君看来对此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像他那种不止三妻四妾的家庭,更需要和谐相处,要安外必先安内呀!于是,他专门请老太太到宫里,从夫人到姬妾一并尊老太太为老师,对一群女人实施教育。当然,三从是必然的,四德也是少不了的,但活学活用也是必要的,聪明点的好好学吧,就怕下一辈子功夫也赶不上老太太。
原文
母师者,鲁九子之寡母也。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悉召诸子,谓曰:“妇人之义,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吾从汝谒往监之。”诸子皆顿首许诺。又召诸妇曰:“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制之行。少系父母,长系于夫,老系于子。今诸子许我归视私家,虽踰正礼,愿与少子俱,以备妇人出入之制。诸妇其慎房户之守,吾夕而反。”
于是使少子仆,归辨家事。天阴还失早,至闾外而止,夕而入。
鲁大夫从台上见而怪之。使人间视其居处,礼节甚修,家事甚理。使者还以状对。于是大夫召母而问之曰:“一日从北方来,至闾而止,良久,夕乃入。吾不知其故,甚怪之,是以问也。”母对曰:“妾不幸,早失夫,独与九子居。腊月,礼毕事间,徙诸子谒归视私家。与诸妇孺子期,夕而反。”妾恐其酺醵醉拳饱,人情所有也。妾反大早,不敢复返,故止闾外,期尽而入。大夫美之,言于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明请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
君子谓母师能以身教。夫礼,妇人未嫁,则以父母为天;既嫁,则以夫为天。其丧父母,则降服一等,无二天之义也。诗云:“出宿于济,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颂曰:九子之母,诚知礼经,谒归还反,不揜人情,德行既备,卒蒙其荣,鲁君贤之,号以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