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李木匠

李先念风采 作者:


小李木匠

李先念从八岁开始下田、放牛、拾柴,九岁读私塾。两年后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去地主开的杂货店当学徒。李先念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但他的独立性、反抗精神也很强,从不愿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由于不堪忍受店主的欺凌和过重的劳动负荷,李先念只干了一年,便愤然离开杂货店,拿着仅值一挂鞭炮的全部工钱,回到了家中。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高桥区九龙冲乡李家大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图为李先念故居

旧中国的农村,手艺人要比种田佬的社会地位略高些,生活状况也略好些。为了继续谋生,父母亲让李先念去学木匠活。李先念最初跟三姐夫袁传祖学木匠。不到一年,袁传祖一病不起。李先念只好回到家中,又拜本村另一位木匠为师。由于有恶霸找碴刁难李先念,母亲害怕儿子吃亏,便没有让他继续学下去。离李先念家5里多远的黄陂县塔耳乡叶家田村,有一户祖辈几代都是从事木匠手艺的袁姓人家,掌墨师傅叫袁学福。他不仅与李先念是表兄弟关系,而且还是李先念三哥陈有全的妻兄。父亲求到了袁学福的门下。由此,袁学福便是李先念的第三位木匠师傅。袁家祖辈四代都是木匠,主要从事雕花工艺,兼做家具、农具等。袁师傅教得认真,李先念学得刻苦,加上先前李先念已跟两位师傅学过一些实际操作,不到两年,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选择材料、绘制图案、计量尺寸、斧锯凿刨等技能,能制作犁锄、水车、桌椅、箱柜等。他还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文化。没有菜油灯,就上山砍些松树明子照亮,或是借着月光读书写字;没有纸笔,就削根尖棍当笔,在地上写来画去。袁学福常对人夸他收的这个徒弟最有出息。

李先念使用过的木工工具

李先念当年做的椅子

正式学徒要三年才能满师。袁学福见李先念聪明好学,肯吃苦耐劳,做活精细,一丝不苟,已能独立制作一些简易的木器,故尚未满师,就放手让他走乡串户,单独干活。至今,红安县李先念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他当年用过的木工工具和制作的一张方桌。这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耳闻目睹许多不公平的现实,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愈加同情穷苦人,憎恨地主老财。他经常哼唱着自编的楚词小调,借以抒发一腔愤懑之情。刘华清等回忆说:“我们都比他小几岁。我们当中,有的家与先念同志家只一河之隔,儿时就知道先念同志的名字,听过他为穷人打抱不平的事迹。先念同志十二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凡是穷苦人家求他做木工活,他都热情相助,而对地主豪绅家,他却不情愿去干,就是干了,也不认真,还要他们多付工钱。他这种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朴素的阶级感情,在穷苦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小李木匠。”

手艺初学成,经袁师傅介绍,十五岁的李先念只身去了武汉,在球场街一家寿器店做工。寿器店有30多名工人和徒工,李先念的年龄最小。他除了干些烧水、煮饭、打扫卫生的杂活外,得空就进工房,给师傅们打打下手,帮点忙。他原来已掌握了些木工手艺,总能帮到点子上,很受师傅们的欢迎。有位老师傅见他踏实细致,不怕苦累,便禀明店主,收他当了徒弟,手把手地向他传授寿器工艺。李先念参加革命后,有人曾开玩笑说他是“做棺材的”,他风趣地回答:“我是为旧社会造棺材的。”

在武汉期间,李先念的接触面比在农村宽广,视野逐渐开阔,人与人的关系及一些社会问题成了他经常思考的焦点。他看到店里的工人师傅对店主不满,故意把棺材板做得厚些,让店主蒙受经济损失,店主就受不了。李先念回忆说:“每星期要给一顿肉吃,不给吃就斗。办法就是多下料,一次多二三分,一天四立方米多就不见了。这样老板就受不了,就要请大家吃饭。”李先念晚上住在寿器店街对面的庆和茶馆里,常与工人师傅聊天,还见识过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江边码头也是他夜间常去的地方,扛麻袋,出苦力,挣点零用钱,与码头工人交朋友,对他们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有了切身的感受。李先念后来回忆说:在汉口的这段生活,对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很有帮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