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才华初显

少年乾隆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二章 才华初显

弘历的身世迷雾重重,后世甚至把它看作清宫四大谜案之一。尽管如此,他生长在帝王之家,这一点无可否认。帝王家族,锦衣玉食,生活安逸,等级森严,规束繁多,小弘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开始了读书学习的岁月。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呢?小弘历七岁能诗,美名传扬。不管在雍亲王府还是其他场合,这位小皇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快,一件事就要改变弘历的命运了。他能否在祖父康熙的近百位皇孙中脱颖而出,赢得祖父的夸奖和关注呢?

第一节 默默无闻的母子

雍亲王府坐落在紫禁城西面。康熙三十八年,康熙为诸位成年皇子建府,二十二岁的胤得以另立府邸。康熙四十八年,胤受赐王爵号雍亲王。从此,他的府邸就被称作雍亲王府。

康熙五十年,弘历出生了。在他之前,胤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弘晖是福晋那拉氏所生,可惜活到八岁就夭折了。嫔妾李氏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弘盼、弘昀、弘时,弘盼没有来得及序齿就早殇了,弘昀活到十岁也夭折了,只剩下弘时尚在人世。清廷规定,皇室子孙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够序齿,年龄不到自然也就不能算数,所以弘历按照自然排序是雍亲王的第五个儿子,但按照序齿行次来算,在兄弟中排行第四。

王府内喜添贵子,当然是件高兴事。雍亲王胤按照皇室规定,按部就班地操办各种礼仪事项,诸如满月酒、百天宴等。自从有了弘历,钮祜禄氏十分喜悦,夜以继日地照料这个初到人间的婴孩。欢庆的日子稍纵即逝,平凡的生活却日复一日。很快地,王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严肃。当时,康熙在位已经五十年,这位有为的君主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将万里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呈现古来少有的大好局势。只是他已近暮年,诸多皇子争储斗争愈演愈烈,帝王家族充满了明争暗斗。身为皇四子的胤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纵观时局,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暗蓄势力,等待时机嗣立帝位。

帝王之家生活安乐,却等级森严,规束重重。弘历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钮祜禄氏作为四品典仪官的女儿,出身不算高贵,在亲王府内只是个不甚起眼的嫔妾。最初的日子,弘历作为王爷嫔妾的儿子,并不引人关注,默默地与母亲钮祜禄氏生活在王府一隅。父亲雍亲王忙于争储夺位,也很少关心他们。有一天夜里,弘历病了,钮祜禄氏急得无计可施,只好派府内太监去唤太医。太监见夜色深深,不愿前往,便随口推托:“府内太医都去了宫里,没有人留在府上。”钮祜禄氏着急地说:“这可怎么好?孩子烧得厉害,恐怕不能挨到天亮了。”

雍亲王府,现为雍和宫

福晋听到消息,赶过来指责太监说:“孩子病了,应该赶紧去请太医。当初我的儿子和李氏生的两个儿子都是因为医治不及时而病死了。你们推托搪塞,难道不怕王爷治你们的罪吗?”她说着,命太监自己掌嘴,然后派遣其他太监速去宫内传唤太医。福晋来到床边,一边仔细查看弘历的病情,一边安慰钮祜禄氏说:“你不要怕,弘历福大命大,不会有事的。”她自从失去儿子之后已多年没有受孕,见钮祜禄氏为人端庄大方、温和懂礼,也就与她关系较为密切。再说,按照旧制,她身为福晋,自然就是王府所有子女的嫡母,比起生母还要重要,这身份地位可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连夜请来的太医诊视完毕,为弘历开了药方。钮祜禄氏亲自给弘历喂下汤药。第二天,弘历病情稳定,渐渐好转起来。

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弘历越来越惹人喜爱了。他面貌俊美,举止活泼,思维机敏,天生一副龙种皇孙的高贵气质,令王府内所有人都不敢小觑。一天,弘历在府内鱼池旁观鱼,他的父亲雍亲王走了过来,悄悄地站在他身边,示意下人不要惊动了他。过了许久,小弘历一动也不动地看着鱼池,似乎对周围一切毫无察觉。雍亲王忍不住了,咳嗽一声问道:“弘历,你在干什么?”弘历受惊,连忙给父亲请安,回答说:“阿玛(满语,父亲的意思),我在看小鱼游泳呢!”

雍亲王听到他稚气有趣的话语,心里一乐,随口说:“小鱼游泳是不是很有意思?”

“不是,”弘历摇头说,“小鱼总是在池边游来游去,它们为什么不到池子中央去呢?我观察了半天,才知道是有人在池子边撒了食物,它们都在寻觅吃食呢!”他小小年纪,竟能有如此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倒让雍亲王惊喜交加。雍亲王高兴地说:“弘历,你知道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古训。你观察得很好,阿玛问你,你马上就六岁了,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我想读书。”弘历干脆地回答。

雍正福晋乌喇那拉氏

雍亲王满意地点着头说:“皇室规定,皇子皇孙们六岁就要拜师读书了,过完年就为你请老师。”

“太好了,”弘历兴奋地说,“阿玛,我已经认识好几个字了,如果读书会认识更多字。”

这天,雍亲王心情很好。他奉父皇的命令独往皇陵祭拜,回来后,康熙还夸奖了他。当时,储位之争如火如荼,十几个年长的皇子争相显示各自的本事,希望得到康熙的赏识。每个皇子得到重用或者受到夸赞时,心里都会乐滋滋的,似乎向龙椅宝座迈进了一步。两年前,雍亲王的幕僚戴铎为他献计,建议他可以全面展开夺取储位的计划。雍亲王非常认可,加快了各方面的行动。今日,雍亲王不但担任了独往祭陵的神圣使命,还受到父皇夸奖,当然心情舒畅。他听弘历说已经认识字了,惊喜地问道:“噢,认识什么字了?写给阿玛看看。”

弘历弯腰捡起一枚石子,蹲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了个“文”字,嘴里念着:“文,诗文的文,读书就是要学习诗文。”

看他写得有板有眼,说得极其认真,雍亲王不由得喜上眉梢,一把揽过他说:“弘历,你写得很好,阿玛一定为你请个好老师。”

弘历郑重地点点头,握着石子继续写字。雍亲王边看边问:“弘历,是谁教你识字的?是你母亲吗?”

“不是,”弘历回答,“我自己学会的。”

“这就怪了,光靠自己就能学会写字、认字?”雍亲王奇怪地问。

服侍在弘历身后的太监过来回答:“王爷,小王子天生聪颖,喜欢书籍,不经意间就能学会许多文字,这是奴才们亲眼看见的。前几天,奴才们带他去后花园玩耍,他看见亭台上写着字,当时就记下来了。”

弘历接着说:“那两个字念‘偶园’,对不对?”

那是雍亲王府后花园,前些日子刚刚修建完毕,雍亲王思虑几日,才为它命名“偶园”。没有想到,弘历竟然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且机智地认识了这两个字!雍亲王对弘历刮目相看,心底涌动着万千思绪。他已经年近不惑,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自幼生活在皇宫深院,接受了完整严格的儒家教育,深深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可是,他最大的儿子弘时已经十二三岁了,却性情古怪,懒于学习,为此常常受到责备。如今,他看到弘历如此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能不感慨激动吗!

第二节 第一位老师

雍亲王了解到弘历对于学习的渴望,知道他是一块学习的好材料,决心对他进行精心培养。清廷规定,皇子六岁入尚书房学习,皇室其他子孙也是六岁入学。有的在自己家里,有的则入太院——专门供皇室子孙读书的地方。雍亲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请福敏担任弘历的第一位老师。

说起福敏,他是镶白旗满洲人,字龙翰,康熙三十六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来在雍亲王府做幕僚,专门辅佐雍亲王。他为人敦厚朴实,富有才学,是满人里很有名气的大学者。1716年,五岁的弘历拜福敏为老师,开始了正规、严格的学习生涯。

与弘历一起读书的还有弟弟弘昼,他是雍亲王嫔妾耿氏所生,仅仅比弘历小几个月。老师福敏做事认真,对他们兄弟两人要求比较严。他对雍亲王说:“要想让王子们学得真正学问,就要教导他们多用功、多付出。听说尚书房里读书制度非常严格,能不能效法尚书房来约束两位王子呢?”

雍亲王自幼在尚书房读书,非常清楚宫内的学习情况。他的父亲康熙是位非常好学的人,为他们兄弟定下了完整和严格的学习制度。当时的皇宫内,处理政事的乾清宫以北为后宫,西边是军机处,乾清门内东廓就是尚书房。尚书房设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它离皇帝办公、休息场所较近,便于皇帝监督。尚书房制度极严,天未亮皇子们就得开始读书了。清代规定皇子读书的时间是“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五点到下午三点,共计十个小时。皇子开学,必须选择吉日,皇子和师父双方长揖,代替跪拜。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扇扇子。午饭时,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在另一旁吃,吃完也不允许休息,继续苦读功课。一年之中,很少有假期,除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万寿日(皇上的生日)、自寿日(自己的生日)这五天外,别无假日,就是大年除夕也不放假。关于课程的安排,更是详尽繁多。根据清史记述,皇子们来到尚书房后,首先“学蒙古语二句”,然后拉弓数次,活动一下,锻炼身体;接下来学习满语,“读满文二刻”,二刻相当于现在的半个小时;然后,才开始学习主课汉语,从早晨六点多开始学习,课程有“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诗赋等,主要根据皇子们的年龄阶段来安排。学习的方法也很正统,都是老师读一句,皇子跟着读一句,如此反反复复,读得非常熟练上口后,独自诵读百遍,然后与前四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而且,他们还有一项复习内容,就是把六日之前学习的知识——称为“熟书”,约每隔五日温习一次,周而复始不间断,做到“温故而知新”。下午三点半左右放学后,吃过晚饭,他们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强身健体,加强武学。这样,一天的学习生活才告结束。

弘历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历历在目,雍亲王当即回复福敏:“就依先生之见,对他们要严加管教。”得到雍亲王允许,福敏任课之初,就为弘历兄弟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弘历日日早起苦读,寒暑无间。

弘历学习积极认真,反应敏锐机智,没多久就通读了《大学》、《孟子》、《诗经》等书。这天,福敏给他们出了作业,就出去见雍亲王了。弘历不一会儿就读完了书,赶紧握起毛笔,在纸上点点画画写起来。自从学会写字,他是乐此不疲,有空就要写几个字。他个子矮小,写字的课桌较高,书写不方便,就站立起身垫着脚写字。

正在这时,老师福敏回到了书房内。他看见弘历专心致志地在写字,悄悄走过去站在他的身后观察。弘历丝毫没有察觉到福敏站在身后,依然埋头书写,极其认真。他写了几个字,放下毛笔,活动活动手腕,然后拿起毛笔继续写。此刻,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侍从们端来饭菜,弘昼急忙喊:“该吃饭了,该吃饭了。”边喊边匆匆放下毛笔,等待吃饭。弘历却没有动,手里的毛笔一刻不停地继续写着。弘昼着急地喊:“四哥,吃饭了!”弘历仍然低头写字,似乎没有听见弘昼的喊声。

弘昼不耐烦了,跑过来说:“四哥,你怎么还不吃饭?”弘历这才抬起头,看着弘昼说:“这是上午的作业,吃完饭再写就是下午的事了,这样拖拖拉拉怎么能写好字呢?我听阿玛说,他们小时候每天都写十幅大字呢!皇爷爷还要亲自检查,谁写不完都不允许吃饭。”

“他们在尚书房,当然要求严格了,”弘昼撅着嘴说,“我们不过是王爷府,怎能跟皇宫比?”

弘历严肃地说:“不管在哪里我们都是皇室子孙,皇爷爷的话就得听,就得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将来好为国家社稷出力献策。再说,老师还没有来吃饭,我们怎么能够提前吃饭呢?等一等吧!”

一句话说得弘昼不敢言语了,过了一会儿,他望望弘历身后的福敏,眨着眼睛问:“老师,您也不想吃饭吗?”

福敏笑呵呵地说:“四王子学习刻苦,练字不辍,老师也深受感动。”

弘历听到老师福敏说话,不由得一惊,急忙转身,看到他正站在身后,忙说:“老师,弘历练习写字,没有注意您就在身后。”

“呵呵,这才叫废寝忘食,”福敏满意地说,“我在你身后站了多时,你却始终没有发觉,可见你用心之专。如此专心刻苦练习,何愁字练不好!”

听了老师夸奖,弘历忙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弘历才有今日进步。老师,您先吃饭吧!”说着,请老师坐到餐桌边,看到老师开始吃了,才与弘昼一起进餐。

弘历非常尊敬老师福敏,他即位后,福敏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弘历继续请他教授自己的皇子读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时,乾隆作《怀旧诗》,称他为龙翰福先生,诗中说:

忆年舞勺岁,皇考抡贤师。

即从师授经,讵惟习少仪。

循循既善诱,严若秋霜披。

背诵自幼敏,匪曰诩徇齐。

日课每速毕,师留为之辞。

以此倍多读,忠益平生资。

谁知童时怨,翻引老日悲。

不失赤子心,能无缱绻思。

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基。

第三节 循循善诱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弘历在学业上显露出了超人的才能。每每读书习字,他都能迅速背熟记牢,书写规整大方,越来越受到老师和父亲的关注和赏识。得意之余,弘历不免有点沾沾自喜,骄傲起来。

又到了初秋时节,王府内树木葱茏、花卉郁郁,各色鸟儿昆虫浅唱低吟,引得书房里读书的弘历和弘昼坐不住了。往年,他们都在这个时候钻到草丛里寻找蛐蛐,玩耍逗乐,可是如今却得坐书房,真是无聊。弘历已经对弘昼提议了好几次,放学以后去花园逮蛐蛐。他心想,我每日熟读经书,习练大字,样样完成得及时、认真,出去玩玩应该没什么。

这天,他完成老师交代的课业,趁老师不在,边起身往外跑边对弘昼说:“你写完了,就赶紧过来找我。”恰好福敏走过来,喊住他问:“你要去哪?”

弘历说:“我的作业做完了,要出去玩。”

福敏走到他的课桌旁,看他写完了字,又转身看看弘昼的课桌,还摊着笔墨没有写完字呢!他皱着眉头来到弘历面前,严厉地问:“弘历,字写完了,那文章背熟了吗?”

弘历抬起头,满不在乎地说:“文章早就背熟了,老师您不是也说我‘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吗?我读三五遍就背得非常熟练了。”说着,他大声背诵起来,“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

他还想背诵下去,福敏却打断了他的话,在他面前来回踱了几步,说道:“弘历,你背诵得非常熟练,可是你却没有领会‘仁’的真正涵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这是其一。其二,学无止境,固步自封,你刚刚领悟了皮毛,就自以为是,终究难成大才。”

弘历脸红了,他低下高傲的头,双脚在地上蹭来蹭去,不再言语。福敏拉着弘历坐下,意味深长地继续说:“孔子游泗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说明时间有限,应该珍惜。历朝历代成就事业的大人物,都是刻苦攻读、勤于思索的结果。我知道你聪明善学,难道就满足于现在的一点成绩吗?”

福敏边说边观察弘历的表情,知道他是个懂事上进的孩子,看他不说话,转身从书柜里翻出一本《辞赋》,交到弘历手里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准备下半年教你们学习的。现在,既然你已经熟读了我交代的作业,每天就多学点其他的功课。”

弘历接过书,虽然明白老师的苦心,却仍然心怀不满,他甚至不解地想,老师一定是怕我贪玩,用这个方法约束我。想虽想,他却什么也没有说,因为父亲对他们要求甚严,早就明白地告诉他们要尊敬老师,不能反驳老师。

从此,弘历的学业更重了。每天放学以后,福敏老师总是留下他,单独检查他的作业,并教授他更多知识和文章。半年下来,弘历学业大进,掌握了儒家经典的基础知识。由于课业增多,玩耍的时间更少了,弘历心中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一天傍晚,只有他和福敏老师坐在书房读书。他读完书,扔下课本就往外跑,福敏喊住他说:“书籍带给你学问,你应该爱护书籍。像这样扔来扔去怎么行?”他让弘历摆放好书籍再走。

哪想到,弘历积攒了多日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他冲着福敏喊叫:“摆放书籍是下人做的事,凭什么要我做?我就是不好好放,你能怎么样?”

弘历手迹

福敏愣了片刻,马上明白怎么回事了。按照常理,他绝对可以惩罚桀骜不驯、目无师长的弘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四王子,一直以来我都想给你讲个故事,可是一直没有时间,今天没事了,你想听吗?”

弘历最喜欢听故事了,尤其是历代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故事,他常常沉迷于他们超凡拔萃的事迹之中,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一听福敏说要讲故事,他的火气立刻消失不见,坐过来说:“老师,你是不是又要讲《史记》上的故事?我最佩服汉武帝了,开疆扩土,独尊儒术,两千年的帝业不都是模仿他吗?”史书是皇室子孙必须学习的课程,不过弘历年幼,还没有正式接触史书。福敏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讲述史书上的故事,进而启发他们对史学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福敏笑了笑,摇头说:“不讲他。讲讲前明的故事,你愿意听吗?”

“前明?”弘历一愣,他在家里可很少听说前明有什么典故,他虽然年幼,却也隐约觉察到前明与他们大清之间的渊源仇恨。不是吗?大清入关,夺取了前明的江山。时至今日,似乎这种仇恨还没有消除殆尽呢!皇室子孙自然对前明怀有异样的情怀。

福敏坦然地说:“前明的万历做了五十年皇帝,可是却很少临朝听政,为什么呢?他十岁继位,娇生惯养,任性妄为。当时宰相张居正辅政,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有为的君主,可惜适得其反,万历不但不积极学习,反而消极应付,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虚度岁月。他长大之后,才学浅薄,也就厌倦朝廷上富有学识的文官武将,不愿处理政事,据说竟然连续二十五年不临朝。可想而知,他这个皇帝有多不称职。后来的前明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天启皇帝更是有名的玩家,从小没有正式读过一天书,十六岁登基时几乎是个文盲;他还特别喜欢木匠工作,整日敲敲打打,制作木头房子、家具,简直可以说是木匠皇帝。有他这样的皇帝,国家遭殃,臣民遭殃,大好江山也就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这时,大清在辽东崛起,很快就击败了腐朽的明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大清帝国。”

弘历静静地听着,他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经历了祖先们征战沙场、创建帝业的英雄事迹,他渐渐入了迷,追着福敏问:“皇帝掌管天下,是天下人的表率,他们为什么那么讨厌学习呢?”

福敏笑着说:“问得好,他们讨厌学习就像你讨厌摆放书本一样,本来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事,因为厌烦变得复杂难办了。天下事一个道理,圣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今天摔课本,明天可能就会厌烦课本,后天就会不乐意学习了。这样下去,不就荒废了时光,辜负了你的聪明才智和你阿玛的殷切期望了吗?”

弘历明白了,绕来绕去,福敏在教导他勤恳学习,爱惜来之不易的今日生活。在大清入关前,别说严格地学习了,就连满文都没有正式创建,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学习儒家文化,以此来避免元朝蒙古人被驱逐的命运。蒙古人入主中原、统治天下后,将天下百姓划分等级,排斥汉文化,所以元朝建立仅仅一百多年,就被风起云涌的起义推翻了。幼小的弘历自然不明白这么多事情,不过他听说不读书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导致国破家亡,做事不注重细节,也会养成不良习性,对学习不利,他立刻说:“老师,弘历知道错了。”说着,他弯腰捡起书本,规规整整地摆放到书柜上,回头对福敏说:“老师,弘历喜欢听历史故事,您能再给我讲一个吗?”

“喜欢听故事容易,不过你要分析每个故事讲述的含意,你能做到吗?”

“能!”弘历兴奋地回答,“我听说‘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历史教会我们行为做事的准则,对不对?”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故事,也告诉我们许多经验教训。特别是帝王将相的经历,可以从中借镜治理国家的方法,非常重要,是皇室子孙必修的课程啊!”

就这样,福敏用诱导的方法耐心地教导弘历,不但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更加迷恋学习文化,可谓一举两得,教导有方。弘历认识到错误即刻改正,而且虚心求教,可见也是可塑之才。此后,师生两人经常在书房苦读苦学到很晚,两人谁也不叫苦喊累,专心探究文化知识、熟诵儒家典籍。

有一天,雍亲王来到书房视察儿子们读书的情况,福敏高兴地看着弘历,不无得意地对雍亲王说:“四王子天资聪颖,善学爱思,功课进展迅速。他虽然只有七八岁,却已经完成了十二三岁少年学习的课业了。”

雍亲王也很开心,谦敬地说:“多亏您教导有方啊!弘历得遇您这样的老师,也是他的福气。”

接下来,雍亲王开始检查他们写字读书的情况。弘历和弘昼先后背诵文章,一个背得滚瓜烂熟,另一个却背得七零八落,令人难以入耳。两个孩子又开始写字,弘历很快临摹了几幅大字,字字笔画恰当,结构匀称;弘昼也写了几个字,但显然没有弘历写得美观大方。雍亲王仔细地看完了,对他们说:“还是要好好练,当初阿玛读书写字,比你们可要严厉多了。你皇爷爷天天去尚书房督促我们,一刻也不敢耽误啊!”

弘历忙回答:“儿子们不敢怠慢,时时苦读求进步。”

“嗯,这就好。”雍亲王接着问,“弘历,听说你学习了史学经典,能够融通明白吗?这些东西可以以后学,现在要紧的是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要写作习文呢!”

“阿玛,”弘历说,“孩儿已经学会吟诗了,您看。”他把一张纸递给父亲雍亲王,上面写着一首七言诗,是他首次创作的。

第四节 七岁成诗

雍亲王接过弘历递上来的七言诗,仔细一读,不由得展颜微笑。他把诗递给福敏,说道:“鱼游池边水映柳,写得不错。”

福敏接过看了,也点头说:“嗯,好,四王子还没有学习如何赋诗作文,就能写出如此佳句,难得!”

弘历却不以为意地说:“阿玛和老师过奖了,骆宾王七岁作《咏鹅》,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他们才是天才诗人。弘历也七岁了,无法与他们相比。”

雍亲王本是个严肃急躁的人,平日很少谈笑玩乐,遇事容易着急,不善于控制情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经常反复无常。为此,康熙皇帝曾经批评他喜怒无常。为了改正这些缺点,也为了给父亲留下好印象,雍亲王不断修身养性,以图在争储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如今,不惑有余的他看到弘历好学求进,既聪明伶俐又不失稳重大方,性格远远超过当年的自己,确实有父亲康熙皇帝的风貌特色,心里顿感安慰欣喜。他满意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弘历、弘昼,阿玛今天清闲,带你们出去骑马怎么样?”

“好啊!”弘历和弘昼几乎同时叫着说,“阿玛要带我们去哪里骑马?”

“地方多的是,”雍亲王说,“只要你们有胆量,就送给你们每人一匹马。”

兄弟俩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匆匆收拾书桌,跟着雍亲王来到王府马厩。清朝本来是在马背上出生壮大,入关几十年后,很多人安于享乐,早就懈怠了马上功夫。不过雍亲王却一直不敢忽视,极其认真地养育马匹,骑马射猎,样样都能在行。他经常陪伴父皇去热河行围,没有这些本事怎么行呢?

父子几人来到马厩前,每人挑选一匹马,命下人牵着走出王府。府门外大街上,午后的余热炙烤着大地,久久不肯散去。这是伏天最后的日子了,知了疯狂地叫着,似乎在做最后的挣扎,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才传来一两声有气无力的叫卖声:“香丝儿——麻糖哩——”“谁要贴饼油条麻花儿啰——”

弘历和弘昼都不会骑马,他们紧跟在父亲身后,不知道要去哪里。雍亲王走出府门,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们都不会骑马,就乘坐马车跟着我吧!马匹让下人骑过去。”

究竟要去什么地方呢?弘历好奇地问:“阿玛,我们要去哪里?”

“去了就知道了,”雍亲王以难有的得意神情说,“北郊有个园子,是你皇爷爷赏赐给我们的。阿玛修缮了几年,今日带你们去看看,顺便在那里骑马练射。”

原来是去园子游玩,弘历和弘昼二话不说,高兴地登上马车,跟随父亲奔北边而去。

雍亲王说的园子正是圆明园。康熙五十年的时候,园子被封赏给雍亲王,作为他王府的花园。几年来,雍亲王命人多次修建,圆明园已经颇具规模,宫殿亭台,水榭画舫,一应俱有,成了居住观赏的好去处。

他们来到园中,弘时已经赶到了,他正指挥下人们搬运东西。雍亲王走过去,不解地问:“弘时,你忙什么呢?我让人传你一起前来,你怎么自己提前来了?”

弘时十五六岁了,年长弘历、弘昼七八岁,所以很少与他们一起玩耍。他性情古怪,喜欢标新立异,不服管教,不喜欢读书,尤其迷恋死亡游戏,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死了,让人们去吊唁他。为此,雍亲王常责备他,可是他我行我素惯了,什么话也听不进去。

听见父亲责问,弘时淡淡地说:“园子修好了,就要进来住,我搬家呢!”

“你……”雍亲王见他对自己不理不睬,而且擅自搬家占房,怒从心底起,举起手掌就要打他。弘历忙过来说:“阿玛,三哥说得有道理,园子修好了就要进来住。今天是个喜庆日子,阿玛不要动怒伤了家人和气。”

雍亲王指着弘时说:“听见了吗?还不如个稚童懂事。”说着,他唤来王府大管家,安排说:“园子各处如何居住早就分派好了。弘时,你不要着急,跟着管家去你的房间吧!看完了赶紧回来,阿玛要带你们观赏园中景色。”

弘时也不辩解,带领下人跟随管家走了。雍亲王轻声叹息一下,带着弘历和弘昼练习骑马。过了半晌,雍亲王再次派人催促弘时,才见他姗姗而来。父子几人在园林师傅和诸位幕僚宾客的陪伴下,逐一欣赏园中景致。

缂丝乾隆御笔朱竹画

园中不但建筑美观,还有山水湖泊,自然天成,风光潋滟。其中园子前后各有一湖,称作前湖后湖,湖中长满碧荷,岸边停泊画舫船只,颇有江南风味。雍亲王边走边说:“此地气候温凉,酷暑也不热,很适合居住。”

他们来到一处房舍,见房舍凭石而立,好似一个天然石洞,众人不觉拍手称奇,议论说:“这个地方奇特,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石府”、“石屋”、“石洞”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站在后边的弘历突然开口说:“我听说有‘洞天福地’一说,为什么不就此取名呢?就叫做‘洞天福地’多好。”

大家听此,默念片刻,都说:“洞天福地,好,这个名字好。”

雍亲王觉得弘历能够显露才华,十分欣喜,他想想说:“就叫‘洞天福地’吧!此地清凉安静,以后你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学习。”日后这里果然成了弘历兄弟读书的地方。

跟随雍亲王观园的都是文人雅士,他们边走边谈,有人还不停地吟诵诗文。转到园子西边,不远处的西山赫然在目。弘历看着园中湖水与西边的青山相互映衬,水里的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与天空飞过的鸟相映成趣,也想起几句诗词,随口吟道:“湖光山色相映照,游鱼翔鸟嬉水藻。”接着,他继续吟咏,转眼间竟然完成了一首七言诗。

弘历几句吟诵,博得众人齐声喝采,无不叹服地说:“四王子天资聪睿,才思敏捷,小小年纪能吟诵如此诗句,了不起。”

从此,弘历七岁能诗的美名传扬开,不管在雍亲王府还是在其他场合,这位小皇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快地,弘历在康熙近百位皇孙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祖父康熙的夸赏,他的生活与命运出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这一切还得从他父亲雍亲王蓄意争储说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