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僧祐师收勰为徒

梦摘彩云:刘勰传 作者:缪俊杰 著


三、僧祐师收勰为徒

僧祐虽然是上定林寺的住持,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却没有什么架子。他在大殿东侧的禅房(也是他的办公室)门前迎候这位青年的到来。

小僧带着刘勰来到殿前,僧祐双眼微闭,双手合十,行见面礼,表示欢迎。

僧祐礼毕,便抬起头看了看这位来访者。僧祐记忆力极强,他一眼就认出,这位已经长成七尺男儿的青年,正是七八年前在京口遇见的少年刘勰。于是便笑着说:“呵,你是刘勰呀!我想起来了,永明年间我随法颖大师到京口‘讲律’,你母亲带你来听讲。‘讲律’结束后,你母亲还带你来同我见面,向我介绍了你的情况,说你是一个从小爱读儒书的少年……”

刘勰作揖行礼之后,才敢抬起头看僧祐。他睁大眼睛看了看,只见僧祐穿着绛紫色僧服,慈眉善目,身体比以前发福多了,便恭维道:“大师万福,大师万福!”

僧祐随即把刘勰引进他的禅房。他的禅房除了一张坐床,一台书案,还有四壁图书,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书房。

僧祐让刘勰坐定后开始寒暄,聊起家常。僧祐问道:“你母亲她好吗?”

刘勰听到僧祐问及母亲情况,便忍不住眼泪簌簌往下流,答道:“我母亲三年前已经过世了。我丁忧已满。”

僧祐听后很是同情。他看见这位青年可怜兮兮的样子,便关怀地问:“你这次到建康来,有什么事吗?”

刘勰听到僧祐主动问他,眼泪又禁不住往下流,说道:“我的父母都不在了,外祖父也不在了,已经无依无靠。这次到建康是想投奔大师,不知大师能否收我为徒弟?”

僧祐看了看这位青年,见他虽然清瘦,但他的眼睛充满睿智。想起当年听说他“笃志好学”,立即对他产生好感。

僧祐想,面前的这位青年说要投奔我,但他来干什么呢?

僧祐当时并不感到为难。一个寺院住持,要安排个把人,小事一桩。寺庙里有的是活计,不入佛而做其他杂务的人很多。当时寺庙是个大社会,寺庙有丰厚的产业,有千百奴仆。当时到寺庙求出路的有两种人:一是皈依佛门。皈佛就是剃度之后穿上袈裟尼服成为和尚尼姑,是佛寺里的一员,每天忙于念经侍佛,法轮轻转。另一种就是做“白衣”。不穿寺服只为寺庙里做事务。因为当时寺院也经营田产、高利贷等等,做了“白衣”就可能派出去收租、催债,也可以在寺里抄写经书,做文案工作。

刘勰拜见僧祐时,并未表明自己入佛之意图,僧祐便说:“我记得你母亲说过,你酷爱读书,专攻儒家学说,我这里藏有各种儒家典籍和佛教经书,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你就在这里读书吧!”

刘勰当时并无入佛之意,便说:“谢谢大师,我愿意跟随大师读书,学习佛律佛典。”

僧祐又看了看这位青年,觉得他很真诚,便说:“好吧,你就留在定林寺,一边读书,一边学律,怎么样?”

刘勰听了十分高兴,忙答道:“谢谢大师!我早就听说您是‘大精律部,有励先哲’的大师了。我能跟着您学律,那是我的幸运,谢谢大师栽培。”

僧祐随即答应刘勰的请求,收下他居住在定林寺,并交待管事务的僧人,安排刘勰住进“白衣”们居住的房里。

刘勰投奔僧祐住进定林寺,成了寺内一个“白衣”,过着白衣们那样俭朴的生活。

刘勰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有吃有喝,身体长得白白嫩嫩的。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刘勰觉得在这里白吃白喝,心里有点儿过意不去。有一天,刘勰去拜见僧祐,求情似的对僧祐说:“师父,我见寺内大家都在忙,我在定林寺白吃白喝,怪不好意思的,能不能安排我做些事呀?”

僧祐笑了笑,看着刘勰,问道:“你能做什么事呀?”

刘勰壮着胆子回答道:“这些年我奉侍老母,一边读书,一边忙生计。我没有学到别的手艺,但学会了写字抄书,在京口的儒学馆里帮人抄过几年书,他们说我的毛笔字写得不错!”

僧祐听说刘勰能抄书,便把他叫到书案旁。

书案上放有绢纸和毛笔。

僧祐说:“你说能抄书,你写几个大字,抄一页书我看看。”

刘勰走上前去,拿起毛笔写了几个大字“暮鼓晨钟”,又拿起小楷毛笔抄了一页书。写毕便递给僧祐,说道:“师父,您看看我写的这些字行不行?”

僧祐接过刘勰写的几个大字和一页小楷看了看,点头称道:“不错,不错。‘暮鼓晨钟’这几个字很难写好,你能写得这样工整,笔画布局也很得当,真不错。这样吧,从今以后你就留在寺院藏经楼里抄书吧!”

第二天,刘勰便被寺院里的一个老僧带到了藏经楼里。

刘勰进到藏经楼一看,简直惊呆了。他看见那一排排书架放满了经书,排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真不愧为“藏经楼”!

刘勰看到那么多书高兴极了,脸上泛起了喜悦的笑容。从这天开始,刘勰就在藏经楼跟一批文士一起做起了抄书的活儿。老僧分给他一本书,不几天就抄好了,接着又抄了一本。

刘勰的记忆力很好,每抄一本,他都记在心上。他一边抄录经典,一边读经书,对佛经也产生了兴趣。

佛经经典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刘勰从经书里了解到: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信徒,信佛者大有人在,上自皇帝宰相朝廷显贵,下至各地的方伯县衙命官都以信佛为荣,与佛徒交往频繁。然而佛教经典卷帙繁多,义理艰深玄奥,戒律细密苛严,修行长年累月,仍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或畏难而止。刘勰他们把佛经抄得工工整整,让人看得清看得懂,这也是给信徒的福祉。

僧祐鼓励人们信佛,但不一定要入佛。僧祐大师从二十岁剃度入佛门已经二十多年了,他悟出了许多佛道。他想到,许多人想学佛,但又难以入流,是因为佛经博大精深,而且很散乱。僧祐是个心存大志的人,因而决心率定林寺能人学士整理经藏,拿出一些完整的版本来作为教本。他还对众人宣讲:“一念修行,法身等佛”,“一念若悟,众生是佛”,“一悟即知佛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等等。僧祐诵佛讲律,让佛徒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勰在定林寺经常听僧祐讲佛,便问道:“师父,您说一悟即知佛,我可不可以只学佛理,不出家入佛呀?”

僧祐答道:“学习佛理不在出家不出家,不出家同样可以修行,同样可以精通佛理,修行之人也不必皓首穷经。”

刘勰听僧祐这样说,心情开朗多了。因为他是个有大志之人,一心想着“建德树言”,为儒家注经。他的志向不在佛。自己是为生活所迫,依靠僧祐居住在定林寺的,但不想皈依佛门。他想自己从小崇尚儒教,何必投身佛坛,匆匆入佛呢!

刘勰就是不吐入佛的话。他又鼓起勇气问道:“僧祐大师,我只想跟您研习佛理,不做别的,是否可行呀?”

僧祐看出刘勰不想入佛的心思,慨然答道:“彦和,我知道你从小笃志好学,另有所冀。你可以跟我在一起学律学,也可以做些佛理方面的事,不入佛也是可以的。”

刘勰听僧祐大师说出这样的话,心里宽慰了许多,便说:“师父,我就跟着您学佛理,此外还可帮您做些事情。”

僧祐最近招募了一些精通佛理的学人,为藏经楼整理佛经,编写佛经编目。他问刘勰:“我看你对佛理已经入门了,是否可帮我去整理佛经呀!”

刘勰当即答应:“可以,可以。”

刘勰在藏经楼抄经书,已经抄了两年,对佛经佛理也有了不少知识积累,于是便开始帮僧祐进行整理佛经的工作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