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不婚娶另有隐情

梦摘彩云:刘勰传 作者:缪俊杰 著


四、不婚娶另有隐情

光阴荏苒。刘勰在定林寺藏经楼抄书抄了两年。两年来,抄书人中也有了不小变化。“白衣”中有些人剃度入佛;有些人离寺还俗,回家乡结婚生儿育女。各人都纷纷找出路了。

僧祐很喜欢刘勰。把刘勰收留在定林寺,并没把他当成一个“劳力”使用,而是更关心他的前途。他看到刘勰这个青年才智过人,在整理经书时很认真、很用心,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对他十分欣赏。可是有些人到定林寺后初时还能安心做事,过了一段时间就跑了。

刘勰能在定林寺待下去吗?待在定林寺会不会耽误他的前途呢?

僧祐想试探一下刘勰有什么想法,便问道:“刘勰,你到定林寺已经两年多了,年纪不小,按理不入佛便应该回家乡婚娶成亲了……”

僧祐等待刘勰的回答。

刘勰一时不语。

其实,刘勰对这个问题早有思想准备,现在听到师父这样问,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师父,这件事我已想过了。我向师父学习,不婚娶,一辈子住在定林寺集中力量做学问!”

僧祐听到刘勰这个回答,心里有些纳闷,说:“你这个后生入寺短短两年,怎么连我不婚娶的事都知道呀!”

僧祐这里所说的“不婚娶的事”,是指自己青年时期逃婚的事。僧祐也是三吴人氏,来自俗家,青年时有过一次逃婚的经历。《高僧传·僧祐传》里这样记载:僧祐“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寺,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这里记载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僧祐十四岁的时候,家里父母秘密地为他相好一个女子欲定婚事,僧祐听到这个消息后,拒绝婚娶,立即逃到定林寺投靠了法达法师。法达法师是个戒律精严的人,是法门栋梁。后来,僧祐又跟随法颖法师学律,在法颖法师的教导下,竭思钻研佛学,不论白天黑夜都在努力钻研。用今日话说,僧祐“一心扑在佛学事业上”,于是对“律部”理解精深,二十岁就正式成为剃度佛徒了,逐渐成了定林寺的住持,成为“大总管”。

刘勰从僧祐逃婚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刘勰懂得了“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的道理。他想,要对一门学问有高深的造诣,就必须全心全意地去钻研,去探求,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旁事他骛。刘勰到定林寺后决心要向师父僧祐学习,全心全意做学问。他年至二十因为“丁母忧”耽误了婚事,今又到了定林寺,虽然没有入佛事佛,但这里佛徒们都没有婚姻,这样的环境无形中也使刘勰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学问。刘勰下定决心向僧祐学习,成为一个“独身主义者”了。

刘勰一生未婚娶之事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后来的研究者中,有人说刘勰因为“家贫未婚娶。”有人说主要原因是受佛教条律的影响。各有其理,但都不完全。“家贫”之说,难以服人。如果说仅仅因为“家贫”不婚娶,那么刘勰从定林寺出来之后,做了中军将军萧宏的“记室”,是个很吃香的皇室“大秘书”。接着又做到了“县太爷”,找个老婆还不容易?后来甚至当了太子的“舍人”及掌管宫中保卫工作的“步兵校尉”。官不小了。可是他终身未娶,主要原因恐怕是受僧祐的影响,“独身主义”的人生观在起作用!这个悬念,只能让以后的研究者去解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