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之枢纽

《文心雕龙》探疑 作者:万奇,李金秋 编


文之枢纽

原道 第一

[提示]本篇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内涵,二是“自然之道”的性质。

[辨疑]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内涵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各家对这句话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关键在于一个“德”字。

第一种意见,释“德”字说:“德,原为德行,此处指文的性能和意义。”该句译为:“文章的意义真是大呀!”

第二种意见,释“德”字说:“德: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的形、声、情。”译该句为:“文章的属性是极普遍的。”

第三种意见,释“德”字说:“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译该句为:“文的存在和功用是多么广泛普遍啊!”

第四种意见,释“德”字为“‘道’的运动表现形式”。译该句为:“作为‘道’的形式表现的‘文’,渊源是深远的。”还有一位学者虽亦释“德”字为“文是‘道’的体现”,却译该句为:“文作为道的体现,其意义是很重大的。”

此外,则有较多的学者兼采各说之长,形成了一些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的见解,释“德”字为“性质、意义”,为“功能、意义”,或为“特点、作用”等等。

查“德”字在我国古籍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文心学者们为求其确解,虽辗转考证,力求有所本依,却见仁见智,而莫衷一是,甚或每有以辞害意的情况。因此,笔者以为,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固然要精慎于考训,以得其本意,惟却不能仅赖于此。把有关词语置于特定语境之中,考究其上下文意,及其与全文主旨的关系,再结合必要的训释以参证之,或许是比较稳妥的。

从“德”在《原道》篇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不宜把它释为“性能”、“意义”、“功用”等意;而“存在”和“属性”,用一位学者的话说:“似道着了一点机缘”;比较恰切的解释,则是“德”字为“道”的运动表现形式,其中亦可包含“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原道》篇全文主旨在于论述“文”本源于“道”,而并非阐发“文”的“性能”、“意义”、“功用”。

第二,《原道》篇第三段论及了“文”的功能,而“文之为德也大矣”一句,则是全文第一段的首句,与第三段之意无直接关系。

第三,《原道》篇起首第一段,着重阐述“文”的由来以及其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割的联系,论证了“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纵向来看,“文”与“天地并生”,渊源深远;横向来看,“旁及万品,动植皆文”,既有形文、声文,又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人文。这岂不是都在说明“文”作为万物皆有的属性,存在于万物之中,乃是万物之本源的“道”的运动表现形式吗?

第四,从训诂角度讲,亦可获取释“德”为“属性”、“存在”和“运动表现形式”的根据。如《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老子》:“道生之,德畜之”;宋人苏辙《道德真经注》:“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这些说法,都是足资作为释“德”为“存在”、“属性”、“运动表现形式”之佐证的。又何况《辞海》还直接把“德”字解作“事物的属性”和“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性质”呢!

二、“自然之道”的性质

《原道》篇所论“自然之道”,就是《序志》篇中“本乎道”的“道”。“道”作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术语,从古至今,多有不同解释。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各家之说亦莫衷一是。仅就其性质而言,即有十余种不同的见解,如儒道说、佛道说、易道说、自然之道说、自然法则客观规律说、自然之道与儒道不矛盾说、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理念或绝对精神说、哲学上的二元论说、神秘的超自然存在说等等。应当说,这种现象是《文心雕龙》研究深入发展的表现,是文心学者们呕心沥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但从思想方法、研究方法角度讲,似乎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缺陷和不足。多年来,由于社会历史诸多方面的原因,多有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思维模式,评价学者及其学说,特别是评价古代和外国的学者及其学说,总要给他们冠以特定的“头衔”,甚至给以这种主义或那种主义的“封号”。这自然不能一概厚非。“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学者和学说,确实是有的。但在千秋百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也每有“亦此亦彼”、“亦是亦非”的学者和学说,对他们的评价就不必下一个“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结论。

刘勰的思想、观念、世界观、文学观和文章观是比较复杂的。说他是儒、道、佛的哪一家,在他的论著和经历中,都不难找到相应的根据。仅以《原道》篇而论,刘勰所说的“自然之道”,是从道家那里学来的。《老子》中说:道为“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道法自然”;《庄子》中说:“道恶乎往而不存。”而“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彩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之论,则显然是儒家教义,更何况刘勰还给孔子以“独秀前哲”的高度颂赞,全文中有二十余处说法,原自于“仲尼翼其终”的《易经》呢!至若“神理”、“太极”、“玄圣”、“自然”等词语,虽非某一家所专有,却亦每每为佛教信徒所习用,更何况刘勰还曾是在定林寺研修多年的佛教徒,最后仍又皈依佛门呢!

在儒、道、佛三家中,刘勰固然有所宗主,但他毕竟是三家兼而有之。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中说:“达一先生在《文统之梦》里,因刘勰自谓梦随孔子,乃始论文。而后来做了和尚,遂讥其‘贻羞往圣’。其实是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刘勰亦然。”这是非常符合历史实际的。刘勰本人即主张“擘肌分理,惟务折衷”(《序志》),“弥纶群言,研精一理”(《论说》),而今人却偏要让他“非此即彼”,归属一家,这未免削足适履,强人所难了。

进一步说,刘勰在《原道》篇所谓的“道”究竟是唯心的,抑或是唯物的呢?

笔者以为,刘勰所谓的“道”,既有唯物成分,又有唯心因素。

刘勰说:

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刘勰所论及的上述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据此,说他具有唯物成分,不是恰如其分,理所当然的吗?

刘勰又说: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

对这两段话,无须再加解释,其唯心因素是十分明显的。刘勰把神奇的传说、迷信的占卜,都视之为“道”的内容,这就使曾被作为自然现象解释的“道”中,混进了唯心的“神理”,它的性质不再是单纯的了。“自然之道”变幻成了“神理”,神理也就成了“自然之道”。在这种情况下,囿于一偏,持“非此即彼”、“非是即非”之见,并没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贤哲的思想、观念、世界观,唯心因素与唯物成分相混淆。如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被马克思主义者视为唯物主义者,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辩证地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相反,人们一般把他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来看待,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却指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他“比起近代科学家来是一个更加坚决得多的唯物主义者。”由此可见,绝对化的“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观点,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混淆的情况,犹屡见不鲜。而今之《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完全没有必要给刘勰戴上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帽子。以他的论著为依据,做具体分析,阐明其是非、正误,才真正是客观、公正的。一位文心学者说,刘勰“似乎什么家、什么论都有一点,但又不全是,他是自我一家论”。这说法好像简单了一点,实则却有深刻的内涵,值得思考、品味。(林杉 钱淑芳 执笔)

[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眇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为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燿,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