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表现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
诗歌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结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古典诗歌形式采用逐句分行和押韵,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歌这种抒情性文体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人类早期的诗歌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这个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诗歌文体的抒情性和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的构成。
《讽刺诗集》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32年
作者:贺拉斯
作者国籍:古罗马
体裁:诗歌
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公元前65~前8),通称贺拉斯,是古罗马杰出的讽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在创作的早期,完成了《讽刺诗集》,又称《闲谈集》。
诗集共分2卷18首,主要讽刺古罗马社会的风俗。作品继承了古罗马讽刺诗的部分传统,但讽刺诗中缺少政治色彩,主要进行道德说教,以闲谈形式嘲笑吝啬、贪婪、欺诈、淫糜等各种恶习,并对中庸之道和合理享乐进行了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暴发户的炫耀、寄生阶层的追逐遗产和金钱、社会的淫糜、投机讹诈、生活腐朽等现实现象。也同时体现出作者中庸小康和伊壁鸠鲁式的享乐主义思想,反映了奴隶主小土地所有者的理想。
延伸阅读
贺拉斯认为诗的任务是禀承神旨指导人生。在模仿自然时允许虚构,但需合乎情理,切近真实,“虚构的目的在引人欢喜”,“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诗人“应当日夜把玩希腊的范例”,应到生活和习俗中寻找真正的范本和吸取忠实于生活的语言,要发现人的类型和共性,并创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可沿用传统题材,描写趋于定型的人物。
整个作品整体效果鲜明,体现出一种“统一和协调的美”。作者不忽视内容,更注意形式的完美。形式与语言的仔细推敲,对文艺复兴,特别是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变形记》
成书时间:公元8~18年
作者:奥维德
作者国籍:古罗马
体裁:诗歌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在被流放期间根据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改编完成了《变形记》。
全诗包括大小神话故事350多个,以时间为顺序,以变形为线索,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神话整体。用宇宙的创造、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三大部分叙述了从开天辟地开始,到宇宙由混沌变为有序及各神之间的争斗。他们通过变形来袭击敌人或躲避敌人的迫害。
14世纪伦巴底学院所有的《爱的艺术》手稿插图,奥维德著。
《变形记》最后还讲到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和古罗马的建立,讲述了凯撒遇刺变为星辰和奥古斯都顺应天意建立统治的故事。
《变形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大集合。成为后世作家、艺术家创作取材的源泉。
15世纪出版的哀体诗《爱情诗》首页,奥维德著。
《云使》
成书时间:公元350~472年
作者:迦梨陀娑
作者国籍:印度
体裁:诗歌
梵语古典文学时期是印度上古时期文学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是迦梨陀娑(约公元4~5世纪)。长篇抒情诗《云使》是迦梨陀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作品选录
从窗棂中逸出来的薰头发的香气使你更加丰腴,/家孔雀也以舞蹈作礼表示戚谊,/印着美女脚底胭脂的楼台飘散花香,/你看到这富丽景象便会失去旅途的倦意。
湿婆的侍从看到主人颈色,怀着敬意望你,/你就前往三界之主乌玛之夫的福地去;/香河的含有青莲花粉的风吹拂那儿的花园,/风里还有水中游戏的少女的脂粉香气。
云啊!如果你到摩诃迦罗为时尚早,/就一定要等候太阳从眼界消失,/充当了祭湿婆的晚祷的尊贵乐鼓,/你的低沉的雷声将获得完美的果实。
——节选自《云使》
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在流放地的思乡之情。药叉因管理的花园被野象所毁,主人财神俱毗罗把他流放到山中。极度思念妻子的药叉便托雨、云带口信给妻子:他想象着走向北方的路途中的自然风光及财神居住的地方和自己的家。想象到妻子的忧伤,并叙述自己思念妻子的哀愁,告诉妻子不久就可团圆。
诗人用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语言,吐露了自己对妻子的迷恋,寄托了自己的哀思。诗中,短音节与长音节的交替使用,也体现出作者在韵律方面的独特之处,开创了缓进体格律的先河。
《鸠摩罗出世》
成书时间:公元350~472年
作者:迦梨陀娑
作者国籍:印度
体裁:诗歌
《鸠摩罗出世》取材于印度古代战神室犍陀的神话传说,是迦梨陀娑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诗共分17章,第1至8章,叙述大神湿婆和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恋爱和结婚的故事:天上的群神恳请大神湿婆娶妻,让他生一个勇武的儿子去征服恶魔,湿婆在雪山修行,几经波折,终于与乌玛成亲。第9章以后,叙述湿婆的儿子鸠摩罗的诞生、成长、锻炼以及如何降伏罗刹而成为战神的故事。从表现上看,《鸠摩罗出世》写的是神仙世界,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人间的苦乐。
整部作品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充分肯定,揭示了只有通过谦卑、忍辱和苦行等的磨炼,才能真正赢得善的力量,真的自由和善的制约相结合才能摆脱恶魔的侵扰。
图为公元6世纪的1.8米高的雕塑——神圣恒河的拟人形象迦梨女神,迦梨陀娑的名字是一个复合词,“迦梨”是一个女神的名字,“陀娑”意为奴隶。传说他本是孤儿,后与公主结婚,公主耻其低贱,他遂向迦梨女神祈祷,终于变成伟大的诗人,于是他取名“迦梨陀娑”,表示不忘女神恩典。
《万叶集》
成书时间:公元8世纪后半叶
作者:大伴家持等
作者国籍:日本
体裁:诗歌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集的作者十分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
诗集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前半叶,共20卷,4500首。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民谣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民谣主要指口头广为流传的民歌,包括《东歌》和《防人歌》。此外还有两首倾诉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的《乞食者歌》。
诗集在形式上主要为长歌、短歌和旋头歌3种。因当时日本没有文字,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的。但它摆脱了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它的格调深厚真挚,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桂本《万叶集》(表纸绘) 16世纪前半叶 朝鲜
《特里斯丹和伊瑟》
成书时间:12世纪中叶
作者:佚名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特里斯丹和伊瑟》是取材于大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说而创作的叙事诗,是一部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之一。
特里斯丹骑马图
诗歌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康瓦尔国王马尔克派他的外甥特里斯丹去爱尔兰替他向爱尔兰公主伊瑟求婚。伊瑟的母亲答应了婚事,特里斯丹随即迎接公主回国与国王成亲。伊瑟的母亲准备了一种能彼此相爱的魔汤,让新人在结婚时喝下。但途中,伊瑟与特里斯丹产生了爱情,饮下魔汤。尽管伊瑟逃不脱嫁给国王的命运,但是在与国王成婚后,特里斯丹和伊瑟仍深深相爱。国王发现后,将他们赶出了宫廷,并对他们进行了种种迫害,但最终不能遏止他们的爱情。两个有情人最后都悲惨地死去。
作品真挚感人,表达出了爱情至上论,即爱情比生死更为强烈的主题思想,对封建的婚姻和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因此成为当时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中世纪的法国农村一景
图的右下角是一位四处漂泊的游吟诗人,特里斯丹和伊瑟的爱情悲剧最初就是由13世纪初一位不知名的法国行吟诗人讲述的。
《玫瑰传奇》
成书时间:13世纪
作者:洛利斯
作者国籍:法国
体裁:寓言诗
纪约姆·德·洛利斯(约1200~1240)是中世纪法国诗人,他创作的《玫瑰传奇》是城市文学中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寓言诗。作品一问世,立即在法国引起了一阵模仿风和寓言文学热。《玫瑰传奇》被誉为古法语文学中唯一的“经典”,其魅力历经几个世纪而不衰。
《玫瑰传奇》的插图
作品分上下两卷,共1.8万行,作者完成上卷后去世,下卷由让·德·墨恩续写完成。诗歌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作者20岁时做的一个梦。诗人梦游花园时爱上一朵跳舞的玫瑰,但妒忌、危险、谣言及其打手监护着她,使他不能接近。对玫瑰朝思暮想的诗人在爱神、美丽、谦恭、青春、欢迎等的支持下,发动文雅、慷慨、直爽、怜悯、大胆等,经过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得到了玫瑰。
诗歌采用寓意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拟人化和具体化,表述细腻而抒情,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者这种寓意和讽刺的风格也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
《神曲》
成书时间:1307~1321年
作者:但丁
作者国籍:意大利
体裁:诗歌
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神曲》是他在流放最痛苦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它是近代第一部用意大利文写成的伟大诗篇,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诗歌大意是:作者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圣女贝阿德丽采让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他走出绝境。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这里的亡魂经过焚烧,断除孽根后,可以升入天堂。然后,圣女贝阿德丽采又引导他游历了九重天堂,生前正直行善的人在这里享受着永远的幸福。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全诗结构严密而完整,采用三韵句,并运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写成。它揭露了当时教会的贪婪腐化、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和市民的贪财好利等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但丁的小舟德拉克洛瓦法国
此图描绘了《神曲·地狱篇》中的一节,表现了但丁(戴红头巾的男子)同维吉尔乘小舟渡过地狱之湖时,受到永久惩罚的死亡者企图爬到小舟上的情景。
《歌集》
成书时间:1349年
作者:彼特拉克
作者国籍:意大利
体裁:诗歌
弗兰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著名的抒情诗人,享有“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歌集》主要是他歌咏恋人劳拉的诗篇,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
诗人在圣·凯拉教堂偶遇美丽的劳拉,一见钟情。劳拉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和创作灵感的源泉。在诗中诗人描写了热恋的种种欢愉的感受,又无法摆脱禁欲主义思想的束缚而带来的罪恶感和恐惧心。劳拉去世后,诗人宣泄失去恋人的悲痛,寄托哀思,并描绘劳拉在梦境中安抚自己的柔情。诗人把劳拉看成是人文主义者理想的美与爱的化身,刻画出爱情中的幸福和欣慰,与失去恋人时的失望与痛苦,使爱情诗更接近生活现实。这也体现了诗人大胆歌颂爱情、蔑视封建道德、热爱生活的新的世界观。
彼特拉克像
《歌集》是用意大利文写成的366首抒情诗,大部分是十四行诗。它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道路,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诗体。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坎特伯雷故事集》
成书时间:1400年
作者:乔叟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杰佛里·乔叟(1340~1400)是英国中世纪诗人,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在他创作的成熟期,完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乔叟(右上角)与他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手稿中的一页。
该作品叙述了一群朝拜者去坎特伯雷途中所经历的故事。由骑士、僧侣、商人、匠人、医生、农夫、家庭主妇等组成的朝圣者一行31人,会集在伦敦一家小旅店,客店主提议在往返途中每人各讲一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寞。他们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爱情、魔术和骑士探险传奇、宗教和道德训诫故事、喜剧或滑稽故事、动物寓言等几类。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新兴市民阶级的生活理想和政治要求。同时也以诙谐、滑稽、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种种人性,表现出对英国中世纪封建思想习俗的反叛。
《坎特伯雷故事集》在人物塑造、叙事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独创性,尤其是双韵诗体的运用,为英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乔叟也成为英国的文学语言和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
《疯狂的罗兰》
成书时间:1516~1532年
作者:阿里奥斯托
作者国籍:意大利
体裁:诗歌
卢多维柯·阿里奥斯托(1474~1533)是意大利诗人。他以查理大帝同穆斯林教徒的大战为背景,以骑士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为素材,历时30年创作完成其代表作《疯狂的罗兰》。
全诗共46首,4800余行。查理大帝把安杰丽嘉许配给罗兰,但安杰丽嘉在混战中出逃。罗兰走遍天涯海角,历经种种惊险,追寻安杰丽嘉,后来获悉她同穆斯林教徒勇士梅多罗结了婚。他因痛苦和绝望而发疯。骑士阿斯托弗游历地府、天堂、月球之间,他从月球上捡回罗兰丧失的理智,使他恢复正常。这部长诗情节曲折离奇,富有神话色彩,悲剧与喜剧交融,展现了男女青年克服不同宗教信仰和艰难险阻而热恋的勇气。
禁欲主义
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那些实践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断地追求这种生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在一种较为讽刺的语境之中,禁欲主义也许包含着一些类似于自我侮辱,对肉体的仪式性惩罚,或者对欢愉的严厉克制。不过,“禁欲主义”这个词却并不一定指这些消极的涵义。
全诗内容丰富而不混乱,结构严谨巧妙。作品体现出对中世纪宗教偏见和禁欲主义的批判,对爱情和英勇行为的歌颂,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宏大和谐的艺术杰作。
《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成书时间:1572年
作者:卡蒙斯
作者国籍:葡萄牙
体裁:诗歌
路易斯·瓦斯·德·卡蒙斯(1524~1580)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文学家,1570年完成了以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远航印度的事迹为背景而作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达·伽马到达印度
全诗长达9000多行,共分10章,描写达·伽马率领船队作探险航行。天神维纳斯和马尔斯愿意帮助卢济塔尼亚人,也遭到尼普顿和巴克科斯妒忌、反对。船队在蒙巴萨人的袭击中脱险后,巴克科斯煽动尼普顿掀起风暴,企图使达·伽马的船队覆没。在维纳斯的帮助下,卢济塔尼亚人战胜风暴,到达加莱克特。回国途中,维纳斯命仙女告诉他们宇宙的构造和葡萄牙的未来,并一路保护到里斯本。诗作内容丰富,揭露了官场的时弊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歌颂了卢济塔尼亚人的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被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模仿希腊、罗马的古典史诗,但韵律多变,语言丰富,文字优美,奠定了葡萄牙语言的规范,诗人因此被誉为语言大师。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成书时间:1575年
作者:塔索
作者国籍:意大利
体裁:诗歌
托夸多·塔索(1544~1595)是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运动晚期的代表。他以11世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为背景,创作了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这部作品成为他的代表作。
长诗计20歌,讲述戈特弗里德·布留尼统帅十字军从回教徒手中夺取耶路撒冷的故事。他统帅十字军围困圣城耶路撒冷。以萨拉丁诺为首的回教徒,借助魔力,使他们处于困境之中。在神明的庇佑下,布留尼破除魔法,经过血战,占领了耶路撒冷。长诗贯串着十字军骑士跟回教徒女战士的爱情线索,揭示了人性和爱情的力量超过了宗教信仰的力量,渲染了现世生活的欢乐场境。作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诗中赞美十字军的功绩,歌颂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教会势力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和镇压异端的要求。
今日耶路撒冷
整个作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创作上的深刻矛盾,也表现了文艺复兴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文主义的危机。
《仙后》
成书时间:1590~1596年
作者:斯宾塞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埃德曼·斯宾塞(1552~1599)是英国诗人。他以歌颂女王,宣扬资产阶级新人应具的品质为宗旨,创作了长诗《仙后》。
全诗共约3.5万行,原定写12章,作者只完成了一半和第7章的一部分。该诗以亚瑟王追求仙后格罗丽亚娜为引子,通过仙后每年在宫中举行12天宴会,每天派一名骑士去解除灾难,亚瑟王参加每个骑士的冒险事迹,来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的高尚的人。诗中作者以红十字骑士代表虔诚,该恩代表克制,布丽托玛代表贞洁,坎贝尔和特里阿蒙代表友谊,阿提戈尔代表正义,卡利多代表礼貌,并通过仙后等形象歌颂了女王。它既有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有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思想,还带有清教徒的伦理宗教观念和强烈的资产阶级爱国情绪。
斯宾塞像
斯宾塞诗节
英语诗歌中的一种诗体,由九行组成,前八行用抑扬格五音步格律,第九行用抑扬格六音步格律(或用亚历山大诗行法),韵式ababbcbcc。这种诗体是斯宾塞在他的史诗《仙后》中所创造的,该诗体曾受到冷落,后来却受到浪漫派诗人拜伦、济慈和雪莱的欢迎。
《仙后》是第一部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在风格上继承了古罗马史诗和骑士传奇文学。诗人创造了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被称为“斯宾塞诗节”的诗体,对后世的英国诗人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维纳斯与阿都尼》
成书时间:1593年
作者:莎士比亚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阿都尼之死油画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诗人、剧作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维纳斯与阿都尼》是其早期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他生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它的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
长诗主要描写了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都尼的爱情故事。维纳斯对美貌的阿都尼产生了爱慕之情,一直追求不放。阿都尼是一个猎手,他只爱打猎,对她的爱情视而不见。后来,在一次行猎中,他不幸被野猪所伤,终因伤势过重而致死。维纳斯十分悲痛,在阿都尼死去的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名为白头翁的花,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
作者在诗中运用绮丽的文字、高超的艺术,表现了爱情力量的不可抗拒,同时也表现了美相统一这一主题。作品出版后风行一时,深得读者的喜爱。
《十四行诗》
成书时间:1598年
作者:莎士比亚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十四行诗》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为歌颂友谊和爱情而花了6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诗集。
《十四行诗》共154首,主要表达了爱情与友谊这一主题。1至126首写诗人同一个贵族青年的友谊升沉变化。诗人敦促他结婚,认为美好的事物应当传代而得到永生。随后,青年对诗人冷淡,并垂青另一个诗人,甚至勾引诗人的女友。但诗人以友情为重,表现出和解精神。127至152首写诗人对一“黑肤女子”倾吐爱慕,但她被诗人的挚友拐走,诗人感到失望。最后两首结束。这些故事,虽然表现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希望,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和焦虑,隐藏着诗人作为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封面
《古诗人的诗》诗歌集中的一页
画中人物为拉丁文古诗中最早的西西里诗派始祖雅各布,《十四行诗》被认为是从西西里的短八行诗发展而来的。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采取从意大利传入的连续性的组诗形式,运用巧妙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形象,使诗句节奏感强,表达感情并不奔放,而是有节制,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说理。
《失乐园》、《复乐园》
成书时间:1667年、1671年
作者:弥尔顿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莎士比亚后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的传统风格向古典主义过渡的标志。他以《圣经》中“人类是如何失去上帝的恩宠而堕落”这一重要问题为题材创作了《失乐园》和《复乐园》。
弥尔顿像
《失乐园》中,恶魔撒旦诱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骗中计,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天使描绘的历史前景并不能鼓舞他们,只能凄凉地离开乐园,到处漂流。在充满罪恶、悲惨、死亡的路上讨生活。上帝识破了撒旦诡计,派其子耶稣来到人间拯救亚当的子孙。《复乐园》是《失乐园》的自然继续,耶稣来到人间,抵制住撒旦的各种诱惑,经受住任何的考验,重新回到了乐园。诗人阐述了只要具备完整的人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便可以对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的思想。
《失乐园》插图
撒旦正在煽动反抗的天使。在弥尔顿的笔下,魔鬼撒旦成了英雄。
这两篇诗歌寄托了诗人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表现了他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和敢于英勇牺牲的精神,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
《芭蕉七部集》
出版时间:1736~1741年
作者:松尾芭蕉
作者国籍:日本
体裁:诗歌
松尾芭蕉(1644~1694)原名松尾宗房,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作品独创一格,后世称其风格为“蕉风”,主要诗作收入《芭蕉七部集》。
《芭蕉七部集》是芭蕉俳谐总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芭蕉俳谐风格的变化和发展。最早出版的俳谐起句集《贝炊》,使他成为一代俳谐宗匠,但作品在风格上受到谈林派的影响。随后出版的《俳谐次韵》和《虚栗》等,逐渐脱离谈林派风格,增加了闲寂恬淡的韵味。俳谐纪行集《风雨纪行》和俳谐选集《冬日》使他逐步树立一股称为“蕉风”的独特风格。晚年的作品《猿蓑》、《奥州小路》、《木炭草袋》等诗风增加了深沉悲凉的情调,把“色润情潜”和“怜世”的美融于世俗中。
《奥州小路》(元禄版)封面
1688年,松尾芭蕉开始历时7个月的陆奥各地的漫游,并著成俳谐纪行集《奥州小路》。
整个俳谐总集,作者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的作品被日本近代文学家推崇为俳谐的典范。近代杰出作家芥川龙之介盛赞芭蕉是《万叶集》以后的“最大诗人”,他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
《赫尔曼与窦绿苔》
成书时间:1797年
作者:歌德
作者国籍:德国
体裁:诗歌
歌德旅行意大利画像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欧洲启蒙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者在浪漫主义诗歌中用牧歌体的形式来表现对自然与社会的态度,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便是其中的典范。
长诗叙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名法国姑娘逃亡到莱茵河左岸,与当地德国青年恋爱的故事。作品具有田园风味,恬静安适,自然生动,塑造了一对摆脱传统观念,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形象,体现出一种纯人性化的存在。同时诗人用田园场景来反衬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混乱和灾难,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带来的动荡无比的厌恶,从而美化了逃避革命现实的庸俗的小市民生活。作品可以看成是歌德此时期政治思想、生活理想和艺术理想的总结。
该作品采用古典牧歌体写成,在风格上用艺术上的闲适、舒缓、平和取代了早年创作中的澎湃激情。此作品被称为“魏玛古典主义”的重要作品。
《丁登诗》
成书时间:1798年
作者:华兹华斯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也代表着19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丁登诗》是他《抒情歌谣集》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丁登诗》是作者中等长度的具有哲理抒情色彩的诗,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的外在美上,而是把对自然的歌颂和对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使诗意更含蓄、隽永。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自然中寻找智慧和力量,并向读者展现出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这种灵感熔清新与典雅于一炉,集中地表现了诗人的哲学思想。
整个诗作体现出诗人重视继承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提倡运用民间淳朴的语言,试图以中下阶层的口语表达其真实感受。这部诗歌被认为是不朽之作,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华兹华斯创新了一种直白的诗歌新叙述。他利用无自我意识的诚实和自然载体,用诗歌自由表达个人经历。因此在维多利亚女王早期,诗人得到了广泛的尊重。
《古舟子咏》
成书时间:1798年
作者:柯勒律治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柯勒律治(1772~1834)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诗人之一,也是当时“湖畔派”的重要诗人之一。长诗《古舟子咏》是他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个老水手的奇特经历。主人公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遇到了冰雪和大雾,在一只飞来的信天翁的带引下,渡过危险地带。老水手却射杀了信天翁,于是灾难又至,海上出现一条鬼船,船上的两女鬼以老水手船上的人命作赎注掷骰,结果船上除他之外的水手全部死去。这时老水手受到良心的谴责,悲痛不已。后来,海上又出现了一条水蛇,他对蛇产生了爱念,并虔诚地跪拜,为它祝福。鬼影突然消失,死去的水手复活了,他们很快驶到岸边。
综观作品,作者以奇幻神秘的想象,运用英国古歌谣体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情节描绘得逼真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对人生的罪与罚问题进行了探索,宣扬了热爱宇宙万物的泛神论思想和仁爱及基督教的赎罪思想。
柯勒律治像
《抒情歌谣集》
成书时间:1798年
作者:柯勒律治华兹华斯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诗人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合作创作的诗歌集,也是他们的代表作品之一。
华兹华斯像
《抒情歌谣集》体现出作者从拥护法国革命到消极遁世,甚至反对的思想倾向。诗人寄情于山水,借神游于异域与古代,在大自然里寻求慰藉,在梦境中寻找归宿。华兹华斯在歌谣集的序言中,主张诗人选用人民真正的语言来描绘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应该是人性最强的保卫者。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因此诗人所到之处都要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
综观《抒情歌谣集》,充分体现出两位诗人对浪漫主义艺术方法的宣扬和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抗,它也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纲领。
《麦布女王》
成书时间:1813年
作者:雪莱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著名长诗《麦布女王》是1813年11月完成的。
诗作讲述了主人公游历宇宙的所见所闻。少女伊昂珊是位美丽的姑娘,麦布女王对她使用了魔法,并带领着她驾车出游。伊昂珊对宇宙的星系进行了纵览,在宇宙上空看到了地球上如蚂蚁般的人群。女王麦布就人间的万事万物向她做出了教化式的评论。并指出,挑起人们的争吵和仇恨的是基督教。
这首诗富于哲理,通过两人的游历,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不平等,强烈地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也表达了作者建立美好社会的理想。
雪莱像
《伊斯兰的起义》
成书时间:1818年
作者:雪莱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伊斯兰的起义》(又名《莱翁和茜斯娜》,或《黄金城的革命》,或《伊斯兰起义》)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篇政治题材的长篇诗歌。这部作品被文学界认为是他早期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
长诗描写主人公莱翁为了理想而英勇牺牲的动人故事。在黄金城里,莱翁及人民对旧的传统势力的统治极为不满,于是率众发动了反抗起义。在声势浩大的反抗吼声中,暴君被赶走,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但不久,不甘心的暴君调集大批军队进行反攻,莱翁被俘,并被处以火刑。他的恋人茜斯娜闻讯后赶到刑场,并要求与他一起受刑,一对情侣在烈火中被焚烧。突然,一个大火球伴着一声巨响,卷走了柴堆以及暴君和他的众臣。
延伸阅读
在《伊斯兰的起义》序言中,雪莱说明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热情和信心。《伊斯兰的起义》热情地歌颂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法国革命遭受了挫败,封建王朝复辟。雪莱没有因为封建势力的一时猖獗而对前途失去信心,他相信封建反动派必然覆灭。雪莱在诗中虽然肯定革命,但他主张人民斗争的主要手段应该是说理和宣传,而不是武力。
作者在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为自由平等和纯洁爱情而献身的一对英雄情侣,来表达自己对当时法国革命以及欧洲局势的看法,也体现出作者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对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西风颂》
成书时间:1820年
作者:雪莱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长诗《西风颂》是英国著名的诗人雪莱的最著名诗作之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蕴含深刻的写景名篇。
全诗共分5节,主要描写了西风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西风的劲吹下,叶子脱离开树枝,摧枯拉朽,但同时新生的种子也被撒播在地里。它驱散乱云,释放雷雨,把沉睡在夏天中的地中海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的秋色。它迅猛地来去,卑视一切,不受一切的羁绊。它把严冬带给了人们,但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诗中,作者以西风来象征革命力量,借助这种自然现象来比喻社会的斗争。他把西风塑造成既是破坏者又是创造者的鲜明形象,并运用感情真挚、格调高昂激越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强烈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精神,预言了革命的春天即将来临。
作品选录
就把我的话语,像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天还会远吗?
——节选自《西风颂》
《东方叙事诗》
成书时间:1813~1816年
作者:拜伦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东方叙事诗》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以东方为题材创作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它的发表对文坛震动很大,英国社会出现了“拜伦热”。
全诗共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纳》等6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些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他们高傲、孤独、倔强,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强权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他们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他们蔑视现代文明社会的宗教和道德,他们不依靠群众,反抗社会纯粹是出于追求个人自由的原因,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浓厚的悲观情绪。
拜伦像
作品大多选用大海、原野、古堡等作背景,没有严密完整的情节,只是描述了主人公的反抗,抒情因素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充满异国情调,完全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塑造的主人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唐璜》
成书时间:1818~1823年
作者:拜伦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英国作家拜伦取材于欧洲流行的有关唐璜的传说,创作了叙事长诗《唐璜》,这成为他的代表作。
诗中主人公唐璜因与贵族夫人相恋而被母亲打发东游。他在海难中被海盗的女儿海黛所救。海盗反对女儿与他相恋,便把他卖到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唐璜演出了一番风流韵事后逃走。他参加了俄国军队,屡建战功,深得女皇的宠爱。他奉命出使英国,和上流社会接触,开始了他新的冒险历程。读者可以通过唐璜的眼睛看到从英国、西班牙到俄罗斯的各种风景、城市、人物、事件。从诗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情善良、追求自由的贵族青年的人生道路。
该诗融会英意两国优秀的讽刺与浪漫传奇传统,采用游记的形式,风格灵活,更加口语化,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哀思和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与批判,以及背后隐藏的忧虑。这部作品也标志着诗人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成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先导。
唐璜遇海难 德拉克洛瓦 现藏于巴黎卢浮美术馆
《夜莺颂》
成书时间:1819年
作者:济慈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夜莺颂》是其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长诗共分8段80行,描写了一种只有夜间才唱歌的夜莺。夜莺到时候就来,在这无烟的空气里,可以看得见田地、小山、石头、旷野,在夜莺的鸣歌中,供人尽情的享受。这首长诗的韵律与夜莺的歌声是宇宙间的一个奇迹,人鸟和谐相处,近人情、爱自然的意境,可以使夜莺歌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
诗作中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他对美的追求。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来唯美派及意象派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济慈像
济慈是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伟大文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出身最寒伧的一位。
《致恰达耶夫》
成书时间:1818年
作者:普希金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致恰达耶夫》是俄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诗人在思想上深受进步思想的哲学家、政治家恰达耶夫的影响,并为他创作了这首著名的赠诗。
全诗共有21行,主要描述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诗人由压抑的痛苦内心变为起来奋争、号召、展望,并投入到行动中的过程。作品直抒胸臆,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由低渐高、由缓至急,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并鼓动爱国志士反对专制暴政,讴歌为自由而战,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真挚地体现出作者向往自由之情。全诗巧妙地呈现出诗人心理变化的轨迹。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称赞这首诗是“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
本诗在形式上大量运用贴切恰当、形象的比喻,把作者的感情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作者真诚贡献的心灵。
1815年1月8日公开学术演讲会上的普希金
《普希金诗选》
成书时间:1837年
作者:普希金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普希金是俄国诗人,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者丰富的人生,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收集在《普希金诗选》里。
作者的诗歌在不同时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创作初期的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后来他逐渐转向浪漫主义创作,描绘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等诗歌颂个性自由,抨击社会制度,成为他浪漫主义诗歌的鼎盛之作。《茨冈》是普希金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带有现实主义成分,他开始走上现实主义。《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歌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讽刺沙皇当局,充满革命激情。
综观诗集,作者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运用各种韵律和形式,打破了陈规,创立了自己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普希金诗选》成为俄罗斯及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普希金像
《塔杜施先生》
成书时间:1834年
作者:密茨凯维奇
作者国籍:波兰
体裁:诗歌
密茨凯维奇像
密茨凯维奇(1798~1866)是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立陶宛两大仇家的关系演变为背景,创作了《塔杜施先生》这部长诗。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波兰文学的不朽杰作,成为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主人公雅采克爱上了艾娃,但遭到她父亲御膳官的拒绝。于是他趁俄军攻城时打死御膳官,逃离家乡,改名巴罗克,参加了波兰志愿团,屡建奇功。雅采克的法官弟弟因一桩产业与御膳官的后代伯爵斗争了几十年未果。伯爵在一次袭击中被俄军捆到军事法庭,法官解救了伯爵。两家终于消除仇怨,开始联合抗俄。巴罗克在战斗中为掩护伯爵而伤,死前说明了一切,并得到伯爵的原谅。在一次战争庆功宴会上,雅采克的儿子塔杜施与艾娃的女儿佐霞订婚,两人表示要把自己的田地分给农民。
全诗集中体现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思想主题,也表现了诗人强烈要求解放农奴的愿望。诗人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恶魔》
成书时间:1829~1841年
作者:莱蒙托夫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国诗人、作家。作者从1829年开始创作长诗《恶魔》,历经10年,几易其稿,成为他浪漫主义创作中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
长诗讲述了离开天国的恶魔来到人间后仍然感到孤独,于是他破坏一切公认的规范,束缚人们一切理性力量的反抗。在群众争取自由的反抗中,他的努力最终宣告失败。作品以巧妙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个人利己主义的斗争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只有依靠群众,采取积极肯定的生活态度,才能争取到自由和快乐,体现了诗人叛逆的思想。
莱蒙托夫像
莱蒙托夫的创作
1828年,创作了早期的60首抒情诗。1832年,创作同情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瓦吉姆》及《帆》等向往自由的抒情诗。1834年,写下诗剧《假面舞会》、长诗《大贵族奥尔夏》及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伯爵夫人》(未完成)等。1837年,写下成名作《诗人之死》。1837~1838年,写下著名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同时,《现代人》出版了他的爱国长诗《波罗金诺》。1839年,写下是歌颂自由与叛逆精神的浪漫主义长诗杰作《童僧》。1840年,出版第一部抒情诗集和长篇散文体小说《当代英雄》。1829~1841年,完成长诗《恶魔》。
诗人在这部作品中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洋溢着现实主义浓郁气氛的诗歌,成为歌颂自由与叛逆精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之死》
成书时间:1841年
作者:莱蒙托夫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诗人之死》是俄国著名诗人、作家莱蒙托夫的重要作品之一。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作者怀着极大的悲愤在住宅里抱病挥毫,创作了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诗篇。
作品是为悼念普希金而写的一首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诗人把矛头直接指向尼古拉一世,揭露出俄国整个贵族上流社会是扼杀自由、杀害诗人普希金的真正凶手,他们躲藏在法律的庇护之下,使公论与正义都噤口无声。并指出,为争取自由与权利的人民的裁判,不久会犹如“神的裁判”一定等待这些屠夫。
作者对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接触,使他在作品中最恰当地揭露出“麇集在王位前,绞杀自由、天才和光荣的屠夫”。这篇诗的发表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此后莱蒙托夫被公认为是普希金的继承者、俄国文坛的希望。
作品选录
诗人死了,这荣誉的俘虏,
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
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
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
诗人的这颗心无法忍受
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
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
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
被杀害了!……
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
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
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
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
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
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
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
——节选自《诗人之死》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成书时间:1844年
作者:海涅
作者国籍:德国
体裁:诗歌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著名民主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作者根据1843年回德国的见闻所创作的。
长诗共27章,记述了作者沿途及在旅行目的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他用“冬天”来隐喻德国早已过时、萧条而无生气的现实社会,把科隆大教堂视作“精神上的巴士底狱”,把德意志联邦的36个邦国比喻成36个令人作呕的粪坑等等。作者以幽默嘲笑和讽刺来揭露、鞭笞德国的封建割据、庸俗专横及丑恶现象的本质。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梦境、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在一起,而梦境与幻想又根植于现实之上,成为现实的夸张。作者对国家、军队及警察的反动本质和伪善宗教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毁灭性的批判。同时,作者也热情地讴歌了新生与进步,对人民重新获得自由、美好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
海涅像
这是一部伟大的长篇政治讽刺诗,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被看做是响彻德意志上空、在地上必将“建立起天国”的“一首好新的歌,更好的歌”。
《山地花环》
成书时间:1847年
作者:涅果什
作者国籍:前南斯拉夫
体裁:诗歌
彼得·涅果什(1813~1851)是前南斯拉夫著名的黑山诗人,他以黑山人反抗土耳其人的侵略为素材,创作了著名诗剧《山地花环》,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
诗剧共2800多行,描写了18世纪初黑山人与土耳其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斗争。土耳其人用刀剑和宗教试图征服他们,主人公达尼洛君主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机,曾一度幻想寻求避免互相残杀的策略。但人民激昂地歌颂奥比利奇为自由而战的英雄气概和白须老人伊万一培奋战沙场的雄姿,诅咒和谴责卑鄙的叛徒、懦夫和出卖民族与国家的权贵。在群众的激励下,达尼洛君主带领部队以武力战胜了侵略者,铲除了内奸,终于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作品全面展现出黑山人民热爱自由、勇敢善战的民族性格。
延伸阅读
这个时期,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们正在创建自己的民族文学,号召人们抛弃土耳其语和希腊语,改用母语进行教学和从事写作。
综观诗剧,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独白、对白、民间轮舞、说梦和算命等艺术形式,对人物的感情、思想境界和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
《裴多菲诗选》
成书时间:1849年
作者:裴多菲
作者国籍:匈牙利
体裁:诗歌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在19世纪中叶西欧文坛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颠沛流离的一生,成为他创作的材料源泉。《裴多菲诗选》是他一生创作的汇集。
作者的诗多用民歌的形式来描写当代人民反专制、反封建的民主斗争。其中有揭露封建统治者丑恶嘴脸的《贵族》、《反对国王》、《匈牙利的贵族》等,也有反映诗人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和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决心的《爱国者之歌》、《生和死》、《祖国颂》等;有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史诗《农村的大锤》,也有表现匈牙利人民抗暴政、求解放的热烈愿望和斗争精神的史诗《亚诺什勇士》;有洋溢着渴望战斗革命热情的《我梦见流血的日子》、《男人,就应该有男人的骨气》、《为了人民》等,也有鼓舞战士们激昂斗志的《战歌》、《爱尔德利的军队》等。
全书充分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反封建、反民族压迫情绪和急切追求资产阶级民主的愿望,反映出当时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裴多菲像
裴多菲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单纯歌唱爱情的歌手,还在于他对爱情的理解永远是和对时代、人类命运的理解融合在一起的。
《草叶集》
成书时间:1855年
作者:惠特曼
作者国籍:美国
体裁:诗歌
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著名诗人。他为反映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所创作的诗集《草叶集》,成为他的代表作。
《草叶集》收集了300多首诗。诗集集中反映了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作者以乐观主义的手笔描写大自然,歌唱人民,把赶车人、船夫、挖蛤蜊的、屠夫的小伙计、铁匠、赶马车的黑人、木匠、纺纱女、排字工、筑路者、拉纤者等各劳动人民视为美国人的形象,把最高贵的品质给予了这些形象。这体现出为自由而战的进步人民的愿望,也流露出作者人道主义的思想意识,表达了作者强烈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奴隶制度。这也正是作者在诗集里所要表达的民主精神。
真正的美国诗歌是从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始的,这位诗人就是惠特曼。
作品在表达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法的限制,接近口语和散文诗;在艺术风格上,将广阔的现实主义画面和浓重的浪漫主义笔触相融合,开创了迎合时代需求的健康的民主思想诗风。这种诗风对美国诗歌的发展和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恶之花》
成书时间:1857年
作者:波德莱尔
作者国籍:法国
体裁:诗歌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诗人。1848年他参加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武装起义失败后,创作了代表作《恶之花》。此书一出,波德莱尔便一举成名,被当局认为是“恶魔诗人”。
《恶之花》收集诗歌129首。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表达出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他揭露巴黎生活的阴暗面,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于街头的女尸。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不祥意象恶臭触鼻。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而实质上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诗人歌唱丑恶事物,以丑为美,化丑为美,这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产生了冲击。
波德莱尔像
作品主要运用通感、象征手法,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用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恶之花》是作者全部思想的反映,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雨果称赞他“创造了新的寒颤”。
《忧郁的诗章》
成书时间:1866年
作者:魏尔伦
作者国籍:法国
体裁:诗歌
保尔·魏尔伦(1844~1896)是法国象征派诗人,被称为“诗人之王”。《忧郁的诗章》是他的第一部诗集。
诗集展现出作者忧郁的思想情绪,他善于抒写个人的忧思、爱情和失恋,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的情景之中。对他来说,自然如同奇异的梦幻,优美的音符,富有音乐韵律。他的诗大都沉溺于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之中,用韵律营造一种哀伤的情感氛围。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多清新自然,流畅舒缓,明朗轻快,毫无晦涩费解之意,虽是忧伤之作,但不流于颓废。其后的创作,忧郁则贯穿了诗人创作的一生。
魏尔伦像
魏尔伦(前排左一)在与一些同伴相聚。
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低沉的音色和单调的韵脚,来对应诗人无以名状的苦闷愁绪。在诗歌艺术上,诗人不仅反叛,而且还传统,但他的诗风、笔调和表现出的气质却与巴那斯派大相径庭,这也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醉船》
成书时间:1871年
作者:兰波
作者国籍:法国
体裁:诗歌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是法国诗人,是“杰出的诗人应该是通灵者”思想的倡导者。《醉船》就是他运用通灵说创作的著名诗作。
10月20日兰波的诞辰
图为法国人民在兰波150年诞辰时,为纪念他而制作的巨幅宣传头像。
全诗共100行,每行12音节,采用严格的亚历山大体。诗的结构层次相对来说也比较清楚。诗人在酩酊大醉中乘一小舟摆脱纤夫、舵与锚的束缚漂入大海。在浩瀚的大海里无拘无束地畅游。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千回百转,颠簸不定。诗人把纤夫、舵和锚比喻成束缚人们头脑的各种因素。只有摆脱这些绳索,才能看到诗中所描述的神奇景象,表露出诗人的种种心情。
作品选录
我梦见雪光闪耀的绿幽幽的夜,一个个亲吻在大海面前徐徐飞旋。
——节选自《醉船》
《醉船》是兰波诗艺转折时期的作品,诗中层出不穷的怪异景象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和梳理的,它们是一个感官迷醉、心灵开启的诗人所感受到的种种幻象,诗人试图用这些幻象来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成书时间:1866~1876年
作者:涅克拉索夫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尼·阿·涅克拉索夫(1821~1877)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俄国最优秀的诗人、有独创精神的民主主义诗人和讽刺诗人。他在创作的高峰完成了《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作品的主人公是7个来自不同村庄的农夫,为对“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问个究竟而漫游俄罗斯。一路上他们看到的是土地的荒芜和穷苦的农夫、大兵、乞丐和工人。神父说人间幸福所拥有的和平、荣耀和财富,他一样也没有;地主说他曾经过的好日子被断了的农奴制枷锁打倒了;农妇玛特廖娜说她一生遭遇厄运,但她从来没有屈服过;农夫说他的收获被上帝、沙皇和老爷瓜分;平民知识分子说用整个生命为人民的利益献身,让无数不幸的人都有快乐和自由,才是最幸福的。整个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农民的贫困,揭露了沙皇、农奴主的残酷压迫,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对幸福和真理的渴望和斗争。
长诗在语言、构思和风格上富有民歌色彩,朴实简练又富有思想内涵,洋溢着对俄国农民真诚的爱。
涅克拉索夫像
《马丁·菲耶罗》
成书时间:1872~1879年
作者:埃尔南德斯
作者国籍:阿根廷
体裁:诗歌
埃尔南德斯(1834~1886)是阿根廷诗人。《马丁·菲耶罗》是他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被世人认为是拉丁美洲加乌乔史诗中最完美的一部。
全诗共有46章,7210行,分《加乌乔马丁·菲耶罗》和《马丁·菲耶罗》两部。前部以主人公马丁·菲耶罗回顾自己一生的遭遇为引子,讲叙了他逃亡的原因。他因受部队上司凌辱而逃回家,但荡然无存、妻离子散的家使他暴躁而杀死两人后,被迫逃到印第安部落。后部中,他因救一位妇女又杀死一人,便逃回家乡,找回了失散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团圆。后来,为了生计,三人各奔前程。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加乌乔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大草原的绮丽风光,刻画了加乌乔人的勇敢豪放与富于反抗的性格,塑造了阿根廷历史上反抗压迫、寻求自由的英雄形象,马丁·菲耶罗成为自由的象征。
《马丁·菲耶罗》封面
作者巧妙地运用草原牧民的方言俚语和西班牙民间谚语,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性。即兴弹唱的手法,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因此《马丁·菲耶罗》被称为阿根廷的民族史诗,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典范作品,是三大加乌乔史诗中最完美的一部,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罕见的民族史诗。
《野蛮颂歌》
成书时间:1877~1889年
作者:卡尔杜齐
作者国籍:意大利
体裁:诗歌
乔苏埃·卡尔杜齐(1835~1907)是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19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野蛮颂歌》是作者诗歌创作后期的代表作。
《野蛮颂歌》里的诗歌主题多样,《冬天的太阳》、《春天》、《赞阿达》和《幻想》等表现出作者的道德理想和文化向往;《胜利颂》等则赞美了祖国统一时的欢庆;还有回顾历史的史诗及描写自然、回记青春、享受爱情的抒情诗歌。但诗篇大多避开现实生活,寄情于山水,缅怀于往昔,表达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体验,描绘个人细微的情感和生命的奥秘。
卡尔杜齐像
卡尔杜齐的作品
《声韵集》、《青春诗歌》、《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新诗》、《野蛮颂歌》、《有韵的诗和有节奏的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卡尔杜齐散文集》等。
诗集在艺术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注重抒情,树立起新古典派诗歌风格,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诗人”。
1906年“不仅鉴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评性的研究,更主要的是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的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获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
成书时间:1910年
作者:泰戈尔
作者国籍:印度
体裁:诗歌
泰戈尔(1861~1941)是近代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吉檀迦利》是作者根据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不幸事件和对生活的认识,而创作的宗教抒情诗集。它的出版引起西方的轰动,1913年,作者因此成为东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吉檀迦利》共收集了157首诗,内容主要以苦难、死亡、自然、爱情、人类、祖国等为题材,以颂神、信神为基本倾向。作者把神人格化,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圣爱与人间至情之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作品的讲述中,人间真情因宗教圣爱而升华,宗教圣爱因人间真情而充满生机。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活,不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这是因为他的神是在“锄着瘠地的农民那里,在敲石的筑路工人那里”,在流离失所的最贫穷、卑贱的人群那里。并指出,要想接近神,必须付出劳动和汗水。
这部表达诗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真挚感情的诗集,语言隽永,格调清新,结构严谨,韵律上十分讲究,体现出作者高超精湛的文学创作艺术。
泰戈尔与其作品《吉檀迦利》
《飞鸟集》
成书时间:1916年
作者:泰戈尔
作者国籍:印度
体裁:诗歌
《飞鸟集》是泰戈尔在旅游日本期间创作的诗集,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共收集精美小诗325首,这些小诗描写了作者所处的社会境况以及对感情、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的反映。从白昼到黑夜,从溪流到海洋,从自由到背叛等广泛的题材,在作者笔下合而为一,体现出作者对处处充满丑恶的嘲讽、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天真孩童的慈爱、对崇高母性的颂扬、对人类和平的神往。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这些小诗清新亮丽,主题鲜明,语言精辟,富有圣洁的思想、博大的灵魂和敏锐的洞察力。它韵味厚实,耐人寻味,展示了爱与美、生与死、劳作与安乐、家教与人道等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东方色彩的比喻与哲理,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泰戈尔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东方作家,被尊为印度“诗圣”。除了抒情诗和戏剧创作外,泰戈尔还谱写了两千多首歌曲。
《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
成书时间:1917年
作者:希梅内斯
作者国籍:西班牙
体裁:诗歌
希梅内斯(1881~1958)是西班牙抒情诗人。《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是诗人根据自己前往美国结婚的途中与到美国后的愉快心情和体会而创作的长诗,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象征主义代表作之一。
希梅内斯像
作为诗体日记,《日记》讲述了希梅内斯海上旅行极其愉快的心境和新婚夫妇的恩爱深情。全诗以大海、天空、太阳、星辰、晨曦、家乡、孤独、爱情、心灵和梦幻等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和感受得着的一切为材料,重点突出大海、爱情与家乡这一主题,这也是作者关注的中心,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等等。作者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描写爱情与大海,运用自由体形式,诗句流畅自由,朗朗上口,整体结构严谨而和谐。
作者在诗篇中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改变了他的诗歌风格,因此这部诗集被认为是作者创作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对整个西班牙诗歌产生了极大影响。
《十二个》
成书时间:1918年
作者:勃洛克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亚历山大·勃洛克(1880~1921)是俄国诗人。他根据十二个使徒寻找耶稣基督的故事,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创作了其代表作《十二个》,这篇长诗被看做是他创作走向巅峰的标志。
长诗由十二个节奏上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内容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风暴和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十二个赤卫军在革命风暴席卷的夜晚,勇敢坚毅,行进在彼得堡大街上,保卫着革命胜利的果实。他们开枪打死了与叛徒鬼混的妓女卡季卡,其中一赤卫兵深爱卡季卡,为复仇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心。在十字街头,一个资本家把头藏衣领里,旁边有一条夹着尾巴发抖的癞皮狗。赤卫军在耶稣基督的引导下,凌架于风雪之上,踏着威武的步伐向前方走去。
勃洛克(左)与楚科夫斯基
象征派文学的两种思路
象征派文学历来有两种思路:强调形式精炼的美学;制造梦幻世界并以现实主义技巧描写的宗教神秘主义技巧。而这两种思路在最伟大的象征派诗人勃洛克的作品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他的《美女诗篇》是描写恋爱的,他的《十二个》是叙述革命的,但都是结合着神秘主义与韵律美感的作品。勃洛克可算是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风格,更体现出诗歌充满人道主义激情和历史主义的思索,谱写了一曲革命颂歌。这部作品是苏维埃时代第一部不朽的作品,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休·塞尔温·毛伯利》
成书时间:1920年
作者:庞德
作者国籍:美国
体裁:诗歌
埃兹拉·庞德(1885~1973)是美国诗人、评论家。他在即将离开待了3年的英国之时,创作了作品《休·塞尔温·毛伯利》,他自称这是一首向伦敦告别的诗。
全诗共分12段。主人公毛伯利是一位有才华的傲岸不羁的文人,他在不断变化的人物和环境中追求文学价值和文学生涯。但现实生活的贪婪、市侩气息和人们的鼠目寸光,还有浮躁、草率、文化功底肤浅的创作风气,使他生活得郁郁不乐。作者对英国文艺界进行了深刻的评论和剖析后,提出了力求感情蕴藉、含蓄、崇尚传统的反潮流美学主张,充分表达了文人对英美参加每一次世界大战的憎恶情绪,强烈地抨击了现实的英国社会,揭示出战争只是用血和生命换来文化传统的摧毁。
作品用隔行韵写成,四行为一节的传统格式,并采用在角度、环境和人物中间突然转换的表达手法,以衬托诗人不甘心顺应潮流而放弃自己主张的心情。这首诗对当时英国文学和文化进行了讽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对后起作家具有很大的影响。
年老时的庞德
庞德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其支持的作家,推动了现代文学的进程,文学成绩斐然。但由于庞德强烈的反犹情绪以及支持法西斯令他颜面扫地,年老时被判刑。
《海滨墓园》
成书时间:1920年
作者:瓦莱里
作者国籍:法国
体裁:诗歌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长诗《海滨墓园》是他在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以自我独白的形式完成的。
诗篇描绘了诗人在海滨墓园里的沉思。作品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海、太阳、白帆、涯岸、铁栅、风等象征体,对有关存在与幻灭、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沉思,并表达出神秘与静穆、绝对与永恒、圣灵与信徒、生与死等多种哲理性概念。最终诗人悟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把握现在、面对未来。这篇长诗是诗人最富有哲理性、最充满抒情性的诗篇。它可以使读者看到现代诗歌所蕴含的精神能量。
作者在诗中采用古典形式,格律严整,音乐性强,含蓄而隽永,倾向于内心的真实,又富于哲理。作品从自然永存与人生无常的对比,烘托出肯定现实、面对未来的积极主题,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有机融合。
作品选录
我们沿着小径行走,肩并着肩,
心底一片纯净的凝捻,
我们手握着手,无言
在暗淡的花丛中间;
我们像一对情侣似的走过,独自,
看夜中草地多么的清碧;
给梦想者一轮友好的明月,
让我们共享这仙女的佳果。
随后,我们在青苔上死去,
远处那树丛正亲密絮语,
孤单,有温馨的疏影迷漫;
天上,那无边的清辉如练,
我们哭泣着重又相见,
啊,我亲爱的沉默的伙伴!
——节选自《友好的森林》
《荒原》
成书时间:1922年
作者:艾略特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歌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荒原》是他的中期作品,是他的代表之作,也是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全诗共分5章,400多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如一片枯萎的荒原,死亡罩在上空,人虽生犹死,成为没有灵魂的幽灵,现实社会如地狱。上流社会的淫欲和罪恶与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突出表现了人们的精神枯萎和社会的道德堕落,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毁灭了大自然。人在欲海中死去,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洗刷自己的灵魂。诗人盼望救世主复苏。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会摆脱枯萎的荒原,获得新生。全诗体现出当时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
艾略特像
全诗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的杰作。它的问世,在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会迷》
成书时间:1922年
作者:马雅可夫斯基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俄国诗人。作者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现实为题材,创作发表了讽刺官僚主义的短诗《开会迷》,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开会迷》讲述了“我”上班后挑出文件去找干部,但来回爬了100层的楼,始终得到“眼下在开会,一小时后再来”的答复。所有人都忙于开会,一直到天色快黑。当“我”再去找人时,却还在开会。“我”愤怒地冲进会议室,却被里面全是半截身子的人吓得神经错乱。原来,为赶会,干部们只能采用分身法。
作者诙谐幽默的表达,充满着革命的激情与高昂的音调,洋溢着自信与夸张的力量,对官僚主义、开会成灾、不办实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列宁立即予以肯定,认为这首诗“在政治方面是完全正确的”。
马雅可夫斯基塑像
屹立于莫斯科高尔基大街。
《杜伊诺哀歌》
成书时间:1923年
作者:里尔克
作者国籍:奥地利
体裁:诗歌
里尔克像
他的作品试图为其特殊的内在洞察力寻求可传达的外在符号。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他在创作晚期,生活充满痛苦,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前后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创作了《杜伊诺哀歌》。
这是一部组诗,包括10首哀歌。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对人与世界存在的合理与否、人的生死、幸福与痛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作者歌颂人类共同的情感,揭示人类的生存问题、生与死的同一性和宇宙万物的永恒变化。他认为世界充满苦难,人生空虚渺茫,只有死亡才是“欢乐的源泉”。全诗集中体现了作者赞美死,同时也歌颂生的思想,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他否定来世,颂扬现实生活和人生及原始自然的事物,批判现代文明及科技。
诗作气势恢宏,与清新悦耳的《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相辅相成,构成了作者创作的完整风格,是现代派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作者一生创作的辉煌顶峰。
里尔克的诗集
《生活与诗歌》(1894年)
《祭神》(1896年)
《梦幻》(1897年)
《耶稣降临节》(1898年)
《图象集》(1902年)
《祈祷书》(1905年)
《新诗集》(1907年)
《新诗续集》(1908年)
《杜伊诺哀歌》(1923年)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年)
《鸟·兽·花》
成书时间:1923年
作者:劳伦斯
作者国籍:英国
体裁:诗集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是英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诗集《鸟·兽·花》是他在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之作。
该诗集由9个相对独立的诗组成,每组诗都以描写“果实”、“树”、“花”、“动物”、“鸟”、“牲畜”、“幽魂”等自然界里的生命的短小精悍的小文作序曲。作品借用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形象,构成了整个诗集意象体系的主体。从人与自然、人与文明和人与自我三个不同的维度来确立人的复归这一核心主题,即将自然生灵恢复到与人对等的生命位置,从而揭露出在机械文明与权力机器的双重统治下的现代人的悲惨生活。
作品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诗艺形式和宏大的精神探索,在作者的笔下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作者走出的较为完善的诗歌之路。这部诗集对自然本质的可知化与体系性思想的宏大幽远,使它被列入20世纪诗坛的不朽之作。
劳伦斯的创作
长篇小说《白孔雀》(1911年)、《儿子和情人》(1913年)、《虹》(1915年)、《恋爱中的女人》(1920年)、《羽蛇》(1926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努恩先生》(写于1920~1921年,于1984年出版)等;中、短篇小说集《普鲁士军官》(1914年)、《三中篇》(1923年)、《骑马出走的女人》(1928年)等;诗集《爱情诗》(1913年)、《爱神》(1916年)、《鸟·兽·花》(1923年)、《三色紫罗兰》(1929年)等;剧本《大卫》(1926年)、《一个矿工的星期五晚上》(1934年)等。
《安娜·斯涅金娜》
成书时间:1925年
作者:叶赛宁
作者国籍:俄国
体裁:诗歌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俄国诗人之一。他以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农村革命为背景,创作了长诗《安娜·斯涅金娜》,成为他的主要代表作。
长诗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诗人在诗中采用叙事与抒情交叉重叠的创作技巧,形象地再现了俄国革命前后各个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描写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推翻地主富农的急风暴雨,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作者以感情真挚的抒情和清新的格调,对农村大自然景色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把对祖国和对农民深切而执著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也体现出他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憧憬。
整部作品意象与感情水乳交融,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情,表现出诗人对祖国深切而痛苦的爱,对生活的憧憬、困惑与迷茫,从而体现出他矛盾的世界观。
画家笔下的俄罗斯郊外风光
叶赛宁忧郁的个性使他爱在大自然中寄托心怀。
《驶向拜占庭》
成书时间:1927年
作者:叶芝
作者国籍:爱尔兰
体裁:诗歌
爱尔兰美丽的田园风光让善感的诗人为之如痴如醉。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他把民族性与现实性带进了象征主义诗歌领域,1923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驶向拜占庭》是他在创作后期走向成熟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
叶芝像
作品以游历拜占庭象征精神的探索,把拜占庭象征为永恒,是一个脱去了人间生死哀乐的乐园。在这里,精神与物质,个人与善恶、生死、美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由于诗人接近人民的生活,从中汲取了众多的创作素材和民间语言,加之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使作品增添了哲理性,更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西方世界精神与理性复归的企盼之情。整个诗的象征意象坚实而明朗,物质意象和观念意象和谐统一,富有极强的哲理性。
这篇作品是作者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诗篇,他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成就。
《嚎叫》
成书时间:1956年
作者:金斯堡
作者国籍:美国
体裁:诗歌
艾伦·金斯堡(1926~1997)是美国“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他创作的长诗《嚎叫》出版后,轰动全国,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50年代《荒原》”,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
作品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和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但迫于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反映了美国青年对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幻灭后,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追求刺激以麻醉自己和反对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揭示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
整个作品虽然充满了偏执的激情,同时也充斥着为正派人士所不齿的污秽词语,但是面对权威和压制表现出来的愤怒、失望和勇敢,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每一个年轻人,使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的生活方式。
金斯堡像
《生活研究》
成书时间:1959年
作者:洛威尔
作者国籍:美国
体裁:诗歌
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是美国诗人。他以惊人的坦白方式出版了揭示自己内心世界活动的诗集《生活研究》。此书一经问世,便引起美国整个诗坛的骚动,成为当时许多青年诗人诗风的转折点,造就了一大批不同派别的诗人。
作者在诗集中采取“自白”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写作,用气势磅礴的诗句回顾了“西方文明的堕落、美国的堕落、洛威尔家族的堕落、洛威尔本人的变化”。他把酗酒、精神病、性变态、嗜死等传统诗人羞于启齿的心灵阴暗面,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和家庭生活体现出来,其坦率与深刻让人触目惊心。作者在诗中“将文化的矛盾转入个人矛盾”,更多地注重了对个人感受、心性的流露,深入探索、挖掘内心生活、内心世界,处处流露着痛苦、迷茫、悲观和隐晦的气氛。
作者以从内到外的独特写作经验,使用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彻底诀别的美国诗文体,是一种新的创造和发现,成为“自白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自白派
自白派,就是“坦白派”,坦然暴露内心深处隐藏的一切,即使是自私肮脏丑恶卑鄙的东西也暴露无遗,把内心最不可启齿的那一面启齿诉说。
当时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学院派诗歌对人们的写作束缚很大。许多诗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环境,处于一种心灵、情绪无处发泄的状态。于是各种诗歌流派迅速出现并快速成长。洛威尔经过痛苦的反思,将现实、文化中所体现的种种矛盾,融入内心,“坦白地倾诉个性的丧失”。洛威尔和伯里曼两个人使自白派成为万山群峰中的一个较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