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望丧——西汉严延年母一语成谶
“去汝东归,扫除墓地耳!”严延年的母亲在极度失望之后对儿子说的这句话,不仅写进了正史中,而且写进了中学生的课文里。
严延年是东海下邳人。因为他的父亲官居丞相掾,严延年少时便就学于丞相府,专攻法律。后为郡吏,补御史掾,举侍御史。汉宣帝即位之初,小人物严延年便上章弹劾大将军霍光“擅废立,亡人臣礼,不道”,给汉宣帝留下了一个不畏惧权贵的良好印象。为人厚重的大将军霍光没有理会他,他又弹劾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马上上疏弹劾严延年犯有重罪,严延年只得弃官逃命。后因朝廷大赦天下,严延年重入仕途,做了严陵县令。几经磨练后,被调任河南郡太守。(见《汉书·酷吏传》)
在河南太守的位置上,严延年很快便得到了一个雅号:“屠伯”。严延年在处理郡务上与常人不同,属于逆向思维型的官员。常人认为应当处以死罪的,往往被他一朝释放;常人认为无罪的,却被他下令处死。河南郡的属官吏狱因此而战战兢兢,谁也不明白太守的真实心意,谁也不敢违反太守的法令。严延年喜欢以杀人来立威,每到冬季,严延年都要来一次大规模的集中杀人行动,下令将各县的囚犯传到郡衙判罪斩首,由于杀人过多,常常血流成河,长达数里。因此,百姓们便送了他一顶“屠伯”的帽子。
这年冬天,严延年的母亲从老家东海郡赶来看儿子,打算和儿子一同祭祖。严母到达洛阳的那天,正赶上乃子河南太守严延年大开杀戒,处决死囚。看到这个惨不忍睹的场面,严母心惊肉跳,便住在驿站里,说什么也不肯到太守府里去了。严延年来到驿站请母亲前去,母亲紧闭房门,不肯相见,严延年只得在门外叩头请罪。过了很长时间,其母才开门与其相见,责备严延年道:“你侥幸做了河南太守,治理着方圆千余里的地方,没听人说过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使百姓们安居乐业,反而让人看到了你恃仗刑罚,杀人如麻。企图借杀人来立威,岂是身为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在母亲面前,严延年只得连声赔不是。
腊月祭祖活动完毕后,严母决意返回家乡。临行之前,她告诫延年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多杀人者,必将为人所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扫除墓地耳。”说完便动身返程。回到老家东海郡以后,严母又将这些话对严延年的兄弟姊妹和族人重复说了一遍。(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酷吏”严延年业已习惯了靠杀人立威,当然不会把母亲的严词相劝当回事,更没有想到老母亲所言竟会一语成谶。严母走后,严延年继续我行我素,以杀人为乐事。不久,便因为一桩意外的变故而东窗事发,被朝廷以“怨望诽谤政治不道”的罪名斩首,结束了其酷吏的一生。
虽然严延年的死不是因为残民以逞,杀人太多,而是政治问题,但他的死毕竟让人解恨,也验证了乃母的预言。
严母无疑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初到洛阳时,看到儿子残酷的杀人场面,母亲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严母与延年见面后的责备之辞,既是一位母亲对不孝之子的责备,也是天下百姓对酷吏的责备。官员们应当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严刑峻法,残民以逞。
严母临行前对严延年讲的那几句预言般的箴言,则生动地体现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的智慧和悲哀。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严延年是一个当局者,他沾沾自喜于自己治理地方的政绩,而茫然不觉自己已经深陷泥潭;他心里所思所想的是如何进一步取得皇帝的赏识,进而在仕途中继续爬升,而不懂得为了政治的需要,皇帝同样会毫不留情地杀掉他这个奴才。严延年为名所迷,为利所迷,一来二去,便迷失了做人的本性,迷失了做官的职责。
相形之下,严母这个旁观者则十分清醒,在她看来,不论是自然的天道,还是冥冥中的神明,都是以人为本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好还,报应不爽”。当官不施仁爱于百姓,而一味以杀人为乐事,以杀人来立威,是决然不能长久的,其下场必然是被人所杀。由此,他断言儿子严延年的死期不远,要提前东归,以为其打扫墓地。这位母亲最为伤心的事件,不是儿子的死期已近,而是为自己而悲伤,没想到自己竟会在老迈迟暮之年亲眼目睹正当壮年的儿子遭受刑戮!
严母并不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对儿子的预言,只是出于一种朴实的判断。这就足以说明,在许多时候,高明的见识并不意味着一定凝聚了深奥的学问,而只须具备一种以人为本的博大情怀。同样,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倘若汲汲于功名利禄,不惜残民以逞,丧失了为人为官起码的道德底线,那么,他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一如那个可耻的“屠伯”严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