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崇尚节俭

心田留与子孙耕:爷爷给孙儿的私房话 作者:房国东 著


4.崇尚节俭

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懂得节俭,不足为奇。

在生活富有的时候,坚持节俭,才难能可贵。

爷爷在年轻的时候,挨过饿,受过冻,手上的冻疮到六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好。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差点饿死。一直到我三十多岁时,农村开小学生运动会,那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你爸爸刚上小学,你奶奶想拿五角钱给你爸爸在看热闹时买五分钱一根的冰棍,都拿不出来。为此你奶奶每回想到当时的情景都心酸哽咽。

所以,自然养成了爷爷奶奶一生节俭的习惯,总是怕穷,手里没钱就心里没底。平时舍不得花钱,到超市看这个好,那个好,舍不得买,手攥着钱又出来了。衣服能穿,就不主张买,鞋子有一双就觉得够了。要是到饭店吃饭,斟酌再三,尽量吃简单的饭菜。甚至有病也硬挺着,不肯上医院,怕花钱。

可是,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因为从小没有从艰苦的生活中度过,不懂创造生活的艰辛,以为生活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不防备日后生活可能会有的变故和艰辛,不懂得节俭,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

爷爷认为,孩子们不懂节俭,是与大人们缺乏对孩子“节俭意识”的养成教育有关。大人怎么为难,尽量不屈着孩子,自己舍不得花的钱,尽量给他们花,结果,反而养成了孩子们坐享其成、大手大脚、生活懒散的不良习惯。

阔阔,你现在还小,但从小就备受呵护、娇惯,长大了会不会成为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挥霍奢靡、放纵无度的人呢?爷爷非常担忧。这也是爷爷要讲“节俭”这个话题的原因。

爷爷对“节俭”的理解,有四种认识。

第一,节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其智慧之处,就在于要慎防饥荒之年的到来。因为人的一生,贫富往往不由人愿。人在富有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给以后的生活留有余地。古人常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波斯的萨迪也有一句名言:“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宋朝司马光也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名句,这都是经验之谈。颜之推在家训中讲过几个生动的例子,说每到战乱时期,每每景况最惨的是那些平时衣食无忧的富豪人家子弟,面对突然的变故无所适从,流落街头,没有生活能力,常常困顿而死,以此告诫子孙要学会节俭。

爷爷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饺子边”的故事。说一个富贵人家的太太,狂妄到吃饺子只在有馅的饺子肚上咬一口,饺子边都扔掉。一个佣人则偷偷把富太太扔掉的饺子边用线穿起来晾干,以备荒年之用。想不到,数年后富人家落魄,年老的富太太沿街乞讨,一天,讨到一户人家,给她煮了一种东西,她吃了非常香,赞不绝口,结果那施舍的人说:“太太,我曾是你的佣人,你吃的是你当年扔掉的饺子边啊!”曾经的富婆听了,感到万分羞愧。这故事的真实与否无所谓,却浅显易懂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富有,都不该浪费,即使很富有,也要想到万一贫困了怎么办。这个小故事,爷爷听过几十年了,不能忘怀。加之爷爷小时候过过苦日子,所以对故事的理解更真切。

懂得节俭,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和远见。

第二,节俭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和珍惜。细细想来,世界上哪一样东西的得来都不容易,都要经过无数双手,经过无数道工序,才成为到你手里时的样子。如果轻易地把它扔掉或损坏,岂不可惜。

爷爷念小学时,课本里有“千人糕”的故事。故事写的是,有一天智慧老人跟孙子说,要请孙子吃“千人糕”,孙子就天天盼望想见见这经过一千个人手做成的糕点,该有多大,有多么神奇。终于有一天,智慧老人端出“千人糕”,原来就是普通的玉米面蒸出的发糕,只有巴掌那么大。孙子很失望,大惑不解。老人说:你想想,为了做出这糕点,春天要去整地,要播种,夏天要锄草,要浇水,秋天要收割,要脱粒,冬天要储藏,要磨面,再做成糕点,得经过多少双手,得流多少汗水,才能做成啊!叫它“千人糕”就是告诉你,这粮食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呀!

这个故事,让爷爷从小就懂得了珍惜粮食(爷爷吃饭,从来不剩饭粒;看到别人把剩饭剩菜倒掉,就感到可惜,有一种罪恶感)。八九十年前,你祖太爷那辈,走山路时怕磨坏鞋底,把鞋脱下来,用手拎着,光脚走。扶犁耥地时,怕庄稼磨坏裤子,把长裤脱下来挂在地头树上,任凭庄稼叶子把大腿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当然,如今时代不同了,说这些你也许会感到可笑。但老一辈儿珍惜一粒米、一丝布的节俭精神,珍惜人类劳动的理性意识,还是很值得后辈继承、发扬的。

懂得珍惜,体现了人们高尚的感恩情怀。

第三,社会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节俭的必要性。地球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而人们的消费却是无限的。而且人口的膨胀和工业文明致使对资源的消耗速度空前地加快,所以,地球上的物资资源越来越紧张。仅以水为例,爷爷小时候的印象,仅家乡一带,年年发大水,雨水也充沛,到处是沟渠、水泡,水的资源十分丰富。小时候常常在村边、地头抓鱼玩儿。可是,短短的几十年,到处在闹水荒,家乡的河枯竭了,地表水没有了,种庄稼都要依靠打井。城市吃水困难日益加剧,令人都不敢往长远想。比如矿产,几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可是消耗的速度却令人胆寒。即使可以再用五百年,爷爷不敢想象五百年后,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手里的一张纸、一根钉、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是宝贵的。两千多年前老子就主张“天人合一”,而现在的人类却为了自己一时的所谓高质量生活,不惜打破天人的平衡,真让人有一种“竭泽而渔”的担忧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节俭,就更有了特殊意义。为了子孙万代以后还有生存的条件,节俭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责任。

懂得节俭的责任,是人类造福后代的必然。

第四,节俭不但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品格,更是高尚品格的重要体现。看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常常就看他是不是懂得珍惜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看他是不是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古人云“大道至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为至理。挑吃挑穿,挥霍浪费,讲究排场,追求奢华,绝不是有教养的人之所为。古今中外圣贤之人,节俭的故事不胜枚举。汉文帝、刘秀、海瑞,都堪称典范。比如历史上有名的说客晏子,在当齐国相国时,就大力提倡节俭,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有一天,齐景公的一位大臣到晏子家中办事,正赶上晏子吃午饭,晏子也请他一起用饭。因为晏子每次做饭都定量,结果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俩人都没吃饱。这位大臣回去后跟景公说了,景公就派人送了许多钱粮给晏子。晏子坚决不收,并解释说:“我并不是缺粮,我只是觉得生活简朴一些,对养成自己的高尚品德有好处,也希望国人都崇尚节俭。”后来景公见晏子的马车破旧,马也瘦弱,就赠他漂亮车马,一连三次都被晏子退回。晏子说:“我要求大家节俭,我必须带头节俭,以防止全国奢侈浪费成风。”晏子位尊为相,能保持如此清醒,实为可贵。

九百多年前的司马光,主编过《资治通鉴》,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代名臣。他为官数十年,身处高位,却过着“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的简朴生活。他还写过一篇《训俭示康》的家训,告诫后代务求节俭。

在历史上,圣贤名人关于论述节俭的文字就更多了。

比如,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俭来也”;隋朝王通的“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唐朝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还有古代典籍中的“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曾国藩告诫子孙:“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他认为“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特别是孔子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指出有志于追求大出息的人,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交往、议事的(爷爷年轻时就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可见孔子判断人品时是何等重视他的俭徳。

总之,这些极富哲理的经验之谈,遍布史书典籍,孙孙可以一一品读。

爷爷希望孙孙懂得,崇尚节俭,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人的智慧。无论贫困还是富有,都要懂得节俭。有钱是最不值得炫耀的,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如何富有,是虚荣、是浅薄、是无知,也是自招其辱,甚至自招其祸。摆阔,只能换来低俗者的艳羡和高明者的鄙视。

自信的人不会炫耀自己,不会在乎那种廉价的虚荣。

水是人类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而又因为太普遍、太普通而不被人们珍视

只有勤劳,经历了劳动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节俭的意义。比如,经过你自己辛苦努力挣来的一百元钱,会比父母直接送给你的一百元钱,更能让你体会到奋斗的快乐和劳动的价值。经过一番磨砺后所获得的幸福感,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爷爷提倡生活以勤劳、俭朴为荣,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不要挑吃挑穿,不要追求名牌,不要太张扬地戴金银首饰之类,更不要买一些自己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能节省的钱就不要花,朴实淡定为好。外表的华丽吸引的只是人的眼球,而简朴的魅力征服的却是人心。努力追求真才实学,努力追求“里”仁为美,才是智者所为。而且,要用这个标准去识别朋友。

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老外的“只顾眼前”、“只顾自己”的消费观念,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比,是短见,是自私!

愿爷爷对节俭的感悟,能对孙子的成长有益。

阔阔,你可以从节省明天的生活费开始,有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