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之家
张煦(Hsu Chang),字艾西,汉族,1913年11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太湖之畔,水资源非常丰富,加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以盛产水稻和鱼虾等各种水产著称。早在唐宋时期,无锡就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无锡紧靠太湖的正北岸,东、西和北三面地势均平坦开阔,河流水渠纵横交错。其东邻近苏州,北邻常熟,西邻常州、镇江,往西南是紫砂壶的著名产地宜兴,太湖南岸即是浙江湖州,再往南不远处便是美丽的杭州了。江南一带历来水路和陆路交通都比较方便,从无锡到这些邻近富庶的城市均只需一天左右的路程。因此,唐宋以来,这里已经是江南一带重要的交通枢纽。近代洋务运动以后,这里成为重要的轻工业基地。20世纪初,无锡已是作坊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尤以棉纺、丝织业等最为发达。
张煦祖上不知从何时起,好几代人早已定居无锡。张煦出生时,家住无锡市西大街17号(后改为33号),老房宅基地是其祖父经商留下的财产。1935年,张煦的父亲,时任无锡市建设局局长的张德载靠多年的工薪积累,在原地基上改建。新建的房屋是一栋独立的小院,属白墙黛瓦、中西结合式的小洋楼,分上、下两层,共有10间,供张德载夫妇和张煦四兄妹、张煦大伯的儿子等家人居住。这在当时的无锡也算得上比较体面的宅院了。新中国成立后,张德载将房子大部分交给无锡市房地产局管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无锡市进行市政工程改造时才拆除。
张煦祖上,属于勤奋殷实的家族。祖父在无锡从事商业活动,涉及纺织等产业,家境还算富裕,经济上属于中等偏上的家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无锡,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距离通商口岸上海也比较近,许多商人常有机会到上海从商,眼界自然较为开阔。上海作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兴办洋务最早,各种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办学水平都比较高,江南各地殷实开明之家常将子女送往上海求学,以接受新式教育。优秀幸运者还可进一步远渡重洋,留学海外。
江南自古多才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更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了。除了众人皆知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等,跟张煦一家有直接关系的,就有包括交通大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国学大师唐文治,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院长、代理校长张廷金,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创始人、著名电工专家顾毓琇,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数理界著名的“胡氏三杰”(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在张煦的同辈中,有他的好友,跟他同年大学毕业,同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又同年赴美留学,成为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吴健雄;有早年考上清华大学,然后留学加拿大和美国,成为著名应用力学家的钱伟长;有张煦在交通大学的同班好友,后赴英国学习造船,成为我国著名造船专家的辛一心等,都出自无锡。
张煦父亲张德载(1884—1972)
张煦的父亲张德载,学名福霖,清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十出生于无锡。张德载早年就读于交通大学(时称南洋大学)附中,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时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属三年制,校长唐文治)。当时的南洋大学秉承实业救国的理想,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以致用。张德载在校期间,即与同学邓栽臣一起,在南京陆军地图测绘局局员华锦甫指导下,历时近百日,完成了《无锡城厢地图》的测绘工作,此为无锡城厢第一张实测地图。
张德载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陇海铁路工程处、宁湘铁路工程局任职。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无锡县水利工程局总监工,与水利专家胡雨人一起,首次改建无锡西门桥。民国十七至二十七年,张德载先后在太仓、嘉定、无锡、苏州任建设局局长。在张德载担任无锡县政府技术室主任和县建设局局长期间,组织锡沪、锡宜、苏锡公路无锡段的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拓宽三下塘(今新生路)、复兴路和西德路(今人民西路),新建环湖路、第五监狱、茹经堂,参与荣德生建造宝界桥、开原寺的规划工作。他还配合江苏省地政局清丈和测绘无锡十七市乡全图,对全县地形进行航空测量,为无锡的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八年,张德载任江苏省赈济委员会及无锡县消费合作社理事、南京水利总局工务科长、南京水利委员会工务处长、韩承记营造厂工程师等职。在出任南京水利委员会工务处长期间,多次主持南京城厢水利涵闸、江岸堤防的修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张德载先后担任苏南水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无锡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建筑工程局与城市建设局工程师,并当选为无锡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及无锡市第三届政协委员,1999年编入无锡市名人录。
在张煦出生的那一年,其父张德载刚刚大学毕业,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因此,张煦主要由母亲带大。待他长到10岁左右,其父回到无锡,在县水利工程局工作。父亲比较疼爱几个聪明好学的小孩,要求也比较严格,但平时工作太忙,没法具体照料。张煦青少年时期,其父学有专长,担任建设局局长多年,收入不菲。此外,父亲张德载还持有广勤棉纺厂和广丰面粉厂等公司的少量股票,并一度为广丰面粉厂董事会的监察人,享有一份额外的收入。因此,张煦小时候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就学也很顺利,没有遇上什么困难。
张煦母亲秦婉
张煦的母亲秦婉是大家闺秀。秦婉出生于无锡一个殷实之家,张煦的外祖父秦孙、外祖母秦杜氏以及大舅父秦清等也都在无锡有比较体面的家业,经济上比较富足,传统家庭教育很是勤勉。母亲秦婉治家有方,对张煦兄妹的教育很有耐心。张煦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五香豆,他母亲非常疼爱他,经常架起一口大锅,给他炒五香豆。张煦由此整天有五香豆吃,也可能因此张煦的牙齿特别好,到了99岁高龄,牙齿仍然完好,从不脱落,也从不镶假牙。据他妹妹张宝珠回忆,“我二哥整天就喜欢吃五香豆,他衣兜里就是随时装那个五香豆,不停地吃,边看书边吃”。
书香之家
张氏三兄弟,右起:张烈、张煦、张熙
张煦一家可谓典型的书香之家。张煦共有兄妹四人。大哥张烈(字渭南,1911—2008),1925年与张煦一起从无锡到上海上中学,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又于1927年兄弟俩同入交通大学(时称南洋大学)读预科(高中)。张烈于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后留学美国(自费),新中国成立前曾在上海从事行政工作,抗战后期任湖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弟张熙(字森北,1919—1987),1939年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张熙先是在上海的浙江兴业银行工作,1952年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的号召,到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支行工作,先后任科长、处长等职。妹妹张宝珠(1921—),194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曾任上海纺织工业局副科长等职。
张煦一家父子四人同为交通大学毕业,并非出于偶然。当时的交通大学是上海乃至整个华东一带最先进的新式大学,校舍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严谨,办学质量高,名声显赫,许多名门望族都希望将子女送到交通大学求学,以在交通大学就读为荣。根据民国时期担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凌鸿勋晚年的回忆,“中国家族观念较重,每有父兄进入一校,而其子弟往往以进入同一学校为荣。南洋办理较早,而同一时期第一流学校又少,所以此种现象颇为显著”。比如,交通大学著名化学教授、抗战时期重庆分校主任徐名才一家兄弟姊妹7人(名才、名植、名标、名模、名朴、名枢、云裳)都先后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来,徐名才的4个子女(世焘、世燕、世照、世珍)也全都就读于交通大学。被誉为数理界“胡氏三杰”的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也先后毕业于交通大学,然后留学美国(胡明复、胡刚复为庚款公费留美),又先后回交通大学任教。张煦的好友张钟俊,一家三代都从交通大学毕业。据张煦女儿张迅玲介绍,他们张家一家以及她的母亲一家,共有16人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可以说,张煦一家是十足的书香门第,而且各自均学有专长,在不同的行业都有所建树。
张煦昆仲三人,性格各异。老大张烈人如其名,属于急性子,性格外向,好交际,爱好广泛,尤其喜欢球类运动。张烈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是个风风火火的人物,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每每学校组织活动,必有他的身影。而张煦性格温和沉稳,偏内向,不喜欢出风头,爱好不多,整天就喜欢埋头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且为人谦和,深得父母喜爱。据张宝珠的回忆,每到寒暑假,大哥与二哥从上海放假回老家无锡,大哥张烈很少待在家里,在外面总有很多朋友,很活跃;二哥张煦则相反,整天待在家不出门,喜欢读书看报,手不释卷,成为邻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张煦还喜欢将家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写成简报的形式,贴在墙上。喜欢写作,喜欢将自己所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张煦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养成的习惯。直到张煦92岁住进上海华东医院之前,他一直坚持记录和整理每年每月所写的文章、手稿、书信、参加的会议活动、会见的人物等,如今我们仍能从他的档案资料中查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手书整理保存的每年发表的文章目录、手稿、各类证书,以及当时报刊对他各种事迹的报道等,甚为详细。
弟弟张熙则处事细心得体,人缘很好,办事很有条理,善于经营理财,适于银行财务等工作。由于处事谨慎,为人低调,与世无争,张熙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一直比较顺利,包括在“反右”及“文革”时期也没有受到冲击。虽然从职业和经历上看,张煦跟张烈少年时期开始就一起到上海上学,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又同为大学教授,都是电机工程学院科班,算是同行,但由于性格上的反差强烈,工作以后他俩的来往不多。相反,张煦跟张熙关系很亲密,到中年以后还保持经常联系。
张煦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时代是很幸福的,因为他既有一位受过新式教育,且学有专长、事业心很强、眼界开阔、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又有一位一生勤勉、治家有方、温良慈善的母亲。加上他们兄妹四人均自幼勤奋好学,你追我赶,学业都不俗。据张宝珠回忆,父亲张德载对她的三个哥哥要求比较严格,在学业上必争上游,似乎必须考上名牌大学不可,而对她没有什么要求。按当时的传统习惯,女孩子大多只上完小学或中学,不一定都得上大学。但张宝珠也不甘落后,看到三个哥哥学习都很努力,都上了大学,她也非要考大学不可。于是,她以三个兄长为榜样,努力学习,也考到上海的沪江大学。
张煦的母亲对孩子很慈爱,平常从不责备苛求孩子,而是尽量让他们在家里过得舒适自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确实是很难得的成才环境。张煦到了老年还经常回忆起自己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怀念那段美好时光,觉得自己一生真是很幸运,非常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有温暖的家庭,自幼深得父母双亲的爱心。我一生能够健康和快乐成长,多半来源于双亲抚育之恩,使我永世难忘。”青少年时期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基础教育,为他一生的事业追求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他曾说:“回溯过去,感到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青年时代的大学生活给了我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中年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总会想起青少年时期立下的决心和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默默地忍耐和继续坚定执着地工作。
- 张煦:《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第297页。
- 王宗光:《老交大名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第100页。
- 张煦:《现代通信技术和大学教育(续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第300页。
- 张煦:《现代通信技术和大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