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艺术环境
为艺术而生的人,除了具备天赋和勤奋之外,还需要一方可接地气的土壤。所谓土壤,即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环境,而环境是由人创造的。
居住天津的严修、王仁安、孟广慧、王吟笙、华世奎、王襄、李子明、刘宝慈,这些照亮中国近代艺术星空的名字,均与李叔同有过交往,并切磋过技艺。这让他的个人见解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此外,对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
李叔同就像武侠小说中天资极高的少年,因机缘巧合,遇到各派高手,集众家所长,自成一家。日后李叔同成为文艺通才,离不开众多幕后高手的助力。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学者。清光绪朝庚末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后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当过民国教育部副部长。严修赞同李鸿章推行的洋务运动,提出应在学校多培养经济型人才的主张。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由严修和教育家张伯苓共同创办。
民国年间,天津一位报纸记者模仿“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的民谚,将其改写为“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
此处的范公指的是严修,幼梅指的是赵元礼,孙菊老指的是京剧老生孙菊仙。严修名列三人之首,足见其在天津的声誉和影响。
严家与李家为世交。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和严修的父亲严克宽交往甚密,他们曾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王仁安在《天津政俗沿革记》中,谈到当时的津门慈善团体时说:“光绪五年,李世珍倡捐银五千两,严克宽、杨俊元、黄世熙、杨云章、李士铭等各捐银一千两。由李世珍、严克宽董其事,其绅捐、船捐息款每届冬令提出三成,以济贫苦无告之民,其余七成留为荒年助赈之用。”
严修在他一首诗的小注中也曾提道:“先父及李丈筱楼倡办备济社。”(《严修先生古近体诗存稿》卷二)
作为老大哥,又是世交,严修见多识广,将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和世界各地的见闻讲给李叔同听。让李叔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向往。
王仁安,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民国后任内务部顾问,1913年任杭州当钱塘道尹。著有《王仁安集》《阮南诗再存》等。
王仁安在晚年与严修、赵元礼等倡建天津城南诗社。1931年诗会地点改在水西庄。水西庄原是天津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营建的园林别墅,乾隆时期颇为兴盛,被誉为天津的一个文化大观园。天津水西庄、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城南诗社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成员总计在二百人以上,当时天津文化教育界精英几乎都参加过诗社雅集。
李叔同与王仁安彼此欣赏,亦师亦友。李叔同对王仁安以先生相称,自称是王仁安的“门人戚子”,还曾以贺年明信片相赠。
孟广慧,近代著名书法家,以书法著称,亦是古器鉴藏家和金石考据家。孟广慧的书法既有篆书之意境,又有甲骨文的质朴洗练。李叔同在与孟广慧的接触过程中,深受其书法风格的影响。李叔同在书法起步阶段,也像孟广慧那样追溯源头,在篆隶上下过功夫。
王吟笙,天津女学创始人之一。精通书画篆刻、诗词联语。其水墨山水画喜用刚健的勾勒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手法,以此达到秀润明丽的效果。楹联成就亦属不凡,作品“华盖平飞风鸟细转,鹢舟乍动朱鹭徐鸣”获得业内赞誉。
王吟笙和李叔同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天津海河东粮店后街,王吟笙比李叔同年长十岁,他们既是近邻又是挚友。李叔同曾给王吟笙刻过数方图章,王吟笙一直珍藏并使用。
李叔同天津时期的朋友圈,多系文人学者或教育界人士,都比李叔同年长,人生阅历丰富。大都潜心艺术,淡泊名利,聚会目的相对纯粹。少了互相吹捧,多了客观点评。
诗文唱和,金石书画,完全在一种毫无市侩干扰的氛围中,进行艺术切磋。这种纯粹探讨艺术的聚会,对各自艺术精进大有益处,年轻的李叔同,在诸多前辈高人的熏陶下,收获是最多的也是最大的。
李叔同交友也是有选择的,他交往的都是真正的良师益友。不管在出家前还是出家后,这些朋友都不曾疏远他,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天津的时光,这些人因为兴趣爱好、审美趣味及艺术追求一致,与李叔同交往可以理解。在李叔同出家后,这些朋友依然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得不说是气味相投,情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