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族之城

何似在人间 作者:《散文海外版》编辑部 编


双族之城

◎熊育群

钟声浩荡

很长时间里,我都难以把赤坎琢磨透。她小,小得不经意间常遭人忽略。赤坎就像路途上不断出现的那些乡镇一样,无非是岭南充满五邑之地风味的一个小镇,这些圩镇大都留不下什么印象。但赤坎却不一样,她并不寻常,她的身上能够读到世界风云,甚至是人间传奇。

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赤坎前两百年很平静,后面的一百多年,风云骤起,赤坎就像登上了戏台,戏剧一幕幕上演,一幕谢了一幕又来,新奇的事情总在发生着。无论生活在小镇的人,还是异乡过客,突然就找不到真实感了。

赤坎巨大变化的缘由,光从人文风土上去找,恐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得抬起头来,把目光掠过眼前的丘陵和平川,看到海洋,看到海洋深处的世界——这似乎有点难为人了。但这风潮正从远方涌入,弥漫于原野的八面来风——刮过了万里之遥的海洋。

如果你从船上来,在潭江登岸,走过江岸的堤西路、堤东路,你眼里看到了一字排开的骑楼:砖石水泥的楼房,高高的立柱,沿街的走廊,简洁或讲究的券拱,巴洛克风格卷纹的山墙。既有扑面的南洋建筑风味,更有欧陆风情的横移,而地方风土味在这仿造中亦顽强呈现,活脱脱一个岭南乡土版的欧陆小镇。如果你是一个内陆人,你一定会迷惑:这还是中国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赤坎就是这副模样,迎接着四方宾朋。

站在堤东路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你会恍然置身于葡萄牙的街道。而从堤西路走近关族图书馆,进入欧式院门,你就像步入了罗马庭院。这是赤坎最醒目的两栋建筑,它们在潭江岸边拔地而起,门前南洋杉与它一比高下似的,高擎如臂。波光粼粼的倒影中,小镇有些恍惚,时空仿佛是另一片大陆的,是南欧还是北美?

赤坎之外,开平的土地上,充满异国情调的碉楼正在阡陌间纷纷耸立,一场乡村造楼运动开始了。二十世纪初,人们都在努力用遥远国度的建筑样式筑成自己的美庐。短短二三十年间,开平就变成了一个万国建筑博览场。几十年后,这些被称作碉楼的建筑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建筑中,图书馆是另类的,它象征了乡村文化的觉醒,乡村宗族文化极少有像赤坎关氏、司徒氏这样,把读书摆到核心地位,当作宗族的荣耀。正是这两座图书馆,昭示了两大宗族人才辈出的未来。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关族图书馆可谓建筑的精品。前者气势夺人,雍容、典雅,轩昂却不傲慢,散发着葡萄牙建筑风味。三层的楼高,正中一座钟楼,上两层贯通的葡萄牙式立柱,借钟楼的气势,生发出一种飞升的姿态。下面一层,建筑立面接应其上的动态,六条立柱四条延伸而下,另外两条与窗户两边红砖垒砌的窗柱呼应着。设计既有变化,又保持整体的气势。

同样的手法用在顶层古罗马券拱与底层三角形窗楣上,在呼应与变化中达成了丰富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上两层与一层,走廊与实体墙,开放与封闭,本难协调的立面,以底层打开的高大门窗来呼应,获得了稳重感,又避免了立柱一贯到底的单调。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不算高,却有高耸巍峨之感。最能体现情调的钟楼,大钟来自美国波士顿,拜占庭式的穹顶,高高立于屋顶,半圆的券拱,圆的时钟,如同画龙点睛,气韵神态毕现。

关族图书馆则稍晚修建,它是标准的欧洲建筑,门是营造的重点。正门两边各立一根粗壮的科林斯柱、半根方形柱,方柱似嵌入墙体。半圆形的拱门,顶起拱门的柱头是向上升起如花瓣的雕饰,繁简对比中它是繁,点缀精准恰似点睛之笔。

三层的楼房,四根方柱从底到顶,柱顶一个涡券和璎珞组成的雕饰,有柱头装饰的味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柱头常用的造型。楼顶正中三角形门楣中,卷草纹的图案充满巴洛克风情。屋顶的钟楼,大钟来自德国,谁也想不到它走了九十年,直到今天依然咔嚓咔嚓响着,精密的齿轮与钟摆嗒嗒而动,推动指针转动,向着小镇准确地报时。关族图书馆建筑之精美不输于欧美本土建筑,甚至直追圆明园建筑的水准。

司徒氏图书馆由旅居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的司徒氏人捐建,广州市永和建筑公司承建,一九二五年建成。关族图书馆也是旅居美加的关氏后人捐款修建,承建商是旅港关族建筑商关穆的远利建筑公司,一九二九年落成。它们是两个家族颉颃互竞的产物,却成了两个家族的标志物。洪亮的钟声每天每时从各自的钟楼响起,数十年如一日,昭示着两大家族的光荣与使命。

沿着潭江,一栋栋异国风味的建筑成排连片地建起来了,它们以骑楼相通,采用方柱、外挑阳台、直线条的门窗,也有采用罗马柱、券拱的,阳台各有不同,墙面装饰有浮雕、窗洞、线脚。变化最大的在顶层与女儿墙的处理上,顶层罗马柱和券拱很多,女儿墙造型大都为欧式与中式混合,有的采用传统“金”字形瓦顶,有的山花之顶用扇贝饰件,底层还有做成伊斯兰建筑尖拱门的,有的把罗马柱和券拱贯通到了二楼。在这里,你既可领略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遗风,也可以品鉴岭南风情、吉祥纹饰和中国古典卷草图案的坚守。

这些把坡屋顶、锅耳山墙等本土民居风格抛开的建筑,占据着潭江两岸,骑楼数量多达六百栋,宽度相加长度超过了三千米!大大的玻璃窗门不再是封闭的生活空间,生活也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方式。司徒氏、关氏两族人走进了图书馆,除了读中文书籍,还开办了英语培训班。两族人又在下埠鱼筍庙合建了开平中学。从此,弦歌之声不绝,民智广为开化,一个新的世界正在为他们打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