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舞台装置和舞台灯光概述
舞台灯光是舞台演出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舞台艺术照明设计范畴。运用舞台灯光可以加强演员表演的艺术形象,美化舞台美术造型,突出剧中人物,阐明主题,烘托整个舞台的演出气氛。只有良好的舞台照明系统才能满足戏剧表演和综合文艺演出活动的需要。
舞台表演艺术家对舞台灯光的评价:“光是舞台上的灵魂”,“光是舞台上的血液”,“光是舞台气氛的权威”,“舞台上是光的世界”,“当代舞台美术是光景的时代”等等。
现代舞台演出中舞台灯光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
(1)使观众可清晰地看到演员表演和景物形象。
(2)导引观众视线集中到关键演出部位。
(3)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现舞台幻觉。
(4)创造剧中需要的空间环境。
(5)渲染剧中气氛。
(6)显示时间、空间转换,美化舞台美术造型,配合舞台特技,丰富艺术感染力。
舞台灯光的知识结构包括舞台照明工程设计、舞台灯光场景设计和文化艺术基础三部分,如图1-1所示。
图1-1 舞台灯光的知识结构
舞台照明工程设计是实现舞台灯光场景设计的技术基础,是为舞台灯光场景设计服务的。其职责是负责舞台照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维护,涉及电(包括电子技术)、光、色、机械四个方面的科技知识和舞台灯光设备——灯具、调光、色彩等应用技能。舞台灯光系统设计与舞台类型和剧院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
舞台灯光场景设计属舞美设计范畴,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舞台艺术照明场景设计的质量离不开剧本、演员、导演、舞美设计等部门,以及对剧情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文化艺术基础作为舞台灯光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要求舞台灯光设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灯光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特别是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五个方面的修养。
1.1 剧场、舞台概述
1.1.1 剧场分类
按JGJ 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剧场可分为四类:
(1)特大型剧场:1601座观众席以上,台口宽度18.00m。
(2)大型剧场:1201~1600座观众席,台口宽度16.00~18.00m。
(3)中型剧场:801~1200座观众席,台口宽度14.00~16.00m。
(4)小型剧场:300~800座观众席,台口宽度12.00~14.00m。
表1-1是JGJ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建议的不同剧种的舞台标准。随着艺术表现形式、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台口宽度和高度有加大的趋势,尤其是电视剧院和大型主题秀剧院,为了追求视觉和电视画面的大场景震撼效果,在舞台的面积和台口的宽度及高度方面,有尽可能扩大的需求和趋势。
表1-1 不同剧种的舞台标准(JGJ 57—2000《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图1-2 镜框式舞台
1.1.2 舞台分类
舞台灯光的布置与舞台类型密切相关。舞台分类以观众席与演出舞台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镜框式舞台和开放式舞台两大类。
(1)镜框式舞台。这种舞台设有一个舞台框,基本特征是以舞台口为界,把舞台与观众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区域。如图1-2所示。
特点:观众与演员由大幕隔开,是一种封闭式的观演关系,灯光布置的隐蔽性较强,可用隐蔽的灯光创造幻觉。
(2)开敞式舞台。这种舞台不设舞台框,舞台和观众席处于同一个空间。根据舞台和观众席的分布形式不同,又分为岛式舞台、伸出式舞台、近端式舞台和多功能舞台。
1)岛式舞台。四面都有观众,无遮蔽、开放性的观演关系。灯光布置特点:全部明装。
2)伸出式舞台。部分观众可与演员近距离接触,是一种半封闭式的观演关系。灯光布置特点:半隐蔽状态。如图1-3所示。
1.1.3 剧场、舞台常用术语
1.剧场(Theatre)
剧场是指设有演出舞台、观众席及演员、观众用房的文娱建筑。即通过演员及各类配套设备共同完成观众与演员间交流的场所。
2.观众厅(Auditorium)
观众厅有圆形、半圆形,有一面、三面观众区域。有池座(与舞台同层的观众席)、楼座(池座上的楼层观众席)、包箱(沿观众厅侧墻或后墙隔成小间的观众席)。
3.镜框式舞台术语
镜框式舞台包括主台、侧台、后舞台、乐池、台唇、台仓、台塔等。
(1)主台(Main stage)。主台又称主舞台或基本台,主台台口线以内为主要表演空间,是演员与观众进行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空间。通常除主舞台外,在两侧及其后还设有侧舞台和后舞台,形成品字形的平面。
(2)侧台(Bay area)。主舞台两侧的舞台区称为侧台,又称副台或附属台,是迁换布景、演员候场、临时存放道具景片及车台的辅助区域。
(3)后舞台(Back stage)。主舞台后面的区域称为后舞台,后舞台可增加表演区的纵深度,也可作为演出服务的辅助空间。
图1-3 伸出式舞台
(4)台塔(Fly tower)。台塔是指主舞台上面至舞台栅顶之间的空间,是舞台表演和舞台机械运作的基本空间。
(5)台仓(Understage)。台仓是指舞台台面以下的空间,用于安装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的舞台机械装置空间,也可作为道具和观众座椅的仓库或布景制作场地。
(6)台口(Proscenium opening)。舞台向观众厅的开口区域。
(7)台唇(Apron stage)。台唇是指台口线以外伸向观众席的台面,是舞台最前端的边沿部分。
(8)假台口(或活动台口)(Movable pretended stage door)。假台口设在镜框台口的后面,由上框和两个侧框组成,该台框的大小可变,是安装舞台灯具的主要设施,假台口可将演出台口尺寸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各种表演环境。
(9)乐池(Orchestra pit)。乐池位于舞台台唇的前下方与观众席之间、低于观众席前排地面的空间。供歌剧、芭蕾舞剧等乐队演奏用。很多乐池还能提升到舞台台面同样的高度,作为扩大舞台演出区使用。如果把乐池提升到观众席前排地面同样高度,摆上座椅后,又可扩大观众席面积。
图1-4所示为镜框式主舞台术语说明。
图1-4 镜框式主舞台术语说明
(10)台口线(Line of proscenium o-pening)。台口构造内侧边线在舞台面上的投影线,舞台灯光以此线区分舞台内外,舞台机械定位以此为基准。
(11)中轴线(Center line)。舞台台面上通过大幕线中点的中心线称为中轴线,它把舞台表演区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区域。
(12)表演区(Acting space)。表演区是指舞台表演所需的区域。不同剧目的表演区范围大小不同,可以是主舞台的全部,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
(13)舞台装置区(Scenery space)。舞台装置区是指主舞台天幕与表演区之间的区间,可设置平台、布景、车台装置和大道具。
(14)上场门(Stage right)。观众面对舞台的左侧(即观众的上手边),供演员上场的进口位置。
(15)下场门(Stage left)。观众面对舞台的右侧(即观众的下手边),供演员下场的出口位置。
(16)转台(Revolving stage)。转台是指主要表演区能旋转台面的舞台机械。
(17)升降台(Elevating stage)。升降台是指舞台上可升降台面的舞台机械。
(18)车台(Stage wagon)。车台是指在主台、侧台、后舞台之间,沿导轨能前后、左右行走的舞台机械或无导轨自由移动的小车台。
(19)栅顶(Grid或Gridiron)。栅顶又称顶棚,是舞台上部安装悬吊设备的专用工作层。
(20)天桥(Fly gallery)。天桥是指沿主台侧墻和后墙上部一定高度设置的工作走廊。一般舞台均设有多层天桥。
(21)灯光渡桥(Lighting bridge)。与吊杆平行设置,可升降,安装、检修灯光用,在演出中能上人操作的桥式钢架。
(22)渡桥码头(Portal bridge)。天桥上伸出的平台或吊板称为渡桥码头,由此可上假台口上框或灯光渡桥。
(23)面光桥(Fore stage lighting gallery)。在舞台前方、观众厅顶部安装面光灯具的桥架。
(24)吊杆(Batten)。是指在舞台上空用于悬吊幕布、景物、灯具和演出器材的升降机械设备。有手动、电动、液压等多种传动方式。
(25)耳光室(Fore stage side lighting)。耳光室是指在观众厅前上方两侧安装台外侧光灯具向舞台投射灯光的房间。
(26)台口柱光架(Lighting tower)。台口柱光架是设在舞台口内两侧安装灯具的竖向钢架。
(27)灯光吊笼(Lighting(cable)basket)。灯光吊笼是指舞台两侧上空安装灯具的笼式吊架,可以升降或前后、左右移动。
1.1.4 舞台幕布系统
舞台幕布是各类剧场、影剧院、礼堂俱乐部、演播厅等镜框式舞台上不可缺少的设备,起着装饰舞台,提高演出效果的作用。目前舞台上广泛使用的幕布主要有舞台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前)檐幕、边(侧)幕、纱幕、天幕、吸音幕、串叠幕、安全防火幕等。
1.大幕(Proscenium curtain)
大幕是舞台的门户,也是舞台的主要幕布,主要用于演出开始和结束的启闭,有时也用作场幕使用。大幕的开启方式有对开式、提升式、串叠式、蝴蝶式等。
大幕拉幕机是舞台上使用最频繁的设备之一,采用无级调速,使大幕随剧情需要随意变换速度,起到烘托艺术氛围的作用。
2.前檐幕(Fore-proscenium curtain)
前檐幕是大幕前上沿的横条幕,作为挡住观众对舞台上空吊装设备的视线,是大幕的配套幕,可以衬托大幕的美观。
3.二道幕、三道幕(Second curtain、Third curtain)
二道幕位于舞台大幕之后,三道幕位于二道幕之后,用于独唱,演唱,独奏等各种形式的演出。在各种戏剧和戏曲的片段中,利用二、三道幕的启闭,可快速更换布景和道具。二道幕、三道幕通常以3倍打摺制成对开幕,有的三道幕用的是纱幕。
4.边幕(侧幕)(Wings)
主台两侧的竖条幕称为边幕,用于限制舞台表演区。多条边幕之间有平行、正“八”字、倒“八”字等吊装方式。可改变舞台表演区的平面形状,遮挡舞台后部空间,引导和控制观众视线集中在规定的表演区内。
5.檐幕(Transverse curtain)
主舞台上部吊挂的横条幕称为檐幕,与左右两侧边幕相配合,控制演出空间的视觉高度、遮挡舞台空间上部内侧的布景、灯光等装置不进入观众视线,同时增强了观众对舞台的立体感。类型有升降式、固定式。
6.纱幕(Veil curtain)
纱幕是舞台艺术用幕,一般不作为剧场的固定装置。常用于舞蹈和特殊效果,提高舞台立体感。挂在台口的称台口纱幕,挂在天幕灯区前的称为远景纱幕,也可折叠成装饰衬幕。舞台上常用网眼纱制作无缝白纱幕、黑纱幕和纱画幕,可用来表现场景环境。
从纱画幕后面向景物投光可以显现隐藏在后面的人物和空间环境,易于表现梦幻、回忆等虚拟场面。从纱幕前面投光,可渲染纱画幕上所画的形象。从纱幕背面向纱幕投光时,纱画幕前面所画的形象看起来则不复存在。其他单色纱幕也具有上述特点,只是白色及浅色纱幕反光效果更强。深色、黑色纱幕可更好地吸收舞台上的散射光,更易表现虚拟、朦胧的幻觉空间效果。
7.天幕(Cyclorama)
天幕是位于镜框式舞台的最后部位、表现天空景色和舞台远景的幕布,其高度和宽度通常要大于台口尺寸。根据演出需要可制成平面型或弧型宽幕。
8.防火幕(Fire curtain)
防火幕是安装在台口处、当舞台发生火灾时可立刻下降的防火设备,用于将火灾发生区与观众区迅速隔离。幕布在下降过程中逐级减速,平稳降至台面,并与台口保持可靠封闭。舞台安全防火幕幕体为轻型钢结构,正反面涂有防火涂料,幕体上部可装有水帘装置,发生火灾时自动喷水,使幕体降温。
1.1.5 舞台吊杆系统
舞台吊杆是用来吊挂各种布景、幕布和灯具可以升降的横杆,平时悬吊在舞台上方、观众看不到的位置上,只有布置舞台时才降下来固定吊挂物。
每个舞台都设有檐幕吊杆、景物吊杆、灯光吊杆三种类型的吊杆。檐幕吊杆的荷载较轻,且升降频度较少,可采用手动升降方式;其他两类吊杆由于荷载大,升降频度高,一般都采用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的电动吊杆。吊杆应有4个或4个以上的悬挂点。
除檐幕吊杆外,目前景物吊杆、灯光吊杆的类型趋于统一设计,在可投资预算的情况下,景物吊杆的荷载等同于灯光吊杆,便于舞台灯具、景物按演出的需要灵活选择任意吊杆安装使用。
1.每根景物吊杆的动荷载应按不同台口宽度取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口宽度在12.00m以下的吊杆荷载不得小于3.5kN。
(2)台口宽度在12.00~14.00m的吊杆荷载不得小于4.0kN。
(3)台口宽度在14.00~16.00m的吊杆荷载不得小于5.0kN。
(4)台口宽度在16.00~18.00m的吊杆荷载不得小于10.0kN。
(5)台口宽度在18.00m以上及安装特殊灯具时应按实际荷载取值。
2.PLC吊杆控制台
PLC吊杆控制台(图1-5)利用高可靠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将分布在不同位置吊杆的多个控制节点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一台PLC中央控制器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从而形成一个集中式的舞台吊杆控制系统。
整个系统全部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PLC使用图形化人机对话界面,具有操作简单,运行可靠的特点,代表舞台机械的最新技术发展水平。
3.PLC控制系统特点
(1)配置方式灵活,可任意增加或减少吊杆路数。
(2)完全模块化结构,大大减少了现场布线的工作量。
图1-5 PLC触摸屏吊杆控制台
(3)高可靠的PLC控制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4)多重故障诊断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5)定位精度高,定位误差小于2mm。
(6)高可靠的传感技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无须维护。
(7)高度智能化的自学习功能,可有效消除机械装置的定位误差。
(8)模块化设置,系统最大可带100路吊杆。
(9)大容量的场景设置及集控设置,确保任意复杂的场景组合的需要。
(10)操作方便,使用简单,采用传统控制台和计算机相结合方式,二者可分别控制,互不影响。
(11)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使用非常简便。
(12)多重可靠性设计,系统运行非常稳定,杜绝死机现象。
(13)三重限位保护措施,彻底杜绝吊杆冲顶故障。
1.2 舞台灯光常用术语
1.可见光(Visible light)
可以产生视觉感受的辐射光波称可见光。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为370~780nm(纳米),(1nm=10-9m)。可见光分为红(780~630nm)、橙(630~600nm)、黄(600~570nm)、绿(570~490nm)、青(490~450nm)、蓝(450~430)、紫(430~370nm)七种单色光。试验证明,人眼对波长为555nm的黄绿光最敏感。
2.光通量(Luminous flux)
光通量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光源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光波的辐射能量和人眼对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即亮度感觉)的乘积。
人眼对亮度的敏感程度与颜色(即光波波长)有关,在环境明亮时,人眼对于波长X=555nm的光线最为敏感,我们定义这时的相对视敏度Vs(555)=1。当波长X为其他值时,Vs(X)均小于1。如果对于某一波长X的单色光,其辐射功率为P(X),相对视敏函数为Vs(X),则可以定义光通量Y(X)=P(X)×Vs(X)。光通量Y的单位为流明(lm),符号为Ф。
由于眼睛对各色光线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即使各色光的辐射能量相等,在视觉上并不能产生相同的明亮度。在各种色光中,黄色光、绿色光具有最大的明亮感觉。例如,当波长为555×10-9m的绿色光与波长为650×10-9m的红色光辐射功率相等时,但是绿色光的光通量为红色光的10倍。
一般情况下,同类型灯具的功率越高,光通量也越大。各种类型灯具的光通量可参见说明书。
3.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在指定方向单位立体角内发光强弱的物理量,即光源向空间某一方向辐射的光通密度。简单来说,发光强度就是光源在指定方向上的辐射能力。发光强度的国际单位是Candela(坎德拉)简写cd。以前又称烛光,符号为I。
例如:有罩台灯比无罩台灯在桌面上的亮度更亮,其实两种台灯灯泡的光通量没变,有罩台灯由于灯罩的反射,增加了空间的光通量密度。
4.亮度(Luminance)
亮度是人眼对光源发光强度的感受,是一个主观量,它是表示发光体(包括反光体)表面发光(反光)强弱的物理量。人们把人眼从一个方向观察到光源的发光强度与人眼所“见到”的光源面积之比,定义为该光源的亮度,亮度的单位是坎德拉/平方米(cd/m2),符号为L。亮度与发光面的方向也有关系,同一发光面在不同方向的亮度值也不同,通常是按垂直于视线的方向进行计量。
人眼的亮度阈Lmax=160000cd/m2。无云晴空的平均亮度为5000cd/m2;40W荧光灯表面的亮度为0.7cd/m2。
在一般日常用语中亮度与发光强度往往容易被混淆。请注意两者的区别:亮度与发光体的面积有关系,在同样发光强度的情况下,光源的发光面积越大,则光源的亮度越暗,反之则越亮。
5.照度(Illuminance)
照度是表达受照物体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单位是勒克斯(lx),符号为E。
即1lm/m2=1lx(勒克斯)。
(1)照度(lx)与光通量(lm)关系计算举例。100W白炽灯发出的总光通量约为1200lm,假定该光通量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半球面上,求距该光源在1m和5m处的照度值。
解:半径1m的半球面积为2π×12=6.28m2,距光源1m处的照度为1200lm/6.28m2=191lx。
同理,半径5m的半球面积为2π×52=157m2,距光源5m处的照度为1200lm/157m2=7.64lx。
(2)常见照度参考值。夏天中午晴天地面的照度为50000lx;冬天中午晴天地面照度约为20000lx;晴朗月夜地面的照度为0.2lx;40W白炽灯1m处的照度为30lx,加伞形灯罩后1m处的照度为70lx。
对某一光源而言,在被照面上的照度取决于灯具的形状、尺寸、反光效率、光源与灯的匹配,还取决于灯具吊挂的高度、房间墙壁反光率等诸多因素。
6.光色(Light color)
光色又称色表,即“光源的颜色”。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青、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经过三棱镜不能再分解的色光称为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自然界中的太阳光、白炽灯和荧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当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透过物体。不同物体,对不同单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它就呈现什么颜色;全吸收就是黑色。
7.显色性(Colour rendering)、显色指数(Colour rendering index)
光源照到物体时显示出来物体的颜色用显色指数Ra表示。以太阳光的显色指数100为基准。Ra越小,显色性就越差。
例如:路灯(高压汞灯),远看它发的光又亮又白,但当它照在人脸上时,使人脸色显得发青,这说明高压汞灯的显色性差。白炽灯远看偏黄红,照射有色物体时,类型阳光,显色性较好。表1-2是各种光源的显色指数和色表。
表1-2 各种光源的显色指数和色表
8.色温(Colour temperature)
色温是用来表述光源颜色的一种量化指标,按绝对黑体的温度来定义。当绝对黑体(例如黑铁)加温到某一温度时,黑体辐射的光色与光源辐射的光色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单位为绝对温度K。
黑体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光的颜色也在不断改变,产生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渐变过程。
色温不同,光色也不同,视觉感受也不相同。在同样亮度下,色温越高,感觉越亮。色温越低,感觉越柔和而清晰,但不是很亮。一支2500~2800K色温的蜡烛,虽然不是很亮,但是看东西非常清晰。
白炽灯的色温一般在2700K左右、荧光灯的色温在2700~6400K左右、高压钠灯的色温在2000K左右。表1-3是不同色温光线的视觉感受。
表1-3 不同色温光线的视觉感受
(1)暖色光。3000K以下称低色温,是一种黄色光,又称暖色光,能给人温暖、健康、舒适的感觉。暖色光对雾和雨的穿透力强,与白炽灯光线相近,红光成分较多,适用于家庭、住宅、宿舍、宾馆等场所或温度较低的地方照明。
(2)白色光。色温在3300~6000K之间称为白色光,又称中性色光,特点是光线柔和,使人有愉快、舒适、安详的感觉,适用于商店、医院、办公室、饭店、餐厅、候车室等场所。
(3)冷色光。色温超过6000K的光线称为冷色光,光色偏蓝,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有明亮的感觉,使人精力集中,适用于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绘图室、设计室、图书馆阅览室、展览橱窗等场所。7000~8000K为明显带蓝的白光,8000K以上为蓝光,穿透力极差。
在同一空间如果使用两种色温差很大的光源,其对比将会出现层次效果。
9.光源的发光效能(Luminous efficacy of a source)
光效即光源的发光效能,或称光电转换效率,是指光源发出的光通量(单位lm)与光源功率的比,即光源消耗1W电能所发出的光通量,数值越高表示光源的效率越高。光效是考核光源能效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单位流明/瓦(lm/W)。
例如,耗电2W的LED灯,发出光通量为220lm,那么它发光效率=(220lm/2W)=110lm/W。
各类光源的光效:白炽灯8~14lm/W;卤钨灯15~20lm/W;直管荧光灯50~70lm/W;单端荧光灯55~80lm/W;高压钠灯80~140lm/W;金卤灯60~90lm/W;LED灯80~120lm/W。
10.眩光(Glare)
眩光是指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的光亮感觉。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
眩光可引起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11.反射率(Reflectance or reflection factor)
物体对垂直入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
12.常用照明术语一览表
常用照明术语一览表见表1-4。
表1-4 常用照明术语一览表
1.3 照明色彩的特性和舞台灯光的特点
1.3.1 照明色彩的心理特性
不同颜色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感受:
(1)红色。暖色调,富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易感疲劳。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红旗、血光、热情、热烈、温暖、爱情、吉祥、活力、积极、坚强、振奋鼓舞、愤怒、粗暴、浮躁、禁止和危险。
(2)橙色。与红色相近,同属暖色调,令人感到高兴、爽朗、无忧。
(3)黄色。属偏暖色调,令人感到高贵、光明、欢快、开朗、开阔、明亮、智慧、柔和、活跃和素雅。由于人眼对黄色波长最为敏感,所以常用黄色作为警戒色。飞行员、警察、马路清洁工的衣服常用黄色作标志。
(4)绿色(青色)。自然界的主色调,使人联想到青山绿水,生气勃勃。象征和平、健康、永恒、安详、镇静、智慧和谦逊。常用于安全、卫生、环保标志。
(5)蓝色。冷静色调,能消除紧张,产生宁静、幽雅气氛,使人联想到蓝色的海洋、蔚蓝天空。令人感到深沉、远大、悠久、纯洁、理智、冷静、和谐、安详。也易使人产生阴暗、忧郁、贫寒、悲伤、恐怖的情感。因此,蓝色和淡黄色要慎重使用。
(6)紫色。与蓝色同属冷色调,令人感到优雅、神秘、浪漫、高尚、庄严和华贵。
(7)白色。冷色调。使人想到冰雪、寒冷、纯洁、神圣、高尚、平和、光明的感觉;也易使人联想到冷酷、空虚、悲伤、恐怖。
在灯光色彩运用中要注意和谐与统一,设计时可先设置一种基调色,各种颜色要服从基调色,正确处理“相似色”和“互补色”的调配。互补色可增强对方的强度。相似色的有序排列可促进和谐的效果。
(1)相似色。紫-红;紫-蓝;绿-黄;橙-黄。
(2)互补色。红-绿;蓝-橙;紫-黄。
1.3.2 舞台灯光的特点
舞台灯光之所以称得上艺术照明,是因为它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
1.舞台灯光的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能够控制光线的投射方向、光班形状和大小、亮度的强弱、投影的虚实、色彩的调配、光线的变化等。自动换色、自动对光也都属于可控性的技术范围。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在戏剧演出中按艺术创作要求,控制光的照明范围(光区控制),控制光的色彩调配(光色控制)、控制光的明暗变化(光量控制),达到塑造对象的目的。
(1)光区控制。利用舞台照明区域控制吸引观众注意力,加强演出对象照明,有目的地吸引观众观看演出对象。并根据剧情需要创造可变的演出空间。
(2)光色控制。对灯光色彩显示进行控制,其目的是根据人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生活的联想,结合剧情,创造色光气氛,使观众获得色彩的视觉感受。
(3)光量控制。对灯光光线强弱的控制,其目的是利用光的强弱变化,调剂光的艺术效果,对改变时空感觉、切割剧情段落等方面,可获得更好的空间明暗效果。
光区控制、光色控制和光量控制是舞台艺术照明最基本的控制要素。光与色的结合已成为舞台美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在演出中三者能有机结合,对演出空间将会产生具有美学价值的舞台光。舞台灯光已成为演出整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舞台灯光的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利用光线为演出对象(人物与景物)塑造形象。虽然舞台布景、服装、化装本身已经为剧中人物及人物所处的活动空间创造了形象,但是从戏剧的整体效果来看,各部门(包括演员)所创造的形象之间常常是不统一的,在一般照明条件下,可发现是虚假的、没有活力的。经过光的艺术加工,会使得那些不统一的对象变得统一和谐,这就是光的可塑性作用。另外,由于光的多变性,可以在演出过程中随时、甚至随意地调整画面构图,塑造动态对象。
3.舞台灯光是一种快速变换的“活动艺术”照明
舞台灯光以光的明暗、色彩变换、投射方向和光束运动等控制手段及其动态组合随时配合剧情的演变,因此必须是一种变化场景可编程的、集中控制的照明系统。
1.4 舞台布光和灯具选用
1.4.1 舞台照明工程术语
(1)光质。指光的软硬性质。
硬光:有较强的方向性,明暗对比强烈,交界线鲜明,有明显的光影,容易控制。用于清晰照亮景物的形状、结构和表演人物的特写照明。
软光:无明确方向性,光线柔和,照射范围广,光影模糊,明暗交界线柔和。
(2)光位。三维空间中灯具所处的具体位置,包括灯具安装的位置、投光方向、投射角度和照明范围,对表演人物的体态、情绪,景物的形状、结构有重要作用。
(3)灯位图。表示舞台灯具的安装位置,并标明配用灯型、附件、性能的示意图。
(4)布光图。表示舞台照明灯具和设备配置的类型、规格、灯位、回路、色彩及投射角度的示意图。
(5)等高线。图中高度相同的灯具用一条细实线连接起来,并以高度标注,称为等高线。
(6)灯位名称。舞台灯具安装的位置常以光线名称来确定。例如:正面光、台外侧光、台内顶光、台口脚光、台口内侧光、顶光、天幕光、流动光等。
1.4.2 舞台布光原理
要想做好专业舞台灯光的配置,首先要了解舞台灯具的常用光位。这是正确配置舞台灯光的一个重要环节。
1.正面光(面光)
正面光中与台口距离最近的称为第一道面光,以此类推为第二道面光、第三道面光等。
面光是从舞台正面投射到台前表演前区的光线,照亮演员面部的灯光。供人物造型或构成舞台上景物的立体效果,如图1-6和图1-7所示。
面光是一种均匀照亮的漫射光,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均匀照亮整个舞台,消除画面中的阴影死角,避免局部演出灯光布光不足。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光位相应配合,会使画面没有亮度层次和立体感。
(1)第一道正面光(一面光)。设在观众厅上部,灯具的光轴延伸到台口线时与舞台面的夹角应为45°±5°;调整灯具仰角后,其光束应能在距舞台台面高1.8m处覆盖至主舞台总深度的1/3。
(2)第二道正面光(二面光)。设在观众厅上部,位于第一道面光之后,灯具的光轴延伸至乐池升降台前沿线(无升降乐池的舞台为台唇边沿)时与台面的夹角应为45°±5°;调整灯具仰角后,其光束应能在距舞台台面高1.8m处覆盖至台口线以内,并与第一道面光衔接。
根据表演活动的范围或舞台是否向观众厅延伸等因素,确定设置后续面光;也可在位于二层或三层楼座前沿设置挑台面光。
(3)配用灯具。可调焦距和光圈的多用途聚光灯、成像灯和少量回光灯。
图1-6 镜框式舞台的面光投射图
图1-7 岛式舞台的面光投射图
2.台外侧光(耳光)
台外侧光投射主舞台表演前区,光束应能水平覆盖舞台深度1/3处台口宽的3/5以上。其最高灯位应不低于建筑台口。
(1)第一道台外侧光。位于靠近台口的观众厅两侧上部,一般为多层布置,其位置应不妨碍观众通行且不遮挡边座观众视线。
灯具光轴经台框边沿延伸至表演区的水平投影与舞台中轴线所形成的水平夹角应不大于45°。
(2)第二道台外侧光。第二道台外侧光的投射范围应与第一道台外侧光衔接。
根据表演活动的范围或舞台是否向观众厅延伸等因素,确定增设后续台口外侧光。也可以设立位于二层或三层观众厅两侧楼座(包厢或叠落式挑台)前沿的挑台侧光。
耳光作为台外侧光的常用灯位,是舞台前斜侧方向的造型光,形成前侧面的照明效果,用于加强舞台布景、道具和人物的立体感。耳光也是面光的辅助光,可从一侧或两侧对舞台色彩气氛进行渲染;如果耳光与暗部的光比配合适当,可取得丰润、有力的造型作用,是舞台必不可少的光线。尤其是还可作为舞蹈的追光,光束随演员流动。
耳光装在舞台大幕外左右两侧靠近台口的位置,分别称为左、右耳光。光线从侧面左、右两侧45°交叉投向舞台表演区中心,并能照射到舞台的各部分,如图1-8所示。
耳光分为上下数层,由台口向观众席的顺序为,第一道耳光、第二道耳光、第三道耳光等。两排以上光色相同的耳光同时投射时,位置高的灯光通常以投射远光区为主,位置低的灯光通常以投射近光区为主。
图1-8 耳光投射图
(3)选用器材。长焦、中焦成像灯,长焦、中焦聚光灯,回光灯,换色器,造型片等。
3.台框、台唇、乐池区域的灯位
(1)台口侧光及台口顶光。设于建筑台框及邻近区域,应能覆盖建筑台口的整个区域,并能与乐池区灯位及面光和台内灯位的布光相衔接。
(2)乐池区顶光。位于建筑台口外乐池上部,应能覆盖乐池升降台表演区及观众厅内的表演区。
(3)乐池区侧光。位于乐池两侧上部,应能从侧上方对乐池区域照明,其最低灯位应不低于建筑台口。
(4)台口脚光。位于主舞台台唇前沿地面专设的灯位。
脚光是一种特殊的造型光(例如可制造阴森、恐怖气氛或形态丑陋的人物造型),安装在大幕外台唇位置的条灯。
光线以低角度近距离从台面向上投射到演员面部或投射到闭幕后的大幕下部,可用色光改变大幕的颜色,弥补演员面光过陡、消除鼻下阴影或为演员增强艺术造型。脚光投射如图1-9所示。
(5)选用灯具。条形泛光灯或低角度聚光灯。灯具功率为60~100W/盏。
4.台内顶部灯位
台内顶部灯位分为主舞台顶光和后舞台顶光,根据舞台深度可设置多道顶光,覆盖整个舞台空间。主要有吊杆安装和渡桥安装等形式。
图1-9 脚光投射图
(1)顶光。顶光是装在大幕后面舞台顶部的聚光灯具,主要投射到舞台中部、后部表演区。自上向下投射的光线,给景物和整个舞台均匀照明,并能减弱或消除其他光位造成的杂乱影子。
沿台口檐幕向台后的顺序依次为一顶光、二顶光、三顶光等。顶光一般装在可升降的灯光渡桥及灯光专用吊杆上。通常在舞台上空每隔3m左右设置一道灯光专用吊杆,灯具吊挂在吊杆下边。电源从舞台顶棚下垂,吊杆上部设有容纳电缆收放的线筐。顶光投射如图1-10所示。
图1-10 顶光投射图
选用器材:中焦、短焦成像变焦灯,泛光灯,平凸透镜聚光灯,螺纹聚光灯,电影聚光灯,电影回光灯,筒灯,效果灯,换色器和造型片等。
灯具排列和投射方法:第一道顶光与面光相衔接照明主演区,衔接时注意人物的高度,可在第一道顶光位置作为定点光及安置特效灯光,并选择部分灯具加强表演区支点的照明。第二道及第三道顶光可向舞台后部直接投射,也可垂直向下投射,还可作为逆光向前投射。注意前后相临顶光的照明衔接,使舞台表演区获得较均匀的色彩和亮度。
(2)逆光。与观众视线对着的光线为逆光。用来画出人物、景物的轮廓,增强立体感和透明感,也可作为特定光源。投到演员头部和双肩的逆光,可使演员从背景中突显出来,创造光环般的效果。
逆光光位:正逆光、侧逆光、顶逆光等。
投射方位:后方、侧后方、顶后方及较低后方。
要求:较高的投射照度。
(3)天排光。天排光是专门为天幕布景照明的光线。安装在舞台吊杆上或天幕光桥上,距天幕前2~6m,可安装为一排、二排,排内还可分为上下层,如图1-11所示。
要求布光均匀,没有光斑,照明功率大、光色变换多(4~6色)、投光角度大、色别回路多。
图1-11 天排光投射图
选用器材:大功率天幕散光灯、换色器或条形组合灯具。
现代剧院的天幕表现形式,从传统的手绘、计算机打印逐步发展到运用大功率正投投影、背投投影和LED大屏幕。
5.台内侧光
台内侧光位于主舞台两侧,根据舞台的深度及演区的设置进行配置,应能从侧面投射演区,主要有天桥安装、吊杆安装和吊笼安装等形式。
(1)柱光。又称台口内侧光、内耳光、梯子光,位于台框大幕后两侧的柱式灯架上,是从台口内侧投向表演区的光线,用来弥补面光、耳光不足,在人物和景物的两侧照明,增强立体感和轮廓感。
按顺序向里称为一道柱光、二道柱光,可更换色片或作追光使用。灯具的排列及投射方法与耳光基本相同。柱光投射如图1-12所示。
选用器材:灯的投射距离较近、功率较小,一般用聚光灯,也可用少量柔光灯、换色器和造型片等。
(2)侧光,又称桥光。灯具安装在舞台两侧天桥上,光线自高处两侧投射到舞台表演区,分为左侧光和右侧光。按天桥上由低向高安装的顺序称为一道侧光、二道侧光、三道侧光等,如图1-13所示。
这种光位能起到突出物体的表面结构,加强景物的层次感或人物阴暗各半的立体形态效果。来自单侧或双侧的造型光,可以强调突出景物的侧面轮廓,适合表现浮雕、人像等具有体积感的效果。单侧光可表现阴阳对比较强的效果,双侧光可表现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物造型效果。
选用器材:中焦、短焦成像变焦灯,回光灯,平凸透镜聚光灯和换色器、造型片等。
6.舞台台面上的灯位
(1)流动灯位。按演出需要临时安放,通常采用流动灯架安装。通常是指位于舞台两侧边幕区和其他因灯位比较特殊只能采用流动安装的灯具,主要用来补充舞台两侧光线的不足或作为特殊角度布光或摄像等特定照明用途的光线。图1-14所示为舞台两侧边幕区流动光投射图。
图1-12 柱光投射图
图1-13 侧光投射图
(2)背景灯位。位于天幕前、后的舞台面上,向天幕或背景投光。
(3)地排光。设在距天幕前1~2m舞台面上(或在台面地沟内)抑射天幕的成排泛光灯具。如天幕为塑料布,也可将灯具放在天幕后的地面上打逆光。用于呈现白天、黄昏、黑夜、早晨、日出、日落等地平线,变换云彩和四季景色效果。与天排灯配合使用,使色彩变化更为丰富。地排光投射如图1-15所示。
图1-14 舞台两侧边幕区流动光投射图
7.追光
追光主要用于跟踪演员的个性化表演或突出演员或主持人形象,对特写光斑实现远距离跟踪移动,引导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
光位通常设在高位演区和观众区,是舞台艺术的特写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追光投射如图1-16所示。
追光室应设在楼座观众厅的后部,左右各1台。
图1-15 地排光投射图
图1-16 追光投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