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纪念一段旅程
这一本杂集,本来我想命名为“葫芦集”——葫芦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物件之一,集食物、器物和神物于一体,作为器,能容纳、包藏万物。书名即取此意,书里的各类篇什,葫芦当然能一一收入囊中。况且,我确实爱上了葫芦,其形状优美,线条柔和圆润。我珍藏了几个,时不时要把玩一番,可以说,至少从愿景上,它满足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有朋友说一本书起这样一个书名,根本卖不动,作为出书新人(其实是人到中年的老人了),你得考虑市场和读者,于是我勉强接受了朋友的意见。
小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我们都上北京去”是几篇小说形式的东西,虽为小说,却也言为心声,多半有我多年来的经历、观察和想象,特别有这些年我北漂的影子和记忆,篇幅虽小,但这是应该留住的种子,希望有一天我能据此完成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第二辑,“不曾磨灭的阅读”是一些难忘的读书印象,这些作家们的书,我懂的或许还只是其中的一星半点,但我珍惜和它们的缘分,无疑还会用一生无数次重读,要发现它们更多的美,我只有拿出稚拙的办法,学会一字字一行行阅读;第三辑,“人生采访”是早年工作中留下的几篇觉得还有存在价值的东西,那时,我住地下室,但因为青春,因为他们的鼓励,我一度踌躇满志,那时多美好;第四辑,“时人印象”是这些年对认识的一些人的速写,短小,却不精悍,但人生路上我和他们有缘说过话,有缘聆听他们的教诲,我应该铭记和感恩。
许多个晚上,我在梳理这些不成样子的过去的足迹时,不禁常常自问: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除了诗,十多年来的文字之旅,就是这点东西吗?能找到的解释,似乎只能引用法国诗人瓦雷里的一句诗作答:起风了,唯有努力试着生存——我得承认,生存是最现实最迫切的东西,特别在成家以后。然而,我还是惭愧,虽然坚持,却是个毫不勤奋的人,而且,快40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才气。
小书算是交出去了,接下来,我该如何出发?开始的时候,是上帝创造了天地……之后,人间有了各式各样的天地,五彩斑斓……我文学的天地呢?我一直有个葫芦一样的梦,嫩时可以做菜蔬,老了可以做盛器,更可以是审美和文化之象征,一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不该只是做梦,真希望有缘的读者给我建议,和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