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态篇

全彩图说中华典故 作者:梦华 编


世态篇

·阿堵物·

典出《晋书·王衍传》。

举却阿堵物。

“阿堵”,是六朝和唐朝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

晋人王衍,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来“钱”字来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新莽“大泉五十”陶范

·巴豆孝子·

典出《颜氏家训·名实篇》。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尝以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一位显贵,很有孝顺的盛名。他的父母先后亡故,在居丧期间,这位显贵哀痛毁坏了面容,丧礼超过了定制,用以表现他比一般人更为孝敬。

殊不知这位先生在居丧时,枕着土块,睡着草席,悄悄地将巴豆油涂在脸上,弄出满脸疮痕,以表示自己悲痛欲绝,哭泣得非常厉害。

“巴豆孝子”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统治阶级所表彰的那些忠臣孝子,实际上就是这一类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的货色。

·半面识人·

典出《后汉书·应奉列传》。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时的应奉非常聪明,记忆力更是惊人。他20岁那年,去彭城拜访袁贺。但那天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有个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告诉他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马上认了出来,并招呼他。对方表示不认识他。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

后人用“半面之识”或“半面曾记”形容人记忆力好,也指相交不深。

·白云苍狗·

典出《可叹》。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为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过一首诗《可叹》。这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在诗中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出感叹。诗中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被说得那样的卑劣,可叹!作者在诗中就这样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比兴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件清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

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后人就借“白衣苍狗”来感叹人事和世态的变迁迅速、出人意料。但一般都说成“白云苍狗”。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典出《北史·长孙平传》。

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

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

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骑兵铜像唐

唐玄宗末期,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以后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国势危殆。幸有良将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有一天小两口吵架,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吓得要命,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立刻把郭暧捆绑起来,去向皇帝李豫请罪。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后人用“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个典故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不能把大家庭维系好。

·不可胜数·

典出《墨子·非攻中》。

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又见《汉书·伍被传》。

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

淮南王刘安手下有个郎中名叫伍被,此人很有学问。刘安喜欢学者,而伍被则是刘安所喜欢的几个学者中最受赏识的。为此,遇到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刘安常常征求伍被的意见。

刘安想起兵造反,多次与伍被商量,伍被皆认为凶多吉少,不宜行动。后来刘安认为可以起兵了,又去找伍被商量。他对伍被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起兵,因为天下的百姓对皇上不满,诸侯行为失检的也多,而且他们对皇上也怀有疑惧。我想,我们在西乡起兵,必然会有人响应。”伍被还是不同意刘安的看法。他告诉刘安说:“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秦王残害百姓,杀术士,任刑法。当时男的辛勤耕种还不得一饱,女的勤于纺织还衣不蔽体。秦始皇修筑长城,军队没有住处,都在露天宿营,‘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当时百姓想造反的,10家当中就有5家,而今不是这种情况。”刘安虽然觉得伍被的话有道理,但他造反之心未变。后来伍被另给刘安想了一条起兵之计,但消息很快被朝廷知道,于是伍被便被杀掉了。

后人用“不可胜数”形容为数极多,数也数不清。

·不识时务·

典出《后汉书·张霸传》。

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献帝时,因政权完全操纵在大臣们手里,汉室已面临覆亡的危险,刘备是皇室的子孙,很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但是东奔西走,总是没有好的根据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隐士司马徽。司马徽是当时很有才学的人,他对刘备说:“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你为什么总是东奔西走的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呢?”刘备说:“这也许是我的运气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马徽道:“不是的,是没有好的人才扶助你的缘故。”刘备说:“我自己虽然没有才能,但是我的左右都是能干的人,文有糜竺和简雍,武有关羽和张飞,不能说没有人才。”司马徽说:“糜、简二人只能算是普通的文人,没有多大帮助。关羽和张飞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毕竟是武将之流,不是通权达变的人才。至于糜竺、简雍二人,他们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他们都是白面书生,是不识时务的人。识时务的人,才可以称得起是俊杰,你要找到识时务的人来辅助你,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后人把“不识时务”引申出来,比喻人眼光狭窄,认识不了时势。

·差强人意·

典出《后汉书·吴汉传》。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外乱为患,汉兵讨伐,节节失利。当时许多将官,见到这种情形,都惊慌失措,个个慌了手脚;光武帝看见他们这样都着了慌,心里也有点动摇了。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了名将吴汉,觉得他颇有胆略,于是派人去看看吴汉的情况是怎样的。不久,派去的人回来向光武帝回报道:“大司马吴汉现在正督率部下修理战具武器呢!”光武帝细细一想,毕竟这个人,跟那般酒囊饭袋不同,所以赞叹着说:“吴公还是可以振奋人心的。”

“差强人意”一直沿用,本指尚可振奋人心,后用以表示还比较使人满意。

·嗔拳不打笑面·

典出《金瓶梅》。

你只顾打他怎的?自古嗔拳不打笑脸,他又不曾伤犯着你。

恶霸西门庆的仆人李铭得罪了西门庆,被赶了出来。李铭买了烧鸭两只,老酒两瓶,送给西门庆的朋友应伯爵,请他在西门庆面前美言几句。

应伯爵“开导”李铭道:“他有钱的性儿,随他说几句罢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年时,尚个奉承的。拿着大本钱做买卖,还带三分和气。你若撑硬船儿谁理你?全要随机应变,似水儿活,才得转出钱来。你若撞东墙,别人吃饭饱了,你还忍饥。你答应他几年,还不知他性儿?与他赔个礼儿来,一天事都了了。”——在应伯爵这套“奴才哲学”教导下,李铭果然变得更油滑世故,又被西门庆收了回去了。

“嗔拳不打笑面”,嗔:发怒。意思是发怒人的拳头决不会打笑脸人。

后人用“嗔拳不打笑面”这个谚语劝人制怒、忍辱。

·大巧若拙·

典出《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认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此书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括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

《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并不是一致的。他说: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才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可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老子像

后人用“大巧若拙”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得过且过·

典出《辍耕录》。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从前在五台山有一种奇特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寒号虫有四只脚,两只肉翅,不会飞行。盛夏季节是寒号虫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绚丽丰满的羽毛,鲜艳夺目,使百鸟十分惊羡。这时,寒号虫得意扬扬,整天走来走去,到处找别的鸟比美。它一边走一边唱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夏去秋来,有些鸟飞向遥远的南方,到那里去过冬;留下的鸟整天辛勤劳碌,积粮造窝,准备过冬。只有寒号虫仍然游游逛逛,到处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别的鸟在秋季都换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来。寒号虫却与众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脱得光光的,一根毛也没剩下,就好像还没有长毛的鸟崽。夜晚,全身光秃秃的寒号虫,躲藏在石缝里,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冻得它浑身直打哆嗦。它不断地咕噜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窝,明天就做窝。”可是,当寒夜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寒号虫却忘记了前夜的寒冷,忘记了要做窝的决心,它又说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寒号虫始终也没有做窝,就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最后冻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缝里。

成语“得过且过”即由此而来,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不作长远打算。现在也指工作、学习中只求过得去即可。

·斗鸡走狗·

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吕后专权时,他曾为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历来不和。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判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入见景帝,离间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蛊惑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诛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中央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清醒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昔日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为梁孝王所怨,被刺杀。

人们常用这个典故形容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游戏。

·发蒙振落·

典出《史记·汲郑列传》。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汲黯的人,字长儒。他先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对汉武帝常常直言切谏。武帝既尊敬他,又有点儿怕他。汉武帝可以和大将军卫青蹲在床边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孙弘说话,但不戴帽子就不敢和汲黯相见。有一次,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刚巧没戴帽子,于是连忙躲在帐幕后面,叫别人传话去接受汲黯的意见。由于汲黯为人耿直,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所以好多大臣甚至一些诸侯王都惧怕他。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的为人和汲黯不一样,他对人宽厚,与人无争,所以虽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但惧怕汲黯。他说:“汲黯这个人,好直言进谏,对朝廷忠贞不贰,恐怕难以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要迷惑他是十分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动将要掉落的叶子一样。”

后人用“发蒙振落”形容十分容易。

·侯门似海·

典出《赠去婢》。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代时,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里有一位端庄美丽、天赋歌喉的使唤丫头。崔郊很爱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崔郊的姑母不知这一情况。由于家境贫困,姑母后来将这位婢女卖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侯门似海

崔郊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门禁森严,普通人怎么进得去?从此,崔郊一直没见着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节,崔郊偶然遇见了她。她已是官家的人了,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问询。两人四目相对,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里很难过,但又无法向人诉说,便写了一首诗《送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人用“侯门似海”(也作侯门如海)形容显贵之家门禁森严,普通人无法进入。

·哭母不哀·

典出《淮南子·说山训》。

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

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

东邻家的母亲死去了,她的儿子哭得一点儿也不悲痛。

西邻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家告诉他的母亲说:“妈,你为什么不早点儿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

凡是盼望母亲早点儿死的人,母亲虽然死了也不会悲恸的。

这篇寓言揭穿了一切伪善者的假面具。盼望母亲早死,好大哭一场,以图惊动四邻,这种“孝子”只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口蜜腹剑·

典出《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善于谄媚逢迎,看皇帝眼色行事,并对玄宗喜爱的心腹宦官和宠妃,也想方设法讨好卖乖,取得他们的欢心。他就是依靠这种本领,高居宰相之位达19年之久。

李林甫像

平时李林甫和同僚们接触,总是装出一副态度恭谦、平易近人的模样,实际上却非常阴险狡猾,手段毒辣。他专门同有权有势的人结交,结成帮派,壮大自己的势力。凡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人,他都非常妒忌,如果哪位官员功业超过他,被皇帝重用,地位威胁到他,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人除掉。

为了掌握唐玄宗的一言一行,李林甫用金钱玉帛买通了宦官和皇帝的嫔妃,因此唐玄宗那儿有什么消息,他马上就能知道。有一次他听说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便立即把卢绚调到外地,不久又把卢绚降职,却对唐玄宗说卢绚有病,不能重用。又有一次,他打听到唐玄宗想重用严挺之,就把严挺之请到京城来看病,然后告诉唐玄宗,说严挺之年老体衰,正在治病。他就这样玩弄两面三刀的手腕,妒贤忌能,陷害了很多比他才能高的人。因此,大家都说他口蜜腹剑,对他十分痛恨。

口蜜:说话甜蜜好听。腹剑:肚里藏着利剑。“口蜜腹剑”比喻口头说话好听,肚里却满是暗害人的主意。

·乐不思蜀·

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魏兵攻破蜀国后,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把他带回魏都洛阳。一天,司马昭邀请刘禅参加宴会,有意安排艺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杂耍技艺。旁边观看的人都为他难过,可是刘禅却嬉笑自如,拍手欢呼,看得津津有味。看到这个情景,司马昭问亲信贾充:“这个人怎么会无情无义到如此地步?”

贾充笑笑,说:“要不是这样,殿下怎么能轻而易举吞并他的国家呢?”

过几天,司马昭问刘禅说:“你很想念蜀国吗?”

刘禅脱口而出说:“这里快乐,不想蜀国。”

这话立即被当作笑料内外传开了。随后主同来的原蜀国掌管图书的大臣听到后,求见刘禅说:“假如有人再问你,你应该流利地回答:‘先人的坟墓,远在陇蜀,我的心朝西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然后就闭着眼睛流泪。”

司马昭宴请刘禅

后来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照那位大臣教的回答了,说完闭上眼睛,但他挤不出眼泪来。司马昭感到很可笑,就说:“你的话怎么和那个大臣说的一样啊?”

刘禅慌忙睁开眼睛,说:“的确是这样。”此话一出,立刻惹来哄堂大笑。

“乐不思蜀”形容快乐得不再思念故国,有忘本之意。

·梁上君子·

典出《后汉书·陈传》。

汉桓帝时,陈曾任太丘长。他出身低微,很能体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为人正直,无论做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乡里人的表率和榜样。

当时年成不好,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乡里有些人由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铤而走险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钻进了陈的家,躲在房梁上,以便相机行事。陈偶然间发现了梁上的小偷,但他不动声色,起床把儿子、孙子都叫了进来,严肃地教训他们说:“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勉励自己,才能有出息。有一些做坏事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因为染上了坏习惯,而自己又不知道克制自己,只一味地任其发展,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最终成为坏人。你们抬起头来,看看这位梁上君子吧,他就是这样的人。”

梁上的小偷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连忙爬下来,向陈叩头认罪。陈说道:“我看你模样并不像一个坏人。你要记住我刚才所说的话,从此学好,别再当小偷了。”

他又送给小偷两匹绢,并派家人把他送回家。这件事传出后,乡里人非常敬佩他。一些做坏事的人,在陈的教诲下,也纷纷改过自新。

窃贼行窃时,往往躲在屋梁上,故名“梁上君子”。亦可比喻上不着天、下不沾地、脱离实际的人。

·临江之麋·

典出《柳河东集·三戒》。

临江之人,畋得麋鹿,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鹿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住在临江的一个人,在打猎时捉到了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家里养的一群狗看见小鹿就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主人很生气,把狗吓唬跑了。

自此以后,主人便天天抱着小鹿凑到狗的跟前,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游戏。

天长日久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一只鹿了,反而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好朋友,就和狗们相互碰撞翻滚着玩耍,而且愈来愈亲热起来。那些狗由于害怕主人,也就跟小鹿玩得很好,但是经常贪馋地舔着自己的舌头。

3年以后,小鹿走出了大门,看见别家的狗在路上有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小鹿心中大喜,就狂怒地冲上去,一起把小鹿咬死吃掉了,路上弄得一片血肉狼藉。可是,小鹿至死也没有觉悟到狗为什么要吃它。

这则寓言讽刺了认猛狗为良友的麋鹿;猛狗的本性总是要吃肉的,麋鹿被众犬“共杀食之”尚“至死不悟”,则尤为可悲。

·匹夫匹妇·

典出《孟子·万章》。

战国时,一天万章问老师孟子说:“有人讲商汤的贤臣伊尹先是做别人的陪嫁奴隶,后当汤的厨子,取得了汤的信任,才做到宰相的。不知是否真的?”

孟子说:“不完全是这样。伊尹曾在莘国的郊外种地,商朝的开国之君曾派人去聘请他,他却悠闲自得地说:‘我干吗要接受别人的聘请呢?这样不是很好吗?我终日无拘无束,在田野之中获得了许多乐趣!’汤再三派人去请他。最后,伊尹全然改变态度说:‘既然上天生了我,赋予我智慧,我就有责任启发那些缺少智慧的人。唉,像这样的事情,我不应该放弃啊!’”

万章说:“伊尹真是一位贤臣!”孟子说:“不错,在他看来,天下如果有一夫一妇不蒙受尧舜的恩泽,那就如同自己把他们推进深沟中一样。后来他到了汤的身边,说服了汤讨伐残暴的夏,拯救了广大民众。伊尹是真正的圣人啊!圣人的行为不完全相同,有的远离君主,洁身自好;有的在君主身边,帮助他做好事。所以,我认为伊尹不是以当君主厨子的身份去阿谀奉承,而是宣传尧舜之道。”

后人用“匹夫匹妇”泛指普通的老百姓。

·扑朔迷离·

典出《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时候,流传着一个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家姑娘,整天忙着纺线织布。有一年北方边境上发生战事,皇帝下诏书在百姓之中征兵参战。征兵的名册上卷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年老体弱,怎么能上战场去打仗呢?弟弟年纪还小,也不能替父亲去从军。这可怎么办呀?

木兰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长吁短叹。一天,她忽然想到:我替父亲去应征,女扮男装,不就解决了难题吗?木兰是个坚强果断的姑娘,说到做到。她跑到市场上买来骏马,又购置了鞍鞯、辔头、马鞭,跟着同村的男子们一块儿出征了。

木兰这一去就是10年,风餐露宿,爬山过河,出生入死,转战千里。将士和同伴们许多死在疆场,木兰侥幸地活着回来了。军队打了胜仗,天子犒赏凯旋的功臣。天子问木兰:“你立了功劳,你想要什么,只管说吧!”木兰回答说:“我多大的官也不想做,多么值钱的宝贝也不想要,我唯一的请求是骑上千里马,让我早点儿回到家乡去!”

皇帝答应了木兰的请求,木兰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人看到久别重逢的木兰,心情非常激动。年迈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出城外迎接她;姐姐梳洗打扮像迎接贵宾一样;小弟弟磨刀杀猪宰羊给姐姐吃。

木兰终于回来了。她重新走进十年前自己居住的旧房,打开窗户,坐在木床上,心情真是畅快呀!她脱下战袍,找来旧衣服换上。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头发,把头发理成女人的样式。又对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一块花黄,变得和乡里的姊妹一样漂亮。这时候,一同在疆场上拼杀的伙伴们来探望木兰。木兰穿着女人的衣裳,梳着女人的云髻,带着女人的饰品,款款走出房门。同伴们一看,全惊呆了:“我们在一块行军、打仗12年,竟然不知道你是个女的!”

《木兰诗》诗意图

是呵,雄兔四腿跳跃、眼睛动;雌兔眼睛动、四腿跳跃。两只兔子在地上一块儿跑,你怎么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后来人们将“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辨认。

·庆父不死,鲁难未己·

典出《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之兄。鲁庄公共有兄弟四人,除庆父外,还有两个兄弟:叔牙和季友。庄公和季友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亲兄弟,庆父和叔牙是另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四人,就此分成两派。

庄公病得快要死的时候,考虑了谁继任国君的问题,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见,叔牙说:“庆父有才,让庆父继任的好。”庄公又问季友,季友表示:誓死扶持公子般为国君。

公子般是庄公的大儿子。庄公共有4个妻子,其中一个没有生儿子,其余3个各生一子:般、申和开。

等到庄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庆父,便假传国君的命令,派人把叔牙扣押,并且送药酒给他,叫他自杀,叔牙就这样死了。季友随即立了般为国君。

鲁庄公死后不到2个月,庆父就派马夫荦把般暗杀了。季友听说般被害,知道是庆父干的,但是自己没有力量对付庆父,只得躲避到陈国去。庆父为了掩人耳目,暂不登上君位,却让年龄最小的开当个傀儡。于是开继任国君,后称鲁闵公。

鲁闵公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齐桓公当然支持鲁闵公,而且帮助季友回鲁国做了国相。闵公元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到鲁国访问,探探情况。仲孙在鲁国了解到:庆父的野心还没有死,鲁国的祸害还没完。所以他回国向齐桓公报告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第二年,鲁闵公果然又被庆父杀害了。季友就带着申暂往邾国躲祸。

鲁国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庆父,这时便一致起来反对庆父。庆父见形势不妙,逃到莒国去了。

庆父一走,季友就带着申回国,请齐桓公来定君位,立了申为鲁国国君,即鲁僖公。鲁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礼物到莒国去,请莒国国君代为惩办庆父。庆父走投无路,终于自杀。鲁国的内乱才算平定。

·穷涸自负·

典出《韩昌黎文集·应科目时与人书》。

天池之滨,大江之畔,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泥沙,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传说在大海之滨,江河岸畔有个怪物。这个怪物绝非普通的水族之类可比。它置身水中,兴风作浪,飞腾天际,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一旦离开了水,活动也不过寸尺之间而已。

即使没有高山、丘陵、远路、绝壁、关隘阻挡,它窘于干涸,无法自己到达水中,十有八九被那些小小的水獭所嘲笑。如果有力气的人怜悯它的困窘,把它送到水中,只须抬一下手、动一下腿就行了。然而这个怪物自负与众不同,说什么:“烂死在泥沙,我心甘情愿。如果去俯首帖耳,摇尾乞怜,我坚决不干。”所以,有力气的人遇到它,熟视无睹,不加理睬。这个怪物是死是活,就很难预料了。

后人用“穷涸自负”这个典故讽刺那些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典出《晋书·阮籍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魏晋之际有个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叫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与当时的名士嵇康等七人并称“竹林七贤”。

阮籍容貌英俊,性格狂傲,志气宏大,学识渊博。他读了许多书,最喜欢的是《老子》、《庄子》,在生活中也按老庄的哲学思想处世,顺其自然,不拘小节。他有时在家关起门来看书,可以一连几个月不出来;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又可以多日不归。他不仅诗歌文章写得好,还善于弹琴唱歌,又酷爱饮酒。有时他读书或弹琴到兴致浓时,高兴到了极点,连自身的存在也忘记了(不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对当时朝政的腐败黑暗深为不满,常与嵇康等人在竹林下一边饮酒,一边批评朝政。他看不起专权的司马氏集团,也看不起曹氏傀儡皇帝。朝廷曾召他去当参军。他推辞不去。有一次,阮籍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交战的遗址。他很蔑视刘邦的人品和才能,感慨地叹息说:“当年是世上没有真正的英雄人物,而让刘邦这种小人成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后人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典故形容由于时势的关系,使某人成了名,但并非这个人才能出众。

·仕数不遇·

典出《论衡·逢遇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高逸图

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

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仕宦有时,不可求也。

从前,周朝有一个人几次想当官都没有碰到机会,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呀?”

回答说:“我数次想当官都没有得到机会,自己哀伤年岁老了,失掉年华了,所以才在这里哭啊。”

又问他:“做官为什么碰不到一次机会呢?”

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乐制度。等到礼乐教化获得成就,开始想担任官职了,可是君上却喜欢任用老成人。好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爱武勇兵法,我便改习武勇兵法。等到武术兵法学习成功了,偏爱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少主刚刚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但我年岁却老了。所以一生不曾遇到一次当官的机会。”担任官职是要碰机会的,不是可以强求的呀。

这则寓言说的是“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在封建社会,只凭皇帝个人好恶来选用人才,往往会埋没人才。“合则遇,不合则不遇”,这表现出王充对现实黑暗不公的愤慨之情。看这位周人,学文学武,总跟着人君的好恶打转转,可以说是十足的“风派”了。可是年少之时,人君好用老;及至年老,人君又好用少年。这真是“仕宦有时,不可求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站得高一些,突破一般世俗的看法,因为“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有真才实学的,尚且如此遭遇,“况节高志好,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遇不遇与贤不贤,是两码事。只要才高行洁,不要管他什么逢遇与否。

·鼠窃狗盗·

典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此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秦朝末年,人民大众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爆发了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以这一起义为先导,各地农民和六国的一些旧贵族纷纷掀起了反暴抗秦的斗争。

秦朝当时的统治者二世胡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从东方回来的使者纷纷向他报告各地郡县农民起义的情况,可是丞相赵高谎称这些使者造谣,二世便把他们投进监狱。

后来,农民起义的消息不断传进宫中,二世才召集了一帮子人询问情况。有些人照实说了,惹得二世勃然大怒。有一个叫叔孙通的人见此情景,便对二世说:“现在天下一家,上有英明的天子,下有严厉的法律,各郡县都有称职的长官,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谁还敢造反?各地有一些小偷小盗的,免不了,叫郡守、县尉把他们拿了办罪就是了,皇上何必担心?”二世一听高兴了,把说实话的下了监狱,叔孙通反而得了重赏。

从此以后,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终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后人常用“鼠窃狗盗”指小偷小盗。

·昙花一现·

典出《法华经·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体花,时一现耳。

昙花(印度梵语“优昙体花”的简称)是属于仙人掌科的一种植物,其老枝为圆柱形,新枝扁平,绿色,呈叶状。昙花都是夜间开,翌晨即萎,仅开数小时。

后人常将一出现很快就消失的现象称为“昙花一现”。

·天翻地覆·

典出《胡笳十八拍》。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这是描写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的两句诗。

蔡文姬,姓蔡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据《后汉书》记载:文姬博学多才,妙于音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公元196年,文姬被匈奴人虏获,做了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后,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派人接回。蔡文姬在匈奴12年,饱尝各种辛酸。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并怀着这种沉痛的心情作了《胡笳十八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了匈奴以后感到起了很大的变化,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方去了。

胡笳十八拍图

后人用“天翻地覆”比喻变化很大。

·投其所好·

典出《太平广记》。

有甲欲谒见邑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公羊传》。”

试问谁杀陈佗者。甲良久对曰:“平生实不杀陈佗。”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佗,请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走出。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便以死事见访,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有一个人想去拜见县官,问县官身边的人:“县太爷最喜欢什么?”有人告诉他说:“喜欢《公羊传》。”后来这个人进去拜见。县官问他:“你读过什么书?”这个人回答说:“专门研究《公羊传》。”县官问他杀陈佗的人是谁。这个人想了好一阵才回答说:“我这一辈子实在没有杀过陈佗。”县官看出他回答得很荒谬,就又戏弄他说:“你没有杀陈佗,请问是谁杀的?”于是这个人非常恐惧,光着脚跑了出来。别人问他光脚跑出来的原因,他还吹大话说:“我去拜见英明的县太爷,他就拿杀人的事情查问我,以后我简直不敢再来了,只是碰上他赦免了我的罪,我才出来的。”

这篇寓言对那些在当官的面前吹牛拍马、讨好卖乖的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五十步笑百步·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刀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一次,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如果河内地方遇到饥荒,我把那儿的居民迁到河东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河东出现同样的灾情,我也照样这样做。你说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我这样替百姓办事呀?可我们魏国的百姓还是不能增多,邻国百姓也不见减少,这是什么道理呀!”

孟子说:“我先说个故事你听听,一次两国交战,一方的将士刚听到鼓点一响,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士卒跑得快,一口气跑了一百步远;有的士卒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这时候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士卒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你们真是胆小鬼,跑得那么快!’您说他们骂得有理吗?”

梁惠王说:“跑五十步也是逃跑,干吗耻笑跑一百步的!”

孟子说:“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魏国也不比别国强多少了。如果您在农忙季节,春种、秋收时不去征兵、征工,那魏国的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禁止用网眼过小的鱼网去湖里捕鱼,那鱼就总会生生不绝;树木砍伐假若加以限制,木材也会使用不尽。有了这些条件,老百姓能不拥护您吗?您再下令多植桑树,多养猪狗鸡,让大家能穿上丝绵吃上鸡肉,那天下的百姓能不归附于您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大王如果认真改革朝政,那魏国是会强盛起来的……”梁惠王点头称是。

“五十步笑百步”义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其实一样。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蜗角虚名·

典出《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遂北旬五日,而后反。

战国时,魏惠王与齐国田侯牟结成联盟。后来田侯牟背叛了盟约,魏惠王非常气愤,打算派人去刺杀田侯牟,以发泄心头的愤怒。公孙衍听说后对魏惠王说:“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却采取一般百姓的报复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惭愧。不如给我20万兵甲,攻打齐国,活捉他的老百姓,抢走他们的牛羊,使田侯牟一想到此事就浑身冒汗。在此之后再攻占他的国家,捉住他,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骨头。”

季子在一旁听了,耻笑说:“修筑一道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了七丈,又把它毁坏,岂不是有意劳累百姓吗?魏国有7年不打仗了,这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国之本。公孙衍这个捣蛋的人,无端挑动战争,大王不要听他的。”

魏国朝廷的这场争论,被一个叫惠子的人听见了,他弄不清究竟取哪一种方法才对,就请教一个叫戴晋人的读书人。戴晋人先未直接回答他,而是说:“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大战了半个月,死亡好几万,一时间弄得遍地都是尸体。后来触氏国打胜,乘胜追击,占领了蛮氏国不少的地方。”

惠子听后,笑着说:“哎,你也太夸张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戴晋人解释说:“事情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一样的。蜗角两国所争夺的地盘,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看来,也不过针尖大。他们完全是为了虚名在进行战争!”

惠子佩服地说:“你的见解太新鲜了!”

蜗牛的角是很小的,后世以“蜗角”比喻极小的地方;“蜗角虚名”比喻微不足道毫无作用的名声。

·西施至姣·

典出《慎子·外篇逸文》。

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

西施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给她戴上鬼怪的假面具,看见她的人也都吓跑了;给她换上美丽的细布衣裳,那么,行路的人都会停步凝望的。由此看来,美丽的细布衣裳是帮助了她的美色,如果漂亮的人不穿它,那么,她的美貌也就会减色了。

西施像

俗话说,人凭衣裳马凭鞍。这个寓言的主旨,在于宣扬“处势”的重要意义。

·晏子的车夫·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有一天坐着车子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

后来,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连忙问是什么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相国,在各诸侯国中很有名望。刚才,我看他外出,他的思想显得多么深沉,而他的态度却又总是那样谦逊。而你呢,身高八尺,不过是个替人赶车的车夫罢了,却是那样踌躇满志,自以为了不起,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

从此以后,车夫常常自己抑制自己,显得谦逊起来。晏子感到奇怪,问车夫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车夫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晏子。

晏子对车夫很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这个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

·一夜十起·

典出《后汉书·第五伦列传》。

吾兄子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东汉时候,京兆长陵地方有一个名叫第五伦的人,第五是他的姓氏,伦是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先祖原本姓田,分支太多,便以次序定为姓氏。

第五伦年轻时勇武侠义,曾率领本族人防御盗贼、修筑营壁。他拒敌在前,豪爽果敢,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地方官吏看他很有本事,便任命他为小吏,以后他又担任京兆尹的主簿。因为他办事公平,为官清廉无私,很得光武皇帝的赏识,派他去做会稽太守。

第五伦生活非常简朴,他虽然有优厚的俸禄,但只留一个月的粮食吃用,余下的粮食都降价卖给贫困人家。平常自己割草喂马,让妻子做饭食,不雇用仆人。当时会稽地方人们迷信,相信占卜算卦那一套,并且每年要杀耕牛祭神。巫祝说谁要是自己吃了牛肉而不祭神,就会闹病,像牛那样吼叫,然后暴死。因此百姓被弄得很苦。第五伦到任后,决心治理恶习邪俗。他下命令惩罚那些借鬼诈骗百姓的巫祝,又贴出告示,谁无故杀死牛就办他的罪。这样一来,会稽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第五伦后来到朝廷做代理司空的官。他看到肃宗皇帝对太后的亲属都委以重任,觉得很不合于法度,将来必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就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批评圣上。他处处奉公守节,说话办事毫无顾虑,家人和孩子常劝他别太任性,以免得罪权贵自讨苦吃,可他却训斥儿子不忠不贞。

第五伦的铁面无私,在朝廷内外一时传为美谈,人们很敬仰他。一天,一位同僚赞扬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毫无私情了!”

第五伦却认真地反驳说:“你说的不全面呀!以前曾有一位熟人送给我一匹马,想叫我帮他谋个官做。马我当然没收下,可是当我举荐别人做官时,常常想起他。这不是证明我还是有私情吗?再比如说,我的侄儿生病,一宿我起来十回去看他,但回到床上我很快就睡着了,睡得很安稳。我自己的儿子生病就不一样了,虽然夜里我不去瞧他,但我整夜睡不着觉,担心孩子的病情。你看我哪里够得上是毫无私情呢?”

成语“一夜十起”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形容待人体贴周到。

·因棋失“兰亭”·

典出民间故事。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王家视为珍宝,代代相传。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能写一手好字,最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从民间搜罗了很多王羲之的字帖,可就是找不到真本《兰亭集序》,平常与人提起便感到十分遗憾。后来听说真本为永欣寺的大和尚辨才所藏,就把辨才邀请到宫中,询问此事,辨才矢口否认,说这是“谣传”,太宗也无可奈何。监察御史萧翼为人狡猾多谋,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便自告奋勇,愿去寻找。

经过调查,他确信《兰亭集序》就在辨才手中。一天傍晚,他乔装服为棋客,到永欣寺求宿。辨才闲来无事正在禅堂中打谱,听说有棋客来访,就邀请萧翼纹枰对座,切磋棋艺。两人棋逢对手,杀得难解难分。第二天,辨才余兴未尽,就让萧翼留下来多住几日,两人通宵达旦地弈棋。一边下棋,两人一边闲谈,很是投机。

十几天过去了,萧翼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把话题扯到书法上来,说:“我自幼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对羲之父子的书法真迹十分珍视,百看不厌,经常临摹,现在还有几幅带在身边。”辨才一听更加高兴,便说:“明天可以拿来给我看看。”第二天萧翼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几本字帖让辨才鉴赏,辨才仔细地看过之后,对萧翼说:“这几本字帖倒是真迹,不过这并不是最好的。贫僧这里也有一幅真迹,是非同寻常的珍品。”萧翼问:“什么字帖?”辨才说:“《兰亭集序》。”萧翼听完,故意笑着说:“这么多年,兵荒马乱的,哪里还能有什么真迹流传在世上。那一定是假的。”辨才见萧翼不信,就接着说:“我的老师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我跟他学习书法30年。怎么会是假的呢?明天你来,我让你看一看。”过了一天,萧翼又来找辨才下棋。辨才亲自从屋梁上把《兰亭集序》拿了下来。萧翼看过之后,还故意说是假的,并和辨才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辨才眼看不能说服萧翼,又有事要到别人家里去做客,就把《兰亭集序》放在桌子上和萧翼一起出了门。

萧翼等辨才走后,以手帕丢在屋里为由,骗过看门的小和尚,拿走了《兰亭集序》返回京城,交给了李世民。

·庄周梦蝶·

典出《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战国时,著名哲学家庄周在大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翩翩飞舞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一会儿停在黄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停在白色的花朵上,一会儿又停在紫色的花朵上,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啊!此时此刻,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完全深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庄周一觉醒来,睁开眼睛,不禁大吃一惊:咦,我怎么是庄周呢?刚才还是一只蝴蝶!他摇了摇头,认真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不知道是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不管怎样变化,万物的一生始终处在梦境之中。

这时,一个叫长梧子的人走来,庄周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梧子,长梧子说:“你思考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连黄帝那样的人听了,也会疑惑不明的。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艾地有一个小官吏,他有一个女儿,名叫骊姬,长得十分漂亮。晋献公知道后,找人去把她接到宫里。离开艾地时,骊姬哭得很伤心,眼泪把衣服都湿透了。等她到了晋献公的宫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吃着山珍海味的佳肴,感到当初离开家乡时的哭泣是错误的。骊姬现在后悔当初的行为,又怎么知道今后不后悔现在的行为呢?”

庄周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拍着长梧子的肩膀说:“看来我们都处在似梦非梦之中!”

后人用“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变化莫测。

仙人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