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劄子

二程文选译(修订版) 作者:郭齐 译注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劄子

这篇劄子作于神宗熙宁元年,当时程颢任监察御史里行。程颢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根本在于“正风俗,得贤才”,而要端正风俗,得到人才,关键在于教育。因此他在劄子中提出了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尊重教师,培训师资,举荐学员,选取士人,管理好公卿大夫子弟等一整套实施方案。这些,体现了程颢的教育思想,其中也不无可取之处。当然,作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臣伏谓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宋兴百余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尽美,士人微谦退之节,乡闾无廉耻之行,刑虽繁而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者,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窃以去圣久远,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于废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则不日而复。古者一道德以同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而一?方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

臣谓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各以类举,及百执事、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凡有明先王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皆以名闻。其高蹈之士,朝廷当厚礼延聘,其余命州县敦遣,萃于京师,馆之宽闲之宇,丰其廪饩,恤其家之有无,以大臣之贤典领其事,俾群儒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

又其次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稍久则举其贤杰以备高任。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始自藩府,至于列郡。择士之愿学、民之俊秀者入学,皆优其廪给而蠲其身役。凡其有父母骨肉之养者,亦通其优游往来,以察其行。其大不率教者,斥之从役。

渐自太学及州郡之学,择其道业之成,可为人师者,使教于县之学,如州郡之制。异日则十室之乡达于党遂,皆当修其庠序之制,为之立师,学者以次而察焉。县令每岁与学之师以乡饮之礼会其乡老,学者众推经明行修、材能可任之士,升于州之学,以观其实。学荒行亏者罢归,而罪其吏与师;其升于州而当者,复其家之役。郡守又岁与学之师行乡饮酒之礼,大会郡士,以经义、性行、材能三物宾兴其士于太学,太学又聚而教之。其学不明、行不修与材之下者罢归,以为郡守学师之罪。升于太学者,亦听其以时还乡里,复来于学。

太学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谓之选士。朝廷问之经以考其言,试之职以观其材,然后辨论其等差而命之秩。凡处郡县之学与太学者,皆满三岁,然后得充荐。其自州郡升于太学者,一岁而后荐。其有学行超卓、众所信服者,虽不处于学,或处学而未久,亦得备数论荐。

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在州县之学,则先使其乡里长老,次及学众推之。在太学者,先使其同党,次及博士推之。其学之师与州县之长,无或专其私。苟不以实,其怀奸罔上者,师长皆除其仕籍,终身不齿;失者亦夺官二等,勿以赦及去职论。州县之长,莅事未满半岁者,皆不荐士。师皆取学者成否之分数为之赏罚。

凡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入学,在京师者入太学,在外者各入其所在州之学,谓之国子。其有当补荫者,并如旧制,惟不选于学者,不授以职。每岁诸路别言一路国子之秀者升于太学,其升而不当者,罪其监司与州郡之师。太学岁论国子之有学行材能者于朝,其在学宾兴考试之法,皆如选士。

国子自入学,中外通及七年,或太学五年。年及三十以上,所学不成者,辨而为二等。上者所授以筦库之任,自非其后学业修进,中于论选,则不复使亲民政。其下者罢归之。虽岁满,愿留学者亦听。其在外学七岁而不中升选者,皆论致太学而考察之,为二等之法。国子之大不率教者,亦斥罢之。凡有职任之人,其学业材行应荐者,诸路及近侍以闻,处之太学,其论试亦如选士之法,取其贤能而进用之。凡国子之有官者,中选则增其秩。

臣谓既一以道德仁义教养之,又专以行实材学升进,去其声律小碎、糊名誊录一切无义理之弊,不数年间,学者靡然丕变矣。岂惟得士浸广,天下风俗将日入醇正,王化之本也。臣谓帝王之道,莫尚于此。愿陛下特留宸意,为万世行之。

【翻译】

我认为治理天下以端正风俗、获得人才为根本。宋朝开国百余年,而教化没有完全纯正,人情没有尽善尽美,士人没有谦让的节操,民间没有懂得廉耻的行为,刑罚虽然繁多而奸邪不能杜绝,官员虽然冗杂而人才不足,其原因恐怕是学校没有办好,教师、儒士没有得到尊重,无法教化劝导、培养鞭策百姓而使其这样做。我认为离开圣人久远,师道不立,儒家的学问几乎等于废弃,只要朝廷崇尚而加以教育,则用不了多久就恢复了。古时候统一道德来整齐风俗,如果教师的学问不正,那么道德从哪里统一?当今人人固执私见,家家创立异说,经典的解释支离破碎,没有统一的见解,道不能阐扬和实行,原因就在于此。

我认为应该先有礼貌地吩咐亲近侍从中的贤明儒者,各自举荐像他们一样的人,命令文武官员、地方大员和州县的官吏,悉心查访,凡是有懂得先王之道,道德完善,足以为人师表的人,其次有志向坚定,喜好学问,才能优良,品行端正的人,都把他们的名字上报。那些隐居的士人,朝廷应当以优厚的礼遇聘请,其余的命令州县督促遣送,集中在京城,让他们居住在宽敞清静的屋子里,为他们提供充裕的口粮,对他们家里的困难给予救济,用大臣中贤明的人主管有关的事务,让这些儒者朝夕相处,研讨合于正道的学问。他们的学问必须以人伦为根本,能够揭示事物的道理。教学内容从小学的洒扫应对开始,培养学员孝悌忠信的品德,使他们言行举止合于礼乐规范。用来诱导激励、熏陶成就的办法,都有一定的轻重缓急。学习的要点在于选择善的行为,自我修养,以至于感化天下,从乡里人可以到达圣人之道。那些学业品行都合乎以上几方面的人算是完成了道德学问。

又其次选取有才能有见识,明白通达,可以达到善道的人,让他们每天接受教育,久一点就举荐其中的贤人俊杰准备担任要职。选择那些学业十分优秀、道德品质值得尊敬的人,担任太学的教师,其余的人让他们分别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里执教,从府一级开始,直到各郡。选择士人中愿意学习、百姓中优秀的人入学,都提供优厚的待遇,免除本人的劳役。凡是那些供养父母骨肉的人,也允许他们随意往来,以便考察他们的品行。那些完全不服从教管的人,开除出学校,让他们服徭役。

渐渐从太学和州郡学校,选择那些道德学业已经成就、可以为人师表的人,让他们在县级学校执教,依照州郡学校的制度。再往后,从十户人家的乡村到更大的区域,都应该建立起学校的制度,为他们设立教师,学习的人依次加以考察。县令每年和学校教师用乡饮酒礼会集当地年高望重的人,学生中众人推举通晓经典,行为端正,有才能,可以任用的士人,升入州学,以便观察他们的实际才德。学业荒废、品行不正的人退回去,追究当地官吏和教师的责任;升入州学而合格的人,免除他家里的徭役。郡守又每年和学校的教师举行乡饮酒的礼仪,广泛会集郡中的人士,根据经义、性行、才能三个方面以礼推荐合格的士人到太学,太学又集中起来教育他们。那些学业不通晓、品行不端正和才能低下的人退回去,把这作为郡守和学校教师的过失。升到太学的人,也听任他们按时回乡,再回到学校。

太学每年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到朝廷,叫做选士。朝廷考问他们经术来考察他们的言谈,试着让他们担任职务来观察他们的才能,然后评定出不同的等级,任命一定的职位。凡是郡县学校和太学的学生,都必须满三年,然后可以被推荐。从州郡升到太学的人,一年以后可以被推荐。有学业品行高超卓越、众人信服的人,虽然不在学校,或者在学校不久,也可以列入推荐的人选。

凡是选士的办法,都要举荐性行端正高洁,在家孝悌,有廉耻礼让之心,通晓学业,懂得治国之道的人。在州县学校,就先让当地乡里的长辈老人推举,其次由全体学生推举。在太学的人,先让他们的同乡推举,其次由博士推举。学校教师和州县的长官,不得徇私。如果不如实举荐,那些心怀奸诈,欺骗朝廷的人,教师长官都开除他们的公职,终身不录用。失误的人也降官两级,不按赦免和离职论处。州县的长官,到任没满半年的人,都不能推荐士人。教师都按学生学成与否的比例进行赏罚。

凡是公卿大夫的子弟都要入学,在京城的人入太学,在外的人各自进入所在州的学校,叫做国子。其中有应当荫补的人,一律按原有制度处理,只是不从学校选取的人,不授予官职。每年各路另外推荐一路国子中优秀的人升入太学,升入太学而不合格的,追究当地监司和州郡学校的教师的过失。太学每年把国子中学业品行优秀、有才能的人推荐给朝廷,在学校以礼举荐和考试的办法,都和选士相同。

国子从入学开始,内外总计必须满七年,或者太学满五年。年龄三十岁以上,所学不成的人,分为两等。上等的人可以授予管理仓库之类的工作,如果不是以后学业进步,合于选拔的条件,就不再让他们担任州县官。下等的人遣回。虽然学满规定年限,愿意继续留在学校的人也听其便。在外地学校七年,不符合升学选拔条件的人,都送到太学考察他们,实行分为二等的办法。国子中完全不服从管教的人,也开除他们。凡是有职务的人,他的学业才能品行符合荐举条件的人,各路及亲近侍从上报,把他们安置在太学,推选考试也按照选士的办法,选取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加以重用。凡是国子中有官职的人,被选中就提升他们的职位和品级。

我认为既一律用道德仁义教养士人,又专门按照行实才学提拔晋升他们,去除那些琐碎的声律小技、糊名誊录等一切不合理的弊病,用不了几年,治学者就会一下子大变了。岂止得到的士人渐渐增多,天下的风俗将一天天变得纯正,这是实行王道的根本。我认为帝王之道,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愿陛下特别留心,为千秋万代实行它。

  1. 醇(chún唇):纯正。

  2. 乡:一万二千五百家。闾(lǘ驴):二十五家。这里泛指民间。

  3. 方岳:方,方伯;岳,四岳;都是古代一方诸侯之长。这里指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

  4. 廪饩(xì戏):官府供给的粮食。

  5. 小学: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西周开始设置。

  6. 太学:历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宋代太学始设于仁宗时。

  7. 藩(fān番)府:府,古代行政区划。宋代大州升为府,其级别高于州。因为这些大州地位重要,相当于唐代的藩镇,所以称藩府。

  8. 列郡(jùn俊):各郡,宋代实指各州。

  9. 蠲(juān捐):免除。

  10. 党:五百家。遂:远郊之外的一种行政区划。

  11. 庠(xiáng详)序:都是古代地方学校,泛指学校。

  12. 乡饮:即乡饮酒,古代乡学的一种礼仪。学业成,向上级推荐成绩优异者,设宴送行,饮酒酬酢,都有一定的仪式。

  13. 宾兴:周朝礼仪,由乡小学举荐成绩优异者,待以宾客之礼,送入国学。后来也泛指以礼推荐学业优秀的士人到高一级学校。

  14. 秩:官吏的职位或级别。

  15. 同党:同乡。

  16. 博士:学官名,太学的教师。

  17. 罔(wǎng网):欺骗。

  18. 莅(lì立):到。

  19. 补荫(yìn印):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20. 路:宋代行政区划,上属中央,下领府、州、军、县等。

  21. 监司:指各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负有监察各级官员责任的机构。

  22. 筦(guǎn馆):同“管”。

  23. 糊名:又称“封弥”,密封试卷卷头的姓名、籍贯等,防止作弊。誊录:试卷由书手抄成副本,再送考官评阅,以防辨认考生笔迹而作弊。

  24. 丕(pī批):大。

  25. 宸(chén沉):帝王住处,代指帝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