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纯净的日子让人心动

每一个日子都温暖如春 作者:许辉


纯净的日子让人心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一些文化界的朋友聚在一个图书城里谈春节的记忆、各地的方言、春节期间的饮食以及各地的年俗,这真是极有意思的。谈过了再去品一品仍在年节中的美食,特别是汤圆,对过年和元宵节的感受,就愈益加深了一成。

关注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一前一后两个时段。一个阶段是知天命以后,慢慢地,就对自身文化中的这些传统节日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人们逐渐不能、也有条件不再主要依靠体力和精力等硬实力面对世界,而会更多地依靠智力、智慧这些软实力。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正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智慧结晶,是一种软实力的展现。

另一个时段是少年时期。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有趣的电子产品,到了元宵节,对孩子们而言,最大的乐趣就是点灯笼。一种灯笼是面蒸的,用绿豆面或其他杂粮面捏成四周有沿、中间凹陷的面灯,里面倒上香油(就是芝麻油),再放上一根棉线搓成的灯芯,一个面灯就做好了。孩子们天黑后捧着面灯,都到街上去,一边走,一边还可以吃那个面灯,等油点完了,有的孩子面灯也吃得差不多只剩个底了,再玩一会儿就能回家了。条件好些的孩子,大人会买一个红纸糊成的灯笼或亲自糊一个灯笼给他(她),孩子们早早就盼着天黑,等天黑后小伙伴们一定会结伴到院里去,到街上去,没有一个孩子会拎着灯笼在自家屋里玩的,那就没意思了,只有结伴提着灯笼或捧着面灯聚集到街上去才像那么回事。那时候街灯不够亮,很昏黄,提红纸灯笼和捧面灯的孩子都在街上,于是一街一巷都是走动的灯光,现在想起来还十分感人。提红纸灯笼的小孩子走在街上,有时候会有一些年岁稍大些的坏男孩,专做坏事的那种,突然跑到提红纸灯笼的小男孩跟前说:“你看你这灯底下咋有个蝎子来?”小男孩没经过这种事,赶紧把灯笼翻过来看,这一看不要紧,红纸糊成的灯笼一眨眼就被里面的蜡烛点燃起来,小男孩心痛得哇哇大哭,年岁稍大些的坏男孩早欢天喜地地跑得没影儿了。元宵节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期盼和享受。

这个元宵节的晚上,天清气爽,月明星稀,城市和乡村似乎许久不见这样一种纯净的心境了,纯净得让人心动。深夜,离开一天的热闹,两人慢慢开车到郊外的湖边去。湖边竟然还有夜游的车、夜游的人,还有零星的烟花冲上云霄,烟花散去后,一切又归于月明星稀的淡静。立春过去不到十天,但夜风早已有了浓浓的“从此雪消风自软”的意味,看来,古人对春意的细密观察,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他们是有真本事的。湖畔的春月似乎更明更白、更大更圆些。此时,也更容易想起几百上千年前,那些聪慧的古人的所思所想: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唐·李益《春夜闻笛》)

呵呵,这是怎样的一种思乡情、游子意、春归图呀!

没想到,笛声竟是唐朝春临时催情的象征。或笛声成为春临时催情的意象,竟是唐朝诗人们相互传染的结果?李白也有笛声催情的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的许多诗句都是我的最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种愁来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第二个人有这种不知遮掩的张狂吗?虽然我做不来,但骨子里我倒偏就喜欢他这种性格!“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说的还不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在、唯我独享、唯我独占、唯我独霸、唯我独有?!但这种“唯我独”的句式,并没有排他性,也不是零和游戏。我可以独占、独享、独霸,所有的他人也都可以独占、独享、独霸,这是一种共赢、多赢的心态,但前提是必须有能力、有资格、有修为、有条件、有智慧去享用、去占有、去称霸。“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忧郁时、恬淡时、看透时、知天命或耳顺时都能这么优雅,真是让我敬佩了!

崇敬一个人,会有多种原因,有时候是崇敬他的才华,有时候是崇敬他的多种才华,有时候是因为某种地理的缘分,有时候是由于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有时候是由于一种人生的阶段,有时候是因为一种特别的心情,有时候或只是爱慕一种浪漫或豪华、朴实或稚拙。

让我们至少在胸中,收藏一种不容玷污的迎春之气和敬慕之心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