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曾是大庙的地方 作者:苏文 著


自序

这部书很难写,最先开篇起笔,写着写着,写了改,改了再删除,写写改改,删删除除,总是脑子里吵架,心底里顶撞。于是,心里嘀咕,一声警告,千万千万,不得一本正经,拒绝流水账。

因而,动一动脑子,想一想心思,成了一部记忆文学。

说到俗成的称呼,有朋友建议,可以考虑将书中的“我大”,改为“我爸”,或者“父亲”。

我说,谢谢好意,可是,我们这一辈陕西府谷后人,从小到大,三岁至老,从来没有直呼过一声“父亲”,更不叫“爸爸”,或者“我爸”。我还多说一句,这种叫法,究竟叫过多少辈子了,谁都难以推论,无法考证。

我只知道,这种俗成的称呼,一定与黄土天域和血脉结缘有着必然联系,自然就成为一种地域习俗文化了。当然,有相当权威的典籍释义为证,比如,商务印书馆第10版《新华字典》关于“大”字,分别有4条截然不同的注释,其中4(方)称父亲或者伯父。

话说起书名,整部书差不多有一半的章节,写的是家乡脑包滩的人和事,包括沾亲带故的大事小事,自然而然没说的,取名《脑包滩得滩》。最后一遍校阅书稿,一下改变主意了,一笔勾销原书名,说变就变了,变成《曾是大庙的地方》。

我笑笑,自言自语,不是原来的书名不可取,这是因为,“伊克昭”汉译为大庙的意思,笃信《曾是大庙的地方》,有寓意,大意境,读来辄觉心胸开阔,心安理得,舒服极了。

这部书追忆的许多故事,从时间跨度上看并不久远,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背景下,伊克昭盟大地上发生的人和事,或者说,那是改革浪潮一浪推一浪,浪打浪,浪翻浪,滚滚激荡,荡出了转型时期太多的念想,不灭的记忆。

每每想到那些年月,说道那些人,记起那些事,不禁心胸震撼,由不得轻轻地呼喊一声:哦,你好,伊克昭盟,曾是大庙的地方,我的苍茫大地。

13年前,我们的国家高屋建瓴,一定是顾此及彼,看重遥远的鄂尔多斯天域,于公元2001年2月26日,国务院一纸通知,说同意就同意了,批准撤销伊克昭盟,决定建立地级鄂尔多斯市。

此时此刻,伊克昭盟苍茫大地,立刻沸腾了。

从此,伊克昭盟这个被汉译为“大庙”的地名,将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人们欢呼,一座新兴三线城市即将诞生,人们赞美,鄂尔多斯就是众多宫殿的意思,如此动听,听听吧,鄂尔多斯这个市名,多么洋气,多么气派。

我的记忆十分确切,历经了一阵子大张旗鼓、紧锣密鼓的一切筹备事宜,还等不到200天一个整数,才只等到190天,正值当年9月6日,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撤盟建市庆祝大会,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一声令下,骤然间,东胜广场上锣鼓喧天,乐声齐鸣,彩旗飘抖,哗啦啦。

此期间,于东胜广场北侧上演一出重头戏,有人选中一方绿苗草坪,还有人小心翼翼地盘量草坪正中央,不一会儿工夫,立即树立起一尊纪念碑。

只见,一排党政军领导整整衣冠,昂首挺胸,最高首长向前跨一步,手握一支话筒,一声高吼:“伊克昭盟纪念碑,揭碑了。”顿时,数万民众一齐欢呼,顷刻间掌声雷动。一个揭碑仪式实在简单,只见一方红绸盖头,不声不响,轻轻飘落,一下露出神秘尊容。

一尊白色碑石,委实庄重而大气,银灿灿,亮闪闪。

碑石上刻200余字,珍贵的纪念碑文十分讲究,句句凝练,字字精到,既意味深长,又情意绵绵,真切地道尽世事沧桑,穿透日月轮转,人们啊,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

碑文写道,倾听——

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至1464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护成吉思汗八宝室驻牧河套,后200余年,黄河饮马,长城猎鹰,牧牛羊,通商贾,衍子孙。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分鄂尔多斯部六旗,行会盟制,始称伊克昭盟,乾隆元年设札萨克旗,光绪三十三年设东胜厅。

迄今352年。日月轮转,世事沧桑,蒙汉各族儿女辖万顷之沃土,拥百里之长河,承中华之血脉,铸民族之魂魄。

继辛亥烽火,唱解放赞歌,兴改革开放,富民强国。公元2001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

为怀盟之伟绩,瞻市之宏图,特志之。

从此,鄂尔多斯市的新时代开始了,历史性地接续了伊克昭盟生生不息的生世,伊克昭盟漫长而艰辛的352年作息时间终了。然而,伊克昭盟悲壮而生动的灵魂,并不是那么容易立即冬眠,却永久不灭不熄。

不是吗?当然令人念念不忘,那些往昔的悲凉与沧桑,神秘与宁静,抽象与真实,生动与呼啸,壮阔与喧闹,仿佛就像一幅巨长的浩浩画卷,长久亘恒于当今鄂尔多斯蒙汉人民心中。

鄂尔多斯撤盟建市,堪称惊天动地,鄂尔多斯蒙汉人民胸怀大志,且步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不知不觉已经走过13个年头,其业绩再度辉煌,再展宏图,闻名于天下。

看今朝,思往日。当我再一次站立于“伊克昭盟纪念碑”脚下,重温朗诵一遍碑文,不禁心潮激奋,深情缅怀。

为此,谨以怀盟“特志之”历史图像为背景,我非常急切,急匆匆,兴冲冲,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计较太多讲究说道,只记真实之效果,走笔若干篇章,成就了《曾是大庙的地方》。

请相信,这本书记录的人和事,并非疑似过往烟云,依然还是那,或行云流水,或浩然激荡。

想起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日朗诵千古经典名句,思谋再三,何等高深意境?这才是一时顿悟,豁然开朗,是不是啊,曾是大庙的地方,今日欣逢盛世,却还在那“灯火阑珊处”,依旧闪烁光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问,请问一声,尊敬的文章大家毛泽东,这两句著名诗文的精髓,是什么?

当否?非也,是也。

是为序。

苏文

2014年10月2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