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朱桢书《更漏子》
华音流韵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1],夜长衾枕寒[2]。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3]。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临风赏读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温庭筠或深得孟浩然这一绝对之妙,以梧桐秋雨融情造境,抒写秋闺离愁,成就了一阕最是凄婉动人的经典之作。而后世词曲中“梧桐夜雨”这一典型意境,多由温庭筠这首《更漏子》脱化。
词的上片先从室内景物入笔,逗出秋思。洁美的玉炉逸出氤氲香气,红烛泪滴空垂,烛光摇曳,映照着画堂中少妇的秋思愁容。着一“泪”字,不仅妙于形容,且使静物有了灵性,有了情味。秋思本已难堪,而烛光偏又独照伊人,更增其幽怨之深。一“偏”字化无情作有情,无理而妙。次三句写思妇的容貌和独处无眠的感触。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至于蛾眉上翠黛褪色淡薄,如云的鬓发散乱不整,她感到夜长难捱,枕被生寒。思妇本自眉美发美,可想见其如花似玉,但一“薄”一“残”,则意态全非,见出她百无聊赖的内心世界。而一“寒”字,不只是情景的凄冷,更写出其心境的凄冷。
下片由上片“夜长”生发,逗出离情。秋夜漫漫,潇潇的秋雨才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片片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空荡荡的石阶上,无休无止,一直滴到天明。与上片的语言浓丽不同,下片近乎白描,一气直下,复以叠字象雨声入妙,尽见思妇辗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却始终不道破,故于淋漓尽致中又含蓄顿挫。
整首词以寻常情事、寻常景物为题材,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写来浓淡相间,凝重含蓄而又清新明快。上片虽浓丽,情却疏淡;下片语虽清疏,情实浓烈,堪称写离人之愁的典范之作,难怪李冰若谓“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栩庄漫记》)。
清胡锡珪《仕女图》,其题诗曰:“瑟瑟秋风响画廊,敲棋应觉子声凉。阿侬心事君知否,独对青灯不卸妆。”故宫博物院藏
古今汇评
胡仔: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
沈际飞:子野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似足该括此首,第观此始见其妙。(《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李廷机:前以夜阑为思,后以夜雨为思,善能体出秋夜之思者。(《草堂诗馀评林》卷四)
谭献:“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词辨》卷一)
陈廷焯: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云韶集辑评》卷一)又: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卷一)又:后半阕无一字不妙,沉郁不及上二章,而凄警特绝。(《词则辑评·大雅集》卷一)
李冰若: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栩庄漫记》)
俞平伯: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唐宋词选释》)
唐圭璋: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昼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唐宋词简释》)
清改琦《梧桐仕女图》
参读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花间集》录温庭筠《更漏子》六首,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花间集评注》引)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长相思》写听雨失眠之愁情。全词通篇不出“雨”字,而全是夜雨之声,愁人之情见于言外,极尽含蓄蕴藉、深沉委婉之致。真可谓得温词神韵而形象更集中,意境更为深刻含蓄。
词人心史
温庭筠(801—866)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近杜陵,故自称杜陵游客。不修边幅,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少敏悟,天才雄赡,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嘲权贵,取憎于时,故才名籍籍,却屡举不第,落拓以终。仕终国子监助教,因称温助教。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在晚唐文坛,温庭筠是一个诗、词、骈文、小说兼擅的全能作家。诗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是晚唐绮艳诗风的重要代表,但亦不乏清畅流丽之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这样的不朽名句,更是千古流传。更令他不朽的是他“精妙绝人”的词。他精通音律,是唐代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创作了大量歌词,现存六十八首中,用调十九个,且不少为其首创。他的《握兰》《金荃》二集应是个人最早的词集。词从他开始由巷陌新声转为士大夫雅奏,被认为是词体蔚为大国的真正奠基者。其词多以秾艳绮丽之语,状隐约迷离之境,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温婉柔美,别具风神,从而为词奠定了一种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类型风格,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乃至宋元明清婉约词风影响极大。
温庭筠《温飞卿诗集》书影
温词亦有清疏明快之作,且即使是被视为代表温词密丽风格的《菩萨蛮》《更漏子》诸阕,其佳胜处亦往往在疏朗处。
温庭筠画像
品题
温庭筠词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皇甫松、司空图、韩偓并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张惠言《词选序》)
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刘熙载《艺概》卷四)
飞卿词风流秀曼,实为五代两宋导其先路。后人好为艳词,那有飞卿风格。(陈廷焯《词坛丛话》)
唐至温飞卿,始专力于词。其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彭孙遹《词统源流》以为词之长短错落,发源于三百篇。飞卿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而出辞都雅,尤有怨悱不乱之遗意。论词者必以温氏为大宗,而为万世不祧之俎豆也,宜哉!(吴梅《词学通论》)
飞卿词溶情于境,遣词造境,着力于外观,而藉以烘托内情,故写人极刻画形容之致,写境极沉郁凄凉迷离惝恍之致。一字一句,皆精锤精炼,艳丽逼人。人沉醉于此境中,则深深陶醉,如饮醇醴。(唐圭璋《词学论丛》)
唐末大诗人温庭筠是初期的词坛上第一位大作家……他打开了词的一大支派,一意以绮靡侧艳为主格,以“有余不尽”“若可知若不可知”为作风。……到了庭筠,才是词人的词。全易旧观,斥去浅易,而进入深邃难测之佳境。(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一章)
清郑文焯批校《花间集》原本书影
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米泉县,唐代属北庭都护府管辖。此处“轮台”是边地乐曲名。
挑锦字,用前秦安南将军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的典故。
低吟/浩唱
更漏子
[唐]韦庄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这首词善于捕捉夜晚所特有的疏钟、淡月、落花、坠露、烟柳、春雾等景物意象,着意营造出清寒冷落的环境,烘托出思妇深夜怀人的孤寂凄苦,语淡情深,其思极而迷惘之状如见。陈廷焯评此词“‘落花香露红’五字凄绝秀绝。结笔(待郎郎不归)楚楚可怜”(《云韶集辑评》卷一)。
更漏子
[五代·前蜀]牛峤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
这首词写少妇对征人的思念。词从夜深幻听的惊喜,到觉来的孤独惆怅,锦字难织,玉钗横枕,写尽了女子从惊喜到失望,又从失望到自我安慰再到无奈慵懒的心理变化过程,波澜迭出,层层演进,曲尽其情,宛转凄咽。李冰若谓此词“‘月明杨柳风’五字,秀韵独绝”(《栩庄漫记》)。
宋佚名《丁香飞蜂图》,绘丁香花一枝,有两蜂飞向花枝。花、枝、叶形态自然,蜂的姿态惟妙惟肖。画面典雅清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丁香,花蕾缄结未开,古代诗人多以喻愁结不解。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均以丁香结暗喻愁思幽怨。
毛文锡(生卒不详)字平珪,南阳(今属河南)人。唐末进士。仕前蜀,官至司徒,因称毛司徒。前蜀亡,随后主降后唐。未几,复仕后蜀,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章任职于内庭,尤工艳语。有《前蜀纪事》。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更漏子
[五代·前蜀]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这首小词为“花间”名篇之一,词从春夜写到清晨,以子规、纱灯、丁香、双燕四种意象,实中寓虚的高妙手法,营造出委婉朦胧的意境,着意烘托出空闺思妇长夜难眠,由爱生恨,由思生怨的感情。“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数句更是这女子备受煎熬的孤寂心灵的写照,传影传神,动人心魄。难怪陈廷焯评道:“‘红纱一点灯’,真妙,我读之不知何故,只是瞠目呆望,不觉失声一哭。我知普天下世人读之,亦无不瞠目呆望失声一哭也!”(《云韶集辑评》卷一)李冰若也说:“文锡词质直寡味,如此首之婉而多怨,绝不概见,应为其压卷之作。”(《栩庄漫记》)
更漏子
[北宋]张先
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 黛眉长,檀口小,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
这首词颇有戏剧性地叙写了一对才子佳人歌筵酒席之间的邂逅而相爱的故事。全词以出奇精练、简洁的语言,将场景及人物、动作、对话表现得极为精彩,一个楚楚动人、热烈大胆地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词意本来艳冶,但写来如此清丽婉妍,娟洁明秀,堪称爱情词中难得的精品。
更漏子
[北宋]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这首词抒写春日闺思,上片以轻倩妍秀的笔触,描写室外一派怡人的春景,但春院空寂无人隐然透露出闺中人“待郎郎不归”的愁怨。下片转写人物情态,闺中人因伤春而憔悴瘦损,伊人不到而结想成梦,晓起后迟迟不愿去梳妆独自寻思清晓的残梦,其无限幽怨尽在不言之中。全词笔调闲雅,情致深婉,耐人寻味。陈廷焯谓此词“情余言外,不必用‘香泽’字面”(《词则辑评·闲情集》卷一),俞陛云亦称其“景丽而情深”(《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更漏子
[北宋]赵长卿
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鸦唤起,马驮行,月来衣上明。 酒香唇,妆印臂,忆共个人春睡。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
这首词写别情离愁,上片描写离人旅店中孤衾冷卧,在乌鸦聒噪乱啼中晨起上路的凄凉况味。下片则叙旅途夜宿时回忆和怀念伊人的情思。结末笔下饱含深情。通篇着意抒情而以景相衬,情思缠绵,意境凄清。
清费丹旭《柳下佳人图》。临风摇曳的柳树下,一柳眉细眼、身材婀娜的俊俏女子似款款行走于园中小桥之上,姿态自然生动,十分传神。广东省博物馆藏
更漏子 本意
[清]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词人身当明清鼎革之际,拳拳故国不能去怀,昔年亡国惨祸、少年时热血丹心,当此漫漫秋夜、滴滴漏声、寒虫幽鸣、黄叶飘零,全都涌上心头。不得已以醉求眠,然小饮又怎能醉?醉乡不到,愁乡难入。此词嗣响楚骚,怆怀故国,表达了一位仁人志士郁积于心底的大悲大忧,警策动人。词写本意乃闻夜深更漏之声有感而发,但却劲气贯注,风骨遒上,与花间词风批风抹露者迥异。钱仲联谓此词“兼婀娜与刚健而有之,天下事,少年心,正以直达为佳”(《清词三百首》)。
参读
苍梧恨,竹泪已平沈。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第二首评船山词
词林逸事
一晃八百年,杭州西湖之西深邃的九溪坞,青山依然苍翠,泉声依然叮咚,但没有多少人还记得曾有一位才貌绝世的女子在这里一处小小尼庵中修行。
王夫之像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兵抗清,晚年隐居衡阳之石船山,从事著述,学者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兼精经、史、子,又工诗文词,其词风格遒上,多怆怀故国之思。有《姜斋词》。
王夫之手迹
【本书清代词人像多出自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
她本是一位樵夫的女儿,名叫张淑芳,能诗词,善歌舞。宋理宗选妃时,她本已入选,可奸相贾似道一睹淑芳的美貌,垂涎三尺,居然将其匿下,作了自己的小妾,百般宠爱。从此,贾似道更不上朝,连拜见天子都免了,大小朝政都让人到他的葛岭半闲堂中禀报。当时正是元军围攻襄樊,军情紧急之时,于是有人作诗讥讽:
山上楼台湖上船,平章醉后懒朝天。
羽书莫报襄樊急,新得蛾眉正妙年。
更有那太学生褚生作《百字令》,其中“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之句,亦是暗指张淑芳。可时人只顾讥讽贾似道荒淫误国,有谁在意过淑芳心中的苦楚。聪慧敏感的她深知贾似道威福肆行一时,终将败亡。于是,暗地里在五云山下的九溪坞中,为自己准备了一处住所。果然,恭帝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迫出兵抵御元军,兵败,被贬逐南迁,途中被解送官郑虎臣锤杀于闽南木棉庵。而张淑芳从此罕有人知道她的去向。其实,早已看破红尘的淑芳削发为尼,将预先准备的住所改作尼庵,孤身在这人烟旷绝、幽阒静悄的山谷之中修行,日日与那曲折叮咚的溪涧做伴。在那孤寂的青灯夜雨中,她曾吟成一首《更漏子》:
墨痕香,灯下泪,点点愁人幽思。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 五云岭,九溪坞,待到秋来更苦。风淅淅,水淙淙,不教蓬径通。
原来,每每夜深人静,她内心仍脱不了一个“苦”,那苦不再来自身的禁锢,而是来自心的寂寥。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关于九溪的记载
古时视漏刻以报更,故称铜壶刻漏为更漏,亦常用指夜晚的时间。
《词谱》(《更漏子》)
倚声依谱
《更漏子》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唐许浑《韶州驿楼宴罢》:“主人不辞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调名本此。双调,四十六字,前片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片六句,三仄韵,两平韵。亦有过片不用韵者,平仄与上片全同。此调音节急促,调势富于转折变化。多抒写长夜闺思离情。
【定格】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1] 鬓云,鬓发如云。
[2] 衾,被子。
[3] 不道,不管,不顾,不理会。王昌龄《送姚司法归吴》:“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