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远荆门[1]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2]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译文】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鉴赏】
该诗主要写送别,景色描写十分出色。公元726年,诗人满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该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内容上看,该诗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是同舟共发。
头两句说明了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到楚国故地湖北、湖南游历。
第三、四句写随着空间的改变,景色也有变化。到荆门附近时,山渐渐不见了,眼前出现的是广阔的原野。江水奔涌,一眼望去,天地辽阔,场面宏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下来的两句写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抬头仰望,云彩变幻,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阔、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很好。
最后两句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于是,他用颇具意蕴的“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表达了思乡之情。
客中作
【原文】
兰陵[1]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2]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1]兰陵:今山东枣庄。
[2]但使:只要。
【译文】
兰陵盛产美酒,散发着如郁金香般浓郁的香气,盛在玉碗里又如琥珀般颜色金黄。只要主人奉献美酒与客人同醉,我便忘却了乡愁,感觉不到身处异地他乡。
【鉴赏】
天宝年间的长安之旅后,李白移居东鲁。该诗写于兰陵,却以其为“客中”,可见该诗应是开元年间诗人入京前所写。从中,我们看到了李白洒脱豪爽的性格,也看到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的盛世大唐。
前两句交代了诗人做客的地点。而将其和美酒放在一起描写的手法,使人丝毫感觉不到凄凉的异乡人的情感,反而使其有了一种令人迷恋的情愫。面对美酒,诗人不禁兴奋起来的样子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得既合乎情理,又让人感到意外。合乎情理是因为其与前面的描写和情感发展的趋向一致,让人感到意外是因为这样一个写客愁的诗作,却被诗人写成了另一种样子。诗人并不是不知道身处异乡,也不是不思念故乡。但在美酒面前,一切的苦楚都不见了,诗人完全沉浸在了与朋友开怀畅饮的欢乐气氛之中。这首诗特别的地方就是诗人从身为异客到不知道何处是他乡。
蜀道难
【原文】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1],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2]之高标[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4]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1]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古蜀国原本不通中原,直到秦惠王灭蜀后才通中原。
[2]六龙回日:此处指高标阻挡了六龙,使其只能回车。传说中,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
[3]高标:立木为标记,最高处叫标,指此处高山的标志。
[4]子规:即杜鹃,蜀地有很多。传说蜀帝杜宇死后灵魂化为子规,叫声凄惨。
【译文】
啊,啊呀,山势多么高多么险!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古代的蜀王蚕丛和鱼凫,开国的年代何其遥远。从那以后经历四万八千年,一直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西面当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飞鸟才可横渡到峨眉山巅。可怜地崩山塌壮士被压死,然后才有天梯石栈互相勾连。上有六龙日车绕弯的高峰,下有漩流滔滔曲折的大川。黄鹤尚且不能飞过,猿猱擅登山也忧愁难攀援。青泥山是何等的迂回曲折?百步之内要绕岩峦转九转。屏住呼吸似可伸手摸星辰,用手抚摸胸口坐下发长叹。请问你西游何时才能回还?恐怕是山高路险不可登攀。只见悲鸟在古树上哀声叫,雄飞雌随在树林中间往还。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啼鸣,哀切的叫声回荡愁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叫人听了红颜也要凋残。山峰连山峰离天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倚靠着悬崖绝壁。急流和瀑布争着奔泻喧响,撞崖转石如同万山响惊雷。蜀道竟是这样艰险,你这远道之人为何还要上山来?剑阁的山势高大而且险峻,一个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打开。守关人如果不是亲近可靠,就会变成为害人的狼与豺。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防备毒蛇,它们磨快牙齿吸人血,这些豺狼凶残杀人如麻。锦城虽说是个快乐之地,还是不如早早回家。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我转身西望禁不住仰天长叹。
【鉴赏】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这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时间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该诗用了乐府的旧题,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崎岖、险峻、奇绝和难以跨越的恢弘气势,从而歌颂了蜀地美丽的山水景色。对某些社会问题,诗人不仅表示出了关心和担忧,还委婉地提出了警告。
该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难。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情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进入洞中。五力士拽尾巴将其弄出。但之后突然山崩,五力士被压死在里面。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和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道路的艰险。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地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以衬托人们行进中的困难和恐惧。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荡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个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色带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内容是通过描写山川的险峻来烘托蜀道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将笔触指向了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其中,诗人劝诫“远道”之人不如早还家,将蜀道之“难”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该诗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山中问答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上,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你问我为何居住在碧山之上,我笑而不答,内心却平静愉悦。山间桃花随溪水悠然漂向远方,这里有如世外桃源,凡俗人世岂能与它相比。
【鉴赏】
该诗又叫《山中答俗人》。通过诗人与俗人的山中问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该诗写法巧妙,用“不答”回答“答”,十分有特色。
开头两句用问答来开篇,表达主旨。第一句起句突然,第二句接句朦胧。第一句以“问”开篇,引人注意。第二句“笑而不答”,意味无穷。“笑而不答”在表达诗人高兴却害羞的神情、表现愉悦轻松的氛围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而“心自闲”在表现诗人隐居的心情的同时,也对第一句进行了回答。这区区的十四个字,情节曲折,引人遐想。
后两句看似写“碧山”的景色,其实是在揭示“何意栖碧山”的原因。第三句以碧山优美的景色来回答前面的问题。第四句富含深意地对碧山进行赞美。第三句描写桃花随水流去,情调却并不哀伤,反而通过渲染和赞叹让人觉得那有一种令人陶醉的美。“碧山”中的这方自然天成的“天地”,丝毫不受外界荣华和喧闹的影响,非“人间”能比。而“人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自然不必言说就能明了。
该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形式上有问有答,写法上有描写有议论,文句间承接自然,文笔活泼,引人遐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和我告别,在百花盛开的春天去扬州。孤船帆影渐渐在远天隐没,只见悠悠长江向天际奔流。
【鉴赏】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诗人在汉口附近游览,偶遇落榜回家的孟浩然,于是为他送行。这发生在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离别,注定是一次充满诗意的离别。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心中一定有着浓烈的畅想。
第一句交代离别的地点,即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武昌西部的黄鹤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它靠山临江,地势险要。在楼上可以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四面八方,被称为“天下第一楼”。在楼上送客,诗人按捺不住诗兴,下笔成句。
第二句说明送别的时间和朋友的去处,分别是三月和扬州。“三月”之前的“烟花”两个字使分别的情形充满了诗意。不仅交代了当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暮春的时令,而且表明了当时的时代氛围。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该句文字优美,诗意盎然,不愧为千古佳句。
后两句借景抒情,写法更巧妙。诗人站在江边不住眺望,目送朋友离去,一直到孤帆在天空的尽头消失,他才感觉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最后两句是写眼前的景色,但也并不是单纯地写景。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就像那东去的滔滔春江水一样耐人寻味。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寓情于景,用景物写离情。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译文】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莽莽苍苍一片青翠。遇斛山人相携来到他家,儿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穿过竹林进入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掠行人衣襟。欢快说笑欣喜得到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慷慨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曲罢银河星光已经很稀。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巧诈心机。
【鉴赏】
这首诗以在农家饮酒的琐事为内容,是一首田园诗。该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写的,继承了陶渊明所创的田园诗的风格。
该诗由两部分组成。开头的四句是第一部分,内容是“下终南山”。第一句统摄全诗,领出下面三句。和“暮”字对应的有下文的“山月”和“苍苍”,和“下”字对应的有“随人归”和“却顾”,和“碧”字对应的有“翠微”。第一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没有一个是无用的。第二句将月亮拟人化,那么人呢?接下来的“却顾所来径”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恋恋不舍的感情,其中也暗示是美丽的景色使之流连,可谓情中有景。第四句从正面写了苍苍暮色中的山林。
下面的诗句是第二部分,内容是“过斛斯山人”家。诗人在山路上走,碰到了斛斯山人,便“相携及田家”。其中,“相携”二字表现了田家的真切情意,而之后孩子们出柴门迎接客人,更是显示了田家的好客。进门后,绿竹入径、青萝拂行的景色不仅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更让诗人心生羡慕。“得所憩”在点明诗人得到过夜的许可的同时,也表现了其遇到知己的高兴之情。“挥”字点明了主客畅饮的爽快。最后,在闲适安静的农家庭院里,主客开怀畅饮,全然忘记了尘世的一切,酒醉的风味跃然纸上。
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1]宿处今尚在,渌水[2]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3]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谢公:即谢灵运。
[2]渌水:指清溪。
[3]列缺:即闪电。
【译文】
航海人谈起神仙居住的瀛洲,在烟波渺茫海上实在难寻求。越人说起天姥山来眉飞色舞,云霞明灭中有时还能看清楚。天姥山高耸入云横卧在天外,山势雄伟超出五岳掩盖赤城。天台山险峻高有四万八千丈,好像朝拜天姥山向着东南倾。我因怀念天姥山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了镜湖明月。镜湖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穿云破雾一直把我送到剡溪。谢灵运住宿的地方至今还在,湖中绿水荡漾传来凄清猿啼。脚穿着当年谢公特制的木屐鞋,攀登上高入青云的层层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红日出大海,高空中传来了清脆的天鸡啼。山峦重叠道路万转路径难辨,迷恋山花怪石不觉天已黄昏。熊吼龙啸震动着山岩和流泉,整个深林战栗层层山峰惊颤。密云黑沉沉眼看就要下大雨,动荡荡的水面已经生起雾烟。转眼之间电光闪闪疾雷轰鸣,忽剌剌山峦好像要倒塌崩摧。神仙居住的洞府紧闭着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猛然裂开。洞府广阔迷茫看不清楚洞底,日月照耀着金碧辉煌的楼台。用彩虹做衣裳驾着长风为马,在云中飞行的各路神仙啊,一个个都从天上飘然而下。老虎弹着琴瑟鸾凤驾着长车,仙人们依次排着队列密如麻。见此情景我禁不住魂惊魄动,从幻梦中惊起发出长长叹息。醒来时看见床上只有枕和席,梦中的烟霞奇景一切全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啊,古来万事都像一去不返的东流水。同诸君分别不知何时能回还,且把我的白鹿牧放在青崖间,想要走时便骑上它去访名山。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使我不能快活脸上无欢颜。
【鉴赏】
该诗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全诗采用梦游的写法,用充满想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神奇的神仙世界。它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挫后的郁闷心情和对生活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不甘心侍奉权贵而渴求自由的心情。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李白先后去了梁、宋、齐、鲁等地,然后在东鲁定居。但之后,他又离开东鲁,南下到吴越游历。该诗就是他和东鲁的朋友告别时写的,所以又叫《别东鲁诸公》。
该诗由三部分组成。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第一部分,交代他入梦的原因——天姥山乃人间仙境。诗人开篇便说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幻缥缈,无法寻求,而浮云彩霓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生活中的,和仙境一样。这里用虚写实,表现天姥山的神奇。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对,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峦叠嶂,在越东也算秀美。但和五岳比起来并不算俊秀。但李白却说它比五岳的气势还要挺拔,连天台山都要倾倒在它面前。应该说,梦中的天姥山其实是诗人一生所看到的所有奇峻山川在头脑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梦游天姥山中所看到的一切,其中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夸张手法。在梦境中,诗人好像在月光中飞渡镜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将他送到当年谢灵运歇息的处所。诗人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其当年到过的青云梯。接着,诗人经过回转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见海日升起,天鸡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他又在迷人的山花和石头旁边休息起来,忽然感觉到暮色降临,十分迅捷。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得山谷轰响、森林惊颤、层巅战栗。如果说有生命的熊、龙能用吟、咆表达情感的话,那层巅、深林的战栗和惊动,以及烟、水、青云的阴郁情绪,就是诗人的意动写法,将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一个情感的统一氛围。接下来,全诗达到了高潮,诗境也由奇特转入荒唐。在使人惊惧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了一个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虎鼓瑟、鸾驾车中,“霓为衣”的云之君,驾风为马,受命于诗人之笔,来赴仙山的盛会。
第三部分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这部分写仙境忽然消失,梦境破灭,诗人惊悸着回到现实。梦境不在了,诗人无法自由地在其中驰骋了。他躺在枕席之上,有感“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禁慨叹人生的失意。但这时,“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让他感到欣慰。接着,诗人又对黑暗的现实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将在长安三年遭遇到的郁闷一吐而出。同时,也点明其借畅游名川仙境反抗权贵压迫的主题,更表达了无数怀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声。
该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华丽,意境雄奇,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将进酒[1]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2],丹丘生[3],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4]昔时宴平乐[5],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1]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音qiāng,请。
[2]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3]丹丘生:即元丹丘,与诗人相交甚好,隐居不仕。
[4]陈王:曹操的儿子曹植,被封为陈王。
[5]平乐:观名,故地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译文】
你不见黄河的水流从天上来,滚滚流向大海不再回还。你不见面对高堂明镜悲伤白发,早晨如青丝晚上变得雪白。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酒杯空着对明月。老天给我们才能定有用,千金散尽还能再回来。杀牛烹羊暂且欢乐快活,应该一饮就喝它三百杯。岑夫子啊,丹丘生,请喝酒,莫要停下来。让我为你们唱支歌,请你们为我倾耳听。山珍海味的生活并不值得炫耀,只愿意长醉不愿意清醒。自古以来圣贤都冷落寂寞,只有饮酒的高士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设宴平乐宫,豪饮千杯玩得特别尽兴。主人怎么能够说你的钱少,只管买酒来咱们一起痛喝。什么五花良马千金的狐裘,快叫孩子拿出去换取美酒,我和你们一同消除万古忧愁。
【鉴赏】
《将进酒》题目的意思为“劝酒歌”,是借古题“填之以申己意”。该诗是汉乐府短箫饶歌二十二曲之一,多数写的是饮酒高歌的事。该诗是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写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十一年(752)。当时诗人正和朋友岑勋在嵩山颍阳隐居的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经常登山宴饮。借助酒兴和诗意,诗人的满心幽怨一吐而出。
该诗以颇有气势的排比句开始。上句写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大河的去势不可回转。一来一回,有很强烈的反复咏叹的味道。下句将从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比喻成“朝”“暮”之间的事,感叹人生的短暂。上句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夸张,下句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夸张。
但下面两句却一转悲凉的情调,变得欢快起来:从“人生得意”到“杯莫停”,诗人的情绪渐渐高昂起来。诗人认为应该尽情欢乐,只要“人生得意”,生命便没有遗憾。行乐必须有酒,该句用“金樽”、“对月”,虽没有写酒,却将饮酒诗意化。虽然没有写如何痛饮,但“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双重否定词,却使诗意更浓。诗人主张及时行乐,但并不是沉沦,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接着,诗人描写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大家都整头地“烹羊宰牛”,非要喝个“三百杯”才罢休。“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组短句,在让人如闻诗人的劝酒高声之时,也使诗歌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些变化。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描写了酒逢知己之时,诗人要对朋友高歌的情形。之后的八句就是诗人的歌中内容。在诗人看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他还想“但愿长醉不复醒”。到此,诗人开始酒后吐真言,情绪也从豪放转到激愤。下面两句好像诗人在进行自我安慰,其实是通过说古人“寂寞”来说自身的“寂寞”。所以,他宁愿长醉不醒。接下来,诗人将“陈王”曹植作为“留其名”的“饮者”代表。虽然曹植的例子看似和政治无关,但其实包含着诗人心中十分沉重的忧愤。
刚刚袒露完心情,诗人又开始说酒,并且情绪越来越狂妄。诗歌主人公慷慨地挥洒千金,甚至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且“呼儿”的语气十分之大。这里,诗人“不可一世”的神态,不仅表现出了他的“醉意”,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率真的个性和与朋友深厚的友情。之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意犹未尽的诗情中又凸现诗人感情的奔流激荡。
该诗堪称千古佳作,起伏跌宕,非大手笔无法成就。
秋浦歌(其十四)
【原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映照得天地通红一片,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火光映红了小伙子们的脸,阵阵歌声震荡着寒冷的水面。
【鉴赏】
秋浦是唐代著名的银、铜产地,在今安徽贵池县西。该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行游到此时写的。这是十七首五言诗中的第十四首。该诗描写和赞扬了冶炼工人,题材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比较少见,十分难得。
开头两句描写了冶炼现场热火朝天的场面:头一句写夜幕中通红的炉火照亮了天地,从远处遥望,场面十分壮观,表现的是全景。第二句写炉中一会儿红星乱溅,一会儿紫烟升腾,表现的是中近景。整个场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浓重的色调显得十分有动感。这里,诗人只用了“照”、“乱”两个看似普通的字,便将冶炼场景描绘出来。这种不凡的场景描写,反映出诗人在体验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后,生发出的欣喜、兴奋、感叹等多种情绪。
后两句描绘了冶炼工人的形象。只用粗犷的线条简单勾画,诗人就将冶炼工人健康伟岸的形象呈现了出来。其中,用“赧郎”来形容冶炼工人非常新颖、有韵味。因为“赧”本指人害羞脸红,而冶炼工人的脸红是被炉火映红的。冶炼工人在炉火的映衬和月光的照耀下,显得红光满面,十分精神,“赧郎”正反映出他们健壮的体格和勤劳、质朴的性格。最后一句描写冶炼工人的内心,进一步刻画了他们豪迈的胸襟。他们边劳动边歌唱,响亮的号子一阵接一阵,仿佛连寒川都被其震动。
该诗堪称古代诗歌中少有的佳作。它将光、热、声融为一体,使明暗、冷热、动静相互衬托,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秋浦歌(其十五)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之长了!只因心中无限的愁绪。我不知道镜中的的鬓发为何会白如秋霜!
【鉴赏】
这首诗是《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内容是抒愤。在秋浦时,距李白离开长安已接近十年了。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积压已久的忧愤。
头两句起句突兀,感觉似晴空霹雳、火山喷涌,令人心惊。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看似不合情理,因为一个有着七尺身躯的人是不可能长三千丈的头发的。等看到第二句“缘愁似个长”,读者才突然明白,原来这样长的白发是因为愁绪才生长出来的。人们都知道因愁生白发,但究竟多沉重的愁绪才能让白发长到三千丈呢?于是,诗眼全落在了“愁”字上了。
下两句是激愤至极的痛彻之语,并非问句。从何而得这么多的愁绪呢?“得”字串起了诗人前半生所遭受到的排挤。他不得志,所以愁绪催生白发,秋霜染鬓。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想到自己未能有所作为,自然十分痛苦。持镜自观,他不禁生出“白发三千丈”的感慨。
清平调[1]三首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鉴赏】
这三首诗都是诗人在长安做翰林时所写的。据说,唐朝皇宫内种有很多牡丹。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宫中观赏牡丹,戏子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鉴于“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于是唐玄宗命李白写新作。因为喝了一夜酒没醒,李白便随手写了这三首诗。唐玄宗很喜欢,重赏了李白。这三首诗把牡丹与杨贵妃交融在一起,人花一体,共沐皇恩。
第一首将读者带入群玉山瑶台的空间世界。第一句将衣服比作云霞,将容貌比作花朵,将杨贵妃的美丽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花受宠幸。接着,诗人开始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飞到西王母住的群玉山瑶台,将杨贵妃比作嫦娥和仙女,写法精妙。这其中,诗人多处用了比喻。虽然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等字眼比较朴素,却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一样美丽的容貌。
第二首将读者带到楚襄王和汉成帝的时代。第一句既写天然的美,又写承恩露的美;既写颜色,又写香味。第二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美丽只是依靠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通过贬抑神女和赵飞燕,诗人褒扬了杨贵妃的容貌。
第三首承接前两首,把现实中的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唐玄宗糅合,融为一体:第一句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美人联系在一起,“倾国”是形容杨贵妃。第二句中的“带笑看”将牡丹、杨贵妃和唐玄宗结合在了一起。第三、四句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他们倚着栏杆看栏外的牡丹,十分优雅和风流。“春风”即唐玄宗。
该诗文字华丽,字字珠玑,句句奇葩,人花一体,令人眼迷,难怪能得到唐玄宗的喜欢。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乘船将要上路,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声。啊,这桃花潭的水深有千尺,却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厚!
【鉴赏】
天宝十四年,诗人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今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游玩,受邀到汪伦家做客。离开时,汪伦用脚踏地打节拍为他送行。送别的情形令李白十分感动,于是他流泪写下了这首离别诗。
头两句为我们展示了离别时的画面,主要是叙事。先写要离开的李白,再写送行的汪伦。头一句直接点明“乘舟”走水道,“将欲行”点明轻舟待发。第二句用了曲笔,不似第一句,只写听见歌声。而“将欲”和“忽闻”相对应,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原来是村人们为他送行来了,他们踏地打节拍,边走边唱。
后两句着重抒情。第三句对应第一句,进一步交代停船的地点是桃花潭。“深千尺”不仅写了潭水,也为结尾做铺垫。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使诗人想到了汪伦对自己的深厚情谊,更触动了他的离情。诗人用比物的手法,将桃花潭水和汪伦对自己的情谊联系起来做对比,将无形的情谊有形化,收到了既形象又隽永的效果。
望天门山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从中间将天门山一分为二,江水东流至此弯曲徘徊。我站在船上看到两旁的青山向后奔去,我的孤舟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慢慢驶去。
【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并赞美了长江经过安徽当涂一段的奇美景色。
首句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诗人的眼里,楚江似乎有着巨大的力量,能够冲破所有阻挡它的一切。天门山是一个整体,但其阻挡了楚江。于是,楚江一怒之下撞开了天门,使之从中间断为东西两山。但第二句又反过来写了天门山对楚江的阻隔。奔腾的楚江经过两山间的狭小地方时,由于两山的对峙阻隔,江水回旋起汹涌的波涛,景色十分壮观。第一句是用山来写水的奔涌,第二句是用水来反衬山的险峻。
后两句描写了天门山的壮美景色,用了倒装的手法。上句写天门山的雄壮,下句交代诗人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天门山。“出”字使静止的山有了动感,尤其是当诗人乘船顺流而下,望着由远而近的越来越清晰的天门山时,这种“出”的感受更加明显。这个“出”字既形象地表现了船行天门山时远望见到的山姿,也暗示了诗人的新奇愉悦的感受。最后一句满含激情,生动地描写了孤帆顺势而下经过天门山的情形,也表现了诗人欣睹名山大川的愉悦之情。
行路难(其一)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珍肴一桌需要万钱。盛宴停杯放筷不能下咽,拔剑欲舞四顾心中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河川,要攀太行大雪铺满山峦。吕尚磻溪垂钓待拜相,伊尹梦中乘船过日边。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道多啊,今后怎么办?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浪,渡过苍茫大海高扬风帆!
【鉴赏】
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从内容判断,应该是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行路难”喻指世道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激愤之情。但是,诗人仍然非常乐观,并充满豪迈的气概,没有放弃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前四句写朋友设宴为诗人送行时的情形。面对盛大宴会上的“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本来好酒的诗人拿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放下。他起身离座,拔出宝剑,抬头四顾,心里很茫然。四个连续的动作——停、投、拔、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苦闷、茫然和激愤。
接下来四句中的“冰塞川”、“雪满山”表达出诗人的感慨,接着写了吕尚和伊尹被重用的故事。李白怀着远大的理想受诏进京侍奉皇帝,但却得不到重用,正符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灰心,而是想接着奋斗。在茫然的情绪中,他突然想到了吕尚和伊尹这两个曾经在仕途上遇到困难最后得到重用的人。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伊尹在受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这两个人的故事增强了诗人的信心,他开始觉得人生之路还是充满希望的,即使其中不乏艰险。
后面“行路难”四个短句表现了诗人进退为难的心情,很生动。虽然吕尚和伊尹的遭遇让他增添了信心,但回到现实世界,他还是觉得前路难走。于是,他发出了“多歧路,今安在”的慨叹,心中再次充满苦闷无助的情绪。但李白最终还是走出了苦闷,凭借自身开朗、坚强的性格,发出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他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他的理想终会实现。
夜泊牛渚怀古
【原文】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译文】
西江牛渚山的夜晚使人神往,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片乌云。登上船仰望天空明亮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当年谢尚将军。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咏今的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难觅知己、怀才不遇的感情。牛渚是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在安徽当涂西北。原诗题下有注释:“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晋书·文苑传》曾记载:少时孤贫的袁宏曾以运送租米为生。一个秋夜,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泛舟赏月,巧遇在运租船中吟咏自己诗作《咏史》的袁宏,对其十分赏识,并一起聊到天明。从此,袁宏声名远播,“怀古”就指这件事。
头两句起笔直接交代“牛渚夜泊”,照应题目,描写了牛渚的夜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使之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广阔和浩瀚。
第三、四句从望月转到怀古。眼前的景色使诗人不禁回想起了谢尚和袁宏相遇畅谈的往事。但诗人没有落入“怀古”诗的窠臼,而是发掘出了这一历史故事中的新意——一种令人期许的美好关系。在当时的时代,诗人非常期许一种不分地位、贵贱的自由的心灵交流,并希望对文学的喜爱和对才能的尊重能够打破这种障碍。
第五、六句从怀古回到现实。袁宏夜遇知音的故事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从而生发“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叹。
最后两句用想象出的明朝挂帆远去的景色,衬托知音难觅的凄清落寞。这两句的写景不事雕琢,不忸怩做作,抒情自然清新,豁达豪迈。
登金陵凤凰台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过凤凰翱翔,凤去台空唯有江水独自流淌。昔日吴宫花草早把小路埋没,晋代的豪门已变成古代坟场。三山矗立隐现如同天外飞来,两道绿水分流白鹭洲在中央。总是因为那浮云遮蔽了太阳,不见京都长安使人心中忧伤。
【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写于天宝四年到十年之间,是唐朝律诗中流传很广的佳作,也是李白的少数律诗之一。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李白曾多次去金陵,写了不少诗文。据说,诗人崔颢在登黄鹤楼时写出著名的《登黄鹤楼》。李白行游到此,也想作诗一首。但看到崔颢写在墙上的诗后,就没有作。之后游历到金陵的凤凰台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诗,和崔颢相应和。
头两句音韵流畅明快,写了凤凰台的传说。虽十四个字中有三个“凤”字,但丝毫不显重复。相传,“凤凰台”是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在凤凰山上集结而修筑的台子。凤凰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年凤凰集结时王朝昌隆兴盛,而今凤去台空,繁华的六朝景象不见了,只剩悠悠的长江独自流淌。
三国的吴和之后的东晋,都曾于金陵建都。第三、四句接着写吴宫和晋都,承接上句的“凤去台空”。看到眼前金陵的情景,诗人十分感慨:昔日花草繁盛的吴宫已经破败,东晋的风流人士也已经变成一抔黄土,曾经的显赫什么也没有留下。
第五、六句中,诗人从对历史的凭吊转到对大自然的景色——“三山”和“一水”的描写,对仗整齐,景色壮美。“三山”在金陵西南的长江边上,三峰并行,南北相接。这两句中,诗人将三山若隐似现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而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的长江中,竟把长江分成两部分。
最后两句,诗人由六朝古城金陵想到了唐都长安,但登高眺望,长安却被浮云遮蔽,这有十分深刻的寓意。日是君王的象征,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这两句暗指君王被奸佞所蒙蔽,自己无路报国,心情悲痛。“长安不见”回应标题的“登”,意在言外,让人触景生情。
和崔颢的诗比,李白的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但李白的诗意境更加深远,抒发了忧国感时的情怀。
金陵酒肆留别
【原文】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
春风吹拂柳花满店飘酒香,吴姬斟上美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子弟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请你们试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同它比谁短谁长?
【鉴赏】
该诗描写了阳春时节诗人离开金陵时在一家江南酒肆里,“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送别场景,是一首惜别诗。
前四句描写了金陵春天令人陶醉的美景。第一句飘逸灵动,只用了七个字,就将金陵春光中的柳絮和酒客陶醉在风中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柳絮本来是没有香味的,“香”字其实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也引出了下一句的酒香。接着,第二句中的“吴姬”补充交代了这家店的酒店性质,也使画面变得生动。柳絮飘扬,酒香四溢,置身店中让人分不清是柳香还是酒香。当垆的吴姬捧出新鲜的美酒,请客人品尝。
第三句中出现的“金陵子弟”,使酒店的氛围更热烈了。酒肆中的吴姬劝酒已使诗人顿觉有情,“金陵子弟”的出现使之更不愿离去。但“来相送”三个字使热闹的场面顿时变冷了,诗人的离愁也更浓了。因此,要走的和要留的都尽情畅饮,诗人只得踏上旅程。但是,诗人想走又停,浓郁的惜别之情尽在眼前。
最后两句写法巧妙,意味无穷,用有形的流水写了无形的离意。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该诗曰:“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独坐敬亭山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天边孤云也不愿意停留,缓缓地越飘越远,只有我闲坐看着巍峨的敬亭山。能与我相看两不厌,也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鉴赏】
李白一生曾到宣城七次,敬亭山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境内。这是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诗人秋游宣州之时。当时,他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其间的四处漂泊使他倍感世间的辛酸,对现实更加不满。独坐敬亭山上,在抒写闲情逸趣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
头两句用孤独写孤独,写独坐之时众鸟飞尽、孤云独去的景象。其中,“尽”字和“闲”字营造出一种“静”的氛围。众鸟高飞离去,广阔天空中一朵孤云也不愿留下,越飘越远。世间的一切似乎都抛弃了诗人,将诗人的孤寂和盘托出。
后两句用不孤独写孤独,孤独之感更加明显。鸟尽、云去,独坐在敬亭山中,世间的一切都忘了诗人的存在,似乎只有敬亭山静静地存在。这里,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认为自己在看敬亭山的同时,山也在看他,有意要和自己做伴,似乎有着“相看两不厌”的深厚情谊。这种用山的“有情”衬托世间“无情”的写法,将诗人的处处碰壁、寂寞凄惨的境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是通过思想感情和自然景物的融合来营造“静”的氛围,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其“传‘独坐’之神”。可以说,“静”是该诗的血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昨天的时光离我而去不可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我心多么烦忧。万里长风送走南飞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畅饮醉高楼。你的文章建安风骨令人敬,中间谢朓诗文又清新秀发。都怀着豪情壮志奋然欲飞,真想飞上青天去揽摘明月。壮志难酬抽刀断水水更流,命运多舛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称意,不如明朝散发泛舟去飘游。
【鉴赏】
该诗又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内容是送别。谢朓楼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建的,又叫北楼、谢公楼。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给秘书省校书郎李云饯别,该诗就是当时写的。
头两句既没有写饯别也没有写楼,而是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心中的忧烦。突兀的起笔、重复的字词,将诗人的忧郁、愤懑、忧烦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烦,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下面两句从苦闷转到长风送秋雁的画面,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可见一斑。碧空如洗,面对“万里长风送秋雁”的图景,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被激发了出来。同时,“送”和“酣”两个字也体现了“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和高尚的情操,也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东汉时,学者们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蓬莱山,因此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阁指代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诗人用“蓬莱文章”来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小谢”指谢朓,李白用自己推崇的谢朓来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样有着清新奇丽的诗歌风格,也显示了自己的自信。这两句回应了题目中的谢朓和校书。第七、八句接着写彼此的意兴,说双方都怀有豪情壮志和勃发的逸兴,甚至想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诗人酒到浓时的这番话表露出了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自由境地,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飞翔。于是,当回到现实之中时,他更加忧闷,很想用“抽刀断水”来斩断一切的烦恼。这个新奇的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当时的李白总是处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状态中,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非常尖锐,无法解决,只能让他从“散发弄扁舟”中寻找出路。
该诗豪迈与清新的高度统一,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率真的性格和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望庐山瀑布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使得山峰紫烟缭绕。远观瀑布犹如白布横挂山前。水流由高处飞奔而下,就像是银河水从天而降。
【鉴赏】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六月,即天宝十五年(756),李白到了庐山,并在那里度过了夏、秋、冬。其间,他写了二十四首诗,本诗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大约写于夏秋之交。
第一句写了望瀑布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主要写香炉峰。太阳升起后,金色的阳光照到香炉峰上的时候,那里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的岚气。香炉就是庐山香炉峰,它不仅被诗人描写得非常美,而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成为不寻常瀑布的不寻常的背景。“生”字不仅写活了香炉峰,也表现出了山间烟云缓缓升起时的景致。
下一句中,诗人的视线转移到了山上的瀑布。“遥看”交代是远观,点明主题。瀑布像一条长长的白练挂于山川间,“挂前川”形象表现出它给诗人的第一印象。而“挂”字生动地描写了瀑布在“遥看”倾泻的样子,使之由动变静。
该诗前半部分客观地写实,后半部分却用夸张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描写了瀑布的形态。第三句极笔写了瀑布的动态,用笔挥洒有力。“飞”形象地描写了瀑布喷薄而出的景致,“直下”在表明山势陡峭的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急涌和其自高空落下后的强劲势头。最后一句更加震撼人心,“落”字点明了瀑布势不可当的气势。而将瀑布比作“银河落九天”,既夸张又自然,既生动又真实,既奇妙又真切。
该诗是望瀑诗中的佳作,古人对它的评价是“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
送友人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巍峨的青山横卧在北城之外,清澈的流水紧紧环绕着东城。今天在此地你与我竟然分别,你要像孤零的蓬草万里飘零。浮云飘忽不定如同你的心意,落日迟迟犹如朋友惜别深情。忍痛挥手告别你便从此离去,马儿它不愿分离也萧萧长鸣。
【鉴赏】
该诗充满诗情画意,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头两句用“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而“青”、“白”的明丽色彩相互交错。“横”字描摹了山的静态,“绕”字刻画了水的动态,写法自如,清新自然。诗人送友人到城外后,两个人仍旧并肩走着,不愿分别。此时的远处,青青的山峰横在北边的外城,闪着波光的河水绕着东城缓缓流过。
中间四句写了分别时的离愁,回应标题。前两句写对漂泊的朋友的关心,文笔流畅自然。后两句写两个人的惜别,并用“浮云”、“落日”来巧妙地比喻自己的心意。分别之后,友人就要像孤蓬一样随风飞到万里之外。四处漂浮的白云和友人漂泊的行踪十分相似,天边的斜阳慢慢落山,仿佛不愿离开,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诗经·车攻》中“萧萧马鸣”的语句,在其中加入“班”字,写出马不愿离群的同时,也将人难分难舍的情感进一步表现了出来。
该诗寓情于景,景语即情语。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情意绵长,动人心魄。
古风(其三)
【原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译文】
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时,气吞如虎何等豪迈!舞动长剑就能斩断天边浮云,使得各国诸侯纷纷西行。他英明果断如有神助,他雄韬伟略驾驭群贤。搜集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大开函谷关向东方示好。在会稽岭刻碑祭天炫耀千古功业,骑马登上琅玡台傲视天下。征发民夫七十万,在骊山脚下修筑王陵。拥有如此辉煌也一心寻访长生药,这常使他心中茫然悲伤不已。连发弓箭射杀水中鱼,海中的大鲸是多么庞大。鼻子高耸堪比五岳,喷出的水柱直插入云响声如雷。脊鳍张开能够遮天蔽日,它为何堵住通向蓬莱仙境的通道。徐福满载珍宝美女乘船东去,那些华丽的楼船几时才能归来?如今只知黄泉之下,金饰的棺木中存放着秦始皇清冷的骨灰。
【鉴赏】
“古风”即古体诗,是诗体的别称。因《诗经》里有十五国风,所以后人将诗歌称为“风”。该诗是李白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诗人通过写秦始皇求仙不能,讽劝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
该诗分为两部分,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第一部分是前十句,赞扬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前四句大肆描写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气势。“扫”字表现了他的威风,“虎视”表现他的雄姿。下面接着写他统一天下的气势。“浮云”指当时天下混乱的情形,“决”字表现出帝王的勇敢,令天下诸侯臣服。这几句掷地有声,感情饱满,将赞扬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至“明断”二句,诗人还是接着赞扬,为后面的转折铺垫。“收兵”四句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两项政策,将他的伟业和功绩推向了巅峰,为其后的转折做铺垫。
后十四句为第二部分,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性描写,批判了秦始皇奢靡的生活和想长生不老的行为。诗人先写其在骊山大修陵墓,接着写其通过海上“采不死药”的荒唐举动,再写其因担心没有办法满足贪念而形成的“茫然使心惊”的恐惧和空虚。诗歌到此并没有结束。据史料记载,徐巿谎称海中有大鱼,所以求不到仙药。于是,秦始皇让人运载能连发的强弩到海边射鱼,在今烟台一带的海上射杀了一头鲸。该部分文字把猎杀鲸的情形写得富有神奇色彩。想象和夸张的写法不仅给该诗增添了一种奇幻的氛围,而且造成一种假象,为后面的致命一跌做铺垫。本以为射杀了鲸就找到了不死药,谁知道秦始皇竟然病死在巡行的途中,让人体味到了历史的嘲弄。
该诗堪为古风佳作,气势开阔,场面动人。
古风(其十九)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登上西岳华山最高的莲花峰,遥遥可见华山仙女。纤纤素手持着莲花,凌空漫步在太空遨游。华美的服饰拖着长长的衣带,盈盈而起缓缓升天。她邀请我同上云台峰,拜谒仙人卫叔卿。茫然中与他离去,驾着鸿鹄升上高空。俯视中原地区,到处都是无恶不作的胡兵。惨遭屠杀的百姓鲜血染遍原野,没想到吃人的豺狼也能升官晋爵。
【鉴赏】
该诗是游仙体的古诗,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矛盾心理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其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洛阳陷落。诗人用神话故事,浪漫地虚构了一个仙境。但社会的动荡打扰了他的美梦,使他开始关注现实。
前六句中,诗人以奇丽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神女飘逸的飞天场景。想象中,诗人登上了西岳华山最高的莲花峰,遥望到了明星仙女。“明星”是华山玉女的名字,此处文字又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天上的明星。玉女的素手“把”着芙蓉,轻盈地游走于太清中,美丽的霓裳“曳”着广带,缓缓地飘向天际。
下面四句借卫叔卿的故事抒发自身的际遇。玉女带李白来到华山的云台峰,和卫叔卿长揖见礼。《神仙传》中记载,卫叔卿乘着云车、驾着白鹿去见汉武帝,希望能得到礼遇,但汉武帝只是待他如臣子。于是,他十分失望,又飘然远去。诗人也是满怀济世救民的宏愿进京,结果三年后却遭谗离开。因此,诗人只能和卫叔卿一起“驾鸿凌紫冥”。
最后四句文笔突转,诗人从仙境回到现实。在空中飞凌之时,诗人低头看见洛阳被胡兵占据,血流成河,人民遭到屠杀。而安禄山和他的部下却身穿冠缨坐到了朝堂之上。诗歌虽然到此结束,但诗人仇视叛军和忧心国民的情愫却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月下独酌(其一)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2]云汉[3]。
【注释】
[1]三人:月亮、诗人及其身影。
[2]邈:遥远。
[3]云汉:银河。
【译文】
花丛中间摆放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没有一个相亲。举起酒杯邀请天上明月,加上自己身影合成三人。可惜明月不懂饮酒乐趣,影子也徒然伴随我的身。暂且将明月身影为伴侣,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歌唱时月亮好像徘徊,我起舞时影子摇摆零乱。清醒之时我们一同交欢,酒醉以后便是各自分散。愿意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茫茫的星河相见。
【鉴赏】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其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当然不被他们容纳。但李白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的前途。他感到十分孤独,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于是,有了这首诗。
该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对饮相酌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想象自己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到一起,三个人一起对酌。从一个人到“三人”,好像热闹,但显得更加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由月影引发议论,诗人点明“行乐及春”的主旨。即使“举杯邀明月”,但明月毕竟“不解饮”,影子也不能喝酒,诗人又回到孤独之中。于是,他只能暂时和明月、影子做伴,在美丽的春天里及时行乐。诗人无奈的感情和神态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在徘徊听歌;舞时,影子似乎在和自己共舞。直到诗人一醉不起,月光与影子才不得已分开。诗人想和“月”、“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但它们毕竟没有感情,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溢于言表。
该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特征。
把酒问月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这从古至今就有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放下酒杯不禁有此一问。人们想登月而不能实现,月亮却始终陪伴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浓重的烟雾逐渐消散,皎洁的月亮如同明镜一般,散发出清冷的月光,照着朱红色的天宫大门。人们知道这月亮每晚从海面升起,又知不知道它每晚是从这云间消逝?春去秋来,白兔在月亮上不停地捣着药,嫦娥在月宫里寂寞地居住,谁能陪伴她呢?今世之人没见过古时的月亮,可月亮却曾经照射过古代的人们。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如流水般消逝,而面对着同样的月亮,大概都有过一样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之时,月光能长照杯中。
【鉴赏】
该诗原题下有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表明这是应朋友之邀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明月的孤傲形象。诗题本身也寄寓着诗人的自我造像。通过描写海天的景色,诗人慨叹了世事变化和人生短促,其宽广的心胸和潇洒不羁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该诗共十六句,四句一换韵。诗人从把酒问天写起,后面每两句一换意境,极力咏月抒怀。
头两句用疑问表达困惑,用倒装统领全篇,颇有气势。先写“青天有月来几时”,接着写人的具体情态。这种情态能够从“停杯”的动作中看出,也使人感觉到诗人突然的一问后,带着些许酒意的迷茫和神往的心情。
第三、四句写了明月和人们的奇妙关系。挂在天上的明月让人产生“不可攀”的感觉,但当人不想追攀的时候,她又紧紧相随,不愿离去。两句给人一冷一热、若即若离的感觉,看似写明月无情却有情,实则表现了诗人想得又得不到的无奈心情。这两句用了精妙的回文写法。
第五、六句极力描写了月色的美丽。诗人将明月比喻为“飞镜”,用“丹阙”、“绿烟”做衬托,极力描写了月亮的动人光彩。第七、八句用问句拉开与明月的距离,不仅惊讶明月难测的踪迹,也叹惋了不知道珍惜时光的行为。第九、十句围绕月中的白兔和嫦娥发问,对白兔和嫦娥深表同情,其实也是对自身孤苦的自怜。
下面四句抒发了人生有涯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表明“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说“古月依然照今人”。其反复叹咏,体现了回文和互文的妙用。“古人今人若流水”,但明月永远如此。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后两句接着将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描写得生动至极。
结尾两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意,表达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的形象感很强,韵味十足。纵横驰骋之后,诗人的诗情又回到了手中的酒杯,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
该诗感情纵横昂扬,语言自然且有回环往复的错落美。从酒写到月,又从月回到酒,将明月和人生多次对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哲理思索。该诗的诗、情、理俱佳,是不可多得的咏月杰作。
春思
【原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
燕地春草刚刚细嫩如丝,秦地桑树已经低垂绿枝。当你心中想念归家之日,正是我思慕你断肠之时。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飘入罗帐使我相思?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头两句描写了秦地思妇整日思念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点回来,通过秦燕两地的春季景物来起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想到的,“秦桑低绿枝”是她看到的。仲春之时,花繁叶茂,独在秦地的思妇看到春景,不禁想到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日归还。她猜想在燕地的夫君此时看见如碧丝一样的春草,应该也会有和她一样的念头。《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语句,这是见春草而思归的出处。诗人化用这个语句,显得浑然天成。同时,这两句中的“丝”与“思”、“枝”与“知”谐声双关。
中间两句接着上句写燕草碧绿之时,丈夫也一定想着回家,宽慰两个离人的心灵。按照常理来讲,女主人公应该高兴才对,而下句竟写了“断肠”,看似不合常理,但仔细品味后发现,寒冷的燕地春草萌生之时,丈夫才有归还之志。温暖的秦地桑柳滴绿之时,女主人公已经思念丈夫很久了,且近“断肠”。这种写法更加深刻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
最后两句用吹动罗帏的春风来写思妇的心理,表现了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操。
该诗借景抒情,感动人心。
长相思(其一)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1]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2]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3]。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络纬:昆虫,俗名纺织娘,又叫莎鸡。
[2]簟:即竹席。
[3]关山难:关山难渡。
【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孤灯昏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绿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鉴赏】
“长相思”是汉代诗歌中的词语,六朝人多用其做题目,并用其做开头语。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流传下来的多是闺怨之作。李白有两首“长相思”,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但都写了相思之苦。蘅塘退士辑为先后,诗中描述一对情侣,身处两地,各抒相思之苦。
这是李白的两首《长相思》中的第一首,描写了诗人怀念远方之人的相思之苦,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妻子,也可能是他牵挂的女子。现代著名词学家苏仲翔认为该诗是李白被谗言陷害,出长安后所作的。
该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并不是不华贵,但他却感到十分空虚和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它使诗人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诗人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诗人不禁长叹一声“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收束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二)
【原文】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鉴赏】
本诗写女思男,以春花起兴。
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之中包含着缕缕青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子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一对对的,是男女真情的象征。原来,女主人公是在思念心上人。
五、六句借春风寄托相思,续写上文。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希望通过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心里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其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流泪。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滴滴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到我明镜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该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山月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1]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2]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1]下:出兵。
[2]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之妻。
【译文】
明月从天山东边冉冉升起,时而出没苍茫的云海中间。长风浩浩荡荡掠过几万里,伴随着月色直吹过玉门关。汉高祖曾率兵被困白登山,匈奴时刻窥视侵扰青海湾。这里从来就是争战的要地,有多少将士出征不见回还。战士们望着边关凄凉景象,思念家乡个个都愁眉苦脸。遥想今夜妻子独坐高楼上,思念亲人哀叹声连连不断。
【鉴赏】
“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是伤感离别的内容。虽然该诗仍旧写古乐府内容,但没有极力写征人思妇离情的悲苦,而是用雄浑的笔调写了边疆征战的凄苦,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极大苦楚,反映反战的主旨。
头四句,诗歌从征人的角度描写了包括明月、云海、长风、山、关等要素在内的广阔的边疆景色。诗人将雄壮的天山景象和人们惯常印象中的苍茫云海的景象结合到一起,给人新奇又壮观的感觉。身处西北边塞的征人们,在月下遥望家乡的时候,只觉长风好像经过几万里的土地,直吹到玉门关,思乡的情怀传达得非常生动。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惨烈。汉高祖曾经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也曾经见证过唐军和吐蕃的连年征战。这种长年的战争中,没有几个征人能够活着回来。这四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描写的对象从边疆转到战争,从战争转到征人。
结尾四句写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人把视角放宽,将眼前的离愁放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望边色”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但将边疆的万里景色、征战的情形和征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的意蕴。
该诗结构完整,层次鲜明,意蕴无穷,感人至深。
长干行
【原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1]。郎骑竹马[2]来,绕床[3]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4],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5],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6]。
【注释】
[1]剧:即游戏。
[2]竹马:以竹竿当作马来骑。
[3]床: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的辘轳架。
[4]始展眉:眉宇间显露出情感。
[5]抱柱信:化用《庄子·盗跖》中记载的尾生等候相约女子不来,坚守信约,抱桥柱被水淹死的典故。
[6]长风沙:地名,距离金陵约七百里,水流湍急。
【译文】
我的头发刚刚覆盖额头,折花枝在门前嬉戏游玩。你骑竹竿当马向我跑来,舞着青梅绕床互相追赶。我俩在长干里居住多年,儿时天真烂漫都不避嫌。十四岁我嫁给你做妻子,羞怯怯不敢展露出笑颜。低着头对着昏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偷看。十五岁时才敢展眉舒颜,愿意像灰与尘同生共患。我经常怀着抱柱的信念,哪想到会在望夫台上站。十六岁时你就离家远行,进入瞿塘峡还闯滟滪堆。五月涨水滟滪堆不可触,两岸的猿猴哀啼声震天。你我共同生活时留在门前的足迹,现在都已经长满了绿苔。绿苔深厚我不忍心清扫,落叶飘散更觉今秋风早。八月深秋蝴蝶结队飞来,双双在西园草地上往还。看此情景我心里分外悲伤,极度悲愁红颜眼看衰残。你何时下三巴返回家园,请先把书信捎到我身边。道路多远我都去迎接你,直到那长风沙等你回还。
【鉴赏】
长干行是乐府旧题《杂曲歌辞》的调名。它原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民歌,来源于《清商西曲》,多数描写渔家妇人的生活。该诗以爱情为内容,通过商妇的自白,缠绵婉转地表达了她对在外经商的夫君的思念和挚爱,也表现了她对待感情的执著,文笔细腻。
开头六句追忆了与夫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情景。古代时,小孩子不束发。“妾发初覆额”不仅说明两人年纪小,也说明商妇和夫君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意。
“十四为君妇”四句生动地表现了少女成婚时的娇羞,再现了两人新婚时的甜蜜情形。虽然青梅竹马,但从一起游戏的小伙伴变为夫妻,少女还是十分羞涩。
“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写了两个人婚后感情美满、恩爱有加的情形。“始展眉”回应“十四”句中的“未尝开”。《庄子·盗跖》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诗人用“抱柱信”的典故表达了少妇忠贞的信念,将其感情的炽烈和忠贞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十六君远行”四句写丈夫远行经商后,少妇为之担惊受怕的心情。瞿塘是峡名,在重庆奉节县东,属长江三峡之一。滟滪堆是瞿塘峡口的一块巨大礁石,五月江水暴涨时,会全被淹没,船行到这里容易触礁沉没。于是,船家有谚曰:“滟滪大如襥,瞿塘不可触。”古代三峡附近的山上有很多猿,叫声凄惨,容易引起人的乡愁。有歌谣唱:“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诗人将上面的两个谚语巧妙地改变为精彩的诗句,使商妇对夫君的深切关怀跃然纸上。
“门前迟形迹”八句触景生情,描写商妇深刻的相思。“落叶秋风早”表明商妇因思念夫君,感觉秋天来得特别早。看似不经意的一语,将商妇“悲秋思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既点明了季节,又点出了商妇的孤独之感。眼前双飞的蝴蝶使她心中不禁涌上孤苦之情,读者仿佛看到她在相思中备受煎熬的情形。
结尾四句写少妇期待夫君早回。长风沙离今天的南京有数百里之远,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商妇当然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迎接夫君,这是夸张的手法,但对表现她的心情有重要的作用。这里,商妇对夫君热烈的爱、对见面的期待、心中隐藏的浓烈感情,都被诗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该诗的人物形象鲜明完整,感情缠绵细腻,语言直白动人,音节和谐自然,格调清新悠远,属乐府诗中的杰作。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描写男女幼时情意的佳话。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原文】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自从遭贬迁居到偏远的长沙,向西眺望长安却看不到家乡。黄鹤楼上传来悠扬的《梅花落》曲调,使人仿佛置身于梅花飘落的景致之中。
【鉴赏】
该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到今贵州西部的夜郎。这首诗是他经过武汉黄鹤楼听到笛声时,有感而写的。
第一句用典故自比,说明自己的无辜。西汉的贾谊批判当局,被权臣诬陷,结果被贬长沙。诗人用贾谊的经历自比,表达了受冤的一腔愤恨,同时也有自我表白的意思。
第二句写离开长安后对它的留恋之情,还流露出孤独的意味。即使政治上遭受了不公,诗人也没有停止思考国事。他不禁“西望长安”,流露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国家朝廷的关切。但长安已在千里之外,无法望见,使他不免产生一丝惆怅。
最后两句用笛声来巧妙地渲染愁绪。虽然诗人只是交代了黄鹤楼上传来《梅花落》曲调的事实,但他将无限惆怅的感情寄寓在笛声中,给人的感觉十分凄凉,仿佛江城在五月就落满了梅花。五月的江城是初夏,当然没有梅花,但《梅花落》的笛声十分动人,使人仿佛看见了梅花落满地的景象。而梅花在冬天开放时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另外,“五月落梅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六月飞霜、邹衍下狱等传说,也给人凄凉的感觉。由笛声想到梅花,从听觉再到视觉,诗人将凄凉的景色和心境结合起来,运用通感,将离开长安后的悲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早发白帝城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江陵:即今湖北省江宁县。
【译文】
早上告别彩云环绕的白帝城,只花一天时间就可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在长江两岸阵阵猿啼声中,客船已经顺江而下,越过了岸边很多青山。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从四川取道经过夔州白帝城时,诗人忽闻获赦。他惊喜交加,立即回船下江陵。所以,该诗又叫“下江陵”。
第一句的“彩云间”交代了诗人离开白帝城的时间,也描写了白帝城的高耸,为下文回舟作了铺垫。在彩云环绕的早晨,诗人高兴地告别白帝城,十分兴奋。
第二句接着上句写江陵路远和船行的疾速。“千里”表明路途的遥远,“一日”说明行船的快速。用空间的遥远和时间的短暂作对比,更凸显了船的快速。而“还”字的巧妙运用,不仅表现出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也暗暗流露出诗人获赦还乡的欣喜。
后两句描绘了沿途两岸的景色。古代时,长江三峡沿岸常有猿啼。但之所以“啼不住”是因为船速很快。船行迅速,两岸的风景不断变化。听着阵阵猿啼,不经意间,“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字又一次点明了船行的急速,也可以看出诗人急于回乡的喜悦心情。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称赞这首诗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矣”。该诗充满了诗人遭遇种种困难之后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力量,雄壮、迅疾、豪迈、欢喜,令人回味。
静夜思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莫非是地上铺了浓霜。抬起头仰望天上明月,低下头深深思念故乡。
【鉴赏】
该诗主要描写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用朴实的话语将游子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尽管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奇特的想象,但其悠远的意境亦足以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对于游子来说,明亮凄冷的秋月很容易引发思乡的愁绪。遥望明月,漂泊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父母、妻子以及故乡的一切。于是,他慢慢低下头,开始思念故乡。“疑”、“举头”、“低头”,三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反映了诗人细腻的感情,也将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但却将浓郁的乡情写得形象生动,韵味无穷,足见诗人的功底之深。
怨情
【原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卷起珍珠窗帘,久坐凝望紧皱蛾眉。只见满脸斑斑泪痕,不知心里究竟恨谁。
【鉴赏】
中国古典文化中,达到一定高度和境界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和“留白”。这首诗描写的是弃妇的闺怨,虽然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意蕴无穷,充分留白,可以称得上是“好诗”。
前两句写美人等待盼望时的动作。美人卷珠帘,盼望爱人早点归来。她静静地坐着,等啊等,双眉紧蹙,但始终没有见到爱人,“深”字不仅点明了等待时间之长,而且暗示着庭院的深邃。
后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美人失望的神情。美人盼望的爱人一直没有出现,于是她不禁落泪,脸上满是泪痕,怨情也由此而生。最后一句以问句结尾,写法巧妙,韵味无穷。
该诗用朴实简练的文笔,形象地描写了弃妇充满怨情的情态,重点突出“怨”字——因“怨”而坐,因“怨”而蹙,因“怨”而泪,因“怨”而恨,一步步接近主题。但其怨恨的对象却没有点明,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原文】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
我本来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唱着讽刺歌儿嘲笑孔丘。手中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一生喜好到名山胜地遨游。秀美的庐山耸立在南斗旁,峰峦九叠起伏像彩云展开,山色倒映在湖中泛着青光。金阙岩前双峰高耸入云端,三叠泉像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影红霞与朝日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地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滚滚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已盖满青苔。我要早服仙丹去掉人世情,修炼琴心三叠学道会初成。远远看见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举着芙蓉花朝拜玉京。先约好和汗漫在九天相见,还邀请卢敖一起遨游太清。
【鉴赏】
该诗咏叹了庐山的风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前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览庐山。庐山奇妙的风景使诗人生发了学道成仙的想法,于是他作诗相邀同伴作神仙之游。卢虚舟,范阳(今北京大兴区)人,字幼真,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和李白一起游庐山,据说“操持有清廉之誉”。
该诗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曲,包括前六句。第一句用了楚狂人的典故,并用其自比。《论语·微子》中有孔子去楚国游说楚王的记载。其时,接舆在他车旁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此嘲笑孔子迷恋仕途。李白自比楚狂人,流露出归隐的意愿,对政治的前景不抱希望。接下来写了诗人离开黄鹤楼到庐山的行程和原因,颇具神话传说的色彩。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归隐的决心,也是他一生游历的形象写照。
第二部分是“庐山”九句,是诗人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壮美景色。诗人先写山景鸟瞰,描绘庐山的雄奇。
后面四句再从仰视的角度描写庐山的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等绝景。最后,他另起一笔,总写“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的全景。该诗文笔迂回有致,层次鲜明,将山的瑰丽和秀美写得十分动人,引人入胜。
第三部分为“登高”的八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四句,诗人用鸟瞰的姿态描绘长江的雄壮气势。九道指长江到浔阳间的九条支流。雪山是对堆叠如山的汹涌白波的形容。第二层是“好为”四句。诗人借用谢灵运的故事,抒发了求仙访道的归隐之心。传说庐山东部有一圆石悬岩,明净得能照人形,所以叫石镜。谢公指南朝宋谢灵运,曾到彭蠡湖口登庐山,《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记有“攀崖照石镜”的诗句。世事变化,石镜虽然依旧,但谢公走过的地方如今已被青苔覆没。人生如梦,李白心里很矛盾,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希望通过求仙问道来超脱现实。
第四部分是“早服”六句。诗人想象自己到了向往的仙境,还邀请朋友一同游览。“还丹”指道家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修炼很深的道家能达到的心和神悦的境界。“早服”是诗人希望自己能早一点服用仙丹,得道成仙,能“遥见仙人”,到那“朝玉京”的神仙世界,摆脱现实纷扰。《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卢敖游北海时遇一怪仙,想与他同游,怪仙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后便“遂入云中”。汗漫指不可知,是对神的比喻,九垓即九天,卢敖指卢虚舟。该诗中,李白反复以怪仙自比,并想邀卢一起作神仙之游。
该诗给人以雄壮、奇丽的美感,富有想象力,境界高远。
子夜吴歌(秋歌)
【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1]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2]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古时缝制衣服的过程。
[2]玉关:指玉门关。
【译文】
长安城头悬挂一轮明月,千家万户一片捣衣声声。阵阵秋风吹呀吹个不停,声声都是思念征人之情。何时才能平定作乱胡虏,丈夫方可归家停止远征。
【鉴赏】
该诗又叫《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内容是写春夏秋冬,这是四首中的第三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中有《子夜四时歌》,而之所以又称《子夜吴歌》,是因为其属吴声曲。此体一般有四句,内容多是写女子思念情人的怨情。而该诗写的是女子思念征夫的情绪,且共六句,内容和形式俱有新意。
头两句在借“秋月”写景和点明季节特点的同时,也紧扣题目。见月思怀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而秋季又是赶做征衣的季节。在有着明朗月色的秋夜,长安到处都是一阵阵的“捣衣声”。这秋月和特别的“秋声”,不禁引发了思妇的感情。
另外,秋风也是十分撩人心绪的。月白风清,阵阵砧声,都寄托着思妇对玉关征人的思念,而“总是”二字更是表现了深厚的感情。诗人用秋月、秋风、秋声描绘出一个充满深情的意境,虽只有情景不见人,却人物犹在。
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承接上文,是思妇的心灵独白。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语》中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这首诗至此,思想性得到了深化,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该诗虽没有论时政,却不离时政;虽没有直接描摹爱情,却字字包含着爱情。不仅声情俱佳,且意蕴无穷。
玉阶怨
【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
玉石台阶上落满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湿脚上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挡挡寒,透过帘缝仰望明亮秋月。
【鉴赏】
《玉阶怨》内容是“宫怨”,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楚调曲》。
虽题目有“怨”,但该诗没有一个“怨”字。前两句写思妇独立玉阶,罗袜被露水浸透。更深露重,等待落空,幽怨顿生。“罗袜”两个字可以看出人物的形态和身份,兼顾神形。夜深露重,诗人曲笔写罗袜知寒,幽怨之情更重。
后两句写思妇由帘外进到帘内,放下水晶帘。夜深露重,独居之苦更加让人无可奈何。但入帘后,又不忍留明月独自孤寂,隔窗相望,看似怜月,实则怜人。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除了月亮,便无人能与她相伴。人月无言,处处含悲。
该诗没有从正面写人,而是从反面曲笔写,婉转缠绵,余韵无穷。
夜下征虏亭
【原文】
船下广陵[1]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2],江火[3]似流萤[4]。
【注释】
[1]广陵:郡名,在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2]绣颊: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喻岸边山花的娇美。
[3]江火:江船上的灯火。
[4]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译文】
我乘小舟去扬州,坐在舟中回顾征虏亭。亭子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轮廓分明。月色下亭畔山花烂漫,犹如美女绯红的面颊,江中行船的灯火,星星点点,游移不定,好像飞舞着的萤火虫。
【鉴赏】
《建康志》曾记载,东晋时期,在石头坞建造征虏亭,后成为金陵的一大名胜。该亭居山临江,景色宜人。李白曾于上元二年(761)暮春在此登舟,前往广陵(扬州),此诗就是当时的即兴之作。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意境秀美如画。坐在小舟之上的诗人回头仰望征虏亭,只见那古亭沐浴在月光之下,显得分外明朗。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按照唐时习俗,少女粉饰面颊。白居易曾作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也曾写下:“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在这里是用“绣颊”代指少女,进而形容山花烂漫。征虏亭边盛开着明艳的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中影影绰绰,顾盼生姿,恰似一群可爱的少女,站在江头与诗人依依作别。
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像数不尽的萤火虫,星星点点,闪烁不停。
岸上山花烂漫,江上灯火点点,古亭静静伫立,小舟轻摇缓进,明月当空,波光粼粼,好一个醉人的春江花月夜。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能体会出诗人出游时的愉悦之情。
该诗写景简单明朗,颇似速写。诗人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别样韵味,笔墨不多,却很传神。像诗中出现的船、亭、山花、江火,都把月亮作为背景,突显景物在月光掩映下所特有的朦胧美,给读者以无尽的享受。
登锦城散花楼[1]
【原文】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2]悬银钩。飞梯[3]绿云中,极目[4]散我忧。暮雨向三峡[5],春江绕双流[6]。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7]游。
【注释】
[1]锦城:今四川成都市。据《成都记》记载:成都也叫锦官城,因江山明丽如锦而得名。散花楼,在成都摩诃池上,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成都在玄宗幸蜀后改称南京,散花楼被辟为行宫。
[2]珠箔:用珠子缀成的垂帘。
[3]飞梯:即高梯。
[4]极目:向目所能及的远处眺望。
[5]三峡:即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6]双流:县名,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成都府有双流县,因县在二江(郫江、流江)之间,故名。
[7]九天:指天的极高处。
【译文】
太阳照耀着锦城的城头,散花楼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金漆的窗户嵌在绣户的墙中,银钩斜挂,珠帘高悬。高梯耸入绿云中,极目远眺,我的忧思慢慢散去。傍晚的细雨洒在三峡之上,春江环绕着双流县。今天来这儿登高远眺,就像是畅游九天一样。
【鉴赏】
该诗是李白在成都游历时所作。散花楼在太阳的照耀下明亮动人,美丽非凡。它高耸入云,与天地连为一体,景色堪称壮丽。傍晚时分,细雨连绵,登上散花楼,放眼远眺,一江春水在双流县四周萦绕,终年被雪覆盖的西岭、如丝带般的岷江尽收眼底;俯身望向楼下,清澈明亮的锦江,让人心旷神怡,散尽愁思。如此瑰丽的景象让李白产生了“如上九天游”的美妙感受。
春夜洛城闻笛[1]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2],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3],何人不起故园情[4]!
【注释】
[1]洛城:即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4]故园:故乡。
【译文】
是谁家隐隐传出的悠扬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了洛阳城。今夜听到这首哀伤的杨柳曲,谁人心中不会涌起思乡之情!
【鉴赏】
该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李白正畅游洛阳城。夜阑人静之时,笛声触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笔墨不多,却在平淡中流露出深沉的蕴藉。
第一句就从笛声入手。白日喧闹的都市在夜里终于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的灯火也逐渐熄灭了,但诗人却难以入眠,可能正倚窗望着明月,可能正对烛陷入深思。就在这个万物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不知名的地方传来一阵笛声,顷刻间将诗人的羁旅情思触动。
这笛声怎么就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呢?第三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原来把诗人深深感染的笛声正是一曲凄清婉转的思乡曲,名曰《折杨柳》,怪不得诗人陷进了深思之中。古人离别以折柳相送,希望亲人回来时也折柳。据说这是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借折柳来表达离情别绪。一曲《折杨柳》道尽离别的感伤,曲调哀怨,这样的笛声一定会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折柳》对全诗有点睛之用,也是题目“闻笛”的要义所在。三、四两句表露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却由外人来反说。在这样的夜里,客居洛阳的人们一定都听到了这哀怨的笛声,一定勾起了每个人的思乡之情!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将诗人自己的个人情怀上升为洛阳全城人的情怀,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的深刻感触。
李白认为诗歌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将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彰显无疑,难怪被称为“绝调”。
赠孟浩然
【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1],白首卧松云[2]。醉月频中圣[3],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健美的容颜,此指青年时期。轩冕:轩车和冠冕,喻为官。
[2]卧松云:指隐居山林。
[3]中圣:醉酒的隐语。中圣人之缩写。《三国志·魏书·徐邈传》说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译文】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鉴赏】
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去襄阳拜访孟浩然。对于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孟浩然,李白是非常仰慕的。该诗首联就用“风流”来形容孟浩然。什么是“风流?如下所言:孟浩然年少时就抛弃了荣华富贵,四十岁才去长安,终生隐居于襄阳,在山间明月映照下的晨宵里,他对酒当歌,享受在自醉中,又时常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这样闲适的情怀,着实让李白羡慕。让李白钦慕的还有他那高贵的人品,故有“高山仰止”的感慨。该诗只选取了几样事物,笔墨虽不多却写出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李白很少赞许他人,但对孟夫子却是如此仰慕,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俊雅脱俗!该诗通过赞美孟浩然表现了李白本人的理想生活方式。诗作刚开始就提出“吾爱”,既表现了孟浩然的“可爱”,也表明了自己对孟夫子的敬爱。跟随感情的流淌自然成就此篇佳作,在行云流水间表现出了诗人率直的本性。
夜宿山寺
【原文】
危楼[1]高百尺[2],手可摘星辰[3]。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1]危楼:高楼,这里指建在山顶的寺庙。
[2]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星辰:天上星星的统称。
【译文】
这座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站在上面,伸手就可以搞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真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鉴赏】
某日,夜色已深,万籁俱静。李白独自一人来到隐于深山中的一个寺庙里,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朦胧的夜色中点点星光,不由得诗性大发,写下了《夜宿山寺》这首记游写景短诗。
“危楼高百尺”是从正面描写山寺的高耸。一个“危”字,特别突兀醒目,和“高”字在同句中的相互呼应,将山寺立于山巅的那种傲视万物的非凡气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手可摘星辰”,手都可以摘到天上的星辰了。这种夸张的手法烘托出了山寺的高大挺拔,有直冲云霄的气势。每一个字都将读者的欣赏眼光引向了星光璀璨的夜空,不但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倒给读者以豁达之感,用美丽的夜空勾起人们对直冲云霄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中的“不敢”写出了李白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原来“山寺”和“天上人”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近,用这样的手法自然地写出了山寺之高大挺拔。
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山寺的高耸,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山上的这座楼几乎有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能用手摘下天上的星辰。在这里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将天上的神仙惊动了。
该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的想象,极力渲染了山寺之奇高,将一座雄伟、神奇的宏大建筑展现在读者眼前。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该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丁都护歌[1]
【原文】
云阳[2]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3]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4]磐石,无由达江浒[5]。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注释】
[1]丁都护歌: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曲调悲切。
[2]云阳: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即今江苏省丹阳市。
[3]吴牛:指江淮间的水牛。
[4]系:一作“凿”。
[5]江浒:江边。
【译文】
自云阳逆水上行,两岸多是经商的店铺。在连水牛热得晚上见到一轮明月,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吓得喘气的酷暑炎夏,船夫们还在不分昼夜地干着拖船的重活。水混浊得不能喝,盛在壶中的水,竟然一半是泥土。一唱起《丁都护》这支歌,挥泪如雨,令人不堪听闻。虽然已费了成千上万的人力来拖这装满磐石的船只,但水浅船重,看来是没有办法到达江边了。你看看这又多又大的石头,采不尽,运不完,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甚至千百年以后,人们都会为之悲痛不已!
【鉴赏】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历丹阳横山,写下此诗,作品通过对纤夫拖船劳苦场景的描绘,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置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给予深切同情。语言平实,立意深远。
开篇两句交代了拖船的地点和环境:自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众多,和下文的“万人系盘石”相呼应。下两句表现了纤夫拖船的劳苦。一个“苦”字是全诗的诗眼,贯穿始终。诗人对此发出深沉悲痛的感慨。
五六两句写出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天热水浅,拖船艰辛,汗如雨下,口干舌燥,纤夫如此苦痛,却连一滴清水都喝不上:“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将纤夫生活条件的恶劣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含蓄精妙,窥一斑见全豹。
七、八句刻画了纤夫内心的悲苦。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大兴土木,地位低下的纤夫们不得不在生死边缘挣扎。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凄婉的《丁都护》歌,令人不忍闻听。
九、十两句把纤夫的悲惨遭遇推向了极致。磐石大而多,纵然耗尽“万人”之力也难以运达江边,可见工程之艰巨。但在统治者的淫威之下,“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痛苦和悲哀啊!统治者之穷奢极欲由此可见一般。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愤之情随着“掩泪悲千古”一语喷薄而出,达到高潮。这巨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人民的苦难哪有尽头啊!诗篇在诗人沉痛的哀叹和深切的同情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叹惋和深深的思索。
闻王昌龄[1]左迁[2]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杨花[3]落尽子规[4]啼,闻道龙标[5]过五溪[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7]直到夜郎[8]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此指贬官。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内,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子规鸟不住地哀啼。听说你被贬龙标,此去要路经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我将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你一起到夜郎以西!
【鉴赏】
第一句写景,交代时令,描写了四处漂泊的杨花、悲戚鸣叫的杜鹃鸟,都饱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符合当时情境,将情融于景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伤。用过五溪来表达路途的艰辛,体现出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切。
后两句抒情。人被分隔两处,无法相见,好在有轮明月,可以千里相随,因此要把自己的思绪寄托在明月之上,随风飘远。后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说诗人内心充满愁苦,没人理解,不知说给谁听,只好将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只有明月才同照两处,自己和朋友能同享一轮明月;三是说,只有凭借月亮才能把愁绪交予朋友。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自然界的明月变成了知己,能够理解、同情自己,明月可以把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王昌龄。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交予明月,使明月人物化,具有人类的感情,借此抒发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自己的愁绪交予明月,让“愁心”和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一路前行。这种奇特的想象,既有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挂念,也有对现实官场的批判。
战城南
【原文】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在桑干河源用兵,今年在葱岭河上打仗。在条支国的海中清洗兵器,在天山的雪地里放牧战马。不远万里长年征战,年轻的战士都已渐渐老去。胡人杀人如麻,不会耕作,自古以来,沙场上只见白骨不见人来扫。秦始皇为防胡人修起长城的地方,烽火还在燃烧。烽火终年燃不尽,地上的战争也没个停息!战士惨死在格斗中,战败的骏马对空悲鸣。乌鸢啄出死人肠子,将它挂于枯树枝梢。士兵的鲜血染红野草,你们——将军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都知道战争不是什么好事,圣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发动战争,以扬国威,但却屡遭失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些严酷的事实和诗人心中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产生激烈矛盾。李白在悲愤的沉思中将心中的呐喊一吐为快,写下了这首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名作。
该诗从结构上看,大体可分三个段落和一个结语。
前八句是第一段,从频繁、广远的征战写起。前四句用两组对称的句式来写征战的频繁。韵律铿锵有力,使诗句在反复的重叠和鲜明的对比中,给读者留下征战南北、奔波不止的深刻印象,体现了诗歌主题。“洗兵”二句表现出了征战的广远。左思在《魏都赋》中曾用“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来形容曹操征讨诸雄、威震天下的气势,这两句诗化用此意。洗兵,是指洗掉兵器上的脏物;放马,是指放牧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以看出征战既广又远。从征战频繁到征战广远,境界的扩大使内容更加深厚。这是诗人铺排点染的结果。本段的结尾是“万里”二句。“万里长征战”,概括了征战的频繁和广远,长年征战使得“三军尽衰老”,年轻的士兵在连年征战中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发出这样一声感慨不显一点矫情,只有坚定自然。
第二段是指“匈奴”以下六句,在历史方面加重笔墨。如果说上一段是横向着墨,那么这一段就是纵向着墨。西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曾提到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用耕作来设喻,将匈奴人的生活习性生动刻画出来。诗人将多层深意凝结成了“匈奴”两句诗。耕作会使粮食丰收,而杀戮只能使白骨累累。语言简单明了,却意蕴深厚。而且很自然地带出“秦家”二句。秦为防御胡人建起长城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不息。这两句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的深刻体察,是全诗的警策语句。错误的政策导致征战无法停止。“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是一句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沉重叹息。
第三段是指“野战”以下六句,从战争的残酷方面揭示了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描写出了战场的凄惨景象,这四句诗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图画。战马幸存稍显不足,用对空悲鸣来思念主人,更显出了物在人亡的悲戚;乌啄人肠还嫌不够,又让其衔挂枯枝,凸显了场景的残酷,这些浓重的笔墨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士卒”二句是全诗的感叹性收尾。士卒已经无谓地牺牲了,那些将军们呢?也必然无所收获。
全诗以《六韬》“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语义作结,点明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